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是重要的农业面源之一,其污染防治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
本方案主要适用于广东地区水产养殖行业典型的三池两坝模式尾水处理工艺及水质监测系统。
一,什么是“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
渔业尾水治理采用的“三池两坝“模式主要流程为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该模式对养殖水域进行科学规划,在池塘升级改造基础上(进排水分开),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该模式尾水处理面积要求占总面积5%~10%,适用于淡水集中连片池塘。
水产养殖塘三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图
(1)沉淀池
(2)曝气池
曝气池也是好氧池,是三池两坝工艺的核心环节。曝气池主要用于提升污水溶解氧,一般在池内设置增氧曝气装置,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用于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消除黑臭。
(3)生态池
生态池是系统的最后一道措施,面积占综艺总面积的35%~45%。一般在池内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占用面积一般在30%,并养殖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等底栖生物,主要目的是吸收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
(4)两坝
“两坝”是指夹在沉淀池与曝气池,曝气池与生态池之间各一道过滤坝。过滤坝一般由各种滤料构成,通常有碎石、鹅卵石、小石子、棕片、陶瓷珠等,能够吸附污水中的泥浆等污染,提升出水水质,同时,这些滤料也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场所。
第一道坝是水处理系统的第一道隔离屏障,阻隔已经处理过的水体与未处理的水体,确保水质达到一定标准后再进入下一阶段处理。
第二道坝是水体的二次隔离与净化。通过进一步过滤和去除残余的微小颗粒,这个阶段的处理是对水质的最后一道过滤,确保鱼类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下成长。
二、养殖尾水常规水质分析或监测方案
1.采样分析
2.在线监测
在线监测是一种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法。在线监测可以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进行处理。常用的在线监测技术包括光谱分析技术、电导率测量技术等。其中,光谱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水样对光的吸收和散射情况,了解水质中的有机物、氨氮、磷等污染物的含量;电导率测量技术是通过测量水的导电性,了解水质中的离子浓度。
三、广东地区的养殖尾水水质分析或解决方案
1,广东省淡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广东省淡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2,淡水养殖尾水排放一站式实验室/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设备解决方案
淡水养殖尾水排放的实验室-便携水质分析仪器方案
3,广东省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广东省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4,海水养殖尾水排放一站式实验室/便携式水质分析仪器设备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