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国际标准话语权争夺,中国能否抢占先机?
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标准ISO/IEC42001,这是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标准。2024年1月1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水面船舶自主航行规则(MASScode),也将正式生效。
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航运业作为承载全球货物贸易运输的重要行业,“数字智能”也成为重头戏,发展速度和应用程度都显著提升。
两个第一
对于航运业来说,IMO提出了第一个水面船舶自主航行规则,ISO提出了第一个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标准。两者指向同一个关键词——智能船舶。
IMO提出的水面船舶自主航行规则,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推出非强制性版本,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水面船舶自主航行规则》,预计2028年1月1日生效。
岸上支持中心远程操纵船舶
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标准的确定,则有助于企业和组织制定稳健的人工智能管理框架。
对于人工智能管理体系标准,挪威船级社表示,ISO/IEC42001是第一个针对人工智能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其采用类似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方法,提供了管理和操作方面的最佳实践、规则、定义和指导。
IMO是联合国专门机构,现有175个成员和3个联系会员;ISO是全球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现有165个成员。
这两大组织均对航运业智能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争夺话语权
在航运业智能化中,船舶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智能船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弯道超车面对激烈的智能船舶国际标准话语权争夺,我国如何抢占先机
2016年2月,美国船级社(ABS)推出了ABSCyberSafetyTM系列船舶智能化系统风险管理程序,认证了造船、设备、船舶三个方面的信息网络安全。日本船级社成立了海事大数据中心,并与芬兰海事软件商NAPA公司合作研发航线优化支持系统,还组织开展了智能船舶应用平台项目(SSAP)的研究。韩国船级社则于2017年发布无人船运输指南。
我国的发展步伐也在加速。
中国船级社(CCS)2015年即制定并发布了首部《智能船舶规范》,并于2016年3月1日生效,之后进行了多次迭代。2023年12年6日,中国船级社发布《智能船舶规范2024》,结合了工业界智能技术应用需求、CCS及业内智能船舶科研成果、审图检验、规范反馈等,核心聚焦智能船舶网络安全要求,新增辅助航行规范,智能拖轮、内河船舶、电池系统与小型高速柴油机的状态监测技术,极地航行船舶规范要求,完善远程控制站规范要求。
2023年12月,中国海事局发布《船舶自主航行试验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2023)》,填补了国内船舶自主航行领域的技术法规空白,在船舶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可见,智能船舶的研发进展飞速,各国都在不同领域尝试突破,国际标准话语权争夺战日益白热化。
仍待认可
2023年10月,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在2023年世界航海科技大会上表示,当前,我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梯级船闸联合调度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基于区块链的航运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轮运营。我国在智能航运发展应用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商船“智飞”轮
放眼国际市场,韩国现代集团旗下超大型LNG运输船“PrismCourage”轮,实现自主航行1万公里,挪威集装箱船“YaraBirkeland”轮也实现了自主航行,俄罗斯实施自主和遥控航行试验项目ARNTP。
随着多个国家试航成功,具备智能航行能力的船舶,已从概念走进现实。
借用首位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TC8)主席、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的一句话,“让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技术、中国经验,成为全球海事业可资借鉴、接受、共享的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