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办投资者交流会后的第五天,11月5日,牧原集团举办了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大会。
全国各地的优秀一线员工代表、管理干部,回到位于南阳市的牧原总部金字塔千人会场,表彰优秀,总结成果,展望未来,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这场年会,也透露出了牧原如何实现每头猪600元的成本挖潜目标的方法论,以及对生猪养殖及屠宰行业未来发展的研判。
【关键词1:养殖业机会】
没有客户代表,没有合作伙伴,总结与计划大会只为员工而开。
红色的大会背景板上,是“元点突破,共创超级业绩;开放共享,共建美好未来”的主题大字,底部则是金色水印图案“牧原执行飞轮”环形图:目标任务管理、方案条件措施、执行纠偏、奖罚落实四个纬度环环相扣。
首席财务官高曈走在台前,他要向14万牧原人汇报一年的工作。这位90后首席财务官,清华毕业,意气风发,思维清晰而快捷。
他提到牧原2023年发展的三件大事:
一是坚持元点突破,支撑了业绩持续提升。深挖每一头猪生长潜能,看到了每头猪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截至9月已挖潜139元。
二是推进全员选好猪,“猪状元”选状元猪。牧原“猪状元”选出了很多状元猪,打下了牧原为消费者生产更高品质猪肉食品的基础。
【关键词2:成本挖潜】
高曈还提到企业在2024持续发展的另外机会,分别是生猪潜力巨大、行业需求稳定、消费者对肉食产品的高质量需求。
在阐述目标解决方式时,他多次提到“成本挖潜”。
当前生猪养殖行业,行业需求稳定但成本离散度大,对于企业来说,想要抓住发展机会,就需要解决这个痛点。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持续元点发力,做到成本领先。正如年会的主题:元点突破,共创超级业绩。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受到原粮价格上升、疾病优化探索过程的管理需加强等因素影响,今年9月份,牧原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是14.7元/kg左右,相比之前有3角钱的上升。
但记者从这次大会现场获悉,牧原的生猪养殖片区里,有相当多的区域实现了14-15元/kg,部分区域甚至突破了比14元/kg更低的养殖成本,最低的一个案例是13.18元/kg。
对于部分成本落后区域如何实现成本挖潜目标,高曈用“明年要在公司内打一场高成本歼灭战”来描述,因为打铁还需自身硬,需要让所有的场线都实现盈利。
【关键词3:共创共享】
在这次年会上,共创共享依然是核心关键词,并受到瞩目——在过去的30多天里,这一被误读为“承包制”的关键词引起了行业和舆论不小的波动。
在表彰大会上,企业多个共创共享模式的共创人获得表彰。来自黑山牧原9场的张冬,就是被表彰者人之一。
在十几年前,张冬就在吉林开过养猪场,他说自己特别爱养猪,喜欢看小猪一天一个样长大的过程。
带着创业的激情和生活的梦想,张冬没日没夜的忙碌,天冷的时候甚至会给小猪仔搭上被子防寒取暖,但天不遂人愿,一场非瘟让他血本无归。
在这之后张冬再不敢开养猪场了。直到5年前,他进入黑山牧原养殖场,才明白当初干养殖场的那些难题和迷茫,其实都有解决办法。
“之前就像无头苍蝇,连生物安全是啥都不知道,猪只要生病了就瞎打针,搞不清楚因为啥。”张冬说,现在自己在当地算得上是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专家了。不止如此,张冬觉得牧原的生猪养殖的技术、智能设备、养殖场环境都是个体养殖企业无法比拟的,自己再也不想尝试个人办养殖场了。
牧原提出共享共创制后,张冬没有犹豫就报名了。他找到了当年“给自己干活”的那种干劲,在乳猪段,他和三个合伙人现在负责6个单元,但他“感觉养8个单元才算满负荷”。
在表彰会上,张冬团队的养殖成绩也很优秀:实施共创机制前,批次饲养头数110头,窝总重84.85kg,成活率97.94%,月均工资1.48万元;成为共创人后,批次饲养头数336头,窝总重92.78kg,成活率97.11%,月均工资3.75万元;饲养头数增加226头,窝总重提升7.93kg,月均工资提升了2.27万元。
这次大会,和张冬一样的20位优秀共创人,悉数站在了舞台上。
【关键词4:秦英林的掌声】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2023年,牧原共评选优秀员工1.9万余人,选出了优秀团队、标杆养殖技工、优秀个人、优秀“猪状元”、优秀共创人、模范夫妻等员工代表接受表彰;牧原集团旗下的建筑、物流、新材料甚至物业、酒店等优秀员工和团队都站在了舞台之上。
他没有走到台前,没有发言。
所有的发言都来自牧原年轻的高管团队:首席财务官高曈、首席人力资源官王春艳、养猪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首席法务官袁合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