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重要指示,统筹推进“近浅海”和“深远海”协同发展,积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探索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和养殖工船协同推进的深远海养殖路径。同时,以深远海养殖为中心,带动海洋苗种、渔工装备制造、水产饲料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全链条发展。截止目前,我市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抗风网箱979座,网箱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首艘大型养殖工船、全球首座全潜式深水智能网箱“深蓝1号”相继建成投产。全市规模较大海水育苗场230余家,总育苗水体达90多万立方米,年均育苗量超过3000亿苗种单位。相继突破了许氏平鲉、真鲷、绿鳍马面鲀、石斑鱼等人工育苗技术,为全市深远海渔业提供自主生产优质苗种。万泽丰集团是全国唯一一家在黄海冷水团成功养殖三文鱼企业。海产品加工“雁阵形”集群效应明显,形成以冷冻冷藏、海藻制品等为主导的多层次水产加工体系。但调研发现,在深远海养殖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当前我市无省级国家级涉海科研院所及开设涉海专业的本科层级以上理工科高校,仅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水产养殖专业;仅山东省深远海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缺乏具有引领性高能级创新平台。深远海养殖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该类专业化、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供应。以养殖工船产业为例,该产业涉及船舶、渔业、物联网、卫星通信等多领域,对专业化、复合型高端人才以及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船员需求较大。但是,当前市场上缺乏该类专业化、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供应,海洋类培训机构和学校针对性培养不足,未来5—10年养殖工船船员人才缺口约1000—2000人。
三、融资和保险支持不够,难题破解紧迫。深远海养殖装备建造投入动辄达数千万元,一次性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企业在投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渔业保险总体业务覆盖率偏低。目前渔业保险未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仅在部分渔业资源较丰富地区被列为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且涉海类保险产品存在风险难以量化评估、现场定损难、理赔服务成本高及道德风险大等问题。
为此,建议:
二、健全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涉海科技攻关与集成示范,以优化生产布局、加强远洋高端装备及技术研发、培养远洋高层次技术人才、完善产业体系为重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设置水产养殖专业的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通过技术研发合作、现代学徒制培养、委托订单培养、共建工作室、技术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育人。探索全球人才引进新路径,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开辟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探索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深远海养殖产业复合型人才供给能力。
三、健全完善海洋保险与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健全完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将海洋牧场和网箱养殖纳入保险范围;出台针对深海养殖产业的差异化融资政策,探索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拓展渔业担保贷款、债券融资等融资渠道。加强多部门联动,完善海洋产业监测数据体系,建立保险机构、合作银行及涉海经营企业交流机制,定期收集经营数据,共享保险和信贷信息。推动主管部门牵头建立风控评价制度,形成风险损失评估、风险认定统一模式标准,指导保险公司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丰富优化保险产品,不断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本站提供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法律依据,确切内容以正式文件及实际业务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