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学芳记者刘小波)截至目前,合江县已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造江河船体网箱养鱼船42艘,养殖面积6600平方米,年产商品鱼200多万公斤,成为全省最大的江河船体网箱养鱼基地。
2004年以来,合江县充分发挥域内得天独厚的长江水域优势,以四川省华宇渔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船体网箱养鱼。县水产渔政局会同市水产渔政局,围绕“船体设计、建造、停泊位置选择、养殖技术”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其技术成果《江河船体网箱养鱼技术研究》于去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还填补了国内特有经济鱼类——铜鱼人工养殖的空白。
目前,该县江河船体网箱养鱼基地改变了江河船体网箱只养成鱼不能培育鱼种的状况,每年培育鱼种约15万公斤,产值500万元。去年,合江水产渔政局制定了《江河金属网箱养鱼船养鱼技术规范》,使该基地的岩鲤、铜鱼、雅鱼、江团、大口鲇等鱼类养殖单产居于国内最高水平。
合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江河船体网箱养鱼促进水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江河船体网箱养鱼及休稻养鱼任务表》二00三年五月十四日
武胜县水产渔政局工作人员蒋元亨介绍,从今年3月以来,该县已拆除江河网箱养殖2571口、面积48.42万平方米,拆除完成率达到96.8%,切割钢质网箱船、养殖辅助船、管理座船等各类网箱养鱼船只180艘,“江河无网箱养鱼”的整治目标即将全面实现。□文伟李顔豪本报记者陈君文/图
转型发展稻田养鱼“房屋建成后,除继续干打鱼的老本行外,还打算办一家经营野生大河鱼、土鸡的农家乐。”杜生兵满怀信心地说,他家不仅紧邻嘉陵江,而且伴随嘉陵江二桥的建成通车,他家也邻近公路主干线,条件的变化使他萌生了新的发展梦想。“稻鱼共生,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鱼的排泄物,将污染源变成了营养源,就能形成一个小的循环生态系统。”走进街子镇张家滩村,几块连片的稻田里,养鱼大户谭平一边忙着饲养鱼儿,一边告诉记者,他家拆除长滩寺河的28口养鱼网箱后,镇干部针对他“还想继续养鱼”的愿望,帮助协调农户稻田,目前已发展稻田养鱼20多亩。全面禁止江河网箱养鱼,武胜县建立长效机制,启动了嘉陵江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带规划项目,全面实施后期帮扶工作,对符合低保、社保条件的养鱼户纳入低保或享受社保范畴,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引导发展稻田养鱼等生态养鱼模式,拓宽养鱼户转型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