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概念江苏如东小棚:是一种盖棚的泥土池,增氧方式为底曝气盘,长40~60米,宽10米,在棚内中间纵向有一条宽约20~40公分的水泥预制板,贯穿整修小棚长40~60米,供工人行走操作,每张棚造价在1~1.5万元;如东小棚由养殖扣蟹发展而来。这种覆盖双层棚膜的底增氧养殖小棚,也不限于养殖南美白对虾,也可用于养殖其他适应棚内养殖的鱼种。本文以养殖对虾为例,来说明如东小棚养虾强微操作方案;
如东小棚外景
1.如东小棚养虾的优点特点:
⑴各个小棚都是封闭的,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率(包括鸟鼠传播疾病);⑵中间水泥预制板走道方便各种操作,如投料投药投菌非常方便;⑶泥浆水(浑水养虾):养殖中后期为泥浆水,水浊少藻,减少了藻类的不可控因素,不过全程培藻仍是必须的(帮助降氨氮降亚盐),在如东,后期在对虾吃料期间,水体越是浑浊呈泥浆状,说明虾越活跃且存虾量越多;泥浆水是好水(实际上若在淡水土塘养虾中若出现黄绿色泥浆水,则一般这种水都能养好虾并获得高产量),而如东小棚泥浆水更为突出,这是如东小棚的优势;⑷光合作用适中:小棚因为有遮挡膜,所以光照量合理,前期培藻可控性好,用“强微培藻酵素”+藻种+微量元素培藻,对缓解地下水氨氮亚盐有较好的调控作用;
如东小棚养虾(泥浆水)
如东小棚(图2)养殖前期水色
⑺水位灵活可调:①小棚可只放水0.5米深自己标苗(如果不相信虾苗场淡化的话),可购进高盐度优质一代苗自己进行淡化标粗,15天内可完成淡化,1个棚淡化50万尾虾苗,可供10个棚养成虾,好处是可以自由选择优质的一代虾苗,而不是粗糙的淡化好的弱苗;②为了节水节燃料,春造虾往往只抽0.5米水深放苗标粗,水少有利于烧锅炉升高水温,后期可通过慢慢补水加高水位;秋造虾因气温高,则可加深到0.8~1.2米水深,个人建议,水源充足的虾场,可加水到最高水位,这样养殖更为安全,水体生态更加充沛丰满,对虾应激显著减少,同等放苗量下养殖密度也更低,水质指标更为稳定;
⑻用一代虾苗:特别是春造虾,生长快,水质可控,出虾早,实现反季节出售;
⑼“临时生物絮团”:棚内可控小环境+泥浆水+底曝气;这三样是形成“临时生物絮团”的稳定构架和动力,泥浆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了良好稳定的核心,这很容易形成短暂的以泥土颗粒为核心的“临时生物絮团”,这些絮团即便有时沉降下来,在底部也是形成疏松的缓冲性强的“淤泥生态系统”,加上底曝气,所以不会崩溃或倒菌或发臭;这与高位池经常在底部硬质水泥或土工膜面上形成极不稳定的-或脆弱的“膜生态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高位池底部经常形成发臭的粘滑苔膜(菌+死藻+有机残骸),由于没有深层缓冲地带,这种膜生态非常容易崩溃和发臭,并产生危害;解决的方法就是把集污做好,把旋涡水流做到极致,不让这些有机残骸沉积固定在硬质的高位池底部;如东小棚的“临时生物絮团”的稳定架构和动力基础,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如东小棚传统上是没有“集污+排污”设施设备,却一样可获得高产量的原因(每立方米水体的产量仍低于有排污设施的高位池),因为形成絮团是最有效的分解有机残骸的机制之一;
如东小棚捕虾收虾当中
2、如东小棚缺陷和不足之地
⑴没有排污(造成后期:亚盐严重超标+软壳白段):虽然有前述“临时生物絮团”一说,来帮助分解有机残骸物,但是对于一种每立方米4~6斤虾产量的养殖模式来说,没有排污确实说不过去,之所以还能风光维系,如前所述,还是这种“小棚环境可控+天赐的好水+产业链完善”+“临时生物絮团”的帮助;但我们也已然看到,目前如东小棚各类病害不断,中后期亚硝酸盐无法控制,即便是天赐好水(对虾在好水中耐逆性强),也免不了软壳-生理缺氧-蜕壳不遂-白肉段,白斑和弧菌偷死不断;解决的方案是建议上排污设备(见后述)
⑵地下水氨氮-重金属-弧菌污染,需要预先降解处理;由于多年来大规模的对虾养殖,地下水受到污染,打出的水就有氨氮-重金属(也有病菌),这需要进棚后进行预处理:消毒+降氨+络合重金属+除余氯;地下水盐度高的,有淡水资源的虾农,往往掺入淡水,可把氨氮和重金属浓度稀释;以前用蓄水池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因为蓄水池外露,鸟兽会传染病害,这反而彻底抵消了如东小棚相互隔离病菌的优势,所以,现在一般是在小棚内进行预处理;
地下水污染严重
甲藻隐藻
⑶地下水资源终究会枯竭,长此以往使用地下水,还可能造成海水倒灌,且养虾后的咸水排入周边河流,会加速土壤盐碱化,使农作物减产,环保过不了关;解决的方案就是使用地表淡水,虾苗淡化后进行淡水养虾,只需在集中进行虾苗淡化时用点盐卤,显著减少了盐卤用量,减少对土壤环境的破坏;所以要尽快掌握淡水小棚养虾技术,特别是要掌握淡水中亚硝酸盐和氨氮的脱除预防技术,因为淡水养虾在后期亚盐更容易超标,且非常难以降解,且对虾在淡水中对亚盐的耐受性显著下降;定期使用“强微硝氨双脱复合菌”预防可解决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