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use(求职网站),这是一家致力于通过提供指导、建议和职业机会来帮助女性企业家的在线企业。你可能不熟悉的是由Kathrynmintell的第一家初创公司PrettyYoungProfessional,也是的TheMuse的前身,由于沟通不灵、法律问题和团队内部的内讧而失败。
PrettyYoungProfessional是由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四名同事创立的,他们注意到在创业领域,年轻女性缺乏资源。它有一个简单的愿景,为年轻的女企业家提供每周的通讯和培养一个社区。这四个人都是同事,甚至是朋友,他们有着相似的激情和愿景。举行了一次会议、职位和股权由他们自己决定并写在记事本上,这就是问题开始的地方。
尽管你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讲了那么多笑话,还在夏令营期间为对方做了一条友谊手链,但传统观点认为,与朋友做生意是一个坏主意。
奥克兰大学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尽管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友谊,通常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士气,但在试图调整个人关系与专业决策时也会造成两难。在商业中,你必须做出合乎逻辑的必要决定,以使公司受益,即使是以牺牲个人友谊为代价。
Fab(纽约著名闪购网站)曾经被称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创业公司”,在最终倒闭前,其估值超过10亿美元。Fab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一个同性恋社交网站,到一个每日限时抢购的网站,后来变成了“世界设计商店”,最后以15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卖给了PCH。
对于企业家而言,Fab既是一个成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转变方向风险的警示故事。转向通常意味着一个企业正在寻找一个新的视角和愿景,以防止自己增长停滞。一家创业公司应该不断评估数据、衡量市场、考虑新战略、测试新产品。当出现明显的机会,或者当前的战略失败时,转变方向可以让企业朝着新的方向稳步前进。
Fab最初被称为Fabulis,是一个同性恋社交网站,之后很好地将其转变为独立艺术家的每日闪购网站。联合创始人JasonGoldberg和BradfordShellhammer承认Fabulis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成功,因为过去几个月的用户数只有15万。因此,是时候转向了。
他们从Fabulis收集的数据,揭示了设计市场的一个真正的需求。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简单易用的方式来购买独特而有趣的设计师用品。因此,他们转而成为设计师家居用品、配饰、服装和珠宝的日常闪购网站。这一举措得到了,超过1000万用户增长的回报,据报道网站每天收入超过20万美元。
在最初转向后的几年里,Fab业务模式不算稳定,但Fab仍决定再次转向。这一次,他们希望成为亚马逊(Amazon)和宜家(Ikea)之外的另一家供设计师选择的企业。由于进军欧洲市场的尝试失败,Fab开始了惊人的下跌。
一个转向要想真正成功,首要条件是它必须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当时的Fab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虽然从长远来看,每日限时抢购的销售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但他们选择大幅缩减产品供应,这又与他们作为设计师商店的身份相去甚远。在过早地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时,也许会导致产生另一个问题。
对于一家苦苦挣扎的初创公司来说,转向市场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在另一种选择是保持停滞和无利可图的情况下。然而,正如Fab所证明的那样,为了改变而改变,或者当商业模式还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扩张,不管你筹了多少钱,几乎会给任何企业家带来灾难。
以下是一位创业失败好友的自述。
大四即将毕业,因为一直读计算机,于是初次注册了公司,租了办公楼(月租两千多)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主要从事软件,那时非常的有激情,几乎天天做足十七八个小时。两年后公司稍微有点上了轨道。但是我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在创业道路上技术并不是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很重要。所以我们几千卖给别人的软件,人家一转手就卖了十几万!而好的创意无法获得大资金投入,也是徒劳。于是我选择了离开,回到了宁波。
当时回来后,一个朋友在做外贸,其实那会我对这东西一窍不通。但是一个很要好的哥们,于是信他,把自己的部分积累的钱投了进去,同时跟朋友做倒腾点其他买卖,,很快资本积累快到100万,那时确实做什么都好做。跟那哥们注册了外贸公司后,开始做服装贸易。由于我什么都不懂,于是几乎全部靠他。第一年稍微赚了点钱,但是到第二年,我也有点懂了之后,发现我那朋友是半路出家,根本就不专业,后来矛盾激化之后,也就不欢而散了。不过服装贸易在我的努力下,也算是在轨道上,最好的时候一年做了3000万产值,当然对于大公司开说,这个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这个只有两年初浅经验的人来说,已经不错了。
同时在09年投资了另外一块业务,自己做产品,做自己的品牌。那块业务也稳步发展。到了XX年底,因为觉得服装工厂老是配合不好,就萌生了自己办厂的想法。我是一个想到什么就会去做的人。于是09年底,花了几十万,厂就开起来了。各种严重的问题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了。当自己只做贸易的时候,看到工厂有各种问题,琢磨着,为什么他们就管理不好呢。当自己办了之后,才明白,管理工厂远远比管理公司要难的多。其实那些有十几年工厂经验的管理者,都只能容忍问题的存在,我这种毫无工厂经验的人,又如何去调整呢。因为管理人,特别是素质相对低下的工人,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那块业务此时刚好迎来了蓬勃的发展,11年销售额达到了500万,这个产品的利润几乎在一半。所以收入相当可观,但由于对朋友的信任,对于注册商标的事情一直没在意,后来发现,商标已经私底下被朋友注册在自己的名下。心高气傲的我对此十分失望,觉得在我困难的时候,朋友如此的行为,让我无法接受。于是主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