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意,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有一句名言:“创意,就像兔子。假使你手头有一对兔子,如果学会对它们细心呵护,很快就会养出一窝来。”但如何精准地掌控这些创意?
在灵感闪现时,借助一些工具和经验,你可以确保它带来好的结果。我们与创意领域的众多专家深入探讨,并从诸多公司的大事件年表中总结智慧,挖掘能够让创意变现的法宝。
不要让手头的好主意悄悄溜走,因为只有那些善于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的人,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创业者。
你已经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得遍体鳞伤?《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一书的作者认为,现在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不要再扼杀你的创意了
大多数创意最后无疾而终。我们需要对此负大部分责任。因为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中一件接一件看似紧急的琐事而将这些创意延误;或受累于消极的项目管理计划而未能将创意执行到底;抑或因为一些更容易实现的、更新的、更能令人获得满足的其他点子,不知不觉地跑偏了轨道,放弃了原来的创意。
这意味着此时你进入了一个平淡期,创意所带来的兴奋度日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受最后期限逼迫的痛苦感。这一过程似乎可以无尽循环,妨碍你发挥出自身最大潜能。
在创意被一路推动向前,从梦想化为现实之前,它其实一名不文。只有我们将其他力量,如组织、圈子及领导力等赋予创意本身时,它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性。
为了《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这本书,我采访了许多能将抽象理念变成现实的创意人。你是否愿意聆听一二,让自己早日成为他们中一员?
对资料进行分类安排
每一个创意的最终落实,都有三个层面的内容:行动步骤,可以稍后处理的材料,仅供参考的材料。
首先是制定行动步骤。这些步骤一定是以动词开头的句子,是需要实际行动的。你需要将这些行动计划与其他规划及笔记等区分开。
其次是稍后处理的材料。这些通常是在头脑风暴中产生的创意,你目前尚无法或无需立刻驾驭但将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信息。把它们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并定期浏览判断其能否派上用场。我认识的一位企业领导者就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他把这些信息汇总到一个Word文档中,并随时补充,在每月首个周日早晨打印后仔细研究,从中剔除已经与当下项目缺少关联度的信息,将其中的一些列入行动步骤,剩余的部分则遗留在待筛选清单中,留待未来做进一步判断。
根据项目进展调整会议计划
保持前进
不要让任何惰性扼杀你的创意灵感,努力奋进吧,这也是你尊重自己及自身创意的最好方式。
头脑风暴如何开展
《创业邦》文/CarolineTiger
问:协作究竟是在催生创意,还是会摧毁创意?
答: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在思考的过程中集思广益,的确有助于创意喷发。在天马行空的讨论开始之初,预先提出一个主攻方向,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可让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沉淀,凝聚智慧的结晶。
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或缺少发挥的余地,比如,为一款新产品命名,单独作战往往更为有效。“单个个体能够列出更好的备选名称清单,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这势必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协同作战。”《群体的智慧:协作激活创意》一书的作者,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商业教授凯斯·索耶(KeithSawyer)博士这么认为。
为了能够碰撞出火花,促成最好的效果,可以让团队成员预先准备,在头脑风暴现场提出各自比较成型的想法。“你可以从中获得协同效用。比如,团队的某位成员对某项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对这一工作之外的事情一筹莫展,”索耶举例说明,“而其点子可能恰好启发了另一名对系统性工作了如指掌的战友。”但同时需要注意,不要将话题设置得过于僵化,如果过度纠结于一件事情,将会阻碍其他奇思妙想出炉。
一场有效的头脑风暴至少需要两名以上的成员,但参与人数最好不要超过十位。同时人员的构成应该注意“认知的差异化”,也就是说,尽量不要让同一职业或类型的人扎堆出现,比如,全都是会计师就是不可取的。索耶建议,“真正重要的是,需要保证每一个人都跟他人有不一样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
在首次头脑风暴之后一周,需要再次召集原班人马,问问大家有没有新的想法。“在我们的创意孵化研究中,称之为‘孕育期’,”索耶评价道,“在头脑风暴中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后,你的自我意识将迅速上位,很快碰撞出精彩的点子。此时正是点燃创意花火的奇妙时刻。”
三个过于超前险些夭折的创意
文/MargaretLittman
电动汽车
在丰田普锐斯、日产Leaf和美国通用雪佛兰Volt让环保电动汽车变为时尚宠儿之前,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Tesla)早在1888年就生产出了由AC交流电驱动的引擎。
点评:致力于借助社交力量帮助用户实现白日梦的Ahhha公司创始人兼CEO马特·克劳(MattCrowe)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沉迷于汽油驱动的引擎所带来的驾驶乐趣,因此心理上无法接受AC交流电引擎的登堂入室。“在创意的力量恰好能够发挥作用时它才会获得支持。但如果步子迈得过大,人们就很难接受它。”
网络电视
1983年,微软便生产出了一款交互电视产品;1996年,网络电视正式上市,但却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因为当时的消费者认为电脑和电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如今,得益于宽带上网速度的快速提升,触摸屏技术及掌上设备、平板电脑的发展,网络电视流媒体服务蓬勃发展。
点评:纳温·吉恩(NaveenJain)从微软研发岗位离职后,成立了致力于在月球开采地球上稀缺元素的公司MoonExpress。他认为,企业家需要等待时机,比如,更为成熟的技术出现,或者用户习惯的改变。在这个案例中,“各项配套设施远未达到要求,人们的接受度也有待提高。”
苹果牛顿
在HandSpring、Palm和黑莓公司大举进入掌上电脑领域之前,苹果已于1987年推出其牛顿掌上电脑产品。牛顿具有触控屏幕、红外线、手写输入等功能。如今看来,似乎只有先驱者苹果才洞悉到了掌上电脑产品的真谛,看看大红大紫的iPad和iPhone就知道了。
点评:手写识别软件当时并不发达,反应很慢,而且识别率不高,而触摸屏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那些颠覆行业规则的创意
创意:在线地图技术
佼佼者:GoogleMaps(谷歌地图服务)和MapQuest(美国在线地图服务)。
创意:可供下载的数字音乐
佼佼者:iTunes
在线音乐服务提供商Napster横空出世时,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好:免费的音乐共享。但Napster屡屡被控侵权不得不转型,经历几年时光后,人们才能够接受购买数字音乐需要付费的事实。畅销书《创新的神话》作者斯科特·伯昆(ScottBerkun)有言:“对创业者来说,最宝贵的一课莫过于,任何创意的推广,都要基于其长期发展权衡利弊,而不应计较一时的得失。”
创意:社交网站
佼佼者:Facebook
其中最大的教训莫过于,在市场上处于领先者的位置,反而不具备竞争优势。马特·克劳认为,在丛林时代,开疆辟壤者可能成为被打的出头鸟,一不小心先遣就会变为先烈,而跟随者却可以轻轻松松享有胜利的果实,获得无上的荣光。如果你想要走得更远,不妨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产品,测试,微调乃至重新提炼你的创意,而不是贸贸然一头扎进激烈的竞争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