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king”投稿了4篇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养鹅致富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印明今年39岁,杨团堡村人,是位淳朴的农民。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事好琢磨,肯付苦,有股子泥腿劲。
闯荡
马印明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学做买卖。家里有台解放车,他就跟着跑车,当时主要是拉矿粉。19岁,他到附近一家矿上上班。他干得很卖力,手掌、大腿都磨出了茧子。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他有着自己的目标。,年仅23岁的他大胆承包了矿上的一个干选车间,干得风生水起。27岁时,他便晋升采矿主任。之后,他去了青龙县开铁矿,为他的人生赚得第一桶金。
创业
这时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他在当地开了自己的一个小铁矿。经过多年商海的磨爬滚打,他开始思考将来:开矿是能够赚钱,可矿石资源终有枯竭的那一天,什么产业才有发展后劲,才会永不枯竭呢“当时国家正号召退耕还林,我仔细捉摸了一下,觉得搞养殖业,再结合退耕还林,应该大有前途。”想到做到,他开始筹办自己的养殖场。9月,养殖场正式开张。
挫折
“要干就要往大了干,不能小打小闹。”在经过到外地的一番考察后,马印明笃定主意,首先承包了村里的180多亩荒地,甩手大干。之后他又陆续承包了村里的300多亩荒地,经营面积达到了约500亩。马印明将养殖场养殖与退耕林下养殖想结合,规模迅速扩大。到了时,马印明的养殖场饲养了10多万只鹅,仅雇佣的工人就有40多人。一位客商看后惊呆了:“我跑了10多年的鹅场,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鹅。”马印明当时雄心勃勃,心想每只鹅少赚点,光数量就能取胜。他没有意识到风险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20的金融危机开始考验马印明的意志。当年成鹅的出栏价降到了雏鹅进价以下。卖了吧,赔钱;不卖,光饲料钱每天就得几万。马印明将养殖数量一降再降,到了底,仅剩下了1000只种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1000只种鹅成了马印明东山再起的根基。
经过年到20残酷的市场洗礼,马印明接受了血的教训,一下子赔了400多万元。“算了吧,开矿闭着眼就能赚钱,你何必担这份惊受这份怕呢。”亲戚朋友们苦口婆心劝他。然而马印明初衷不改――认准了的事就必须要干下去。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
奋斗
马印明再次去外地学习取经,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尽管市场起起落落,但雏鹅的价格一直看好,搞孵化一定能赚钱;同时经营过程中应搞合作经营,要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赔钱平均到一个人也不会受到多大的损失。思路明晰,马印明的泥腿劲又上来了。当时自己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马印明用起了土方儿,在大炕上孵小鹅,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他成功了。之后他和亲戚又买来孵化机的零件,自己“攒”了两台孵化机,再后来手头稍稍宽裕一些,他们购买价格便宜的孵化机合作社规模也稳步扩大,农户数达到了52户。马印明慢慢走出了困境。到了,养殖场实现了盈利,更是打了一个翻身仗。现在养殖场的雏鹅已销往山东、江苏、四川、浙江等地,最远的通过空运飞往海南。合作社带领着农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马印明养鹅成功经验:
马印明是个实在人,提出“加强合作社间合作交流”这个建议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他在经营过程中日益强烈的感觉。马印明自20开始养鹅以来,经历过不少挫折失败,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鹅专家,但真正促进他快速发展的正是他这种在吃透市场的基础上得来的“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水葫芦养鹅
42岁的马印明是迁安市杨团堡村人,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矿老板,年9月,在迁安市转型发展的带动下,他办起了正农养鹅专业合作社,他决定利用自己承包的500亩沙滩林场发展养鹅业,由矿老板转身变成了养鹅哥。自此,马印明开始专心钻研与鹅有关的一切事物。谈及水葫芦,人们对它的印象可不是很好,它繁殖速度极快,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危害水下生物,还会堵塞河道,是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可在马印明的眼里,水葫芦却是宝贝。
“我自己有近2万只鹅,一天要吃两吨半的饲料,花费8000多元,一年下来花费近300万,怎样才能降低饲养费用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水葫芦,水葫芦含有丰富的粗脂肪、蛋白、氨基酸、胡萝卜素,而且是无性繁殖,种起来比较省事,我先在池塘里试种了几株,没过多久,就长满了整个池塘。“水葫芦种出来了,鹅爱吃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数百只鹅放进了池塘,结果奇迹出现了,我的鹅非常喜欢吃水葫芦,不大一会工夫,几百只鹅就将整个池塘的水葫芦哄抢而光。从此,这水葫芦就成了我养鹅的一大‘法宝’了。”
舌尖革命,为鹅打造营养餐
在马印明的认知里,喂鹅与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有营养均衡了,鹅才能茁壮成长。为此,马印明给鹅搞起了舌尖上的革命。他种植了长势快、鹅爱吃的皇竹草,以及汁多、纤维少、再生能力强的菊苣。此外,他还利用50亩地种植杂草和玉米,杂草喂鹅,鹅粪肥田,50亩地可年产五万斤玉米和五十吨秸秆,玉米可以加工成鹅饲料,冬天秸秆可作青饲料,一点不浪费。“用多种牧草来喂鹅,可以使鹅的营养达到均衡,这样鹅的产蛋率、受精率才会提高。”马印明说。“但是光喂牧草也不行,因为牧草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就像人吃饭一样,有稀的还要有干的,所以还必须给鹅补充一部分粮食。”
而马印明口中的粮食是他自创的发酵饲料。“用这发酵饲料喂鹅有两大好处:一是营养成分高,鹅更爱吃。经专家检测,发酵后的饲料所含的蛋白、有益菌等成分都有所提高,而且味香,易于消化。二是延长饲料的保质期,降低成本。普通饲料保质期只有两三天,买多了就有可能浪费掉,买少了就得多次买,增加运输成本。这发酵饲料,节约空间,易储存,只要不开封、不漏气,就可保存三到五年,没有浪费和多次买的问题。”马印明告诉记者。
循环养殖,让鱼给鹅打工
鹅在池塘中嬉戏时会将30%的粪便排到水里,这会促进水中浮游生物迅速繁殖,造成水质变坏。怎么解决这些粪便和浮游生物呢经过一番思考,马印明找来了帮手――鱼苗,原来他是要让鱼来给鹅打工。那么多的鱼,到底要买哪种呢经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资料,最终马印明将专吃浮游生物的鲢鱼请进了他的池塘。水中的浮游生物解决了,可马印明看着水面上漂着的鹅吃剩下的草渣、草屑以及鹅槽里残留的饲料碎末,觉得非常可惜,他又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剩菜剩饭”充分利用起来。看着池塘中一天天长大起来的鲢鱼,马印明灵机一动又买来了专吃草的草鱼和吃杂食的鲤鱼,这样既净化水质,又不浪费草料和饲料,还可养鱼形成新的财源,一举多得。
现在马印明的养鹅场里呈现出了一副“水上是鹅,水下是鱼,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局面。“现在我的30亩水面,每年至少可产5万斤鱼,又是一笔不少的利润啊!”让鹅给鱼打工,这让马印明更加喜出望外“以前我们是卖鹅苗,而现在,我们用以鹅苗同样的价格卖起了珠蛋”,在马印明的孵化场里,正在选蛋的工人告诉记者,“珠蛋就是经过光照被检测出已是受精,孵化十二天左右的鹅蛋,这样就解决了运输鹅苗途中鹅苗损耗的问题,既降低成本,又方便客户运输,一次顶以前运鹅苗的2倍,还提高鹅苗成活率,这是个双赢的好事儿!仅半年我们就卖出了100多万枚珠蛋,营业额达七八千万呢。”
“90后”创业不走寻常路
爆红软件的背后,是广东一名年轻的“90后”小伙郭列。“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是这位创业青年的信条。
事实上,像郭列这样的“90后”创业者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潮流,成为创业大军中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与互联网“无缝连接”的这一代,和其他时代的创业者相比,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靠网吃网”的一代人
24岁的高阳是一个“北漂”,年纪不大,却已在北京的科技圈打拼了近5年。现在的他,已经是知名程序员问答社区“SegmentFault”的CEO,是中国最大规模的“马拉松”的组织者,并入选了福布斯发布的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从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在舅妈家接触电脑起,高阳就对这个拖着一根线的机器产生了莫大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阅读一些有关的读物。“那时候觉得简直是无所不能”,高阳笑着对笔者说。
在互联网行业中,高阳对程序员群体尤其感兴趣。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互联网行业,但创业公司的技术人员却又十分稀缺。
“在我眼中,程序员就是艺术家。他们赋予二进制的0和1以感情和生命,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性所在。”高阳说。由此,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在网站上做一个社区,将这群人聚集起来。
从大学起,郭秀峰开始接触国别域名,也就是普通人口中的“非主流域名”。随着越来越深入地接触互联网,他渐渐把注册国别域名变成了自己的爱好。
“我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域名,自己注册了很多,然后卖掉,换回了我创业的第一桶金。”这些郭列口中“有趣的叠字域名”,就有“.bb”、“.tt”等。
提到郑淞文、吕日阳这两个名字,人们可能会觉得有点陌生。但是提到“东北猫”系列视频以及那句充满大碴子味的“你瞅啥”,大家马上豁然开朗并且会心一笑,
这两名24岁的东北小伙,本科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因此,他们非常希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一个平台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态度。
“现在我们已经由单纯的.系列视频转向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也为很多传统企业和商户提供互联网推广方案。”郑淞文说。
“90后”创业也不仅仅是男生的专利。
毕业于浙江大学的俞立颖,今年24岁。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在这个年纪上已经成了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公司主业是在互联网上做设计。
俞立颖告诉笔者,20毕业时的她,在找工作与创业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创业。“看到了现在的中国有了这么大的市场和这么多机会,我希望能够做一点事情。”她说。
在历练中理解责任感
其实,每个创业者的生活都不是只有光鲜的外表和成功者的光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努力、困惑与挫折。
但是在谈到收获的时候,郭列、高阳和陈章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坚持”一词。高阳表示,跟自己同期创业的公司有七八家,但是大多数因为没能坚持下来,半路夭折。
“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另一片天空长什么样子。”高阳说。
创业的路程越艰辛,越能看到更多的风景。郭秀峰告诉笔者,在注册国别域名的过程中,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组建起了自己的创业团队,是让他最感欣慰的收获。
张天一则表示,通过卖米粉,他开始了解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现在我去外面吃饭,都会主动帮店家收拾盘子,用完洗手间也会帮人家擦干净,因为我知道做这些事情的辛苦。”他说。
除了开拓眼界,“90后”的创业者也开始将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收获了责任感。
李瑞在自行车俱乐部里
李瑞和自己创业伙伴们
人民网海南视窗4月13日电(记者宁远)“无论如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在今年年底让我的三亚分店可以开张。”4月13日上午,在海口市国兴大道的一条小巷里,80后大学生李瑞在宣布自己创办的“56自行车运动俱乐部”启动后,又迫不及待地对记者说出了他的下一个创业计划。
而未来,这个年轻人最大的梦想是在海南18个市县均设有自己的自创品牌4S店。这样的创业计划,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些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但在李瑞看来,大学生创业就是要敢于梦想。
来自陕西韩城的李瑞出生于1988年8月,碰巧是海南的“同龄人”。,19岁的李瑞来到海口,就读于海口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秉承自主创业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理念的李瑞,长年酷爱阅读《商界》杂志的,他一心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家、实业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以及海南“绿色崛起”的后发优势,被具有敏锐商机洞察力的李瑞“捕捉”到,结合自身长期开展自行车运动及有关业务的优势条件,2012年起,李瑞正式确认开展自行车休闲旅游项目。李瑞说,“自行车休闲旅游,集健身养生、旅游休闲为一体,贯穿吃住行购娱环节,非常吻合海南旅游发展方向以及自然风光优美的特点,也是当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时尚生活方式”。
,他带着自己的“自行车及自行车旅游项目”创业计划参加海南省举办的`创业大赛,斩获二等奖。在获奖之后,他就开始琢磨如何将自己的创业计划变为现实。
李瑞介绍说,海南自行车旅游热潮正在兴起,每天都有大量的岛内外旅客找到他,希望租车组团环岛游。按此势头发展,经过努力,他的月均营业额预计可以达到40万至50万元的规模。“无论如何,砸锅卖铁也要在今年年底,将我的三亚分店开张”。对此,李瑞信心满满。
“你的自行车运动俱乐部未来的目标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李瑞表示,他最大的目标和心愿是在海南18个市县均设有他的自创品牌4S店,成为国内外自行车运动和自行车休闲旅游爱好者忠实可靠的旅途驿站,服务于一批又一批车友和游客,用自己的积极行动,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大火无情夺去双腿
拨通王晓兵的手机,他正要去羊圈给羊喂草料,“一共70多只小尾寒羊,一天得喂六七次。”羊圈的围墙有近一米高,王晓兵把双手搭到墙头上,用健壮的双臂用力一撑,整个身体便轻松地翻过了围墙,下到圈里,给羊添加草料。从这个简单而熟练的动作,不难看出王晓兵背后付出的艰辛。
王晓兵小时候聪明活泼,不幸发生在7岁那年,王晓兵在与小伙伴们玩耍时,不慎将油漆洒到了腿上,油漆遇到火星迅速将他下肢引燃。因为伤势太重,不得不从大腿根部高位截肢。从此,一个欢蹦乱跳的孩子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面对残酷现实,王晓兵表现出异常的坚强。他一直坚持读完初中,后来因家庭贫困最终才不得不辍学。为了能帮家里分担,王晓兵开始苦练用双手支撑走路。这让王晓兵的手臂看上去比常人粗壮很多。为了防止手部磨损,无论严寒酷暑,他的手上总戴着一副手套。
学艺创业赢得事业家庭
通过市场分析,晓兵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资小的兽药生意,没多久,便在西榆林开办了自己的兽药店。为拓宽市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天至少跑4家养殖户。一来二去,附近几个村子的养殖户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也会经常向他预定药品。
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但他没有止步不前。今年初,他又瞄准养羊行情,在家门口盖起羊圈,购买了30多只小尾寒羊,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养殖上。不善言谈的王晓兵,谈起他的羊便滔滔不绝。“静脉、皮下、肌肉等打针方法他都会,是我们家羊的‘好管家’。”母亲王凤珍调侃他。
王晓兵不仅靠自己所学的技能自食其力、衣食无忧,而且还赢得女子的芳心。2008年冬天,湖南长沙姑娘李成梅被王晓兵的励志事迹感动,千里迢迢来到张家口与王晓兵喜结良缘,如今儿子已经5岁。当记者问到他与妻子李成梅相识并结婚生子的经历,王晓兵却不好意思地婉言回绝。
北京晨报2014-07-15:“无腿硬汉”登长城:河北省张家口市西榆林村33岁村民王晓兵,7岁时因意外烧伤,造成双腿高位截肢。2011年,在村干部的支持下,王晓兵办起养殖场养羊,走上致富创业路,被当地群众称为“无腿硬汉”。近日,王晓兵带着儿子爬上了张家口大境门长城,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