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高安市生猪年出栏200万头,存栏110多万头,获得“江西省畜牧业十强县市”称号,并跻身“全国畜牧业百强”行列。
生猪产业的兴旺,也带来了养殖污染,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到生猪生产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安市的答案是:既要生态养猪,更要山青水绿。种草养猪,发展循环经济,杜绝污染隐患。
2010年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污染、重生态、保家园、可持续”的养殖污染大整治活动在全市展开。划定“禁、限、可”养区,严格管理用地,拆迁违规猪场,开展示范创建……。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260家规模猪场完成粪污治理,有21家标准化规模猪场建设项目通过宜春市验收,有6家猪场完成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拆除违规猪场398家,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今年一季度,该市已出栏生猪54.2万头,同比增长11.2%,生猪存栏110万头,同比增长10.8%,生猪养殖户达6420户。
治污得民心,发展共双赢。
高安,探寻一条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之路。
生态猪肉放心吃
养殖污染,一道不和谐的风景
养猪业是高安的传统产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高安人就开始大量养殖生猪。养猪逐渐成为当地人发家致富的“主渠道”,养猪业也迅速成为高安农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该市又加大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从良种补贴、税费减免、信贷放宽、建栏优先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扶生猪产业发展。2011年该市生猪产业产值达35.3亿元,生猪饲养量达30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5.8万头,年出栏肥猪200万头;生猪养殖户6420户,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有13户,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5户。自2007年以来,高安连续5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
养猪业让老百姓鼓起“钱袋子”,却没过上“好日子”。环境污染像毒瘤,极大降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猪栏遍地开花,粪便随意排放,苍蝇四处乱飞,臭气随时可闻,人人破口大骂”,这是农村生猪养殖污染的真实写照。
杨圩镇北邹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全村20多户村民中80%建起了养猪场,全村年出栏生猪1.2万头。由于大部分猪粪尿直接排放,该村地表水严重污染。压水井打到地下50多米,抽出的水还是不能喝。现在,村民喝的全是桶装饮用水。地面作物也因为土壤、水源富营养化,影响了产量。村民说,再这样下去就要考虑迁居了。
环境污染还影响了生猪的安全生产。全省平均每头母猪年可提供出栏肥猪15~17头。由于环境污染,容易产生生猪疫病,致使该市平均每头母猪一窝出栏率仅14头左右。陪同采访的市畜牧水产局干部说:“按此计算,全市一年减少出栏生猪30多万头,养殖户减少收入9000多万元。”
“猪场造成的污染不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脏和乱,现代养猪场造成的污染也在升级。”据市畜牧水产局王局长介绍,生猪污染主要体现在粪便污染、水污染、病菌传染和大气污染。
群众的呼声日益强烈,每年市“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上书”要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建美家园。
养殖污染,成为一道不和谐的风景。污染蔓延,治理势在必行。
沼气处理治污染
对症下药,一场大治理的行动
“沉疴”需下猛药,治污已成共识。
面对老百姓的呼声,高安市决策者态度果敢,把治理生猪养殖污染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提出“总量控制、有序发展、规模经营、科学治理、规范管理”的原则,成立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下发文件通知,采取有力措施,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划定三区”。该市规定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高胡公路和国道两边各1000米内区域、水库聚水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及红线外1000米内、风景区、居民区500米内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域为禁养区。养殖密度大、防疫条件差、土地承载消纳粪污能力相对饱和、环境压力大的区域为限养区。养殖密度小、土地承载消纳粪污能力大、远离居民区、水电路较便利的区域为可养区。
“重治污染”。2010年8月,该市为保障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不受污染,投入400多万元,对上游水库和樟碧水库周边5家猪场进行搬迁。2011年12月,按照《关于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处于禁养区内且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必须在2012年底搬迁或拆除;限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一经发现,立即拆除。截止目前,拆除违规生猪养殖场398家、面积19万多平方米,对限养区内现有的养殖场必须按《高安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规范》要求在2012年底完成整改;对可养区内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养殖场的按文件申请审批,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严管用地”。今后,凡是新建规模养殖场,养殖户要层层申请,级级审批,从源头上制止违规乱建,防止新的污染源产生。
“示范创建”。该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种草循环利用和发酵床养猪示范创建活动。目前有种草养猪示范创建养殖场10个,生态发酵床养猪示范场3个,污水净化及猪粪综合开发利用养猪示范场2个,通过不同模式养猪清洁生产技术的示范,探索新型养殖污染治理模式。
……
在龙潭镇采访,村民冷志标告诉记者:“市里决心大,将村庄附近猪场拆迁,这是做好事。以前猪屎猪尿到处流,到了夏天,村里空气就难闻。搬迁了不仅卫生好了,空气也新鲜了”。在龙潭镇罗塘、万善、梅口等几个污染严重的村庄或区域,记者看到,猪场整改已基本完成。据统计,目前全镇拆除养猪场和猪栏12户。
治污“亮剑”,赢得“口碑”,让高安市生猪产业驶上“快车道”。
牧草打浆育肥猪
持续发展青山绿水带笑颜
走进龙潭镇古丰生态养殖场时,这个绿树掩映,占地25亩、存栏生猪1000多头的养殖场内,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到猪粪恶臭。养猪的传统观念,在这里被彻底颠覆。场长况余刚向记者介绍:“我用的是种草养猪循环养殖模式,生猪粪污进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再将沼液抽上贮存塔,然后沼液种植牧草,牧草打浆作为饲料的一部分养猪”。
据悉,该场自2010年推行牧草种植生猪循环利用模式以来,达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陪同采访的畜牧水产局干部跟记者算“两笔账”,一是效益账,项目建成后,在同样100头能繁母猪生产条件下,年可节约成本约8万元,全年出栏生猪1500头;草猪肉质好,每头出栏猪可增收300元;年产沼气14万立方米。二是长远发展账,治污事关子孙后代和产业持续发展。
创新养殖模式,让养殖户尝到甜头。
瑞州街道吴成良猪场,有能繁母猪67头,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2011年,该场投资近20万元,对栏舍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将粪污集中收集,建设生态发酵床,然后将统一收集的粪污,泵到发酵床上,利用微生物对粪污分解,无害化处理。吴成良说:“运用发酵床养殖技术以后,污水污物被消纳了,猪场就没有一点儿异味了,避免了发酵床由于生物发酵产生的温度对生猪影响,也避免了生猪直接与发酵床接触带来的疫病风险。”
在石脑养猪场采访,令人耳目一新:机械格栅、调节池、厌氧塔、气浮装置、生物接融氧化池、消毒池……等污水净化设施一应俱全。据介绍,该场投资50万元,新建日处理20吨污水的净化处理工程,该工程技术先进,操作管理简单,劳动强度较小,占地面积不多,工程投资节省。“我场有能繁母猪15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2400头,”场长陈六星说:“今年3月实施污水净化工程,每吨污水日处理用电仅为1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污水净化及猪粪综合开发模式值得推广”。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市养猪又打“招商”牌。
该市每年养猪产生养殖粪便70多万吨、尿液及污水700万吨。如何变废为宝?该市上北京、跑南昌,终于引进北京首科集团在高安设立分公司。这家高科技企业引进中科院动物所50余年的研究成果,利用猪粪进行无菌蝇虫蛋白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生产昆虫蛋白等系列产品。目前,公司厂房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