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可谓是人人喊打的害虫,为了彻底消灭蟑螂,市面上品种繁多的蟑螂药、杀虫剂层出不穷。
然而就是这人人痛恨的害虫,却被“蟑螂大王”李延荣视为珍宝。
他为了养殖蟑螂,不惜辞去医药公司总经理职务,专门找了一处荒山精心养殖。
平时一只蟑螂便会令人们“闻风丧胆”,李延荣却在十年间繁育了40亿只蟑螂。
蟑螂在被人们视为害虫的同时,却给李延荣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如今凭借养殖蟑螂,李延荣已经身价过亿,还被人们称为“蟑螂大王”。
李延荣究竟如何走上养殖蟑螂之路?
他又是如何“变害为宝”,通过养殖蟑螂成为了身价过亿的养殖专家?
与蟑螂结下不解之缘
1963年,李延荣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
李延荣从小学习刻苦用功,从学校毕业后他便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公务员。
李延荣前半生的人生如意顺遂,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与妻女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
此时生活在北方的“山东大汉”李延荣,全然没有和蟑螂打过“交道”。
他也从未想过自己的后半生,会与蟑螂结下不解之缘。
2009年寒假,在澳洲留学的女儿李鸿怡放假回到山东。
心心念念盼望着女儿回家的李延荣和妻子,每天在厨房忙里忙外,变着法给女儿做各种好吃的。
放假回到家中的李鸿怡也甚是放松,每天足不出户窝在家中看动画片。
“都多大的人了,还在看动画片!”
李延荣打趣女儿到,都已经上大学的人了,却还在看小孩子爱看的动画片。
“爸,这部动画片可有趣了,人们都讨厌蟑螂,却不知道蟑螂浑身都是宝!”
女儿告诉李延荣,自己看的这部动画片叫《蟑螂先生》。
动画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原本人人厌恶的蟑螂“小强”,塑造成了一个正面积极的形象。
听到女儿如此说到,李延荣不以为然哈哈一笑:
“动画片都是骗小孩子的。”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蟑螂,但是李延荣也知道蟑螂是人们深恶痛绝的“四害”之一。
“蟑螂不仅可以消灭垃圾,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当听到李延荣对蟑螂如此“不待见”,李鸿怡不禁向父亲极力解释到。
为了和女儿争论“蟑螂究竟有益还是有害”,李延荣随即开始上网查阅资料。
谁知不查不知道,一查竟然打开了李延荣对蟑螂认知的新世界大门。
原来蟑螂具有特殊的身体构造,它的发现年份居然与恐龙一样久远。
这小小的一只虫子,不仅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存活一个月之久。
而且蟑螂几乎不怎么“挑食”,不管是新鲜餐食,还是厨余垃圾,蟑螂全都“照单全收”。
蟑螂尤其喜欢油腻腻的食物,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偷油婆”。
李延荣越查资料,对蟑螂就越感兴趣。
尤其是当他看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与蟑螂有关的内容:
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
“原来女儿说的都是真的,被人人唾弃的蟑螂竟然还有这么多的优点。”李延荣暗自想到。
通过女儿观看的动画片,让李延荣对蟑螂有了全新的认识。
后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机缘巧合的让李延荣在蟑螂身上“动了心思”。
用蟑螂实验获得成功
2011年,48岁的李延荣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当地一家医药公司的总经理。
一次他在公司食堂视察工作时,工作人员不断的向他抱怨:
“以前有养猪户来收泔水,现在没人收泔水了,每次都得花钱请人来收,这样又多了一大笔开销。”
以前食堂产生的泔水,都会由附近的养猪户统一回收。
但是为了避免禽流感传染,当地有关部门已经明令禁止养猪户回收泔水。
面对每天无法及时处理的食堂厨余垃圾,令食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
一边是每天堆积如山的厨余垃圾,一边是每天为了清运厨余垃圾而产生的额外费用。
李延荣不禁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食堂厨余垃圾的清运率呢?
当时山东省处理厨余垃圾的主要措施是填埋,这样不仅对当地的环境卫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而且降解过程耗时耗力,大大降低了垃圾的处理率。
这时李延荣突然灵光乍现,想起了女儿告诉他蟑螂是“偷油婆”一事。
既然蟑螂喜欢油腻腻的厨余垃圾,那么是否可以让蟑螂来“消灭”这些厨余垃圾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延荣便开始回到家中着手进行实验。
蟑螂在北方并不多见,为此李延荣不惜从网上购买了几只繁殖速度快、药用价值高的蟑螂品种——“美洲大蠊”。
这批蟑螂被“空运”至山东,李延荣专门将他们放在了几个不同的玻璃容器里。
一开始,李延荣将蟑螂放入盛有剩饭的容器内。
谁知没过多久,几只蟑螂便将容器内的剩饭吃个精光。
为了验证蟑螂的“口味”,李延荣便开始经常将食堂的剩饭带回家中做实验。
有时是鲁菜,有时是川菜,有时甚至会将火锅涮菜带回家中……
不仅有残羹剩饭,还有油脂油渣……
但是每一次带回来的垃圾,总能被做实验的这群蟑螂“消灭”干净。
渐渐的,李延荣通过实验发现,蟑螂不仅不“挑食”,不论什么口味的菜系都甚是喜欢。
“我养的蟑螂吃过中国的八大菜系。”
李延荣曾这样对别人戏称到。
毅然辞职养殖蟑螂
李延荣的实验虽然验证了他的想法,但是问题随之而来。
如果以此繁殖速度,用不了多久,李延荣的家将被蟑螂占满。
看到家中瓶瓶罐罐里到处都装着蟑螂,天生害怕虫类的妻子实在忍无可忍。
最终妻子对李延荣下了“逐客令”,要他尽快将这些看上去让人害怕的蟑螂清理出去。
为了继续对蟑螂进行研究,也为了不打扰家人的生活,李延荣不得不另选场地养殖蟑螂。
最终,李延荣在郊区附近的荒山上,租了一间空旷的厂房。
这里不仅远离市区,而且空旷无人,用来养殖蟑螂和进行实验再合适不过。
在这处郊外的厂房里,李延荣养殖的蟑螂又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着。
通过实验,李延荣已经确定了蟑螂具备处理厨余垃圾的能力。
那么,只要将蟑螂繁育到一定数量,便可以毫无费力的清理掉令人头疼的厨余垃圾。
眼看自己的想法即将实现,此时的李延荣便萌生了辞职的想法。
他想要专心养殖蟑螂,以此解决当地厨余垃圾的处理问题。
然而此时李延荣已经48岁,眼看即将面临退休。
他却要在此时放弃公务员的编制,放弃国企总经理的职务。
很多人对他的做法都不能理解,妻子更是不解他放着闲逸的生活不过,而要在年近50岁时选择创业。
但李延荣却非常看好这一行业,在国外也早有利用虫类清除垃圾的先例。
但是在国内,这一市场尚且空白,李延荣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李延荣通过市场调研后发现,仅仅在济南市章丘区,每天便会产生40吨的厨余垃圾。
如果能够通过“蟑螂军团”解决当下厨余垃圾的处理问题,不仅可以缓解当地的环保压力,还可以帮助环保部门解除“燃眉之急”。
于是一心创业的李延荣,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医药公司总经理一职。
孑然一身的他带着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来到了济南市章丘区环卫局。
于是李延荣以每吨208元的政府补贴价格,与章丘区环卫局签订了厨余垃圾清理的合作协议。
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就这样,敢想敢干的李延荣成立了济南巧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也成为了国内首家,利用蟑螂处理厨余垃圾的环保企业。
眼看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即将实现,自己养殖的蟑螂也有了“用武之地”。
李延荣一边不断扩大工厂规模,一边不断规范化工厂管理。
李延荣养殖的蟑螂,在他的培育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凌晨开始,陆陆续续便会有来自章丘区各地收集的厨余垃圾送往此处。
每车大概装载约8吨重的厨余垃圾,每天源源不断的车辆会将厨余垃圾运往处理车间。
蟑螂在这里过上了“躺平”的生活,每天从早餐到宵夜,一天六顿堪比“坐月子”。
随着越来越多的厨余垃圾被送往此处,人工作业的速度显然已经无法供给日渐增多的厨余垃圾。
为了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加快蟑螂处理垃圾的速度,李延荣又开始着手研究自动化工具。
由于李延荣成立的环保企业,是我国第一家利用蟑螂处理垃圾的企业。
因为他毫无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只能靠自己钻研摸索。
李延荣没日没夜的在工厂研究,最终研制出了一台可以自动运送厨余垃圾的传送设备。
自动传动设备的成功研发,大大缩短了人工投喂蟑螂的速度。
于是李延荣又马不停蹄的研制出了蟑螂分拣机、蟑螂消毒机等自动化设备。
为了不断加快蟑螂处理垃圾的速度,李延荣也走上了研发的道路。
在李延荣培育蟑螂的10年间,他不仅研制出了蟑螂分拣机、蟑螂消毒机等设备。
他还先后申请了42项国家专利,其中有6项专利更是已经投产。
随着工厂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厂房也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于是,再次扩建厂房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6年,在济南市政府的帮扶下,李延荣将公司面积扩大至6000多平米。
他专门设计搭建了集收集、分拣、养殖、种植、过滤等功能为一体的自动化厂房。
通过这间自动化厂房,已经可以实现从收集厨余垃圾、到处理厨余垃圾,再到转化厨余垃圾成为有机肥,最后利用有机肥种植蔬菜的整个循环养殖过程。
养殖量达40亿成为“蟑螂大王”
有了全新的自动一体化厂房,李延荣公司处理垃圾的能力和速度成倍增长。
处理垃圾的能力增长,意味着李延荣繁育的蟑螂也在以惊人的速度爆炸式增长。
但是在自动化厂房和自动化设备的运行下,一切都井然有序。
为了更好的节省空间,安置成倍增长的蟑螂。
李延荣将繁育蟑螂的车间利用波浪形的隔板,分成高1.8米,宽0.7米的“隔间”。
他经过精密的计算,将车间打造成既可供蟑螂活动,又能节省空间的狭小缝隙。
每天约有来自当地的50吨厨余垃圾送往自动化工厂。
通过自动分拣装置过滤掉厨余垃圾中的杂物,被搅拌设备打碎后,再被依次分批运送至繁育蟑螂的车间。
“嗷嗷待哺”的小强们夜以继日的啃食厨余垃圾,一刻也不停息的通过自己的肠道,消化掉这些厨余垃圾。
除了每天不停的“吃吃吃”,蟑螂们还担负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繁殖。
一般3个月大的“美洲大蠊”,每隔一天便可以产卵一次。
如此高频率的产卵率,使得李延荣的公司在10年间培育的蟑螂多达40亿只。
以李延荣目前公司繁育的蟑螂总数,每天处理的厨余垃圾可高达200吨。
他根据设计方案,将厂房改造成为了上下两层。
一层用来养殖蟑螂,二层则用来养殖蔬菜和水果。
蟑螂的粪便不仅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蟑螂自身产生的热量,也可以为上层种植的蔬菜水果提供最佳温度。
如此一来,这间一体化的自动厂房,便实现了从处理垃圾到再生肥料的完美融合。
在李延荣的利用下,蟑螂真可谓是“浑身上下都是宝”。
不仅如此,就连死掉的蟑螂都可以“变废为宝”。
“完成使命”的蟑螂被工人收集起来,经过灭菌粉碎后,可以被制成高蛋白质饲料。
根据当地食品监管部门检测,用李延荣养殖的蟑螂制成的蛋白质饲料,蛋白质含量高于市面上任何一款蛋白质饲料。
“一吨蛋白质饲料的售价可以达到一万元。”
吃了含有“蟑螂”的蛋白粉饲料,养殖动物不仅肉质更鲜美,硒含量也明显增高。
当地很多养殖企业纷纷抢购李延荣的蛋白质饲料,这种饲料的售价也并不便宜。
据李延荣称,每15吨厨余垃圾可以生产一顿蛋白质饲料。
如果按照全国每年产出6000万吨厨余垃圾来测算,未来由蟑螂制成的蛋白质饲料市场又将是一片蓝海。
结语
李延荣曾为了养殖蟑螂,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安稳的生活。
当时很多人对他的做法表示不理解,如今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
就在人人都将蟑螂视为害虫的时候,李延荣却凭借着“害虫”变害为宝。
他通过努力使得自己身价过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蟑螂大王”。
有了成功的经验,李延荣还想将自己的“蟑螂模式”向全国各地复制推广。
“只要巧妙利用,害虫也会变益虫。”
李延荣用自己的故事向人们证明了,只要自己有目标,何时行动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