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七月份的一天晚上,我刚刚到家,一个邻居来找我,说自己腰疼,让我帮忙。这是一个女患者,40多岁,以前诊断过腰椎增生。她说她这两天疼得邪乎,有些受不了了。她问我:“我40多岁以后腰就越来越不好,是不是也肾虚了”?
我说:“谁说腰疼就是肾虚啊”?
她倒是理直气壮,告诉我:“电视上啊,电视上天天讲”。
我未置可否,看了一下她的脉象和舌象。脉弦,舌薄白,于是心中有数了。
我说,你这腰疼,肯定是腰部窜着疼,疼的时候发胀,累的时候、着急上火的时候就疼。对不对?她瞪大眼睛点点头。我告诉他,你这可不是肾虚,千万别吃什么补肾的药。吃多了,反倒坏事了。
我随即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到药店去,搞一点中药香附,最好是生香附,把它研成细末,然后用凉开水送服,每次服用4克,每天3次就行了。如果一个礼拜还不好,别吃了,算我辩证不准。
她又和我聊了一会儿天,于是就走了。结果,大约在一星期之后,她看到我,喜滋滋地说腰疼减轻了,但是腰椎增生没什么改变。我说这就对了,它对你的痛症有治疗意义,无法改变你骨头的病变。接下来,又过了几天,她表示,疼痛感基本消失了,腰部转动、活动也利索了。我告诉她,停药。今后,千万别累着,别生气,别不高兴。否则,还容易犯病。
其实,这个人患的腰痛症状,用中医辨证,其实就是肝郁气滞导致的腰痛。肝主疏泄。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则气行不畅。气滞,我们的腰部就会胀痛,转摇不灵,附身弯腰都成问题。肝主情绪。情绪抑郁,则肝郁加重,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着急上火的时候,腰疼严重。当然,最主要的,是患者脉弦。脉弦,是肝郁的表现。这种腰疼,和肾虚基本没什么关系。
也许你会问,肝郁所致的疼痛,为什么会体现在腰部啊?肝肾同源,经脉相连。故而肝的病变,会影响到肾。腰为肾之府,那么肝郁所引起的疼痛,就有可能体现在腰部。
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补肾就是个错误了。补得多,壅滞就越多,气行越是不畅,疼痛就越厉害。这就好比前方堵车了,车流越大,堵车越厉害。
总之,通过这个事儿,我建议大家不要一腰疼就想到肾虚。腰疼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我们要客观认识。
主诉:腰痛月余。
现病史:患者腰部疼痛不适,痛处不定。自感腰部受不得大力。舌质偏暗有紫色斑点,脉沉细涩。医院检查示:第2、3、4、5腰椎轻度骨质增生。
中医诊断:痛痹
辩证:肾虚气滞,血瘀骨损
治法:补肾行气,活血强骨
处方:抗骨止痛汤加减;熟地15g、肉苁蓉10g、淫羊藿10g、鹿衔草15g、骨碎补15g、鸡血藤20g、杜仲15g、牛膝10g、元胡10g、三七10g、蜈蚣1条、蕲蛇5g、伸筋草10g、苏木10g、制乳香6g、制没药6g、陈皮10g、甘草5g;七剂,水煎饭后服。
回访得知:服药后疼痛大减,又延数日而愈。一月后,腰部又开始隐隐作痛,告曰还要来捡药。
按:患者人到中年,又腰痛月余,不敢受力,多为虚证。腰为肾之府,腰痛多责之肾。方中熟地、肉苁蓉、淫羊藿、鹿衔草、杜仲、牛膝、骨碎补均为滋肾强腰之品。肾壮则腰强骨健。又气行则舒,气滞则痛,故痛处不定,又舌现紫斑,脉涩,为气滞血瘀之象。故加元胡、三七、伸筋草、苏木、制乳没行气活血止痛。又加蜈蚣、蕲蛇通经定痛。全方补肾强腰、舒经通络、活血定痛,故七剂后痛大减而愈。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痛引腰脊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俗话说:病人腰痛,医生头痛。说明治疗腰痛的难度较大,非潜心研究,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实践者,不能掌握其要领。
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并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出2条诊治心法,供医界同仁参考:
一、要彻底跳出古人“腰痛以肾虚为本”窠臼,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心存“腰痛不止于肾”新观念。
二、要提高腰痛治疗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腰痛一病的理、法、方、药及整个辨证体系。
笔者体会以经络受邪、气滞血瘀、肾精亏损为纲辨治腰痛,最为简捷有效。
由于中医腰痛病是以腰痛为主症,所以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腰痛。随着现代医学及其检测仪器的普及,对于中医临床来说,很多病证借助现代医学检测技术,不管你有意识无意识,愿意还是不愿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临床上,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好“病”和“证”的辩证关系,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以肾石病为例:患者多以腰部绞痛或胀痛就诊,医生首先要考虑是否为结石引起?小便情况如何?并进一步查尿常规,以及作B超检查或尿路平片,确诊为肾石病后采取排石疗法或辨证用药;或在排石基础上结合辨证,或在辨证基础上选加排石药,临床颇费斟酌,且疗效难以定论。根据本人临证经验,新病体实可采取排石疗法,久病体虚宜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酌加排石药效果较好。
由于腰部结构复杂,故腰痛病包括肾脏、腰肌、脊椎、女性生殖器官等病变在内。如西医的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石病、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柱炎、椎间盘突出症、盆腔炎、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均能引起腰痛。
病因病机:腰为肾之府,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必经之道,又是督脉起源,带脉环绕之处。凡风湿、寒湿、湿热之邪入侵腰部,经络受邪,阻滞不通均能引起腰痛。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腰部或由跌仆闪挫,损伤腰络,瘀血阻滞发为腰痛。素禀不足,或房劳过度,或年老肾衰,腰络失养,腰痛乃作。
在解剖结构上,腰部主要由腰椎、椎间盘、骶椎和尾椎、前纵韧带、后纵韧带、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及腰大肌组成。腰部前方有两肾及输尿管,前下方为盆腔,内有膀胱。男性有前列腺、睾丸、输精管、尿道。女性有子宫、卵巢、输卵管、尿道。以上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均可引起腰痛。
一、辨证论治述要
1.经络受邪
(1)湿热腰痛
主证:腰髋疼痛,痛处觉热,烦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散加秦艽、姜黄、海桐皮。
苍术15g,黄柏15g,川牛膝20g,苡仁30g,秦艽20g,姜黄12g,海桐皮20g。
(2)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沉重,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遇阴雨天或气候寒冷则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五积散加减。
法半夏12g,茯苓20g,苍术15g,白术20g,赤芍15g,川芎12g,当归12g,桂枝12g,干姜15g,麻黄10g,甘草6g,狗脊20g。
(3)风湿腰痛
主证:腰背拘急,酸重疼痛,活动不便,或牵引腿足。苔薄白腻,脉浮涩。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20g,寄生20g,秦艽15g,防风20g,川芎12g,当归15g,生地30g,赤芍15g,桂枝15g,茯苓20g,杜仲15g,川牛膝20g。
2.气滞血瘀
(1)气滞腰痛
主证:腰部胀痛,痛引两胁,或胁腹胀满。少腹胀痛,矢气稍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通经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小茴、续断、木香。
柴胡15g,枳壳15g,白芍20g,香附20g,川芎12g,甘草12g,小茴12g,续断20g,木香12g。
(2)血瘀腰痛
主证:腰部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轻则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日轻夜重。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续断、土鳖。
桃仁12g,红花10g,川芎12g,秦艽15g,姜活12g,川牛膝20g,地龙10g,当归15g,五灵脂10g,没药10g,香附20g,甘草10g,续断20g,土鳖12g。
(3)肾精亏损(肾虚腰痛)
主证:腰痛酸软,喜揉喜按,腿膝无力,不能远行久立。劳则更甚,卧则减轻,反复发作。伴头昏耳鸣,尿后余沥不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填精,强精壮骨。
方药:大补元煎加怀牛膝、桑寄生。
山药20g,熟地30g,枣皮15g,杜仲15g,枸杞15g,当归12g,党参15g,炙甘草10g,怀牛膝20g,桑寄生20g。
肾虚腰痛又分肾阳虚和肾阴虚两型:若肾阳虚,兼见面白,手足不温,少腹拘急,小便清长,夜尿多,舌质淡,脉沉弱,方用右归丸去鹿角胶加淫羊藿、怀牛膝。若肾阴虚,兼见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杜仲、桑寄生、石斛、龟板。
1.增生性脊椎炎腰脊疼痛,迁延不愈,或伴有下肢一侧疼痛。腰椎X线片示:椎体边缘和关节突、关节边缘骨质增生、硬化等。治疗以补肾活血为主。
2.强直性脊椎炎以腰背持续疼痛,发僵超过3月,休息不减,脊椎活动明显受限为特征。腰部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系具有典型X线征象的变化。
3.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尿路症状缓解后,或慢性肾盂肾炎以腰痛为主症。表现为腰痛时作,时轻时重,尿路刺痛症状不显著。尿常规可见程度不一的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等。治宜滋阴解毒,利尿通淋。
4.尿路结石腰痛如绞,痛引少腹,连及外阴,尿中带血,或尿时中断。小便常规有红细胞,B超或尿路平片可见结石。治法:清热利尿,解痉排石。
5.急性子宫颈炎腰痛,下腹部不适,带下量多,呈白色黏稠,或黄绿色脓性。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6.慢性子宫内膜炎腰骶部酸痛,腹部坠胀痛,白带增多,稀薄如水。治法:健脾温阳除湿。
此外,西医的结核性或化脓性脊柱炎、肾炎、肾结核、肾下垂、肾积水、急性胰腺炎、穿透性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子宫后倾后屈、慢性附件炎、慢性前列腺炎等,均可以出现腰痛,应予注意。
三、病案举例
例1:向某某,男,32岁,2001年8月24日初诊。
主诉:腰部右侧胀痛3月。患者于2年前腰部曾被扭伤,3个月前出现腰部右侧胀痛,向右下肢放射,曾服跌打丸、六味地黄丸等未见好转,前来就诊。
现证:右侧腰部呈持续性胀痛,游走不定,夜间尤甚,并向髋部及右下肢放射,右脚屈伸不利。X片显示:腰椎未见骨折,各椎体关系正常。右髋关节关系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属肝气郁滞,腰络不通,筋脉拘急。治宜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缓急止痛。
处方:柴胡15g,香附20g,枳壳15g,当归15g,白芍50g,川芎12g,玄胡20g,木瓜20g,川牛膝30g,秦艽20g,威灵仙30g,伸筋草30g,甘草20g。2日1剂,3剂。
8月31日复诊,服上方后,腰部胀痛减轻,右脚已能屈伸,右侧腰部仍呈游走性疼痛。效不更方,仍用上方加木香12g,4剂而愈。患者于2年后因搬家用力劳累病情复发,CT示:第4、5腰椎椎间盘向右侧膨出,仍用上方配合牵引理疗。治疗月余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例2:文某某,女,23岁,1999年2月23日初诊。
患者于2年前出现腰部胀痛,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近日腰痛加重前来就诊。
现证:腰部两侧胀痛,情志抑郁,食少肢倦,月经正常,无带下,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脾虚,气机不畅,腰络阻滞。治以疏肝理气,健脾通络。
处方:柴胡15g,白芍20g,当归15g,白术20g,茯苓20g,薄荷10g(后下),香附20g,玄胡20g,杜仲15g,怀牛膝20g,续断20g,麦芽30g,益母草30g,4剂。
3月13日复诊,服上方后腰部胀痛略减,食少肢倦,仍用上方加理气活血药增强疗效。上方加枳壳15g、大腹皮15g、陈皮15g、木香12g、川芎12g、赤芍20g、丹参30g、川楝20g,2剂。3月20日来诊,服上方后腰痛大减,饮食量增,仍用上方2剂巩固疗效。同年5月31日,患者因咽炎前来诊治,告知腰痛已愈,随访半年至今未见复发。
自测指标
危险人群:长期坐办公室伏案工作者、司机、长期弯腰劳动者、长期负重者、长期站立者。
常见症状: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
腰突与寒湿、虚、瘀有关
在古代中医里,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但是从发病及临床表现来看,可归到“腰腿痛”、“腰痛”、“痹证”等范畴。古代中医对于腰腿痛的病名、典型症状、体征及治疗己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且有典型病例的记载,治疗方法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十分接近。
由此可见,古代中医已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疾病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各方面的文献记载也比较全面。通过对文献记载的整理我们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主要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及风寒湿邪侵袭有关。
1.肝肾亏虚。
很多年龄大的患者,虽然没有明显外伤,也没有受寒史,他们患上腰突,就是因为肝肾亏虚。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互生;肝属木、肾属水,水可以生木,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肝主筋,肝血养筋:椎骨以筋相连,筋软无力,椎骨就特别容易受损伤。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精少,就会导致骨软无力,难以保护椎间盘。肾脏位居颈腰之间,肾气一虚,就好像主人一旦不得意,前来拜访的人就少得可怜。以前是车水马龙热闹景象,现在却是门可罗雀的凄惨局面。
2.气滞血瘀。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认为跌扑挫伤,损伤腰部脊柱、筋肉、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癖,经脉不通,是腰腿痛发病的原因。《金匾翼》认为,腰部突然受剧烈扭闪、牵拉,或强力举重,或弯腰搬抬重物用力过度,就会损伤腰脊,经络阻塞,因气滞血瘀而发为痹痛。
说得通俗点,气滞血瘀主要是指暴力外伤或反复积累外伤所致。比如跌打损伤、扭伤、闪腰等,气血一旦应激,就像大楼着火,大家都往门口跑一样,挤在一起就形成了血瘀不通则痛。血瘀过久,新血不生,筋脉失养,筋软则无力支撑椎骨。就像渠道堵了,下面的农田就得不到灌溉一样。
3.风寒湿邪侵袭。
中医认为,风寒湿热之邪是腰腿痛的外因,特别寒湿之邪,更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素问·痹痛论》说:肾气本虚,如果加上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或者汗水当风受寒,或者久居寒冷湿地等因素,都可以使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而发为痹痛。隋代医家巢元方则认为,腰痛是在肾虚的基础上复感风冷之邪所致。
你如果得了腰腿痛,中医医生常问的几句话就是:你最近受凉了没有?受风了吗?怕凉还是怕热?所谓寒主收引,就和热胀冷缩、打哆嗦的道理一样。人遭遇寒冷后会下意识地缩脖子,肌肉一紧张,关节一僵硬,就会屈伸不利,产生疼痛。所谓湿性黏滞、重着,意思是说夏天闷热、不爽、黏黏糊糊的。像关节炎每到阴雨天气时病情加重,就是因为湿邪流注肢体,关节屈伸不利而导致疼痛。所以,冒雨涉水,湿衣裹身,久居潮湿之地,都是腰突的重要诱因。还有不少年青女性喜欢袒胸露背,特别容易得腰突。
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很重要
很多患者朋友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得了腰突后选择手术还是保守疗法?
因为腰突手术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讲不清,我只能把我们自己的经验讲一点,不能算定论,只是一家之说。
第一,无论什么种类的腰突,应该首先选用保守疗法。因为手术归根结底是一种损害性治疗,多少都会有风险存在。还有一部分病人,即使做完手术,也不能保证疗效。另外,手术毕竟需要一笔费用,经济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以下三种病人应该采取保守疗法:一是虽然达到了手术的程度,但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患者;二是患有其他疾病不能手术的病人(如糖尿病);三是年轻人因急性外伤发生的腰突。
从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来看,若采取规范的保守治疗,大约有90%腰突患者可以免除手术之苦。这里所说的规范治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医师的要求,一是对病人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医生一定掌握保守疗法的原理、方法、适应证、禁忌症一句话,找有经验的正规大夫看病。从病人的角度讲,应该尽量配合医生,严格遵守医生制订的治疗计划和调理方案。目前,许多保守治疗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
对于腰突病人来说,早期的治疗非常重要。在腰突的早期,我们一般选择无创的保守疗法,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解疼痛找腿疗
(一)补肝肾,强筋骨
药物:续断30克,牛膝30克,刘寄奴30克,桑寄生30克,生黄芪30克。
穴位:太溪、昆仑、足通谷、束骨。
中医认为,正是由于肝肾亏虚,才使得筋骨失养。另外我们介绍一下这几个穴位:
太溪:属于足少阴肾经。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原穴。我们可以用双手的拇指分别按揉双侧太溪穴。刺激时,要有酸胀感或者向上走的热感。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昆仑穴可用手指按住外踝后的凹陷处,向后面的大筋拨动1~2分钟,按起来都会觉得比较酸痛。
足通谷:足小趾外侧,在足小趾本节前端,第5趾关节前下方凹陷中取穴。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通谷穴上,食指顶挟住脚底第5趾缝下方处上,大拇指行顺时针揉按,由轻到重,反复几次。一般经5分钟后,症状可缓解。
束骨:位于人体的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食指指压足小趾外束骨穴。每秒按一次,共按50~100次。
(二)行气化瘀,通经活络
药物:鸡血藤30克,红花30克,延胡索30克,白芍30克。
穴位:飞扬、委中、承山、复溜。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所以我们要行气活血化瘀来疏通经脉。
飞扬穴是膀胱经的要穴,在昆仑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飞扬即“飞扬跋扈”的飞扬,它有几层意思:其一,向上飘起,精神振奋。意思是说是到了这个穴位,人就可以疼痛立去,精神焕发,健步如飞。其二,我们在健步疾行或下蹲准备跳跃时,此穴绷起肉棱,以备发动弹力。其三,膀胱经的经气,经委阳、委中直下到达承山,就如瀑布之水一样。在飞流直下至承山后,在承山外下方的此穴蓄积,就有一种腾飞之势。本穴对腰腿痛的疗效较好。针刺或点揉飞扬穴,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的痉挛,有活血止痛之功。取穴:正坐垂足,在小腿后面,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操作时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按揉双侧的飞扬穴,约1~2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委中穴在腘窝中央凹陷处,大家点一下,感觉十分明显。我们可以用双手中指分别点揉双侧委中。
(三)祛风散寒,化湿止痛
药物:麻黄50克,桂枝50克,附子30克。
穴位:承筋,承山,飞扬,阴陵泉。
腰痛遇到阴雨天就会加重,就是风寒湿侵犯人体造成的。所以在补肝肾的基础上,还要祛除风寒湿邪气。
这种治疗方法的目的是逐湿去寒,强调发汗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药浴里加了一些发散风寒的药,如附子、桂枝等。值得一说的是,附子有大毒,表现为:唇舌发麻、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附子可以散寒补阳、除湿,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内及筋骨,除寒之力很大。现代药理研究,其消炎镇痛的作用很强。
这几个穴位我们简单说一下。
飞扬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小腿后面,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操作时用双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按揉双侧的飞扬穴,约1~2分钟,有酸胀感为宜。
【刘教授提醒】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要点
1.在腰突急性发作期,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负重。
2.在腰突慢性期,注意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以保持关节平衡。
3.在急性发作期,应配合牵引、手法复位等治疗手段。
4.药浴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外感加重。
教你一招
我再说一说“腰背委中求”,意思是只要是腰背部的病痛,用委中穴都可取得良效。今天教大家一招,就是按揉委中穴和承筋穴。委中穴位置在我们腘窝中央凹陷处,大家点一下,感觉十分明显。承筋在我们小腿肚子的那个最高点,这里也是十分敏感的。我们在每天晚上睡觉以前,最好能泡个热水脚,然后按揉委中和承筋各100次,对治疗腰腿痛非常有效。
【刘教授提醒】保养腰椎,不妨做做腰肌操
经过研究,中医专家设计出了一套自我锻炼腰肌的方法,无论有无腰部疾患,人们均可以进行锻炼,从而有效减少腰部疾病的发病危险。
这个动作主要是锻炼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力量越大,给予腰椎的保护也就越大,同时腰椎间的间隙也能慢慢地增加,促进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回纳。
2.转身:站立位,双手叉腰,上身缓缓地左右旋转20次左右。转身时要以腰部主动用力为主,肩关节不要向前甩动用力,以免造成肩背牵拉腰肌受伤。
旋转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锻炼腰背肌,另一方面是要松解椎管内的粘连和调整腰椎小关节。因此旋转时一定要缓慢,旋转角度不要超过45°,在肌肉和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和能承受的强度内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在保健治疗的同时避免损伤。
3.四点支撑:所谓四点支撑,就是用两个胳膊肘和两只脚作为支点支在床面上,腰部用力向上抬臀部。
抬起来坚持5秒,然后慢慢放下,然后再做。每次练习做10个即可。
必须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在柔软的床上练习,一定要在硬板床上,以防止扭伤关节。这个动作练习强度虽然比较小,但是效果不错,主要是锻炼腰背肌。
4.燕飞:这个动作很像小燕子在空中飞行。具体方法是:脸朝下趴在木板床上,双手放于身体的两侧,同时下肢伸直,头、胸和四肢同时向上抬,双手也同时向上背,双脚尽量绷直,腹部着床,停一会再慢慢放下。这样反复操作,5个为一组,争取每天做10组。
如果力量不够,还可以脸朝下趴在一张单人床上,两手垂下来抱住床头,头部放松,耷拉在床上部用力,只将腿部尽量向上伸,脚尖尽量绷直。这样也能达到类似效果,只是强度小些。
“燕飞”相对“后仰”和“四点支撑”,是一种比较费力的练习方法,但锻炼的作用更强。即使没有腰部疾患,如果常常练习同样可以减少扭腰的几率。
5.弯腰:这个动作就是“够脚尖”。具体方法:站立位,弯腰,上肢自然下垂,双手尽量摸脚尖,或双手交叉,手心向下摸地。反复进行20次。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膝关节要尽量保持绷直不打弯儿。
这个动作的目的是拉伸椎管内外的脊神经和神经根,解除椎管内突出物与神经组织的粘连,以缓解下肢放射疼痛及感觉异常。一般弯腰练习都是在腰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后再开始。如果腰痛比较剧烈,千万不要勉强练习,否则会“火上浇油”。
6.抬下肢:平躺在床上,两条腿伸直,先抬一侧腿,直着抬起来不打弯儿,在能抬高的最大高度情况下努力抬一点再放下。然后再抬另一条腿,操作同前。这样反复进行,各抬20次。
这个练习动作和弯腰练习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站着做,一个躺着做,都是拉伸椎管内外的脊神经和神经根,解除神经组织卡压或粘连。
7.侧压腿:很多腰痛的患者都伴有下肢的症状,轻则麻木,重则疼痛过电样感觉,这大多是坐骨神经受刺激的症状。侧压腿这个动作可以有效缓解坐骨神经卡压和刺激症状。具体方法:双腿下蹲,两下肢交替向外侧伸直,身体弹动2~4次。继压健腿,共交替4次。注意练习时不要一下子用力过猛,否则容易拉伤梨状肌。
8.牵吊:双手抓住单杠,全身放松,用自身的体重对腰椎进行牵引。每天一次,每次坚持5分钟。这个动作对腰椎有一定好处。举一个例子,我们在两片面包之间抹些果酱,叠好放在盘子里,果酱会从面包间隙中渗出;此时稍微将两片面包拉开一点点,渗出的果酱就会被吸回去。牵吊动作就是这个道理。悬吊躯体时腰椎之间几乎不承受压力,却变成了反向的牵拉力,这样可以促进病变椎间盘的回纳,并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对于既往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在慢性缓解期完全可以放心练习。
9.踢毽子:站立时,用感觉不适的腿踢毽子,每次踢20~40个。如果没有毽子,可以空做动作。这个练习的作用与侧压腿相同。
这套动作适用于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但绝不能用于假性和真性腰椎滑脱。因此,患者应先去医院就诊,待确诊后再考虑是否可以练习这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