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爆火的减肥药打上了,创新药买的更踏实了
今年7月的时候博格去体检,医生看了报告后说:“你去做一下糖耐筛查,看看有没有糖尿病。”
喝了一大罐糖水,外加三次抽血。
最后结果:喜提Ⅱ型(轻微)糖尿病,开始了降糖药之路。
管住嘴、迈开腿、再加上降糖药,基本就可以应对轻型糖尿病Ⅱ型了。但管住嘴这项工程还是挺痛苦的,有时候看见自动售货机里的可乐都直流口水,那种感觉普通人不会懂的。
于是博格觉得是时候光明正大地尝试一下流行了大半年的减肥神药了…
毕竟基于GLP-1的减肥药逻辑是:活化饱腹信号通路,延迟胃排空,抑制胃肠道腺体分泌和降低进食。简而言之:让你不馋,顺人性减肥。
打了两周0.5mg针剂之后,现在看到油腻的食物心理上也不喜欢了,吃一点就饱,不知不觉瘦了10斤。
虽然从食物上获取得快乐阈值降低了,但过程几乎不痛苦,感觉身体轻盈了,似乎更帅了..
博格第一次切身地体会到了减肥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提升了对医药“科技”属性的认知。
更深层次地说,是认识到了以减肥药这种爆款诞生的“新需求大单品”,是未来重要的产品趋势,打开了医药板块认知的赚钱效应。
最近还有研究报告说,减肥药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似乎不胖了,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低了。
毕竟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如果无法实现商业回报,研发创新就难以为继。像这种“新需求大单品”不仅可在单独的医疗市场售卖,还会进入消费市场。
归根结底,还得是科技,还得是持续地创新才能带来产业的长足发展。
所以买医药,本质上也是在买科技,买创新。
过去中国飞速发展的时候,大家都有饭吃。现在要转型了,但是真正能有实力搞创新转型的企业很少,锅里的饭就这么多,剩下不能转型的就只能少吃点,或者吃不上。
未来国内的医药产业也一样。要么搞创新,有一手专利在,没人跟你抢集采还能出海,要么就搞价格战,把价格搞低以价换量,剩下那些不上不下的,都过不好这余生。
二、南下最纯的创新药
(2)细分行业更聚焦“创新药”
数据来自wind,2023/11/12
从更加细分的申万三级行业来看,主要聚焦在
42.4%的生物制品(含创新药);
19.1%的化学制剂(含创新药);
9.2%的互联网药店。
也就是说,前两大行业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占比已经有61.5%。剩下均匀分布一些医疗耗材、CXO、原料药和医院等。
一个小知识:
化学制剂一般是物理过程,把原料药加辅料变成可以使用的药物(片、颗粒、胶囊、注射等),这个过程叫“制剂”。
简单说,生物制品与活物有关,通过在生物体的环境下培养产生,生产过程有微生物或者各种活物参与;而化学制药没有活物,基本就是纯粹的化学反应或者物理提取产生,就像化学书里写的那样。
总之,创新药通常是指生物制品、新的化学实体、基因治疗等。
从前十大重仓股里看可能更直接:
前10大重仓股里生物制品公司有5个,化学制剂公司有2个。
其中前5大成份股占比权重41.30%,前10大成份股占比权重58.81%,龙头效应还是比较明显。
当下处在美债利率的高位上,“纯港股+创新药”反弹起来一定比A股创新药更猛。
比如最近几周,美债10年期收益率从高点下跌了近50个基点,513200近两周也反弹了10%(2023/10/26-2023/11/10)。
513200VS美国10年期国债
按照历史规律,产品的创新周期决定医药行情方向,美债利率的下行提高医药行情的热度。无论中美均有这一特点。
虽然美联储的降息节奏和空间我们没什么确定性,但是不断加息对于创新药估值压制的悲观预期,随着目前加息节奏的放缓,算是短期的一剂强心针。
另外,最近中美双方频频见面开会,在外部环境上都是隐含对港股的利好。
(4)估值低位
目前市销率PS为1.08倍,估值处于过去三年14.1%的位置,也是相对低位。(主要是最近价格反弹了约10%)
另外,医药板块机构配置同样处在历史低位,且最新的三季报里公募基金已经开始大幅增配医药板块。
数据来自2023年公募基金季报统计
关于估值,博格想再次表达一下有关“估值”的观点:不是所有低估,都有投资价值。
只有“低估值+未来有成长预期”才有投资意义。纯粹的越跌越买,只是看似“平滑了收益率”,但是并不能改变你前一笔买入的就真的少亏了的事实,很有可能跌入所谓的低估值陷阱。
低估值,是给买入提供安全边界,并不能带来大涨,大涨还得靠创新成长的预期。
当然,便宜又有预期的东西,并不常有。一般出现的时候,下面早就是横尸遍野的先驱抄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