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适应症分别于2024年5月和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这一消息的公布,标志着礼来替尔泊肽正式在中国市场开启商业化进程。礼来公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披露,替尔泊肽目前在中国市场推出的四种规格分别为:2.5mg/0.5ml、5mg/0.5ml、7.5mg/0.5ml以及10mg/0.5ml。
谈及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际市场看,诺和诺德和礼来目前是GLP-1市场的两大玩家。随着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相继上市,以及GLP-1药物从2型糖尿病到减肥适应证的拓展,根据市场研究,预计到2030年,全球GLP-1市场规模将显著增长。其中,2022年全球GLP-1RA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美元,预计2031年有望超1500亿美元。
多靶点优势凸显
GLP-1类药物被视为下一个网红产品,并且,这一网红身份也持续受到世界首富的追捧。
马斯克随后在多条推文中证实自己在使用类似Ozempic的药物。“严格来说,我用的是Mounjaro,但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那么有趣。”马斯克解释道,“高剂量的Ozempic让我像《辛普森一家》的巴尼一样放屁和打嗝,Mounjaro似乎副作用更少,而且更有效。”
替尔泊肽之所以展现出如此显著的减重效果,是因为它作为一款双靶点GLP-1类药物的独特设计。CIC灼识咨询董事总经理刘立鹤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GLP-1类药物的开发中,替尔泊肽以其双靶点的设计(GIPR/GLP-1R)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更好的减重效果,相比之下,单靶点的司美格鲁肽在临床试验中的表现较为一般。这表明,双靶点、多靶点可能会成为GLP-1药物差异化的突破口。
“从药理上看,双重激动剂或三重激动剂能够同时激活多个受体,通常可以产生比单一受体激动剂更显著的协同效应,在适应症拓展方面也会有更好的表现。”刘立鹤说。
巨头抢占市场
尽管多靶点药物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司美格鲁肽凭借其先发优势,依然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财报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诺和诺德总收入达2047.20亿丹麦克朗(约合298.50亿美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为727.58亿丹麦克朗(约合10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8%。
相比之下,替尔泊肽在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额高达110.28亿美元,Mounjaro(糖尿病治疗)销售额占80.10亿美元,同比上涨171%;Zepbound(肥胖治疗)销售额为30.18亿美元,增长迅速,但仍未赶上司美格鲁肽。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司美格鲁肽正加速突围,不断拓展其应用市场。此前,诺和诺德宣布,其口服司美格鲁肽Rybelsus(25mg)用于减重的3期OASIS4研究已成功收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多个电商平台销售,例如,由阿里健康医疗服务旗舰店提供的“诺和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有三种类型供选择,分别是0.68mg/ml*1.5ml(0.25mg/剂量*4次),2.27mg/ml*3ml(1.7mg/剂量*4次),3.2mg/ml*3ml(2.4mg/剂量*4次),对应价格分别为1680元、2126元和2706元。根据最新数据,0.25mg/剂量的产品一周内已有100余人购买,并有超200人将其加入购物车。
本土药企胜算几何?
根据中国银河证券研报,随着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等GLP-1药物的商业化放量,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实际上,国内药企正在加速布局这一市场。举例来看,2024年2月,信达生物宣布,玛仕度肽的首个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用于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长期体重控制,这也是全球首个申报上市的GLP-1/GCGR双重激动剂。
2024年5月,恒瑞医药启动GLP-1/GIP双重激动剂HRS9531治疗肥胖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三期临床研究。当月,恒瑞医药携手美国Hercules公司,共同签署了一项价值超过6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Hercules公司将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除大中华区外)开发、生产和商业化GLP-1产品组合,特别是HRS9531注射液及口服产品的独家权利。
2024年11月,在2024年美国肥胖症周年会上,甘李药业公布了GZR18注射液IIb期临床研究的积极结果。研究显示,在340名肥胖/超重受试者中,接受每两周一次不同剂量的GZR18注射液治疗30周后,体重平均最高可减少17.29%,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0.99%。
“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竞争模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甚至有可能经历生存考验。然而,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看,这种竞争的白热化实属必然,它促进了科技创新,完善了产业链,并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刘立鹤指出。
为了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GLP-1向消费医疗领域的转型将成为市场的一大趋势。当然,也有观点认为,作为处方药,GLP-1进入消费医疗市场尚需时日,不过其消费化的趋势已日益明显,事实上,这一市场正逐渐成为传统药企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