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总会充斥各种各样的“emo”和“负能量”,这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曲解古人的智慧,用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来抱怨世界不公,他们认为老天爷没有良心,视万物都为卑贱的狗。
但这句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从胡适推广白话文到如今中国人都说普通话,文言文好像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了。
随着文言文的生疏,我国古代传统学说许多都被曲解误用。如“惨淡经营”一词,一般人都理解为生意惨淡,但它的真实意义是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诗文创作,或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同样,出自《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这句话也被许多人所歪曲了。
那么,它真正之意是什么呢?
其实,这句话真实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天地万物之间,众生平等”。显然这与“老天爷没有良心,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卑贱的狗”的意思大相径庭。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
原来这与“惨淡经营”一样,大家主要是扭曲了“惨淡”这一词义,“惨淡”的真实之意并非是形容词“萧条”,而是动词“费心尽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如此,大家曲解了“仁”和“刍狗”。
在这句话中,大家最容易曲解的词就是“刍狗”。所以,我们首先得解释“刍狗”到底是什么狗。
正因为大家都熟悉“狗”,但并不熟悉“刍”,所以“刍狗”很容易就被误解成“卑贱的狗”。就好比当我们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时,我们会习惯用偏旁部署去发音和理解它。但实际上,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
“刍”被读作“chu”(第二声)。
中文博大精深,一字常常多义。因此,“刍”有多种意思。
“刍”虽确有“卑微”、“浅陋”之意,但“刍狗”真的就是“卑贱的狗”这个意思吗?
事实上,“刍”还可以被解释成“吃草的牲口”、“割草”、“割草的人”等等。
那这样看来,“刍”好像和“草”有关。
在我国古代,古人是十分重视祭祀文化的。古人常常将狗当做贡品祭祀,但随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后来的人把草扎成狗来代替真正的狗,这个用草扎成的狗便是“刍狗”。
所以,“刍狗”并非“贱狗”,而是“用草做成的狗”。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刍狗”是什么,但要完全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我们还需要搞清楚“仁”的真正含义。
对于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我们来说,“仁”这一词是非常熟悉的。
不过,大多数人都将“仁”理解成儒家所提出的“仁爱”和“仁义”,但老子的“天地不仁”的“仁”并非为儒家的“仁”。
老子所说的“仁”更倾向于指的是“情感”。还有一种说法主张“仁”是甲骨文中“一尸从二”,是物品区别对待、分类的意思。
但不管是哪种主张和说法,“天地不仁”的“仁”显然和“爱”、“礼义”无关,所以“天地不仁”并不是意为:“老天没有良心”。真正之意是:“老天爷不情感用事,对待事物一视同仁。”
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为:“老天爷一视同仁,把世间的万物都看作是草狗。”
想必看到这里,大家又蒙圈了。为什么说世间万物是这个草狗呢?
这自然是有先人智慧的奥秘之处的。
“刍狗”除了解释它的释义之外,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
原来,在还没有开始祭祀之前,人们把“刍狗”细心谨慎对待,常常是碰都不敢碰它。但一旦祭祀结束,“刍狗”被用完之后,人们就把它给随意丢弃了。
而这样的“刍狗”现象就可以延伸出两层含义。
一是可以指它的“诞生”和“毁灭”,“诞生”——人们制作创造出它,“毁灭”——人们丢弃它。
第二层意思是指人们对待“刍狗”的情感态度变化,从一开始的谨小慎微地供奉到最后不以为意地丢弃。
而这两层含义也正是包含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
把人类做类比。一是我们的出生和死亡,即诞生和毁灭。我们从出生,与他人产生联结,被人所“记”再到最后的消亡被人所“忘”,这样的“生灭”如同这“刍狗”的“生灭”一样。
二是我们这一生中所遇到的挫折或顺利,或是他人对待我们的情感变化等等,也如这“刍狗”一样,会被人重视,亦会被人丢弃。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动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是出生还是死亡,我们是遭遇好事还是坏事,老天爷都是秉持着一个态度:顺其自然发展,任由其生灭。
对待我们如此,对待世间其他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契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因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传达出的是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的道家核心思想。对待这天地的万事万物,天地都是一视同仁,并无所偏爱的,天地任由其自然发展,不对它进行干涉和改变。
看来,这大多数人对这句话还是存在比较大的误解的。同一句话,真实之意与曲解之意有着天渊之别。
因此,当我们下次面对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时,可万万不要望文生义了,我们要以真实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这样,我们才能吸纳古人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