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祈雨,又称求雨。因干旱而求神降雨,古称“雩祀”,它又是围绕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主要表现为向雨神敬献祭品,烧香祷告祈求上天生云降雨,解旱救民。原甲骨释文把“祈”释为“其”,是失意不失音。“其”非“祈”意,另作它指。释成“其”,误后学者也。
(2)出土甲骨文拓片:
新释:殷祈雨
释意:祈神降雨解殷之旱
注解:该甲骨文“殷”,为“鹰”的象形,“殷”由“鹰”而来。由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甲骨文之“殷”字。原甲骨释文为“惟其雨”,很难从文字上了解其意。而释为“殷祈雨”,意思一目了然。
我解甲骨文系列(14)
王纛
对于殷商的语言和文字,我们可以从《尚书》中窥得一斑。虽然其言辞古奥,晦涩难懂,读之“诘屈聱牙”,但若深入研读,仍能通其意、详其略。然而,现代人对甲骨文的释读仍如“天书”,即便使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常常不得其解。这是因为所释的文字——失文意、失词意、失语意。今人对甲骨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使出土的甲骨文与历史传承不相符合。若按当前所释,其内容大多脱离时代、脱离历史,只能自说自话而已。
传承的东西,一旦脱离历史和传承,破译的甲骨文能否正确?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文字应当是文明传承的一部分。
出土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新释:
鼎肉①
己已卜②
旦鼎③
小子己曰④
殷告纛⑤
释意:设鼎献肉,“己已”吉日问卜。于“旦”时设鼎祭祀,后求卜问卦;殷王“己”(小子)祭告祖先,祈求保佑殷国出师大捷。
解析:
1.鼎肉:事始,先设台、置鼎、献肉,故卜辞云:鼎肉(释肉尚不十分确定,仍需详考;但原释“勿”显然是学者“望文生义”而得)。
2.己已卜:选定吉日,卜文用“己已”日卜定。
4.小子己曰:告祭之人为殷王“己”。王父新亡,故称“小子”(“小子”的铭文,也有另一种释法为“乎”,此释尚需进一步确定);曰,即通告于祖先。卜文称小子己曰。
5.殷告纛:为事件的主体。殷,指明了是王国兴师;告,即祈求什么事;纛,是王武装力量的标志,其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之王旗。卜文称殷告纛。
“纛”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旗旌形若齿,故云“牙旗”。旗杆上部有一毛球,用牛尾制成,称为“旓”。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剪下蚩尤的头发作为纛的齿饰,由此奠定了“纛”的神圣地位。卜文中的“纛”也实在像“蚩”状。
此甲骨卜辞记录的是,殷商王出征前,举行告纛祭祀仪式,以祈求出师大捷。这也与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相吻合。
热播电视剧《大秦赋》里尚知“纛”为国标,历史和考古学家若不知、考证不出,岂不哀哉!
我解甲骨文系列(15)
不雨
出土甲骨文拓片:
铭文新释:
乙丑卜
酒奉于祖乙
利落雨
释意:
干旱不雨。乙丑日,以酒奉祀先祖“乙”,求卜问卦后,显示于落雨“有利”。
在这一片出土的甲骨文中,铭文记录了干旱时期的祈雨活动。具体描述如下:
1.不雨:此处说明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即干旱无雨。
2.乙丑卜:选择在乙丑日进行占卜。
3.酒奉于祖乙:以酒奉祀先祖“乙”,这一过程是向祖先祈求庇佑的仪式。
4.利落雨:占卜结果显示降雨有利,即在乙丑日进行的祈雨活动被认为有利于带来降雨。
这段甲骨文记录了古代在面临干旱时,通过占卜和祭祀先祖以求降雨的宗教活动。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也展示了他们对先祖的崇敬和信仰。
我解甲骨文系列(16)
殷喾妃
铭文新释:鼎乎殷子妃先
释意:子姓后人以鼎盛装食物祭祀殷先祖帝喾妃
1.鼎:表示以鼎盛装食物祭祀。
2.乎:表示招呼,相当于“啊”、“呀”、“呼”等语气助词。
3.殷:此为帝喾的象形符号,是特指帝喾的文字符号(详解见《殷墟五号宗庙遗址》专栏)。
4.子妃:铭文中“子”和“妃”连在一起,表明“妃”的身份,即此为生“子”姓殷后人之妃。此妃为生殷子契的殷始祖简狄,亦即高辛(帝喾)之配偶——高辛妃(详解见《殷墟五号宗庙遗址》专栏)。
5.先:释为“先人”,请先用。
这段甲骨文记录了子姓后人以鼎盛装食物祭祀殷先祖帝喾妃的仪式。这种祭祀活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也体现了当时祭祀文化的隆重和虔诚。特别是对帝喾妃简狄的祭祀,表明了她在殷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我解甲骨文系列(17)
“鼎”≠“贞”
鼎与贞的区别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盛器,也是礼器。甲骨文中的“鼎”,就是对这一类器物的描摹。然而,今人在释读甲骨卜辞时,经常把应释为“鼎”的铭文全部借用“贞”来解释,依据的是《说文解字》:“贞,卜问也……一曰鼎省声”,并指出部分“贞”字的演化线索。
贞,本意是占卜、卜问的意思。但将所有“鼎”字的甲骨文都释为“贞”,显然有失偏正。最关键的一点是,古代殷商的文献中并没有发现“贞”字的出现,即便是《尚书》中也没有。因此,甲骨文以“贞”代“鼎”释读,可以说是“无头官司”。
结论是,“鼎”是肯定的,“贞”尚存疑。
例子分析
例如,下图红框内的甲骨文之释:
铭文新释:鼎殷百牛
释意:以牛百头鼎祀(拜)殷祖
若以“贞”释,则红框之甲骨文释意为:以牛百头占卜殷祖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合逻辑,相当于将占卜用礼等同于帝祭之礼,逾越了礼制。
由此可见,背书式的“认”甲骨文不难,难的是“解”甲骨文。正确理解和释读甲骨文,需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礼仪,避免机械地套用现代解释。这不仅能更准确地还原历史,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
我解甲骨文系列(18)
定祀日
原释:戊午卜宾贞
释意:戊午日,卜“宾”进行卜问。
解析
卜宾:做卜问的人“宾”(人物);
贞:问卜(事情)。
新释:戊午卜宗鼎(祀)
释意:戊午日,于宗庙内,问卜以定祀日。
卜:做卜问吉凶(经过);
宗:在宗庙内进行(地点);
鼎(祀):问祀日,即卜卦以选定适宜祭祀的好日子(目的)。
殷商时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祭祀”被认为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而释为“宾”名,与主题不符,因为与国家大事相比,卜人之名显然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被记入卜辞的可能和需要。卜卦“求问什么”要比“具体是谁来卜”更有记录的必要。
况且,“宾”能贯穿整个殷商甲骨卜辞,以不可思议的频率出现吗?答案显而易见。
“卜”、“贞”有同意之似,把鼎(祀)释为“贞”是繁复且错误的。
重要性
对卜辞来说,重要的点在于:选择什么时候卜很重要;选择在什么地方卜也很重要;卜问什么事及卦象显示的结果是“吉”还是“凶”,就更重要了。
古代讲求吉利(吉利的日子,甚至时辰),信奉祖先和神灵,所以像问卜这么庄严神圣的事,必然选择以祖灵所居、祖佑之地的宗庙来作为求问的场所。这确保了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符合古代人的信仰和礼仪习惯。
我解甲骨文系列(19)
六癸日
解甲骨文实际上就是解古人的故事,不知其意,难解其辞。知其意,才能在没有“字根”的情况下,进行准确的破释;若对古代卜辞要表达的内容一无所知,如此免不了“望文生义”,解而传后,误人也。
出土殷墟甲骨文
释文:癸(已、未、酉、亥、丑、卯)鼎龙供舟
释意:癸已、癸未、癸酉、癸亥、癸丑、癸卯(六)日,用鼎祭祀“龙王”并设供品祭舟。
此卜辞为殷商人“六癸日”之卦。卜辞内容包含:六癸日代表的是什么?殷人选择在六癸日做些什么?六癸日对他们来说有何意义?
癸,《说文解字》释:“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
《正韵》:“癸者,归也,於时为冬,方在北,五行属水,五运属火。”天干的第十位。癸为“汤乙”之父,故殷商常用作先公庙号。殷商为天帝十世系,五行属水,故殷商卜辞曰: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
殷商癸水释癸日
癸水,纯阴之水,发源虽长,其性极弱,其势最静,能润土养金,发育万物。龙以成云雨,得龙而运舟行千里。癸水达银河、通天汉、天江,至四渎;能度神通、达四方。
六癸日的祭祀活动
该卜辞即在“六癸日”中选一癸日,进行以下祭祀活动:
1.祭奠水神“龙王”:在六癸日,用鼎祭祀水神“龙王”,以祈求其庇佑。
2.设供品祭舟:在船头摆三牲及其它供品,进行祭祀仪式。
3.祈求风调雨顺,行舟满载而归:希望在水神的保佑下,行舟顺利,满载而归。
4.期望风平浪静:希望力合则鱼满仓,心齐则风浪平,海不扬波,水上太平。
5.祈求航行安全:希望江河湖海清波浪,通达远近逍遥归,船头无浪行千里,船后生风万里行。
总之,希望在水神的照应下,实现舟顺行江河、人出入平安并大获丰收等美好愿望。
我解甲骨文系列(20)
五帝
疑古学者曾放言,“五帝”之说塑造于战国时期,“三皇五帝”是战汉时期文献所载的神话与传说,非古史之实。言之过早、妄下结论者,往往会被现实给打脸!因为我可以从出土的殷商甲骨文里,还原出很多“三皇五帝”。
此甲骨卜辞残片即表明殷商王朝用四祖配祭“五帝”。
释文:乙丑卜角,鼎于五神,告四方,乙祖、祖丁、甫甲、祖辛。
释意:乙丑日,中方位殷王,配四方位(东、南、西、北)殷四祖——乙祖、祖丁、甫甲、祖辛,共祭“五帝”(五方天神)。
殷商时期,王祭祀“五帝”于“四郊”及“中郊”。卜辞用“角”表示“郊”,殷时称“四郊”为“四角”,即在东、南、西、北方向的四角进行祭祀;“中”方位是祭“黄帝”的位置,也是殷王本人的立祭之位。
殷商时期的五帝
殷商时期“五帝”称为“五方天神”,卜辞文曰“五神”,即:
·东郊——青帝——伏羲
·南郊——赤帝——神农
·中郊——黄帝——轩辕
·西郊——白帝——少昊
·北郊——黑帝——颛顼
殷王祭祀“五帝”,以殷四祖位列四方配祭,故告于“四方”,即告祭乙祖、祖丁、甫甲、祖辛。
结论
通过这段卜辞,我们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确实存在祭祀“五帝”的活动,并且这些祭祀活动与古代的传说和神话紧密相连。这表明“三皇五帝”的概念并非仅仅是战汉时期的产物,而是有其古老的历史渊源和实际的祭祀仪式作为支持。这样一来,不仅还原了古代的祭祀制度,也揭示了古人信仰体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我解甲骨文系列(21)
祭祖
释文:
甲午鼎乙未酒高祖供
大乙羊五牛三祖乙羊……
小乙羊三牛二供四方羊五牛三供□□□□
甲午日,用鼎祭祀祖先。
乙未时,用酒给高祖上供。
给“大乙”献五羊三牛。
给“祖乙”献羊……。
给“小乙”献三羊二牛。
供“殷四方”献五羊三牛。
供□□□□。
·大乙:即殷商王朝的创始人,殷人祀之。
·祖乙:帝“祖乙”立,殷复兴,巫贤任职,有功于殷商,殷人祀之。
·小乙:小乙之子“武丁”立,任用傅说,殷大治。
从卜辞内容可知,此文应为“武丁”中兴祭祖所册记的内容。祭祀对象包括:立国高祖大乙、殷兴世之祖“祖乙”、父祖“小乙”。
殷商王朝王位世系表
出土的甲骨卜辞,是最真实的殷商史料,可以作为信史。
祭祀仪式
这段卜辞详细记录了甲午日和乙未时的祭祀活动,用鼎和酒祭祀高祖,并分别献上羊和牛给不同的祖先。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更是为了祈求祖先的庇佑和祝福。这种祭祀仪式显示了殷商时期对祖先的高度重视和对宗教仪式的严格遵循。
这段卜辞不仅提供了有关殷商王朝祭祖的具体细节,还展示了殷商社会对祖先的崇敬和祭祀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真实的史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
我解甲骨文系列(22)
五帝见于殷史
新释:高阳
释意:“高阳氏”颛顼
高阳氏,上古“五帝”之一。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高阳,故号“高阳氏”。
高阳氏·颛顼,见于史籍记载的有:
·《史记·五帝本纪》
·《大戴礼·五帝德》
·《山海经》
·《左传》
·《吕氏春秋》
·《淮南子》
·《潜伏论》
详细记载
《史记·五帝本纪》载之最详: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铭文释义
许多人对于铭文为何被释为“敦”百思不得其解,我亦如此。其实该铭文在甲骨卜辞中多有出现,本文仅举此二例而已。
通过出土的甲骨文以及史籍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确实在殷商时期的文献中有所体现。这不仅证明了“五帝”并非战汉时期的神话传说,更表明了其在殷商文化和信仰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释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殷商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我解甲骨文系列(23)
供饗
释文:鼎肉殷王自饗。东,王饗。
释意:用鼎备祭肉后,殷王始饗。祭东,王饗。
饗、卿、乡、向,这几个字是“饗(xiǎng)”的形体分化字。有“相聚宴饮”之意,又有“请人享用主食”义。
此甲骨卜辞的“饗”,是供食(向)祭祀先祖神灵的意思。
在这段卜辞中,“鼎肉”指用鼎盛装祭肉,表示祭祀准备完毕。殷王“自饗”意为殷王亲自享用祭品,象征性地接受祖先神灵的庇佑和祝福。祭祀活动从东边开始,殷王进行祭祀并“饗”神灵。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敬奉,也是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与祈求。
通过这段卜辞,我们可以看到殷商时期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以及祭祀活动的具体流程。祭祀活动不仅涉及到对祖先神灵的敬奉,也包含了殷王亲自参与的仪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宗教和祖先崇拜的深刻信仰。
我解甲骨文系列(24)
从“国”到“中国”
中国的起源
“中国”作为名词使用,最早见于《左传》: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铭文中的“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何尊”青铜器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
“中国”一词,还在《汲冢古文》中有记载:
“(穆)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
早期的中国
以上两处的“中国”是形容词,所言之“中国”是指周天子居天地之中,形容“周”为天下之中心国,而其它“四夷”为偏安一隅之国。此时的“国”是“方国时代”/“万国时代”诸侯的属称,“中国”是周天子自谦“中方”的称谓。
殷商甲骨文中的“国”
在殷商甲骨文中,“国”被释为“角”,相对于“王天下中心”来说,是偏居一隅,即相对于“头”来说,“角”是“头”的远端。
“国”(方国)的象形符号
“国”的起源:
“国”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群体。
“国”最早的本义是角落,形容人/动物在一个角落、为“一窝”所生,是一胎或同一母所生的一窝禽畜;后引申为同一氏族、部落。用“国”指部族、氏族、族域、图腾部落。
例如:
·鸟部落(鸟国)
·狗部落(狗国)
·鸡部落(鸡国)
·猴/猪/水牛等部落(国)
父系氏族社会的“国”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国”指有一方土的诸侯,称为“鬼方(国)”、“戎方(国)”等国。
通过这些历史文献和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词从早期形容周天子居于天下中心的称谓,到后来的名词使用,逐渐演变为国家的象征。而“国”一词从母系氏族社会中的角落、部落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中的诸侯国,反映了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的演变。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解甲骨文系列(25)
祭王田
新释:
(戊午、乙卯、壬子、辛亥、戊申)卜鼎王祈田供在戊
释意:在(戊午、乙卯、壬子、辛亥、戊申)五日中,卜选一吉日,届时王将设鼎祭祀,于戊位(王田中央)供饗,祈王田丰年。
该卜辞记录的是王卜选“祭王田”的吉日。
用火灼龟甲,看其征象。即看火灼过后,龟甲裂纹指向五个备选日(戊午、乙卯、壬子、辛亥、戊申)中的哪一日,就选该日作为“祭王田”的吉日。故卜辞上有五卦供选。
分解(以“辛亥卜”举例)
1.辛亥卜:实为倒装句。解为“卜辛亥”更为合理,也只有如此理解方知其原意,为卜五日选一吉日;
2.鼎:释为设鼎举行祭祀活动;
3.王祈田:王祭王田以祈求五谷丰登;
4.在戊:此二字相连,表明供饗王田的方位,在戊位,即土中(王田中央)。戊:本义为斧钺一类兵器,代表中方的权柄。戊作为“天干”第五位,处于十大“天干”的中心位置,因此亦用以指方位中央,也指代土。
祭王田的意义
“祭王田”是古代社会,王通过“祭田”活动,以求王田丰收,好用王田丰收的五谷来祭祀祖先及神灵。
这段卜辞虽然为残片,但详细记录了殷商时期“祭王田”的卜选吉日活动,反映了当时对农业丰收的重视以及对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虔诚。通过这段卜辞,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如何通过占卜来选择吉日,确保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希望通过祭祀获得丰收和庇佑。
我解甲骨文系列(26)
殷祭喾
殷人祭祖的文献记录
《祭法》记载: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
·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些文献记录描述了有虞氏、夏后氏、殷人、周人祭祖时,分别禘谁、郊谁、祖谁、宗谁。
证据
《祭法》所言是否确有其事?有没有出土证据能够印证此言真实与否?答案是:有,且还不少!只是不识/不知,让很多证据与我们“失之交臂”。
【“甲骨”证《祭法》】
新释:戊申卜永鼎夋大王
释意:(殷人)卜选“戊申”日,作为永久祭祀帝夋(喾)太王之祭日。
一、殷人祖源为帝喾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是殷家始祖,喾即是殷人的大祖(太祖)/大王(太王)。
二、为什么殷人要选择“戊申”日来祭祀帝喾?
古人包括殷人,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属阳之土,地支之“申”属阴之金,是土生金相生。另,戊坐中,中立生庚金。高辛氏帝喾(夋),庚辛,为西方,为秋,为金。秋天万物成熟,用金之利,有追新之意。
三、怎么确定甲骨文“夋”?
该象形文字是帝喾的“图腾”符号,即在“土”方之上,若“夋夋”声、若“夋夋”形(详解见《殷墟五号宗庙遗址》专题)。
若按甲骨原释“戊申卜永贞望乘”,那么一来难懂它是什么意思;二来即便生搬硬套,最后也与殷人/殷史“风牛马不相及”。
通过出土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殷人祭祖的具体日期和方式,印证了《祭法》中的记载。这段甲骨文详细记录了殷人如何在“戊申”日祭祀帝喾,体现了古代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祭祀仪式的重视。这不仅还原了殷商时期的历史细节,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复杂的宗教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