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太行山,隐藏着夏字的真正秘密。
关键字:太形吕梁太岳大行大夏巨人
目录
(一)大行天下
(二)横断南北
(三)天下之中
(四)大夏太形
太行山连接中原和渤海,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山系。从天下脚下雒阳的角度看,东北为大行,东南为大别,巨人面向东海,张开左膀右臂。
太行连接王屋和碣石,界定了北方平原的轮廓,太行之东侧,黄河北走大陆高地、愚公挖山卸土于渤海,精卫衔西山木石堙于东海。
《史记.河渠书》: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
《尚书.禹贡》: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恆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列子.汤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狭义的太行,是东西走向的南太行,古籍中总是紧跟王屋前后,大致位置在轵关陉和太行陉之间,是伍子胥北望齐晋之横岭大山,《列子》愚公家门口之太形,《淮南子》武王欲筑宫之五行之山,《禹贡》导河之太行,《战国策》吴起所言之天门,曹操《苦寒行》从雒阳北上之羊肠。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越绝书.荆平王内传》:子胥闻之,即从横岭上大山,北望齐晋...曰此邦堂堂,被山带河,其民重移。于是乃南奔吴。
《淮南子》: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险固,德能覆也,内贡回矣,使吾暴乱,则伐我难矣。
《战国策.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睾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
《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白居易.初入太行路》: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茫,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而今日南北方向之太行,在《禹贡》称作恒山,河北曲阳之北岳、正定附近。恒山或因避讳改名为常山,名人有赵子龙。
赵云阵前大喝:我乃赵子龙,籍贯石家庄,户口邺城,常住地成都。
从地名的密集度找天下之中,是一个好方法。一块碎玻璃,纹路最密集之处就是最早撞击的地方,一幅古图中,地名最密集之处就是天下之中。
天下九山,会稽、太行,王屋,羊肠距离很近,分布于方圆几十公里以内,若加上王屋北部之析城,雒阳龙门附近之孟门,则九山之分布明显有个密集的中心,此处应为治水重点区域,天下之中附近。
对比一下《禹贡》里的两组文字:
甲: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恆山至于碣石;
乙: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太行八陉之轵关陉和羊肠陉的说法,正如雒阳、西安之间的函谷;秦岭、大巴山、米仓山都是天下大阻,其山间古道缺乏知名度和系统性,原因就是距离太远。
上篇说雒阳之字源,从各从夊从口。夊是夏字和夔字龙的足部,是止字的180度反转(数学里虚数i的平方),是换个角度看天子的大脚,所谓路在脚下。
既然找到了脚,那就一定会有首,显然正是夏字的上半部分,对应山西高地之山形,位于天下之中的北部。
有图有真相,似乎无需多言,懂的人自然懂,但是还是想说几个重要问题:
南太行
南太行细化为几条而非一条线,是因为其位于中心区域,古人观察和记录的比例尺很小,请参考前文的碎玻璃原理。
笔者曾开车多次穿越南太行晋城和济源之间的隧道群,几段相连似乎是18公路左右,在国内可能仅次于秦岭东段隧道以及川陕间的米仓山隧道。从今日之自驾体验上看,先民用一条线来表达南太行显然是不足够的。
吕梁
吕梁和太行,分别位于山西高原的东西部,两者之间有深刻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吕梁就是太行。
首先,梁字通衡。《尔雅.八陵》: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注曰:衡与梁,义相通也。衡与横通,强梁语转作强横;
这点从建筑和自行车的称呼也能看出来,车前有衡木,屋内有横梁,都起到平衡作用,如同地理之南岳衡山,天文之朱雀权衡。
其次,衡-横-行(heng)-行(xing)相通,古时南北为横,东西为纵,见前文东有扶桑之竖亥故事以及南有朱雀之一系列衡山。
最后,吕字通梁,吕字甲骨有肋排之相,为脊背,脊背就是脊梁。
说来说去,若吕梁是脊背,则太行就是前胸或者臂膀,都属于列子笔下的王屋旁边的太形,正是大夏之巨人。
巨人
太形从王屋走出来,要到天下活动活动,东有扶桑,路在脚下。
甲骨无夏字,夏字发明于周人,如同会稽一文中夏都原城之原,是用山系的分布表达地域和部落。这个字很准确,可是在雒阳和会稽的本质被破译之前,并不容易被看出来,尤其是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在前文应龙画地《天下之中-外篇-三代-未-释夏》,夏字是个威武的中国人,本文中的大夏之人,是天地间的巨人,巨人面向东方,首为太岳,足为雒阳,背为吕梁,臂为太行,基本轮廓已经确定了。
至于会稽山的湨水,王屋山的沇水、济水分别对应什么,不妨发挥想象,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