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又一河南企业将要爆雷?近日,有消息称河南“千亿猪王”牧原集团负债高达1153亿。
在负债高达千亿的同时,牧原集团账面资金仅有175.5亿元,这个高达6.5倍的比值,不禁让人为牧原集团捏了一把汗。
还有部分善于联想的网友感叹,河南这个熟悉的地名,许家印的老家,又出现了个欠债过千亿的企业。
这不会又是一个小“许家印”吧?
牧原集团能还上这笔债务吗?
01、拜祖师爷、每天谢猪,养猪大户靠玄学还债?
这是一家神奇的生猪养殖企业。
虽然背负千亿债务,对还债却仍然不紧不慢。
在别的企业还在收购散户养的猪时,牧原集团已经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综合体。
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甚至魔幻到让人怀疑,是不是进了“天猪教”?
所以有自称牧原集团员工的网友爆料:在他创立牧原集团之后,公司成员每天都要拜祖师爷,还要感谢猪猪的恩赐,让我们吃上了美食。
拜的祖师爷来头还不小,你能猜到牧原集团的祖师爷是谁吗?
02、欠债千亿却能以资抵债,是真的固定资产还是财务造假?
今年上半年,牧原集团亏了27亿元,其实相比上年的情况,已经好很多了。
2022年上半年,牧原集团亏了66.84亿元,数据在其他几个养猪大户中尤其突出。
2022年上半年数据
有了牧原集团的千亿债务做对比,笔者忽然觉得27个小目标不过如此。
之所以亏得尤其突出,这是因为牧原集团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经营方式。
一般的生猪养殖大户,都不只是养猪,还会养养鸡、鸭、鹅、牛等可以吃的物种。
其他养殖大户,养猪业务的占比可能最多也就一半。
牧原集团就不一样,他梭哈,鸡蛋全放在“生猪养殖”这个篮子里,2022年,这一业务占比高达96.28%。
那剩下的4%,还是猪饲料的。
所以,在猪肉价格不行的时候,牧原集团也是亏得最多的。
然而,牧原集团对于这个亏损和高达千亿的欠款,似乎并不太担心,公司亏损,是因为生猪养殖的行业周期性问题,按照常理,迟早可以扭亏为盈,这就是后话了。
那为什么不担心欠债呢?
那是因为按照牧原集团的财务报表,目前来说,牧原集团的资产还是足以抵债的。
光是牧原集团的固定资产,价值都高达千亿。
可这比一般猪企都高不少的固定资产,也引发过不少股民的怀疑,觉得你小子不会是财务造假吧?
其实这还真不是,獐子岛的扇贝年年逃跑,可我们也没听到什么牧原集团的猪集体出逃的传言不是?
一般的生猪养殖企业,大多自己不养猪,或者养得少,都是和农户合作。
牧原集团却是一股清流,他自己养猪。
一手货源,工厂直出,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虽然投入高,但一头猪的生产成本相较来说更低。
这也一直是牧原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在牧原集团的老家河南南阳,就有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综合体。
在这里出生的猪仔,每天吃的可能比人还精细,饲料有小麦、玉米、豆粕、奶粉等,有专门的管道运输,根据不同原料价格的变化,这个配方稍有改变,但都大差不差。
在这里出生的猪猪,从母猪的产后护理,到洗地、清粪、检视猪有没有好好吃饭,大多都是人操控机器完成。
就连猪的生命的终点,也是给猪乘坐电梯,直达天堂,不需要一帮人费力按住给猪放血。
人猪有别,这些猪和员工的接触,都是隔着一层玻璃,可能在活着的时候,一辈子都接触不到人。
这样一个机械化现代化的大型智能工厂,价值多高,可想而知。
而这样的规模化养殖,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还因为封闭式的养殖,而可以有效防止“猪瘟”入侵。
曾经,牧原集团就是靠着这一手养猪的技术,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市值一度高达5000亿。
03、四年一度的赚钱机会“猪周期”迟迟不来,牧原集团急吗?
欠的债,总不能卖掉产业基地还吧?
“地利”“人和”已经具备牧原集团想还债,就是在等一个“天时”。
这个所谓“天时”,就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猪周期”。
牧原集团的董事长秦英林,就曾亲自上节目,解释“猪周期”的意思。
作为吃猪大国,我国的猪肉消费量,几乎是全球猪肉消费量的一半。
平均每个人,一年就要吃掉一头猪。
在这样的特殊国情下,猪肉的价格涨跌,不仅仅牵动着我国十几亿吃货的心,还关系着不少投资者和生猪养殖企业的收益。
简单来说,“猪周期”就是猪肉价格的涨跌周期,猪肉价格看似涨跌无度,其实有心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是暗含规律的。
在猪肉价格涨起来之后,就会吸引无数资本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养猪行业。
然而,养猪场可以无限制地建设,母猪可以肆无忌惮地接生,人吃的猪肉总是有限的。
就算实现了“猪肉自由”,顿顿吃肉,一个人总不能一天吃光一头猪,那不得吃成猪头了?
猪肉太多,自然就会导致价格下降。
猪肉价格下跌,资本一看赚不到钱了,自然一哄而散,养的猪也少了,猪肉价格又上涨了。
现在似乎就是处于猪肉价格的低谷,虽然猪肉价格在2022年有一段小小的涨价,但很快就被压下去了。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今年八月份,各类猪肉的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下降幅度都在20%上下。
也因为这个“猪周期”属于被各种专家反复研究过的现象,
所以,无论是生猪养殖企业,还是投资者们,都试图在这个周期中,赚到更多的钱。
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就扩大生产,用那些升级的设施,养更多的猪,赚更多的钱。
对于投资者们来说,当然,也希望是在猪肉低谷时买入,高峰时卖出。
然而,在这一进一出之间,是无数亏得裤衩子都没了的养殖户们的血与泪,市场价格瞬息万变,养一头猪却至少要三个月。
说不定在猪猪成长的时候,猪肉价格又跌了。
每次猪肉价格涨价,最终可能降回来,但猪肉涨价带来的下游熟食价格,是不会变的。
笔者小区楼下的肉夹馍,在猪肉价格飞天时,从6元一个涨到10元一个,自那之后,即使猪肉价格下降,笔者也再也没有在他店里吃到10元以下的肉夹馍。
说回牧原集团,牧原集团的千亿欠债,似乎就是来自猪周期低迷时疯狂扩张带来的欠债。
牧原集团官方对于债务如此高的回应是,这些债务都用于饲料、原料、采购等日常运营用途。
也希望是如此吧。
04、尝试“内部承包”制,养猪的压力给到员工
按理来说,如果生猪价格正常波动,牧原集团只要熬过低谷,就能迎来春天,一次“猪周期”,前几次都是三-四年。
然而,似乎是yq这只“蝴蝶”扇动的翅膀,引发的“蝴蝶效应”,导致这一次的猪周期和往年似乎不太一样。
一边是大宗食品价格上涨,猪饲料成本下不去,一边是持续走低的猪肉价格,牧原集团这两年亏得相当惨。
这次的“猪周期”高潮还没到来,一直看好牧原集团的资本们,就都坐不住了。
投资者跑了不少,根据9月27日的消息,牧原集团的融资余额仅有94.8亿元,创了近一年的新低。
就算是等着“三年不开张、开张赚三年”,牧原集团也得想办法熬过这个寒冬,更别说身上还背着上千亿的债务。
早在2022年10月,牧原集团就发布公告称,投资4500万元,增资南阳龙源新能源科技。
据企查查显示,这一公司,主营太阳能发电光伏设备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等。
乍一看,和牧原集团的业务范围不说一模一样,也是毫不相干。
还是有网友从中看出了端倪,2022年第三季度,牧原集团付给员工的薪酬,下降了16.1%,可能这下降的报酬,就是被这些新能源机械所替代了吧。
近日,牧原集团为了“降本增效”,又一次开始了内部员工承包的改革。
根据公告的解释,这次的改革,不是要放弃已经形成的现代化生猪养殖优势,而是希望用员工承包生产批次的试点,达到“双赢”的效果。
这下,养猪的压力,就更多地给到员工了。
据说,这也不是让员工的工作量白白增加,他们会给员工加薪,这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了。
上一波“猪周期”高潮中,牧原集团实现了市值神话,最高时,市值甚至达到了5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