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吃,即金陵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自六朝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多达百十多个品种。那么南京有名小吃有哪些呢?今天小编为你整理了南京十大小吃。
简介
历史文化
美食制作
烹制工艺
做法一
食材
步骤
1、先用冷水将鸭骨架氽烫去血水,再用冷水放入姜片大火煮开后,小火煲1小时制成高汤。
2、先用冷水加姜片,将鸭肝,肠,心,珍等放入氽烫去血水,另用卤水用小火卤约1小时。
3、锅内烧开水,将鸭血放入,煮至沸腾时捞起。
4、锅内烧开鸭骨汤,放入鸭血煮至沸腾时,连汤一起放入碗内。
6、放入所有调味料及香菜,姜蓉,切片的卤鸭内脏即可。
做法二
1、烧开一锅水,倒入一大勺味精、盐、鸡精,把香菜放入沸腾的热水中烫一下,切好熟鸭肠、鸭肝备用。
2、把汤煮好,把鸭血切成条,油果子切成三角,放进汤里煮。
3、过一两分钟,把鸭血捞出来,再过一会儿,等油果子烧熟了,把火关到最小,把鸭血放进去,让它们慢慢炖,保持温度不下降。
做法三
辅料:香菜2根、老姜7片、黄芪3片、甘草2片、当归6片、沙参1段、盐2勺
1、鸭子半只,剁大块后开水里煮2-3分钟后捞出。(鸭子皮脂肉厚脂肪多,为了汤更清淡些,可以将鸭皮和脂肪全部片下来)
2、准备老姜5片、黄芪3片、甘草2片、当归6片、沙参一小根。
3、砂锅放水,冷水放入鸭块和煲汤料。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2小时,出锅前30分钟加2勺盐。(煲汤的砂锅最好选一个圆肚型的大砂锅,煲汤时加满水,因为在煲汤过程中水分还会蒸发掉大概三分之一,我的大砂锅大概家了8斤左右清水)
4、准备好鸭胗80克、鸭心80克、鸭血80克、鸭肠80克。(如果买的是生鲜的,回家清洗干净后加些盐和花椒大料大葱等煮30分钟即可)
6、锅底少许油爆香花椒几粒然后把鸭肠炒2分钟。然后加入一大碗鸭汤。
9、出锅后加入香菜。因为鸭汤里的盐分比较足,可以不用在添加盐分,如果您的汤味道稍淡,可以适当加些盐。
烹制关键
1、鸭是非常凉性的动物,而且腥味偏重,所以在制作时一定不要忘记要多加姜。
2、鸭内脏在处理的时候也要非常的小心。一定要清洗干净,及要氽烫去血水。
美食特色
口感鲜香,爽口宜人。
食用须知
营养价值
鸭血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可以利肠通便,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以避免积累性中毒。因此贫血患者、老人、妇女和从事粉尘、纺织、环卫、采掘等工作的人尤其应该常吃鸭血。鸭血含有维生素K,能促使血液凝固,有止血的功效。鸭血中脂肪含量非常低,适合血脂高的人经常食用。
注意事项
鸭血营养价值丰富,但高胆固醇血症、肝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应少食;平素脾阳不振,寒湿泻痢之人忌食。
2、龙袍蟹黄汤包
基本介绍
蟹黄汤包是六合龙袍的美食一绝,龙袍蟹黄汤包已有140年历史,相传曾为朝廷贡品。其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时逢经龙袍,品尝了乡民们特地为其制作的以蟹黄蟹肉等为馅的包子以后,龙颜大悦,连声赞美“好吃、好吃”,乡民们也受宠若惊,便称此种包子为“乾隆汤包”。
清朝末年,划子口街道的陶戟师傅创办了“太平春饭馆”,继承了乾隆汤包传统工艺并对包馅进行了再加工,佐以多种配料,使汤包味道更佳且更名为“蟹黄汤包”开展经营,20世纪30年代,陶戟将此艺传至秦有发、易春炳、沈老二继续经营,深得食客好评,誉满乡里。20世纪60年代,秦有发传人周玉春接手“老鸿园”,将蟹黄汤包工艺传承并发展起来。进入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为我镇汤包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环境,“六八酒家”、“长江大酒店”等餐馆应运而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2004年,在市餐饮商会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由24家汤包店组成的“南京餐饮商会龙袍蟹黄汤包分会”,从而使得龙袍蟹黄汤包业做大做强,盛况空前,享誉海内外。
以其用料讲究、配方独特、制作精良、难以仿制而著称,仅制作工序就多达33道。长期以来龙袍蟹黄汤包绝技传人恪守“不外传”的祖训,使其更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每年菊黄蟹肥时节,都要吸引大江南北数十万食客前来一饱口福。据介绍,龙袍蟹黄汤包的主料必须选。据《六合县志》记载,“龙袍蟹黄汤包清末即负有盛名,以皮薄、馅嫩、味鲜、不腻而著称,于制蟹油、皮汤、做馅、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严格要求,看起来似秋菊吐艳,吃起来鲜而不腻。”
菜品特色
用正宗长江系中华绒螯蟹,熬制蟹黄油、制作皮汤、做馅、擀皮、蒸包等均有严格要求。制作出的汤包形如秋菊、皮薄如纸、汤色金黄、香气浓郁、汁多味鲜、富含氨基酸,实为不可多得之佳点,堪称“中华一绝”。
食用价值
1.蟹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2.螃蟹还有抗结核作用,吃蟹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
制作方法
材料
它以猪肉、蟹肉及蟹黄为主要馅料,取蟹黄之鲜美、猪肉之肥嫩,配以肉皮冻、鲜姜等,用上等面粉擀皮包馅捏摺,再上笼猛火蒸至熟透。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制蟹油、做皮汤、调馅、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严格要求。蟹黄包中猪肉与蟹黄比例以8∶2为最佳,猪肉过多难显蟹黄鲜味,蟹黄过多则缺卤汁,口感欠佳。龙袍蟹黄包外形圆而敦实,叠摺可达10多道;皮薄,可见内里汤汁流动;卤多,可用吸管吸食;馅嫩,入口即化,细嚼而无需慢咽。再佐以姜醋,细细品味,口感极佳。
原料
面粉1000克,温水600克,猪五花肉700克,肉皮冻280克,蟹肉160克,蟹黄、酱油各40克,猪油100克,料酒6克,香油8克,白糖、葱花、姜末各5克,精盐15克,胡椒粉、味精各1克。
1、将面粉加水和匀揉透,放置片刻;
2、猪肉剁成肉茸,蟹内剁碎,锅内加猪油烧热,放入蟹肉、蟹黄、姜末煸出蟹油,与肉茸、皮冻、酱油、料酒等调拌成馅;
3、将面团搓成长条,揪成每50克4个的面坯,擀成圆皮,加馅捏成提褶包,上蒸笼用旺火蒸10分钟即可。
贴士
1.做汤包关键一步是剔蟹黄、蟹肉。
剔蟹黄、蟹肉非常有讲究,有近十道工序,所选螃蟹必须是单只净重2两以上的健康长江绒螯蟹,而且必须是母蟹,舍此便会失去龙袍蟹黄汤包的独特风味。
螃蟹用清水涮清体内污物后,洗刷干净,上笼屉蒸熟,剪下蟹螯、蟹爪,用钢钎剔出蟹肉,剥下蟹壳,剔出蟹黄;用刀将蟹身剖为两半,用钢钎将蟹肉细细剔出。剔一只螃蟹,耗时约5分钟。通常一只蟹只能剔出两笼蟹黄汤包所需的蟹肉、蟹黄。
2.皮汤配鸡汤味道才够鲜
龙袍蟹黄汤包的汤汁味道十分鲜美,这里头其实诀窍还不小。
3.一个包子正好33道褶
捏包子的情景十分有意思。记者看到师傅将包子皮往左手上一摊,取馅置于正中,十指大动,只见包子皮在手中快速旋转,转瞬间一只形如秋菊吐艳的小巧玲珑的蟹黄汤包已赫然在目了。老实说,吃了这么多年包子,外形能如此之美的实属未见,包子上共有33道褶——竟与制作蟹黄汤包所需33道工序暗合。每道褶仿佛一片菊瓣,每只包子都如一朵即将开放的白菊,而汤包中间小圆孔中露出的蟹黄又正如菊花的花蕊。想不到一只蟹黄汤包竟能体现出“菊黄正是蟹肥时”的诗意。
4.吃蟹黄汤包要喝茼蒿汤
龙袍蟹黄汤包不但制作讲究,吃法也相当讲究。龙袍长江大酒店“蟹黄大师”王永贵介绍了品尝蟹黄汤包的步骤:食客落座之后,先品尝龙袍盐水鹅、盐水江虾等几道特色冷盘,然后上由鸡丝、猪蹄膀肉、蟹黄、甲鱼肉、木耳、鸭蛋和高汤精心烹制的龙袍蟹黄“头道菜”。几道荤素菜肴过去,就轮到“主角”蟹黄汤包登场了。除谨记“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最后一扫光”的要诀外,还需以生姜米和镇江香醋佐餐。吃完包子,百味俱淡,喝上一碗茼蒿汤,饮上一杯清茶,备觉神清气爽。
3、盐水鸭
南京的鸭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就开始“驻地养鸭”。《吴地书》记载:“吴王筑城,城以养鸭,周数百里。”关于盐水鸭的起源在南京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版本,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陈书》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梁魏在南京北郊交战,“炊米煮鸭”,“人人裹饭,媲以鸭食”;南宋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在京口抗击金兵,士兵用荷叶包裹煮鸭充饥;明太祖朱元璋用腌制好的鸭子做军粮等。明朝时,就有这样的顺口溜:“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盐水鸭。”古书院,说的是夫子庙的贡院;琉璃塔,是明代的大报恩寺,后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玄色缎子是举世闻名的云锦;再一个就是盐水鸭了。足见盐水鸭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南京地区土壤类型有丘陵土地(16.96%)、岗地土地(58.3%)、平原土地(24.72%),其中适宜养殖鸭的平原土地主要以淤土、沙土为主,沙土中含碳酸钙,属于中型至弱碱性,其中有机质1.26%,全磷0.115%,速效钾58PPm;淤土中有机质1.83%,全磷0.133%,速效钾62PPm。矿物质元素是鸭子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些元素主要是来自于土壤矿物或矿化的有机物。鸭子与土壤有着频繁的物质交换,鸭子适宜在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
2、水文情况:对水禽的生长来讲,水资源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南北方的交汇处,四季分明,常年雨水分布均匀,温度适中,属典型的丘陵地带,集山河水网于一处,形成了南京独特的水资源。长江横卧城北,钟山盘绕城东,清凉山雄距与西,南有固城湖、石臼湖,北有滁河,内有玄武湖,十里秦淮横穿全城,构成了南京独特的水系。地表水域面积110万亩,水资源丰富,全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其中溧水、高淳等县为1158.8毫米,受梅雨季节的影响,南京常年从4—9月的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南京的水质表现为:清、凉、甜、绵,在南京盐水鸭的制作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4、人文历史情况:南京的鸭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就开始“筑地养鸭”。《吴地书》记载:“吴王筑城,城以养鸭,周数百里。”关于盐水鸭的起源在南京流传着各式各样的版本,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由以下几种说法:
①《陈书》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梁魏交战,炊米煮鸭;
②南宋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在京口抗击金兵,士兵用荷叶包裹煮鸭充饥;
③明太祖朱元璋用腌制好的鸭子做军粮等。明朝时,就有这样的顺口溜:“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盐水鸭”。古书院,说的是夫子庙的贡院;琉璃塔,是明代的大报恩寺,后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玄色缎子是举世闻名的云锦,再一个就是盐水鸭了。足见盐水鸭在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地域范围
盐水鸭的主要产区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南京盐水鸭保护范围为南京市行政区划范围,保护面积6598平方公里。南京年养殖肉鸭4000多万只,年出栏量3000多万只,年保护量3500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饱满,体表光洁;皮簿油润,白中泛黄;肌肉切面呈微红色,质地有弹性;脂肪呈浅黄色;口感咸淡适中,清淡爽口;香醇可口,味似桂花。回味持久;肉质鲜嫩,嫩而不柴,久食不腻。
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含量≤75.0%;蛋白质含量≥19.0%;脂肪含量≤20.0%。
3、安全要求:南京盐水鸭原料要求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执行,加工严格按照《南京盐水鸭加工工艺规范》要求执行。
4、如意回卤干
传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腻了宫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宫,在街头看到一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泽金黄,不禁食欲大增。他取出一锭银子,要求店主将豆腐果加工一碗给他享用。店主见他是个有钱的绅士,立即将豆腐果放入鸡汤汤锅,配以少量的黄豆芽与调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软绵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连连称赞。从此油豆腐风靡一时,流传至今。因南京人在烧制中时常加入豆芽,而其形很像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称为如意回卤干。
1980年代,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南京街头就有许多卖回卤干子的挑担摊子。摊主们来到巷子里,只要他叫一声“卖回卤干子”,附近住户就蜂拥而来,你一碗,他一碗,很快,担子就见了底,来迟了吃不到的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期待明天的吆喝声。旧时,卖回卤干的担子也与馄饨摊类似。前头放着一只圆形既大又深的紫铜锅,锅子有两个隔挡,一边是煨好的汤汁,一边是烧热的开水,下面放有一只煤炭火炉,使汤汁和开水保持沸腾状态,担子上面放着各种半成品配料和调味品。回卤干的做法简单,所需的原料也不多。将干子炸好,放进鸡汤里回锅煮,锅中放黄豆芽、木耳、笋片,煮开捞起蘸以少许辣椒酱即可使用。
食材主料:猪骨头
辅料:黄豆芽、豆腐果、胡萝卜、木耳
调料:盐、味精、白醋、大料、花椒
1、锅中加少许油,下葱姜爆香,放入棒子骨煸炒,冲适量清水,加花椒、大料、白醋煮制2个小时备用;
2、黄豆芽过开水焯烫捞出,与木耳、豆腐果一起放入骨头汤中,煮制几分钟,加盐、味精出锅,放入胡萝卜片即可。
食材主料:油豆腐果200g、豆芽100g、胡萝卜1根、木耳2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葱适量、鸡精适量
1、豆芽焯烫。
2、油豆腐果焯水。
3、木耳泡发。
4、胡萝卜洗净去皮。
5、将木耳切丝,胡萝卜切花片。
6、油豆腐果一分为二。
7、锅热油,爆香葱花。
8、放入胡萝卜翻炒。
9、加入木耳翻炒。
10、放入水,最好是用骨头高汤或者清鸡汤。
11、煮沸后放入油豆腐果煮软。
12、放入豆芽。
13、加入盐调味。
14、最后加入鸡精装入碗中即可开吃。
食材主料:豆腐200g、黄豆芽100g
辅料:鸡胸脯适量、盐适量、葱适量、姜适量、鸡汤适量、剁椒酱适量、白胡椒粉适量、淀粉适量、香菜适量、油适量
1、将适量的盐和干淀粉混合均匀,豆腐洗净,切薄片,沥干水分,在上面拍薄薄的一层干淀粉,放入七成热的油中炸至金黄,捞出控油备用。
2、锅中加适量水,烧开后放入豆腐干焯水,然后捞出沥水备用。
3、锅中加入鸡汤,放入姜片、葱段、盐、白胡椒粉烧开。
4、鸡汤烧开后,放入豆腐干大火煮开,转小火慢炖。
5、将豆腐干煮至绵软后,放入黄豆芽继续煮。
6、将鸡脯肉洗净,除去筋膜切大块,放入鸡汤与豆腐干同煮。
7、鸡脯肉煮熟后捞出。
8、将煮熟的鸡肉用刀拍散,再撕成细丝。
9、准备好剁椒和香菜末。
10、煮好后,将豆腐干、黄豆芽连鸡汤一同盛出,撒鸡丝、香菜、剁椒即可。
做法四
炸油豆腐干150克,黄豆芽、笋、鸡高汤、姜末、熟鸡丝各适量调味料盐、味精各少许
1、黄豆芽氽烫去腥味捞出备用;笋切薄片,炸油豆腐切成三角块。
2、砂锅内加鸡高汤烧热,下油豆腐、笋片和姜末,烧滚后放入黄豆芽。
3、熬煮至豆腐熟软后,加味精和盐调味,端出时,在上面撒一些熟鸡丝即可。
炸干子需炸到恰到好处,太嫩了过于绵软,太老了不利于吸收卤汁,所以唯有炸到四周金黄、中间泡泡的,才可起锅。此外,煮干子的汤大多要求是鸡汤,将炸好的干子混合黄豆芽放进鸡汤中,并加入笋片、木耳等以配色,煮开后,干子吸饱卤汁,所以称“回卤”。
5、牛肉锅贴
据传,北宋建隆三年春正月庚申初一,因皇太后丧事刚完,宋太祖不受百官朝贺新春,不思茶饭。午后独自在院中散步,忽然一股香气飘来,顿感心旷神怡,便寻着香气走到了御膳房,但见御厨正将没煮完的剩饺子放在铁锅内煎着吃,看到太祖进来大气不敢出。这时太祖几天也没好生进补,此时香味勾起了食欲,就让御厨铲几个尝尝,这一尝不要紧,直觉得焦脆软香,煞是好吃,一连吃了四五个。后问这叫什么名字,御厨一时答不上来,太祖看了看用铁锅煎的饺子就随口说那就叫锅贴吧。正月庚午十一太祖到迎春苑宴会射箭,宴请大臣时让御厨做了这道锅贴赏给大家享用,御厨们从口味到外形加以改进,众臣食后倍加赞赏。后来这道锅贴从宫中传到了金陵民间,又经过金陵历代厨师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今天的锅贴。
风味特点
外观焦黄酥脆,内里鲜嫩多汁,咬一口既酥又脆。上部柔嫩,底部酥脆,牛肉馅味鲜美,滋味别具。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物别适宜。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皮料:中筋面粉500克、精盐3克、热水300克(约70℃)
馅料:牛肉850克、酱油13克、味精5克、精盐5克、胡椒粉2克、香油5克、葱10克、姜5克、花生油10克
1、将牛肉去筋膜并剁成末,姜、葱均剁末,同放入盆中,加酱油、精盐、味精、胡椒粉、香油和水250克搅匀,成为馅料待用。
2、面粉放案板上,加入精盐和热水(70℃以上)300克,均匀地和好面粉,并摊开晾凉(即烫面和面法),再揉搓至纯滑,即为汤面皮。
3、将揉搓好的面团搓条摘成60块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中间较厚、边缘稍薄的皮子,各包入馅心,捏成褶纹饺。4、把锅贴饺摆入已抹油并烧热的平底锅里,先煎半分钟后,加水至锅贴的1/3高,加盖煎至水干饺熟,底呈金黄焦色即可。
主料:牛肉400g、小麦粉4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胡椒粉适量、料酒适量、味精适量、生抽适量、葱适量、花椒适量、淀粉适量、姜适量
1、花椒用冷水浸泡备用。
2、小麦粉加水和成面团静置20分钟。
3、牛肉馅加油、盐、胡椒粉、料酒、味精、生抽、姜末顺时针搅拌上劲后分次加花椒水搅拌。
4、搅拌好后加葱末搅拌均匀,作锅贴馅。牛肉锅贴馅料要多加些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