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2025年的市场走势已然成为投资者们热议的焦点。许多人怀揣着牛市将至的预期,却又在当下市场的下跌态势中感到迷茫与困惑。然而,就在这看似普跌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诸多不为常人所察觉的机会与秘密。
一、下跌背后的机构“阳谋”(一)预期你的预期——机构在题材股上的提前行动
ST股的表现堪称典型案例。以往,ST股的下跌集中在4-5月份,这是因为年报公布后,那些曾经承诺“积极推进重组”的公司未能兑现诺言,投资者纷纷逃离,导致股价下跌。但今年,ST股的下跌却提前了。这表明机构已经提前行动,而散户们还在幻想着重组的可能性,机构却已悄然撤离,将筹码留给了那些心存侥幸的散户。这种提前布局与散户预期的错位,正是机构利用市场心理的高明之处。
(二)逼小散就范——蓝筹股的下跌逻辑
近期蓝筹股和权重股的下跌也并非偶然。随着养老金、社保和险资等长期资金即将入市,它们所青睐的是具有稳定价值和增长潜力的蓝筹股。然而,当前市场上的蓝筹股却被打压下跌,这背后的原因是基金公司为了应对基民赎回,不得不被动减仓。表面上看,这与以往散户在底部割肉给机构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最终的结果都是机构以更低的成本获取筹码,而散户则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优势。
二、禀赋效应下的市场误判
市场中,大多数股民都能意识到上述的一些基本情况,但却往往陷入禀赋效应的陷阱。他们对于自己持有的股票,总是过度乐观,而对于其他股票则轻易忽视或贬低。看到题材股下跌,就认为毫无价值;看到蓝筹股下跌,就盲目认为是绝佳的买入机会。然而,真实的市场绝非如此简单明了。实际上,题材股的下跌可能蕴含着机构的洗盘意图,而蓝筹股的下跌也未必就是买入的良机,市场的真假信息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辨别。
三、借助大数据,看清机构动作,甄别真假上涨
在判断股票涨跌的持续性时,单纯依靠走势往往难以得出准确结论。就如同今日上证指数大幅下跌,但个股却涨多跌少,尤其是小盘股和题材股表现活跃。但这些上涨究竟哪些能够持续呢?以两只股票为例,从走势上很难判断其后续走势。
但通过大数据分析交易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差异。机构交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的特点,通过对原始交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比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机构的动作。如果在股票反弹过程中,机构动作频繁且活跃,那么这只股票的上涨就更有可能持续;反之,如果机构动作寥寥,那么这种上涨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现在,显然很关键,就看机构们干活是不是卖力了。只有卖力干活的机构才是好机构。否则股价涨上去也是空的。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机构锁仓控盘背后的市场信号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