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我国医学蛭类的种类特征和生态分布
蛭类动物(Hirudinea)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寡毛类动物(Oligochaeta)作为两个纲划归环节动物门(Annelida)的有环带亚门(Clitellata)。它们都具有环带,又都是雌雄同体动物并通过分泌容纳受精卵的卵茧(cocoon)繁殖后代,胚胎发生也相同,都缺少外骨骼和功能性的叶足。在蛭纲中较高等的类群都有恒定的体节数而且又都具有用作运动器官的尾吸盘,其中真蛭亚纲(Euhirudinea)是主要的类群。它们都有32个口后节,尾吸盘又都由7节组成,根据有无可伸缩的吻可以分成为吻蛭目(Rhynchobdellida)和无吻蛭目(Arhynchobdella)。在无吻蛭目中医蛭形亚目(Hirudiniformes)较低等,多数有发达的颚,每个完全体节通常5环或更少。笔者在本书中讨论的我国医学蛭类就属于医蛭形亚目医蛭科(Hirudinidae)中的医蛭属(Hirudo)和牛蛭属(Poecilobdella)以及山蛭科(Haemadipsidae)中的山蛭属(Haemadipsa)。根据笔者统计,目前我国已发现医蛭属2种、牛蛭属6种、山蛭属10种,它们在医药上都具有广阔应用情景,现将这3属医学蛭类主要种类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分布列述如下。
(一)医蛭属HirudoLinnaeus,1758
体中型至大型,长度30-150毫米。背面通常有纵行的条纹。头部背面有5对眼,甚明显。体表感觉乳突通常背面8列,腹面6列。节IX至XXIII或XXIV为完全体节,每节5环相等。环带占据15环,位于X至XIII。体内嗉囊在节X至XIX之间,每节各有一对大的初生侧盲囊和一对小的次生侧盲囊,末对最大并向后伸至节XXV。水生种类,已知全世界有17种,我国仅有2种,其区分见以下检索表。
医蛭属分种检索表
1(2)背面黄白色纵纹宽阔,灰绿色的纵纹狭窄,腹侧各有一条很细的灰绿色的纵纹,
阴道囊狭长┅┅┅┅┅┅┅┅┅┅┅┅┅┅┅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
2(1)背面冬青绿色纵带宽阔,淡绿色的纵纹狭窄,腹侧没有细长的纵纹,阴道囊卵
圆形┅┅┅┅┅┅┅┅┅┅┅┅┅┅┅┅┅┅丽医蛭Hirudopulchra
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Whitman,1886(图9-1)
图9-1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Whitman,1886背面观全形图
an.肛门;cs.尾吸盘;eyes眼;ggs.灰绿色的纵纹;
sen.体表感觉乳突;yws.黄白色纵纹.
(笔者图,1996)
(二)牛蛭属PoecilobdellaBlanchard,1893
身体中等大小至大型,长度40-210毫米,体形粗壮。皮肤粗糙,前后端成网状或有许多疣状突起。体色艳丽,有线形色斑或条纹,具有绿色、褐色或淡红颜色。头部背面5对眼,排列如医蛭属。共有15个完全体节,各有5环,在节IX至XXIII之间。体节感觉器大而明显,是区分体节的标记。两生殖孔被5-9环隔开,分别位于节IX–XIII上。具齿的颚两侧表面有排列成3或4纵列的唾液腺乳突。雌性生殖器官很特殊,有一个很大的盲囊,阴道长短不一。总输卵管与阴道一起开口向外,或开口到远离盲囊的阴道管端,或直接开口到盲囊上。水生种类,已知全世界有8种,我国已发现6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以及福建等地,其区分见以下检索表。
牛蛭属分种检索表
1(5)阴道短,总输卵管与其一起开口向外┅┅┅┅┅┅┅┅┅┅┅┅┅┅┅┅┅┅2
2(3)两生殖孔被7环隔开,雌生殖孔在节XIII的b1/b2上,尾吸盘直径等于体宽
┅┅┅┅┅┅┅┅┅┅┅┅┅┅┅┅┅┅┅┅棒纹`牛蛭Poecilobdellajavanica
3(4)两生殖孔被5环隔开,雌生殖孔在节XII的b5/b6上,尾吸盘直径小于体宽
┅┅┅┅┅┅┅┅┅┅┅┅┅┅┅┅┅┅┅┅菲牛蛭Poecilobdellamanillensis
4(3)两生殖孔被9环隔开,雌生殖孔在节XIII的b2/a2上,尾吸盘直径接近体宽
┅┅┅┅┅┅┅┅┅┅┅┅┅┅┅┅┅┅┅┅┅远孔牛蛭Poecilobdellasimilis
5(1)阴道有长柄,总输卵管开口到远离盲囊的阴道管端,或直接开口到盲囊上┅6
6(7)阴道柄几乎与盲囊及阴道管的长度相等,总输卵管开口到远离盲囊的阴道管端
┅┅┅┅┅┅┅┅┅┅┅┅┅┅┅┅┅┅┅颗粒牛蛭Poecilobdellagranulosa
7(8)阴道盲囊呈卵圆形,总输卵管直接开口到靠近阴道管的盲囊部位┅┅┅┅
┅┅┅┅┅┅┅┅┅┅┅┅┅┅┅┅┅┅┅湖北牛蛭Poecilobdellahubeiensis
8(7)阴道盲囊呈棒槌形,总输卵管直接开口到远离阴道管的盲囊部位┅┅┅┅
┅┅┅┅┅┅┅┅┅┅┅┅┅┅┅┅┅┅┅南京牛蛭Poecilobdellananjingensis
菲牛蛭Poecilobdellamanillensis(Lesson,1842)(图9-2)
图9-2菲牛蛭Poecilobdellamanillensis(Lesson,1842)
a.背面观全形图χ2;b.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ⅹ6
an.肛门;cod.总输卵管;cs.尾吸盘;de.射精管;eb.射精球;ep.贮精囊;
eyes眼;ga.蛋白腺;o.卵巢;od.输卵管;pr.前列腺;sp.侧中斑点;
sen.体节感觉器;ss.上缘斑点;vad.阴道管;vc.阴道盲囊;vd.输精管。
(笔者图,1996)
棒纹牛蛭Poecilobdellajavanica(Wahlberg,1855)(图9-3)
图9-3棒纹牛蛭Poecilobdellajavanica(Wahlberg,1855)
a.背面观全形图χ1.5;b.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ⅹ4.5
an.肛门;at.精管膨腔;bas.棒纹;cod.总输卵管;cs.尾吸盘;
de.射精管;ep.贮精囊;eyes眼;ga.蛋白腺;o.卵巢;od.
输卵管;ps.阴茎囊;sp.侧中斑点;qs.方形侧缘黑斑;sen.体节
感觉器;te.精巢;vad.阴道管;vc.阴道盲囊;vd.输精管。
(a.笔者图;b.自宋大祥等,1978)
个体很大,体长60–170毫米或更长,个别的可达225毫米;最大体宽为10–19毫米;尾吸盘直径10–19毫米,常常等于最大体宽。身体狭长且扁平。活着时体表颜色极为艳丽,背面橄榄绿或草绿色,偶尔橄榄棕色。背中自眼间区至肛门前,有一断裂为22根棒的黑褐色纵纹。两生殖孔通常被7环隔开,雄生殖孔在XI的b5/b6上,雌生殖孔在节XIII的b1/b2上。皮肤感觉器非常地大而明显,伸长并与体轴倾斜或成直角。皮肤成网状,特别是在身体的两端。尾吸盘很大,直径常常等于最大体宽的宽度。颚很大,两侧表面有排列成3或4纵列的唾液腺乳突,通常颚脊上约有100-140个锐利的齿。精管膨腔很短,具有比较宽的阴茎囊。阴道也短,没有柄,总输卵管与其一起开口向外。本种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如西双版纳等地广泛分布,栖息于水田及其与之相通的沟渠、池塘和沼泽中,数量众多。这些孽生地杂草丛生,水流缓慢或停滞。平时它们潜伏在草丛中,当人、畜下水产生水波时立即漂游而来并爬到人、畜身上吸血,直至饱食后离去。雨季本种牛蛭最为繁盛,而在干旱季节里则极少见到,通常潜伏在泥草里越冬。
(三)山蛭属HaemadipsaTennent,1859
身体小而细长,呈亚圆柱形,从尾吸盘至头部渐渐变细,大小与形状又随取食程度而改变,通常8–50毫米长。棋盘格形的皮肤,特别是在头部及尾吸盘上最明显。头部背面有5对大眼,分别位于第2、3、4、5、8环上或2、3、4、6、9环上,第4、5对眼被2环隔开。身体背面通常有纵纹及斑点。完全体节有5环。两生殖孔通常被5环(节XIb5/b6和节XIIb5/b6)隔开,但少数种可能被更多的环隔开。尾吸盘巨大,在其背侧与体部交界处有2或3对叶状的耳状突,腹面有许多明显的辐射肋。口内有3个非常高而明显的颚,但其上没有唾液腺乳突,具有锐利并弯曲排列的细齿。射精球不发达,呈梨形的精管膨腔小,其表面覆盖有疏松的腺体。阴道分成为狭窄的管部和大而呈圆柱形的盲囊。已知全世界有12种和8亚种,我国已发现9种和2亚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和西南一些潮湿的山林地区,其区分见以下检索表。
山蛭属分种检索表
1(2)在第3和第4眼之间几乎总被多角形小区隔开,尾吸盘腹面通常有辐射肋74–76
条┅┅┅┅┅┅┅┅┅┅┅┅┅┅┅┅┅┅┅┅┅┅┅┅┅┅┅┅┅┅┅┅3
2(1)在第3和第4眼之间可以或不被多角形小区隔开,尾吸盘腹面通常有辐射肋71–
73条┅┅┅┅┅┅┅┅┅┅┅┅┅┅┅┅┅┅┅┅┅┅┅┅┅┅┅┅┅┅4
3(6)背部有3条黑色或暗褐色条纹,中央一条狭细,有时断裂或完全消失┅┅┅┅
┅┅┅┅┅┅┅┅┅┅┅┅┅┅┅┅┅┅┅┅┅森林山蛭Haemadipsasylvestris
4(5)身体通常红褐色或橙色,具有黑色斑,背中有一条黄色或黄绿色条纹┅┅┅┅
┅┅┅┅┅┅┅┅┅┅┅斯里兰卡山蛭,模式亚种Haemadipsazeylanicazeylanica
5(8)身体颜色通常易变,但褐色斑点图案不变,背中较暗的区域有一条黑色或褐色条纹┅┅┅┅┅┅┅┅┅┅┅斯里兰卡山蛭,敏捷亚种Haemadipsazeylanicaagilis
6(7)背部有3条深褐色条纹,中央一条完整,贯穿前后┅┅┅┅┅┅┅┅┅┅
┅┅┅┅┅┅┅┅┅┅┅┅┅┅┅┅┅┅┅┅日本山蛭Haemadipsajaponica
7(8)背中及两侧缘上方有3条黑褐色条纹,中央一条粗大┅┅┅┅┅┅┅┅┅┅
┅┅┅┅┅┅┅┅┅┅┅┅┅┅┅┅┅┅┅珠峰山蛭Haemadipsaqomolangma
8(9)背中黄褐色带状区的边缘有由17对弧形线联结成的两条黑褐色条纹,中央尚有一
根细条纹┅┅┅┅┅┅┅┅┅┅┅┅┅┅┅盐源山蛭Haemadipsayanyuanensis
9(10)背中宽阔的淡黄色带状区的边缘有的地方突向外侧区内,中央及其两侧有3条
较细的棕色条纹┅┅┅┅┅┅┅┅┅┅┅┅海南山蛭Haemadipsahainana
10(11)背中较宽的浅色带状区两侧共有6条粗而直的黑色条纹,无中央条纹┅┅
┅┅┅┅┅┅┅┅┅┅┅┅┅┅┅┅┅┅天目山蛭Haemadipsatianmushana
11(12)背中宽阔的乳白色带状区共有5个条纹并在各节上有凸向外的斑块,中央一条
狭细┅┅┅┅┅┅┅┅┅┅┅┅┅广川山蛭Haemadipsaguangchuanensis
12(11)背中乳白色带状区无中央条纹,内背侧一对纵纹粗而直,外背侧一对纵纹细
┅┅┅┅┅┅┅┅┅┅┅┅┅┅┅┅盐边山蛭Haemadipsayanbianensis
日本山蛭HaemadipsajaponicaWhitman,1886(图9-4)
天目山蛭HaemadipsatianmushanaSong,1977(图9-5)
身体中等大小,呈圆锥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体长11–36毫米;最大体宽2.5–6毫米;尾吸盘直径2–6毫米。活体时背面棕色或灰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灰黑色或黑色斑点。背中有一条较宽的浅色的带状区,其两侧共有6条3对粗而直的黑色纵纹。背侧区色深,多黑褐色斑点。腹面有咖啡色的斑点或由斑点聚集成的斑块,腹侧有两对平行的棕色纵纹,腹中为一条狭窄的银白色区带。贮精囊在远离射精球的地方螺旋盘绕。阴道囊粗而短,前部有一狭窄的颈部。本种仅见于我国,广泛分布在华东、华中、华南以及西南一些潮湿的山地丛林里。先后在浙江天目山、湖北神农架、河南太行山和大别山的南麓、四川峨眉山和盐边县、广东高州县以及海南岛发现。栖息于海拔600–2200米山地温暖、潮湿、阴暗的原始森林、灌木丛、冷竹林、溪边草丛和草坡上,尤其以小道旁边和枯枝落叶中较多。活动季节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够至9月中、下旬,但以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小雨、雨后或者晨露未干之前时数量最多,也极为活跃。夏季至秋初在石块下、枯枝落叶中、草丛和松土内以及地表丛生的苔藓中产茧。冬季仅偶而见与青苔和草被的下面。
图9-4日本山蛭HaemadipsajaponicaWhitman,1886
a.背面观全形图χ7;b.头部背面观ⅹ10;c.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ⅹ10
an.肛门;au.耳状突;cs.尾吸盘;cod.总输卵管;de.射精管;ds.背感器;
eb.射精球;ep.贮精囊;eyes眼;o.卵巢;od.输卵管;pr.前列腺;
ps.阴茎囊;st.条纹;te.精巢;va.阴道囊;vad.阴道管;vd.输精管。
(a,c笔者图;b自宋大祥等,1978)
图9-5天目山蛭HaemadipsatianmushanaSong,1977
a.背面观全形图χ4.5;b.雌性和雄性生殖系统ⅹ10
an.肛门;au.耳状突;cs.尾吸盘;cod.总输卵管;ds.背感器;
ep.贮精囊;eyes眼;o.卵巢;od.输卵管;pr.前列腺;ps.阴茎囊;
sp.斑点;st.条纹;te.精巢;va.阴道囊;vad.阴道管;vd.输精管。
9.3医学蛭类的唾液腺分泌物及其活性成分
图9-6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消化系统解剖图
a.消化系统;b.和c.颚及其附属器官
an.肛门;cr.嗉囊;cs.尾吸盘;int.肠;ja.颚;mth.口;
oe.食道;rt.直肠;salg.唾液腺;wr.纵褶。
(一)水蛭素(Hirudin)
关于天然水蛭素的研究、报道和专利,决大部分是利用欧洲医蛭(Hirudomedicinalis)
(二)水蛭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HAse)
(三)前列腺素(Prostglandins)
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巴斯柯娃等人(Baskovaetal.,1987)应用放射免疫方法从欧洲医蛭的头部和整个身体中检测出前列腺素并且是以6–Keto–PGF(简称6–KF)的前体形式出现,这是一种前列腺素转化成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动脉硬化的功能特性,副作用也小,而血小板聚集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主要起因。6–KF前体多为一个具有五碳环和两个双键侧链的二十碳脂肪酸(PGI2),它能迅速转化为性能稳定的最终产物6–KF,利用检测6–KF的含量变化可以判断PGI2的含量以及消长变化。研究表明前列腺素是人体内分布最广,作用极大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它通过对某些激素的调节来控制人体平滑肌的收缩、血液供应(血压)、神经传递、发炎反应、电解质出钠以及血液凝固等生理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作为消散血栓和抗动脉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是制造一系列具有良好性能药物的原料。
(四)安逖斯塔辛(Antistasin)
9.4医学蛭类化学感受器的特异性以及唾液腺分泌物的采集
图9-7吸血水蛭化学感受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日本医蛭头部背唇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图;2日本医蛭纤毛感觉墩上的纤毛扫描电镜图;3湖北牛蛭头部背唇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图;4湖北牛蛭纤毛感觉墩上的纤毛扫描电镜图;5日本医蛭口部内侧皮肤上的短棍棒状突起扫描电镜图;6湖北牛蛭口部内侧皮肤上的短棍棒状突起扫描电镜图(笔者图,2001)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为了弄清我国两属吸血水蛭化学感受器的特异性,笔者与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室的同事合作做了日本医蛭和湖北牛蛭头部背唇及口部皮肤的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取食行为实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证明我国两种吸血水蛭头部背唇皮肤上也有两类大小不等的纤毛感觉墩,呈带状排列,约150个左右,每个墩的中央是由长度均一的纤毛状突起构成的纽扣状结构,前者的纤毛较稠密,后者的纤毛较稀疏。较大的一类纤毛感觉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具色素斑点,而在扫描电镜下日本医蛭每纤毛感觉墩约有30根等长的纤毛,湖北牛蛭每纤毛感觉墩约有25根等长的纤毛,前者呈稠密的丛状,后者呈稀疏的环状(见照片图组I:1,2和3,4)。在口部内侧皮肤上也有由3–4根短棍棒状突起构成的结构,日本医蛭的突起呈密集丛生状,湖北牛蛭的突起呈稀疏丛生状(见照片图9-7:5和6)。
(二)取食行为实验
为了验证以上两种吸血水蛭化学感受器的分布位置与取食反应的关系,笔者特用两组小玻璃杯分别盛以新鲜的猪血和牛血,杯口蒙上肠系膜并将其投入内有两种饥饿吸血水蛭的缸中。重复多次之后发现日本医蛭头部背唇及口部皮肤对盛以新鲜猪血的小玻璃杯非常敏感并喜食猪血,湖北牛蛭头部背唇及口部皮肤对盛以新鲜牛血的小玻璃杯非常敏感并喜食牛血。同时又用经过手术切除头部背唇和口部皮肤以及只部分切开而不摘除头部背唇和口部皮肤的两种饥饿吸血水蛭做了以上实验,重复多次之后发现切除头部背唇和口部皮肤的个体对盛有新鲜猪血和牛血的小玻璃杯均无任何取食反应发生,然而部分切开又不摘除头部背唇和口部皮肤的个体对以上的小玻璃杯有与不切除头部背唇和口部皮肤的个体同样的取食反应发生。这进一步证明了两种吸血水蛭的化学感受器均分布在头部背唇和口部皮肤上。
(三)吸血水蛭化学感受器的特异性以及唾液腺分泌物的采集
9.5医学蛭类唾液腺分泌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一)水蛭素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此段以我国产的日本医蛭为对象,先将其充分饥饿再采用以上唾液腺分泌物的采集方法大量提取唾液腺分泌物,置冰箱中冷冻保存待用。解冻后取250–300ml加进4倍置冰箱中4℃下预冷的含15%水的冷丙酮,搅拌后置冰箱中4℃下让其沉淀过夜,次日吸出上清丙酮并离心,在所得沉淀中加入预冷的三氯乙酸(约25ml)使其溶解,离心除去残渣,待上样进行柱层析。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取适量二乙基氨基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DEAE-C52)加蒸馏水使其膨胀,按常规方法依次用0.5mol/L的NaOH-NaCl混合液、0.5mol/L的HCl及0.5mol/L的NaOH-NaCl混合液各浸泡300分钟后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装柱(2cmx60cm)至所需高度,用pH4.6的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平衡;用5ml的唾液腺分泌物浓缩液或上述三氯乙酸溶液上样进行梯度洗脱并用核酸蛋白检测仪记录绘制出洗脱曲线,分段收集洗脱液,流速为30ml/小时。经检测将有活力部分集中于透析袋中用甘油浓缩,再用双缩脲法测总蛋白质含量,继续以下凝胶过滤柱层析。
双缩脲法测总蛋白质含量取一系列试管分别加进0,0.4,0.8,1.2,1.6,2.0的标准牛血清白蛋白溶液(6mg/ml),用水补足至2ml,然后分别加进4ml的双缩脲试剂(每
升溶液中含1.50gCuSO4?5H2O和6.0gNaKC4H4O6?4H2O,30gNaOH),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用721分光光度计在540nm处比色,光密度分别为0,0.066,0.135,0.210,0.285,0.340。以光密度为纵坐标,牛血清白蛋白(BSA)含量为横坐标绘出标准曲线。取2.0ml于透析袋中用甘油浓缩后的样品按上述方法测540nm处的比色,便可以在标准曲线上查到对应的蛋白质含量的微克数。用测得的蛋白质含量结合用凝血酶滴定测得的数据,便可以求算出样品中水蛭素的比活力。日本医蛭唾液腺分泌物提取液纯化总得率为15%;纯化后的产物的比活力为6708AT-U/mg蛋白。
凝胶过滤柱层析取适量的交联葡聚糖离子交换剂(Sephadex-G25)加蒸馏水浸泡4小时,按常规方法用0.5mol/LNaOH-0.5mol/LNaCl混合液浸泡半小时,抽滤除去硷液并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加热煮沸除去气泡。装柱(1.5cmx50cm)至所需高度,用pH7.4的0.1mol/LTris-HCl-NaCl缓冲液平衡,将上述有活力洗脱液的透析袋甘油浓缩液上样,洗脱并用核酸蛋白检测仪记录绘制出洗脱曲线,分段收集洗脱液,流速为90ml/小时。分别检测活力,将有活力部分集中于透析袋中用甘油浓缩。再检测活力后,待用DU-70贝克曼分光光度计在200nm至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便能确定所得产物的纯度。
(二)蛭透明质酸酶的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
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进行酶的分离与纯化分别取一定体积的日本医蛭和湖北牛蛭唾液腺分泌物提取液,缓慢加固体硫酸铵至40%饱和度,在冰浴中搅拌10分钟,并在700转/分钟下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调硫酸铵饱和度至80%,同上离心取沉淀,将此沉淀悬浮于10mlpH7.0的70%饱和度硫酸铵溶液中,充分搅拌并同上离心取沉淀,溶于5mlpH7.0的50%饱和度硫酸铵溶液中,同上离心取上清液,装入透析袋中对无离子水透析,直至用10%BaCl2检测无沉淀时终止,量取透析后液体体积,留适量用作测酶活及测蛋白质含量。整个过程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监测酶活。
通过二乙基氨基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剂(DEAE-C52)柱层析进一步分离与纯化酶将预处理的DEAE-C52装柱(1.5cmx50cm),用pH7.1的0.05mol/LTris-HCl缓冲液平衡过夜。上样后,待记录仪基线平稳后再依次用pH6.0的0.1mol/L柠檬酸缓冲液,pH5.6的0.1mol/L乙酸缓冲液(含0.1mol/LNaCl),pH4.0的0.1mol/L乙酸缓冲液(含0.2mol/LNaCl)洗脱,流速为40ml/小时。测定结果表明pH5.6下的洗脱峰水蛭透明质酸酶(HAse)酶活力最高。将该峰的洗脱液装入透析袋中对无离子水透析,然后加入3倍体积的冷丙酮沉淀,最后将沉淀抽干置-20℃下保存。
制定葡萄糖标准曲线用15℃下烘干到衡重的葡萄糖配制250微克/毫升的标准液,在成梯度容量的各标准液中加3毫升3,5-二硝基水杨酸(DNS),在沸水浴中5分钟显色后用自来水冷却至室温并加蒸馏水稀释。用72型分光光度计在550nm处测定光密度OD值,用OD550对葡萄糖微克数做标准曲线。
样品中酶活力的测定在0.8mlpH5.5的0.02mol/L柠檬酸缓冲液中加0.2ml的5mg/ml透明质酸溶液和0.2ml待测样品于38℃水浴中精确保温30分钟,然后将试管浸入沸水中终止反应。取0.1ml以上降解液加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显色,同时用0.2ml煮沸的酶液作对照测A550(吸光率),根据光密度OD550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还原糖的微克数。每毫升样品中酶活力单位数(I.U./ml)=还原糖在标准曲线上的微克数X12。结果表明用常规糖定量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水蛭透明质酸酶(HAse)较传统浊度法更简单和可靠,灵敏性和专一性都较好。日本医蛭的产率为17.8%,湖北牛蛭的产率为14.3%。
用福林(Folin)-酚试剂法测蛋白质含量首先按照常规方法测定吸光率A540,制定出牛血清蛋白(BSA)标准曲线。蛋白质含量(mg/ml)=A540x3.91,取1.0ml样品按上法测A540便可以在标准曲线上查到对应的微克数。用测得的蛋白质含量可以推算出样品的比活力。结果表明日本医蛭的比活力为3529u/mg,湖北牛蛭的的比活力为2352u/mg。从以上结果看出,两者在分离和纯化之后比活力都提高很多,且比活力之比在纯化之后下降了。从理论上看,经过纯化之后两者的比活力应该很接近,但其比活力之比仍大于1,这说明湖北牛蛭纯化的结果不如日本医蛭理想。
9.6我国对医学蛭类及其天然水蛭素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彭建强、陈振光等(1988)在湖北医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上报道了医蛭吸血法用于用于处理皮瓣静脉淤血的实验研究,他们在大白鼠下腹部岛状皮瓣上制成淤血皮瓣模型,尔后用日本医蛭吸血,取得较好的效果。吸血组皮瓣总存活率为93.9%(46/49),未吸血组仅为14.3%(5/49),小切口放血加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组为25%(8/32)。实验结果表明医蛭吸血法能有效地解除组织静脉淤血,故可将此法用于吻合血管皮瓣移至或者断指再植术后静脉淤血不宜手术探查的病人。
图9-8应用医蛭吸血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瘀血
a.左手食指和中指再植手术后用医蛭吸血治疗;
b.吸血治疗结束后的左手食指和中指;
c.右手5指再植手术后用医蛭吸血治疗;
d.吸血治疗结束后的右手5指
(杨潼,彭建强等,1988)
上海中医药大学吴大正、韩志芬等人(2002)在上海中医药杂志第8期上报道了水蛭素对凝血酶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他们将新生牛主动脉分离获得的单个内皮细胞培养于微孔滤膜上,直至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通过灌流Hanks液或含5克L-1白蛋白的Hanks液后,测定经10单位/毫升凝血酶溶液或经10单位/毫升凝血酶溶液加10单位/毫升水蛭素处理的液体滤过系数(Kf)、液体滤过流量(JV)和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Q)。结果证明水蛭素能够抑制因凝血酶造成的Kf和JV降低,以及Q的升高。凝血酶能够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增高,而水蛭素则能减轻凝血酶的作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袁晓辉、王万杰等人(2000)在眼科新进展第4期上报道了水蛭素预防眼内增生性病变的初步观察。他们为了探讨用水蛭素预防眼内增生性病变的效果,采用建立实验性眼外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组玻璃体腔内注入小剂量的水蛭素(每只眼10抗凝单位),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分别观察2组1、3、5、7、14d玻璃体混浊及眼底增殖膜形成情况。结果是实验组1、3、5d玻璃体混浊及眼底增殖膜形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是水蛭素对眼内增生性病变形成有早期的预防作用。该院眼科郑燕林与重庆医科大学蒋纪恺(2001)在中国眼科杂志第1期上报道了水蛭素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他们为了探讨水蛭素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细胞外基质形成的影响。制造穿孔性眼外伤的动物模型,将水蛭素0.1ml(10单位)注入兔玻璃体腔内,对照组注入0.1ml的生理盐水,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玻璃体腔内粘连蛋白(Laminin,LN)IV型胶原(IVcollagen,IVC)的含量。结果在外伤后1周水蛭素组与对照组比较LN和IVC含量下降(p<0.05)。结论:水蛭素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福建中医学院祁明信、黄秀榕等人(2001)在眼科研究第3期上报道了水蛭滴眼液防治半乳糖白内障的实验研究。他们用SD大鼠复制半乳糖白内障模型,配制水蛭滴眼液并以白内障滴眼液作为阳性对照,动态观察并比较两组滴眼液对半乳糖白内障的影响。在实验第10天测定两组晶状体的超氧化物歧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谷胱甘肽(GSH)和可溶性蛋白(SP)的含量。结果表明水蛭滴眼液组较对照组晶状体浑浊速度慢,程度也轻。水蛭滴眼液组SOD,GSH-PX,GSH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也证明水蛭滴眼液具有较好的延缓和减轻半乳糖白内障的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贵海、李孟峰等人(1998)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第5期上报道了水蛭对脑出血大鼠血三碘甲状腺素T3、甲状腺素T4、PRL、生长激素GH、CS的影响。他们用不同剂量的水蛭粗提液喂饲脑出血大鼠,第7天取血以RIA法测激素浓度,结果证明水蛭对脑出血大鼠血中T3、T4、PRL、GH、CS浓度异常有缓解作用并呈量效关系,水蛭可改善出血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
的GustavJ.Dobos博士及其同事最近断言医学蛭类唾液含有能减轻关节炎症状的抗炎症物质和其他化学物质。在一项膝关节炎病人的研究中,Dobos博士的小组将用4至6条吸血水蛭做的单一治疗与用一种对关节炎常见的治疗作了比较。吸血水蛭被用于24个病人患病的膝关节疼痛点并让其在上吸血大约70分钟,直至离去。该新发现已在内科学年刊中报道。七天之后,疼痛伤痕在吸血水蛭组中比在用常见的治疗方法组中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而且,在功能、僵硬和总的关节炎症状方面的受益能维持直到治疗后的91天,
该治疗安全而且容易被接受。据路透社2004年6月28日华盛顿讯,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用吸血水蛭作为愈合皮肤、移植和恢复循环的工具,还批准了法国
RicarimpexSAS公司的吸血水蛭可以用于医疗上市。
9.7医学蛭类的生殖生物学与饲养繁殖
(一)医学蛭类的生殖和发育
图9-9两种医学蛭类茧的外形和卵裂
a.海南山蛭的茧;b.日本医蛭的茧
c.螺旋卵裂的图解
(a,b自宋大祥,1978;c自Waddington,1956)
孵出一批幼蛭。通常长约5–9厘米,呈圆柱形,背面的斑纹不太明显,生长迅速。我国海南岛东部和中部山区的海南山蛭在每年8–9月及11–12月有两次产茧期,每隔5–7天产下一个茧,可以接连产4–10个茧。茧的大小为12–14毫米ⅹ11–12毫米,外层呈蜂窝状,为五角形或六角形的一个个碗状窝。
(二)医学蛭类的饲养和繁殖
近十几年来,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试着养殖水蛭,而且大多数人养殖的是不吸食哺乳动物血液只取食螺类的宽体金线蛭。由于他们缺少对这一领域知识的了解,对一些快速致富的小册子和信息小报里出现的大量不实宣传不能分辨真伪,以致上当受骗,在经济上蒙受很大损失。同时也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炒卖水蛭“种子”和传授水蛭“养殖技术”为营业目的的单位,大肆宣扬“蚂蟥生命力强,繁殖极快,易于饲养管理。养殖水蛭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效益高,一亩水田可产150–400公斤水蛭”,甚至还说“只要往水池里泼洒豆浆和猪血就可养大”。这些都说明他们即没有做过这项工作,也没有关于水蛭饲养和繁殖的基本常识,是在误导那些缺乏科学知识又急于想脱贫致富的群众。1986年笔者乘赴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市出席第一届国际水蛭科学家会议的机会,参观了设在那里的英国水蛭生物药物公司医学蛭类饲养和繁殖室,回国之后便展开了对我国两种水蛭(日本医蛭和宽体金线蛭)的饲养和繁殖研究工作,又于1997年至1998年上半年亲赴重庆多泰药业有限公司万盛药厂开展了吸血种日本医蛭的饲养和繁殖研究工作,现以日本医蛭为对象介绍医学蛭类的饲养和繁殖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2)温度日本医蛭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以及与之相通的沟渠、池塘和沼泽里,相比之下较生活在大湖里的宽体金线蛭更能忍耐高温,但就这类动物来看它们仍然不能忍耐很高的温度和暴风雪,对冷比对热更能适应。通常保持在水温15至25℃下最理想,应避免水温超过30℃,决不能放在水泥池里或在阳光下暴晒。只有处在恒定的温度下交配与产茧的周期才能较长,所以最好是在室内或地下室的箱子或水池里进行饲养和繁殖。日本医蛭可以在8℃左右的低温下交配,也可以在16℃下产茧。只有在低温下(4至12℃)蛰伏越冬1-3个月的成熟个体才能交配和产茧,高温的夏天和低温的冬天是不能繁殖后代的。
(3)水质饲养和繁殖日本医蛭使用的水即要有充足的氧气,又要是无污染和非硷性的。如果是含氯气的自来水,必须在一储水池里暴气24小时以上才能使用。要尽可能保持饲养容器内水的清洁,避免因水受到污染和缺氧造成水蛭的死亡。喂食时应将所有日本医蛭从有水的容器中捞出,放在干的容器中投食。喂完食后,应将虫体身上的污血尽可能洗干净,再放回有水的容器中。由于吸进体内的血液通过肾管和肾孔进行浓缩,排出大量的水分、残渣和黏液,会污染容器及其内部的水,需要及时清洗容器和更换容器中的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都要清洗容器和更换容器中的水,并且要及时清除死去的水蛭尸体。清洗和换水的频度要依据水温、饲养水蛭的密度以及水蛭个体的大小来决定,流水控温系统最为理想并可以减少劳力的支出。夏季高温时,还可以采取减小密度、往水中补充氧气和降温的办法来提高水蛭的成活率。换水可用网筛、虹吸管以及在水池一角安装带网筛的阀门以避免水蛭的丢失。
(4)容器和防逃因为日本医蛭是两栖生活的种类,喜欢爬来爬去并在泥土里钻成穴道越冬和产茧,也能通过狭窄的缝隙去寻找食物,所以采用带有细密纱网盖子的容器防逃是必要的。应以室内养殖水蛭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看得见、摸得着并在有的放矢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将水蛭投入水田、池塘或庭院的水池里放养是闭着眼睛的无的放失做法,所以初学者首先应在室内摸清养殖规律。在室内可以用塑料箱和木架进行立体养殖,也可以用水泥板和砖块筑成水池养殖,但必须做到防逃、方便换水和清洗才行。容器的盖子用尼龙纱做成并用环氧树脂(性能最好的防水胶)黏贴尼龙搭扣,这样可以使容器边缘与盖子边缘能够紧密闭合在一起并达到防止水蛭外逃的目的。在室内饲养和繁殖日本医蛭,也要做好整个养殖室的排水和防逃设置。
(5)底泥日本医蛭在底泥穴道中蛰伏越冬和产茧,如果需要在室内容器里进行繁殖和产茧,就必须加进适量的无污染和非硷性土质松软的底泥。大部分的底泥不能浸泡在水中,因此可以用木块或砖块将容器放底泥的一端抬高,在另一半无土的部分加进适量的水。当容器中干土层里的茧孵出幼蛭并爬过土表进入容器另一半的水中或附着在水边的容器壁上时,可以用小镊子将其夹至一小容器然后转入另一大的无土容器里饲养。如果是在室外水池里进行繁殖时,必须在池的中央筑一高出水面30–50厘米的土台,让成熟的种蛭在土台内交配、产茧和孵出幼蛭,但是这样做很难收集和饲养管理幼蛭。
(7)工具必须人手各一把大镊子和小镊子,大镊子用来夹取较大的或成熟的日本医蛭活体以及死去的尸体,小镊子用来夹取刚孵出来的以及正在饲养的幼蛭。塑料箱、尼龙网筛、虹吸管、粗橡皮管、剪刀、瓢和水桶等用来清洗、换水和喂食。充氧泵用来往水中补充氧气。冰箱或冰柜用来冷冻新鲜的水蛭以及存放经处理的新鲜猪血、猪小肠、试剂和药品等。
(8)密度饲养日本医蛭的密度应随温度和个体大小而定,通常气温低和个体较小时的放养密度可以大些,若密度过大会因引起缺氧而大量死亡。采取分级饲养的方式十分必要,同样个体大小的日本医蛭放在同一饲养箱或池里饲养,不能大小不同的个体混杂在一起,也不能喂过食的个体与未喂过食的个体混杂在一起。幼蛭可以先放在较小的容器里饲养,随着个体的逐渐增大,可以分段将其转移至更大的容器里饲养。需要用作繁殖后代的种蛭,要预先喂饱后再放在有底泥的箱中并在低温下蛰伏越冬,密度不得超过每平方米500条。室外池养的密度较难掌握,但应比室内饲养的密度小得多。
(11)防治细菌性传染病日本医蛭容易得细菌性传染病,特别是由于饲养的密度过高,又有从野外来的携带细菌的个体加入时,就有可能发生持续的大量死亡,即所谓爆发性细菌传染病。经笔者研究发现在水温20℃时,每立方米水中加进0.2至0.4克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保持10天左右不换新水,可以有效地控制日本医蛭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2002年我国农业部曾发出通知在养鱼业中禁止用包括五氯酚钠和呋喃唑酮在内的一些毒性较大的鱼药,所以在鱼药商店里已难买到以上鱼药。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药商店(武汉)出售一种毒性小,清塘、杀虫、杀菌均有效的新型鱼药—白点灵,可以有效地控制日本医蛭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白点灵的有效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8–10克,一周内不能换水,如果换水应立即再施药,维持一个月药的剂量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果是在饲养箱内使用,可以依照以上剂量推算施放药物。
从以上各点可以看出日本医蛭的饲养和繁殖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费时费工,又必须细心和耐心才能获得成功。希望欲搞医学蛭类养殖的读者要谨慎行事,不要轻易相信社会上一些毫无根据的宣传和抄作。在动手做这一件工作之前要向真正懂得这方面技术的专家咨询并去访问真正实践过这一工作的人。虽然养殖医学蛭类的规模难以达到容许一个制药企业的存在,但是用来提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医院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9.8关于重组水蛭素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一)重组水蛭素的合成
目前各国合成重组水蛭素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Bergmann,C.等人(1986)在Hoppe-Saler生物化学杂志第367期上报道了应用化学合成的寡聚脱氧核苷酸,通过酶连接到水蛭素基因226-bpDNA上。在大肠杆菌中,在乳糖启动子的控制下,水蛭素的合成基因与β-半乳糖苷酶一起作为一个融合蛋白获得表达,或者在αPL启动子控制下,作为一个非杂交蛋白获得表达。这种非杂交蛋白产物具有水蛭素的生物活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已知水蛭素的氨基酸序列,设计18个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为了促进整个基因的合成,将其分成A,B,C三段,并装配有适当的限制酶的切位点。作者在基因装配方面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首先合成短的交叠互补寡聚核苷酸(10-30核苷酸单位),再用酶促连接方法产生双链DNA片段;另一种是合成较大的单链DNA片段(30核苷酸单位以上),经退火得到完整的双链DNA片段。后者称为补平法,只需合成和纯化少量的寡核苷酸,就能获得5–10倍的双链基因片段,又能去掉磷酸化步骤。补平法制备全长的双链DNA片段产率较高,片段的克隆也更容易完成。用非融合蛋白表达水蛭素更加合适,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申同建等人(1991)在中国科学B集第8期上报道了人工合成的水蛭素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他们根据水蛭素变异体Ⅱ(HV–2)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水蛭素基因,在酵母α–因子表达系统中表达。经过诱变得到稳定的携带水蛭素表达质粒的酵母菌株,在培养基中培养36–48小时后,可以在培养液中测得10–20AT-U/ml分泌水蛭素表达产物。经纯化得到色谱纯(HPLC)的水蛭素,其N端氨基酸序列与天然产物完全相同,具有强烈的抗凝血和抑制凝血酶活性。从500ml培养液中可以得到约3000AT-U的纯水蛭素,比活力为6600AT-U/mg。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郭娟、王荷碧等人(1995)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第9期上报道了水蛭素变异物1活性多肽基因的化学合成及克隆。她们根据水蛭素变异物(HV1)的氨基酸序列,选择在原核细胞中高表达的密码子,设计了221个硷基对长度的HVIDNA片段。分成14个寡核苷酸片段进行化学合成,各片段连接成为HVI全基因后,细EcoRT、BamHI切点克隆入PUC18/19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105,兰白菌落法筛选阳性克隆。限制性内切酶实验以及DNA序列分析证实了HVI全基因的正确性,克隆成功并获得了活性表达。
上海医科大学分子遗传研究室顾银良和罗春真(1996)在上海医科大学学报第3期上报道了水蛭素衍生物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他们设计了特异性更高的水蛭素新变异体,化学合成了编码水蛭素基因,并融合了RGD3肽编码序列。通过连接、克隆、酶切筛选、DNA序列分析得到真核表达质粒pAPR–HD,表达质粒转染CHL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了表达克隆。结果:细胞培养液中,重组水蛭素衍生物的活性达到10AT-U/ml,并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结论:水蛭素新变异体具有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应用前景,但其表达水平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王克林、徐琦等人(1999)在中国海洋药物第1期上报道了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扩增水蛭肽基因的研究。他们指出应用这种技术可使DNA为221bp,这与理论预计相符,同时确定了退火温度为50℃时的扩增反应结果较好,这为进一步探讨水蛭肽基因克隆、表达与调控规律打下了基础。徐琦、王克林等人(2000)还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5期上报道了水蛭抗凝多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他们应用我国产的吸血水蛭通过逆转录酶和PCR技术取得了水蛭素基因并将其克隆进质粒PGEM–32f(+)中,应用所得水蛭素基因克隆进我国特有的表达载体PBV–HV菌株。该菌株通过发酵实验获得了高效表达并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水蛭素。菌体粗提液经乙醇分级沉淀、分子筛柱层析和HPLC纯化得到了纯品水蛭素。
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范尧、王进等人(2001)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第1期上报道了一种水蛭素类融合蛋白与凝血酶作用的动力学模拟。他们通过将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的C端20肽片段嫁接到血小板结合蛋白AnnexinV上,可以期望获得即具有抗凝血活性,又具有导向性的新型工程蛋白质分子,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手段模拟该融合蛋白质分子结构,并对该融合蛋白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上述想法。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穆瑞斌、秦永文等人(2002)在中华医学杂志第9期上报道了重组多功能抗凝多肽的表达及活性测定。他们设计了一个具有多重抗凝功能的重组多肽分子结构,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STST)作为载体蛋白与重组抗凝多肽融合而成。编码重组抗凝多肽的DNA序列是根据氨基酸序列逆向翻译后经人工合成,并插入表达质粒pGEx5x3中,与其中的编码GST序列的3′端融合。采用大肠杆菌DH500进行原核表达。应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得到纯化的融合蛋白。重组抗凝多肽含有31个氨基酸,由3个功能部分组成。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翁梁、刘丹等人(2002)在中国生化药物杂志第2期上报道了PCR方法在水蛭素基因克隆方面的新用途。他们改进了传统的PCR方法,根据已知天然水蛭素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123nt且3′端具有15nt互补序列的单链DNA。通过低温复性使其互补结合后,进行延伸反应,得到微量双链水蛭素基因。再以该基因作为模板设计一对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反应。结果获得了水蛭素基因。此法对于获得象水蛭素基因这类序列,已知片段不太长,且为不易得到的基因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二)重组水蛭素的药理学研究
重组水蛭素与天然水蛭素在结构上稍有不同,即位于63位酪氨酸处是非硫酸酯化的,这使得它与凝血酶的结合能力只有天然水蛭素的1/10–1/15。如果将重组水蛭素硫酸酯化,则与天然水蛭素的作用相差无几。血管内血栓的形成,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过程还是凝血酶引起的凝血作用。许多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已用于重组水蛭素的抗栓作用研究,有的还和肝素作了比较。现将有关重组水蛭素的药理学研究现状分述如下。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教研室刘煜、谭树华等人(2002)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第3期上报道了重组水蛭素Ⅲ的抗凝与抗血栓作用研究,为了研究自行研制的重组水蛭素Ⅲ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产物的抗凝与抗血栓作用。他们采用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和大鼠体外AV循环模型进行水蛭素Ⅲ(HV3)的抗凝与抗血栓作用研究。结果给予重组水蛭素25,50μg/kg两个剂量的大鼠下腔静脉血栓重量分别为21.30±7.35mg和10.40±16.20mg,生理盐水对照组为59.50±4.95mg;重组水蛭素50,25μg/kg的血栓湿重为15.3±3.6mg和21.5±5.3mg,生理盐水对照组为48.6±4.9mg。结论:重组水蛭素Ⅲ可显著地减少静脉血栓重量,也能显著地降低体外AV循环的血栓湿重。
(三)重组水蛭素的临床试验
Klocking,H.B.等人(1988)在FoliaHaematol.(溶血)(Leipzig)第115期上报道了对重组水蛭素做的全面毒性研究。无论是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都没有异常反应,对体重、血相、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没有影响,尿样分析、免疫学检查也都正常,半致死剂量为LD50>250mg/Kg。
从以上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重组水蛭素是颇有应用前景的活血化瘀药物,其适应症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外科手术后的静脉血栓,促进显微外科手术伤口的瘀合;2.治疗DI;3.预防动脉血栓,尤其是在心脏手术后防止冠脉旁路的血栓形成;4.预防动、静脉血管内溶解血栓后或者血管再造后形成血栓;5.改善体外血液循环,尤其是在血液透析操作中。
参考文献
1丁家欣、徐琦等.重组水蛭素的研究进展.中国药学杂志,1994,29(3):134
2万卫星、张荣军等.99Tcm—重组水蛭素的制备及血栓动物模型显像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1999(4)
3万卫星、张荣军等.血栓动物模型99Tcm重组水蛭素显像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1999(4)
4王克林、徐琦等.水蛭抗凝多肽的生物合成研究(Ⅰ)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扩增水蛭肽基因.中国海洋药物.1999(1)
5申同建、葛庆远等.人工合成的水蛭素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中国科学,B集,1991
6刘刚、慕邵峰.合成水蛭素羧基肽段及其类似物的抗凝活性.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8(1)
7刘凤云、李秀珍.水蛭素12肽与低分子量尿激酶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8(12)
8刘萍.抗凝药Lepirudin.国外医药,1999(4)
9刘煜、谭树华等.重组水蛭素Ⅲ的抗凝与抗血栓作用的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
(3)
10呂莉、李欣燕等.重组水蛭素体内抗凝活性实验研究.中草药,2002(6)
11呂莉、王春艳等.重组水蛭素及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药学杂志,
2002(9)
12李兵、谭树华等.水蛭素基因工程菌培养.药物生物技术,2002(2)
13立大力、王丹等.水蛭肽基因的克隆及其转化甘蓝.生物技术,2002(3)
14祁明信、黄秀榕等.水蛭滴眼液防治半乳糖白内障的实验研究.眼科研究,2001(3)
16来复根、金永昌.中药水蛭原动物本草学考证.现代应用药学,1988,5(1):14-16
17吴大正、樊懿等.水蛭素对凝血酶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高的抑制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8)
18陈贵海、李孟峰等.水蛭对脑出血大鼠T3、T4、PRL、GH、CS的影响.中国危重病
急救医学,1998(5)
19杨潼.中国动物志环节动物门蛭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09-172
20杨潼.吸血水蛭化学感受器的特异性.生物学通报,2001,36(12):8
21杨潼、彭建强等.应用医蛭治疗断指再植术后瘀血.中华医学杂志,1988,68(12):717
22杨潼、马冲才等.两种吸血水蛭透明质酸酶的分离和纯化.水生生物学报,1995,19(增刊):129
23杨潼、李建秋等.我国产日本医蛭水蛭素的分离和纯化.水生生物学报,1997,21(2):169
24杨文清、施新猷等.光化学法致大鼠脑血栓及水蛭提取物的治疗作用.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9(4)
25杨文清、王四旺等.水蛭提取液对大鼠脑血栓后脑组织MDA、SOD和NO含量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
26欧兴长、张秋海等.四种水蛭抗凝血酶作用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8(2):54
27郑燕林、蒋纪恺.水蛭素对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细胞外基质的影响.中国眼科杂志,2001(1)
28范尧、王进等.一种水蛭素类融合蛋白与凝血酶作用的动力学模拟.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1)
29顾银良、罗春真.水蛭素衍生物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上海科技大学学报,1996(3)
30徐琦、王克林.水蛭抗凝多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5)
31袁晓辉、王万杰.水蛭素预防眼内增生性病变的初步观察.眼科新进展,2000(4)
32郭娟、王荷碧等.水蛭素变异物Ⅰ活性多肽基因的化学合成及克隆.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9)
33张荣军、万卫星等.新型血栓显像剂99Tcm重组水蛭素.核技术,2000(11)
34翁梁、刘丹.PCR方法在水蛭素基因克隆方面的新应用.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2(2)
35彭建强、陈振光等.医蛭吸血法用于处理皮瓣静脉淤血的实验研究.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8,9(4):341
36廖福龙、李文等.七种水蛭抗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血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论文集,1996
37谭树华、吴梧桐等.水蛭素Ⅲ(HV-3)基因的合成、克隆与鉴定.药物生物技术,1998(1)
38谭树华、吴梧桐等.在大肠杆菌中分泌表达水蛭素Ⅲ基因的初步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9(1)
39谭树华、吴梧桐等.新型大肠杆菌融合表达系统表达水蛭素Ⅲ基因研究.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9(1)
40谭成、万卫星等.重组水蛭素与血栓前体关系的研究.核技术,2000(5)
41穆瑞斌、秦永文等.重组多功能抗凝多肽的表达及活性测定.中华医学杂志,2002(9)
42BaskovaI.P.KoklNaukSSR.1987,292(6):1492
43ElliottE.J.J.Comp.Physiol.1986,159:391
44ElliottE.J.J.Morphol.1987,192(2):181
45GalunR,etal.Comp.Biochem.Physio.1996,17:69
46GasicG,etal.Int.Rev.Exp.Pathol.1986,29:173
47MarkwardtF.MethodsinEnzymology.1970,69:924
48PowellJC,etal.BritishConnectiveTissueSocietymeeting.Cardiff:1989
49SawyerRT.LeechBiologyandBehaviourⅡ.Oxford:ClarendonPress,1986
50WalsmannP,etal.ThrombosisResearch.1985,40:563
附录Ⅰ我国医学蛭类学名索引
拉丁学名中文学名
Annelida环节动物门
Clitellata有环带亚门
Hirudinea蛭纲
Arhynchobdella无吻蛭目
Hirudiniformes医蛭形亚目
Hirudinidae医蛭科
Hirudo医蛭属
Hirudonipponia日本医蛭
Hirudopulchra丽医蛭
Poecilobdella牛蛭属
Poecilobdellagranulosa颗粒牛蛭
Poecilobdellahubeiensis湖北牛蛭
Poecilobdellajavanica棒纹牛蛭
Poecilobdellamanillensis菲牛蛭
Poecilobdellananjingensis南京牛蛭
Poecilobdellasimilis远孔牛蛭
Haemadipsidae山蛭属
Haemadipsaguangchuanensis广川山蛭
Haemadipsahainana海南山蛭
Haemadipsajaponica日本山蛭
Haemadipsaqomolangma珠峰山蛭
Haemadipsasylvestris森林山蛭
Haemadipsatianmushana天目山蛭
Haemadipsayanbianensis盐边山蛭
Haemadipsayanyuanensis盐源山蛭
Haemadipsazeylanicaagilis斯里兰卡山蛭,敏捷亚种
Haemadipsazeylanicazeylanica斯里兰卡山蛭,模式亚种
摘自《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第9章医学蛭类与水蛭素(刘岱岳等主编,2007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