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属水蛭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采捕量的逐年增加,野生水蛭种群数量日益减少,人工养殖水蛭势在必行。目前水蛭养殖越冬,主要是利用室外垄沟、池塘、水泥池和室内稻田土进行防寒养殖的。室外池塘、水泥池养殖越冬的成活率低,室外垄沟和室内稻田土越冬养殖的成活率较高,但占用面积大,投放水蛭密度低,管理麻烦,不能满足高密度越冬养殖要求。如何实现高密度投放、高成活率,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提高收率的越冬养殖水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养殖方法简单,管理方便,适合工厂化高密度越冬养殖,越冬养殖条件与环境可控,水蛭存活率高,成品质量好,养殖成本低,节省劳力,有效提高养殖收率的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通过如下的步骤完成的:
1)首先需一次性清洗越冬箱体和越冬网袋,并用高锰酸钾至少消毒1次,同时取稻田土过40目筛;
2)每个越冬箱体内套入越冬网袋,随后在越冬网袋内铺装入经过处理后的稻田土,铺装厚度为20~25cm;
4)将越冬箱体整齐排列在养殖室内,越冬箱体与越冬箱体间留出一人位操作空间;每个越冬箱体的上方对应安装有进水管道,进水管道与储水控温系统连接;
5)养殖室内温度保持在4℃~10℃,通风透气,越冬箱体内按照2500~3000条/箱的密度投放水蛭,通过储水控温系统将养殖水温控制在8℃~12℃,越冬5个月期间,养殖室内日温差不超过2℃,保持养殖室内环境清洁干净,同时保持养殖水体清洁透明,水蛭开始进入越冬养殖期;
6)水蛭进入越冬养殖期后,每天必须检查一次,发现有死亡个体要及时捡出;
7)每隔7~10天用进水管道对越冬箱体淋水一遍,保证稻田土壤湿度在45%~55%区间,同时用直径2cm的木棍对越冬箱体轻轻松土一次,但不要翻动水蛭;
8)水蛭的越冬养殖期结束后,统计成活条数,称量每箱水蛭的重量,计算成活率和相对失重率,成活率达到90%以上、相对失重率低于6%;
所述的越冬箱体的顶部为敞开式箱口,越冬箱体的底部四角安装有滑轮,越冬箱体底板上均布制作有孔洞;越冬网袋由支撑框、尼龙网布、拉链组成,尼龙网布围装在支撑框上构成越冬网袋,越冬网袋与越冬箱体适配,越冬网袋贴合安装在越冬箱体内,越冬网袋的顶部安装有拉链;越冬箱体的底部铺装有稻田土;越冬箱体的滑轮离地10cm,越冬箱体高60cm、长100cm、宽100cm,孔洞直径2cm;越冬网袋高50cm,长100cm,宽100cm;越冬网袋的网孔为60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通过本发明8个步骤,将越冬箱体和越冬网袋结合湿润稻田土,成功实现水蛭的高密度越冬养殖。养殖方法简单,水蛭存活率高,养殖成本低,完全适合工厂化水蛭越冬养殖模式;避免交叉感染,越冬过程病害发生率极低,有效防止越冬水蛭大批量死亡情况发生。节省劳力,便于管理。越冬箱体内置越冬网袋,十分有利于人工控制各养殖环节,养殖越冬水蛭质量好,越冬成活率高达90%以上,相对失重率低于6%;水蛭单位面积产出量大幅提高,经统计,相比现有室内水蛭越冬单位面积产出量提高1000条/m2以上。解决了现有室内水蛭越冬养殖占用面积大,投放水蛭密度低,管理麻烦,越冬水蛭失重率高,收率低,难以满足高密度越冬养殖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装置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越冬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越冬网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越冬箱体,2、越冬网袋,3、滑轮,4、孔洞,5、支撑框,6、尼龙网布,7、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其中,一种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是通过如下的步骤完成的:
1)首先需一次性清洗越冬箱体1和越冬网袋2,并用高锰酸钾至少消毒1次,同时取稻田土过40目筛;
2)每个越冬箱体1内套入越冬网袋2,随后在越冬箱体1内铺装入经过处理后的稻田土,铺装厚度为20~25cm;
4)将越冬箱体1整齐排列在养殖室内,越冬箱体1与越冬箱体1间留出一人位操作空间;每个越冬箱体1的上方对应安装有进水管道,进水管道与储水控温系统连接;
5)逐渐将养殖室内温度调节至4℃~10℃,保持养殖室通风透气,越冬箱体1内按照2500~3000条/箱的密度投放水蛭,通过储水控温系统将养殖水温控制在8℃~12℃,越冬5个月期间,养殖室内日温差不超过2℃,保持养殖室内环境清洁干净,同时保持养殖水体清洁透明,水蛭开始进入越冬养殖期;
7)每隔7~10天用进水管道对越冬箱体1淋水一遍,保证稻田土湿度在45%~55%区间,同时用直径2cm的木棍对越冬箱体1轻轻松土一次,但不要翻动水蛭;
8)水蛭的越冬养殖期结束后,统计成活条数,称量每箱水蛭的重量,计算成活率和相对失重率,成活率达到90%以上、相对失重率低于6%即可;
一种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其中,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装置由越冬箱体1、越冬网袋2构成,越冬箱体1由厚度0.5cm聚乙烯塑质制成,不易变型和碎裂;越冬箱体1呈正方体,越冬箱体1的顶部为敞开式箱口,越冬箱体1的底部四角安装有滑轮3,便于搬运和清洗;越冬箱体1底板上均布制作有孔洞4,进水时即可直接排水,从而维持越冬箱体1内稻田土湿度在45%-55%之间;越冬网袋2由支撑框5、尼龙网布6、拉链7组成,尼龙网布6围装在支撑框5上构成越冬网袋2,越冬网袋2与越冬箱体1适配,越冬网袋2贴合安装在越冬箱体1内,越冬网袋2的顶部安装有拉链7,保证水蛭越冬结束后无法逃脱;越冬箱体1的底部铺装有稻田土;水蛭钻入稻田土中越冬;
越冬箱体1的滑轮3离地10cm,越冬箱体1高60cm、长100cm、宽100cm,孔洞4直径2cm;
越冬网袋2高50cm,长100cm,宽100cm;越冬网袋2的网孔为60目(参见图1~3)。
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将越冬装置放置在通风透气、4℃~10℃的养殖室内,按2500条/箱的密度投放水蛭,通过储水控温系统,把越冬水温控制在8℃~12℃,越冬5个月期间,保持养殖环境干净、养殖水体清洁透明;越冬结束后水蛭成活率达到95%,相对失重率为5%。
实施例2:将越冬装置放置在通风透气、4℃~10℃的养殖室内,按2800条/箱的密度投放水蛭,通过储水控温系统,把越冬水温控制在8℃~12℃,越冬5个月期间,保持养殖环境干净、养殖水体清洁透明;越冬结束后水蛭成活率达到92%,相对失重率为5%。
实施例3:将越冬装置放置在通风透气、4℃~10℃的养殖室内,按3000条/箱的密度投放水蛭,通过储水控温系统,把越冬水温控制在8℃~12℃,越冬5个月期间,保持养殖环境干净、养殖水体清洁透明;越冬结束后水蛭成活率达到90%,相对失重率为6%。
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养殖方法具体按以下操作进行:
<1>每个越冬箱体1内铺装入25cm厚、过40目筛的稻田土,投放规格为2.7~3.2g/条的健康无病的水蛭成体2500~3000条;
<2>养殖室内储水控温系统需保证24小时越冬用水,越冬用水抽取干净的地下水,需清洁透明;通过储水控温装置调节水温在8℃~12℃,日温差应该控制在2℃;
<3>当越冬过程中发现水蛭有吐血状,应及时用越冬用水冲洗干净,并捡出吐血变形的水蛭,7~10天进行一次喷洒保湿处理;
<5>从水蛭越冬开始,每天要检查一次,及时挑出死亡个体;
<6>由于水蛭在越冬期间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所以在整个越冬期间尽量保持室内安静,正常维护管理工作期间不要翻动水蛭。
面对目前水蛭越冬养殖碰到的问题,本发明申请人研究设计了一种人工养殖水蛭的越冬装置,由越冬箱体1和越冬网袋2组成;在越冬箱体1内铺装稻田土,再结合储水控温系统,以及水蛭生物学特性,通过本发明8个步骤实现湿土越冬高密度养殖方法。越冬养殖方法简单,管理方便,人工劳力投入少,最大限度的防止了交叉感染。越冬过程病害发生率极低,杜绝了大面积死亡状况发生,水蛭越冬各环节及环境因素可掌控,保证了越冬水蛭质量,大幅提高了越冬水蛭单位面积产出量。经统计,相比现有室内水蛭越冬单位面积产出量提高1000条/m2以上。越冬水蛭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而现有室内水蛭越冬成活率最高为85%左右,且越冬水蛭的相对失重率低于6%,而现有室内水蛭越冬后的相对失重率大于8%。越冬水蛭体质健康,无吐血和变形状态发生。通过实践证明,其完全适合大规模工厂化养殖越冬水蛭。
上述举例说明不对本发明的实质内容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说明书后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或变形,以及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而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