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没有拼音是如此认识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现在社会上汉字对人们越重要了,人们慢慢的开始重新重视汉字起来了,汉字甚至有很多外国人们都开始学习汉字了,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会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会教我们学习拼音,这样会方便我们学习汉字,我们看见不认识的汉字,就可以根据拼音读出正确的汉字,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就是,我们国家的拼音直到清朝才出现,那古人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他们是怎么认识字的呢。
那在中国历史5000年当中,那些没有拼音存在的时候,古人到底是怎么样识字的呢,他们是怎么教好小孩子读书写字着呢,其实当时古人总共分为四种识字方法,分别是形声字、直音法、反切法、读若法,第一种:形声字是四种方法中最简单的,因为它是由心形旁和声旁组成,很字根据身旁就可以读出他的音。第二种:直音法,可能有人不了解直音法,但确实我们在小的时候就见过很多直音法,尤其是在我们查字典的时候,因为不认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用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同音字去标注它,这种标注的方法在康熙字典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第三种:虽然读若法没有直音法那么直接,但是它相比于直音法它的注音更加准确,用白话说,读若法就是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它的原字进行注音。第四种:反切法,反切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是要用两个汉字合成才可以,合成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汉字的读音,其中用一个汉字表示这个汉字的声,用另外一个汉字表示这个汉字语调,最后把它们拼合起,来组成了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缓”,在古代就是胡的声(h)和管的调(uan),最后拼成huan,是不是很神奇。
在古代没有拼音的时候,人们能够想到这四种方法,可以看见古人的聪明之处,更可以反映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当中,古人创造了很多的古代文化,这些古人的智慧,一直流传给后人,让后人可以在他的基础之上进行完善和发展,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们现在这些成就都是我们古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产,我们时时刻刻享受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现在我们入学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汉语拼单,所使用的一套汉语拼音,是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至1957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普通化的一种音票。
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注音,这样便产生了不同的注音方试,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例如“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直音法简单易懂,有时也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意字的情况,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
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还有一种注音法跟直音法相似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这种注音方法比直音法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音调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反切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反切法比直音法有进步但还是有缺陷,反切上下都有多余的成分,拼合时有一定障碍;上下字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有些容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但是无论怎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
最早是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发明的,也引发了以后几百年用字母拼音的潮流。所以古人即使没有汉语拼音,先人们的智慧还是让我们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