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腰眼,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肾区的位置。在中医上认为,腰眼是位于“带脉”的位置,具体来说是肾脏所在部位。
(1)为害症状蝼蛄俗称拉拉蛄、地拉蛄等,主要生活在土中,以成虫、若虫为害作物。蝼蛄能在表土中串挖隧道跑动,喜食刚萌芽的种子及幼根和嫩茎,同时隧道通过处,种子不易发芽,或发芽后因土壤落干而死亡。(2)防治方法①灯光诱杀。用黑光灯或普通灯光均能诱杀,在高温闷热天气的夜晚效果最好。②药剂拌种。在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堆闷12~24小时后再播种。也可用瓜类种子包衣剂包
蝼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区)、蠹蚍(度比仔),东北称为拉拉蛄,地拉蛄;田小狗【江浙】亦称为剪柳仔,在四川被称为土狗子。形态特征体长圆形,淡黄褐色或暗褐色,全身密被短小软毛。雌虫体长约3厘米余,雄虫略小。头圆锥杉,前尖后钝,头的大部分被前胸板盖住。触角丝状,长度可达前胸的后缘,第1节膨大,第2节以下较细。复眼,1对,卵形,黄褐色;复眼内侧的后方有较明显的单眼3个。口器发达,咀嚼
嵝蛄属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常处种类为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二种。在农业生产上是重要地下害虫,从生物资源利用角度则兼具药用、食用、饲用等多种用途。一般以蝼蛄干燥成虫人药,有利尿,消肿、解毒等功能;可直接将鲜虫炸、煎、煮、蒸.加工成风味食品;蝼蛄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基本达到国际优质鱼粉的标准,是弥补饲料蛋白缺口的理想资源。
蝼蛄俗名“蝲蝲蛄”,几乎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在我国为害最重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茎部及种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虫。蝼蛄经常将植株咬成乱麻状,或在地表活动,钻成隧道,使种子、幼苗根系与土壤脱离不能萌发、生长,进而枯死,从而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萎蔫停止发育。(1)形态特征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0毫米,黄褐色(雌大雄小),腹部色较浅,全身被褐色细毛,头暗褐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
蝼蛄是咬食作物根茎部的多食性地下害虫,可为害玉米等的幼苗,为害刚播种或已发芽的种子,咬食出土后幼苗根茎,造成缺苗断垄,或将根茎扒成乱麻状,造成植株死亡或发育不良。防治方法:1、制毒谷、毒饵用40%乐果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0.7千克,加水50升,拌50千克炒成糊香的饵料(豆饼、麦麸、棉籽饼等)。每隔3-5米挖一个碗大的坑,放入一把毒饵后再用土覆上,每公顷用毒饵30-45千克。也可每公顷用毒饵75千
(et)(周章义)非洲蝼蛄成虫学名:vois。又称拉拉蛄。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体长29~31毫米,淡黄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胫节有刺3~4个(见图华北蝼蛄(G.)与此虫相似,但体形较大,腹部近圆筒形,后足胫节有刺1个或消失。卵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若虫腹部近纺锤形,灰褐色。分布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非洲。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地,东方蝼蛄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南方危害较重。台湾蝼蛄发生于台湾、广东、广西。普通蝼蛄仅分布在新疆如果是大规模的饲养蝼蛄的话那么首先就需要建立由砖块和石块为原材的饲养池,根据养殖数量控制好饲养池的数量和面积,饲养池底部一般要填上0.8-1米左右的土壤然后踩紧压实,然后在上面再添加25厘米左右的肥料或是有机物质丰富的土壤,再覆盖一层松散的粮食秸秆为蝼蛄提高休息场所,最后在饲养
1、蝼蛄虾营养极为丰富,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2、蝼蛄虾含有丰富的钾、碘、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氨茶碱等成分,且其肉质和鱼一样松软,易消化,不失为老年人食用的营养佳品,对健康极有裨益;3、蝼蛄虾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也是极好的食物。镁对心脏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擢用,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
申明:内容由网友发布,如侵犯了您的权力,请联系删除。回复日期:202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