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存在工程实践意识、创新意识较薄弱,适应能力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应试教育的模式升入大学,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重传统、轻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一项紧迫任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是围绕国家环保产业的需求和发展,围绕高等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围绕课程理论教学有特点地开展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构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了课程体系。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有是理论教学的应用和目标[1]。因此,在教学中各环节相互协调,有机结合,避免出现脱节和重复。培养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视角观察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坚实的基础知识积淀基础上,较好地解决实践中各类问题。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重点强化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针对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建立演示验证(必修)、综合设计(必修)、研究探索(选修)的“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坚持以“创新与工程设计两个能力”培养目标为中心,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
二、“三层次”实验教学环节
环境工程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如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实验方法和技术来支撑、扩展和延伸自己的内涵和外延[2]。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以及实验技巧等。同时,学生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实现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掌握技能,并能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促进思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3]。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原实验课程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改革,改变原来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时进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在完成基础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将水、气、固、声的专业实验整合为一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共48学时,集中在第七学期末的两周内进行,其中水方面专业实验25学时。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训练分析、判断、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突出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实验。设置了混凝+过滤(吸附)实验、含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实验。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药品、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现象和讨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设备进行讲解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训练,学生对文献查阅、实验方法、分析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的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强化“两个能力培养”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为更好推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多渠道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建立多家典型水处理运行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场所,有力地保障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有一定环境工程设计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较系统的训练和全方位的提高。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两个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可以达到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建设的环境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郝桂珍,杨国丽.浅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学研究,2014,37(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