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自然现象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的自然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降水;气候;岩石;传统建筑

茂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高山峡谷纵列分布,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中间有长江支流岷江穿过,因而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总体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气温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地区年平均气温11.2℃,7月平均温度20.9℃,年最低气温-11.6℃,最高气温32℃。因为地处高山峡谷,所以该地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为了适应这一气温特点,茂县的传统建筑就必须墙体很厚,传统建筑墙体一般在0.5米到1米之间,多为土石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同时窗户较小,多呈矩形,上下距离1米,左右大约0.3米,而且窗户较少,从外形结构上看十分封闭。

二、降水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年降水量490.7毫米,平均蒸发量1375.7毫米。蒸发量明显高于降水量,虽然当地有长江支流岷江穿过,但是仍属于较干旱地区。正因为干旱,当地的传统建筑多为平顶,而且房屋顶部总体而言四周高,中间低,并在房屋的其中一角留有一个缺口便于房顶排水,同时也便于雨水的收集。

三、自然资源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地地形是其主要的地貌形态,所以,该地多岩石,岩层主要以夹沙灰、黑色页岩、砂板岩、火成岩等构成。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土石构成,以石头作为砖,用泥土为黏合剂,利用山上的木料作为支撑,将石头整齐排列,最终形成一栋栋高大建筑。

四、地质活动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影响

茂县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当地人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带来的损失,所以,在修建时所有的建筑在结构上都选择了上小下大这一形式,以便在地震中虽然有部分石头松脱,但是上层石块可以用自身重力将松脱石块压住避免垮塌,同时上小下大这一形式在地震时可以使所有石块向中心收拢,相互支撑,避免垮塌。

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位于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南端。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2°13′、西经58°57′。位于南极圈外,因此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

极昼极夜,地球两极地区的自然现象,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在南极洲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发生在北极圈北纬66度34分以内和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以内。

关键词:地理学科快乐教学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往往对于学习效率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质量一个重要的方式。地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不仅是学习本身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然而,就是这样一门意义重大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起来却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阻滞。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帮助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寻求快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乐学,利用快乐教学法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快乐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教学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这样,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做到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才能够轻松地驾驭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自由地发挥。

二、利用趣味化的导入先声夺人

三、注意地理知识的生活化

四、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的“奇特性”

我们常常用“神奇”这个词语形容大自然,的确,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各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在涉及地理学科知识时,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中学生往往具有更加浓烈的好奇心,喜欢猎奇。为此,我们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注意挖掘地理学科内容中的一些具有“其特性”的地理规律和现象,借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如,由于地转偏向力所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存在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无风带,每年都会按时报到的“信风”,等等,这些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引领下会不知不觉地投入思考和探究活动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就不会再把它当成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满足好奇心的快乐的过程。

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与传统的黑板粉笔相比,多媒体工具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原本文字化的东西能够转变成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因此,多媒体工具的应用可以使得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引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讲到《自然灾害与人类》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震撼的场面及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各种危害和损失,由于采用的是图片加视频资料的方式,学生对这些自然灾害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一旦实现了寓教于乐,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有效的挖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深挖地理学科资源,努力提升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推进快乐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戴卫帮.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J].教师,2011,(17).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答案

一、1、价值

2、(1)可再生;更新;

(2)非可再生

3、保护;培育;珍惜;节约

二、1、总量丰富;人口众多;低

2、1/2;2/5;1/3

3、仍在下降

12345

ABDAB

1D8B

2B9D

3D10D

4C11C

5C12D

6D13D

7C

14、答案:①-d②-a③-b④-c

15、答案:(1)铁矿(矿产);森林

(2)A;D

(3)水污染、水浪费、水资源不足等。(任答两项)

16、答案:(1)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燃料,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2)出门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使用节能电器,及时关闭电源;

日常生活中尽量少用塑料购物袋,使用纸袋、竹篮或布袋购物;

对于各种资源要节约利用、循环使用,提高利用率;

垃圾要分类回收、处理等。

(答出两点,意思合理印可)

(3)少一份碳,多一份氧;

追求低碳,还我蓝天;

少一个塑料袋,尽情享受大自然;

少一个塑料袋,多一份健康。

(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答案

一、1、草地;城乡建设用地

2、丰富;人口众多

3、因地制宜;城乡建设

4、难以利用;后备耕地

二、1、湿润;水田;旱地;山区

2、干旱;半干旱

三、1、耕地面积

2、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3、(2)基本农田;

(3)人工草场;

(4)防护林

1B4C

2B5B

3C6A

1A8B

3B10C

4D11D

5C12B

6D13A

7D

14、答案:(1)水田;旱地;草地;林地;沙漠

(2)秦岭~淮河一线;0;800

(3)400耕地;林地;草地

(4)平原和盆地;山地

15、答案:(1)7;21

(2)增长;减少

(3)计划生育;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4)湿润;半湿润;山区;干旱;半干旱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答案

一、1、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2、河流径流量

3、南丰北缺;华北;西北

4、夏秋;冬春

5、答案:(1)×;

(2)√;

(3)√

二、1、兴修水库

2、华北;跨流域调水;天津;太原

3、1/4;浪费

4、水污染

5、节水

CCDCC

1B8A

2B9B

3C10C

4A11A

5A12B

6B13A

14、答案:(1)分布不均匀,南丰北缺

(2)长江;华北;西北

(3)京杭运河;淮河;黄河

(4)三峡丹江口;石家庄

(5)上;西北

(6)山东;黄河以北

(7)利用京杭运河调水,工程量小;调水量大;

易受污染,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

15、答案:(1)夏秋多、冬春少;南丰北缺

(或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或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地少水多;地多水少;不合理

(3)跨流域调水;长江;华北;西北

(4)节约用水

16、答案:(1)学校装节水龙头和节水器皿;

大扫除时将水龙头关紧;

擦完玻璃的水用来冲厕所;

不打水枪,不扔塑料水袋

【关键词】地理;灾害;教育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管是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的伤亡都呈上升的势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加重的直接原因。另外,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避灾的措施不力,也是使灾害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地理学科在进行灾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教学所涉及的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台风、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那么,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呢?本人认为,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的指导思想

1.2授以知识,认识灾害发生的原理:结合地理教学进行广泛的灾害知识教育,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原理、灾害预防、减灾减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内容,尤其是要结合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例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外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大陆上的反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学生知道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灾害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产生惧怕感,有利于在灾害发生时根据其原理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2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内容

2.1防灾减灾思想: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灾害教育时,最重要的就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思想,使预防灾害的发生和尽可能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学生头腑之中。让学生知道虽然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等)人类不能完全阻止,但这些灾害发生时往往有许多前兆,我们可根据这些前兆做好预防工作,我们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使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有些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灾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视和预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让学生知道许多人为造成的灾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2.2灾害的危害程度: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做些拓展介绍,让学生知道各种灾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讲地震时就要详细介绍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30倍)与破坏程度的关系,并介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让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有个清楚的认识。在讲水旱灾害、寒潮、台风、赤潮、咸潮时,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做一些专题介绍让学生知道它们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明白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同时也可巩固学生的防灾和减灾思想,并让学生觉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进而产生学好地理的热情与欲望,更加喜欢地理。

任教初一、二地理业已一个学期,由,在教学中能得心应手,也还存在着不如人意之处,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一、期初制定计划及落实情况

一、按照《地理教学课标》的要求,本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能按照计划进行教学,至期考前,初二一期地理教学任务已圆满完成。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怎么学好地理,本人也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多背死记,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元素;整合

一、如诗如画的语文元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二、空间思维的数学元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三、陶冶意境的音乐元素与美术学科有机整合

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双胞胎,是不可分割的结合体。因为我们知道,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二者相辅相成,音乐是相对的流动,美术则是相对的静止。为此,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这门艺术,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同时,去激励学生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学校的教学课堂都要以生活为背景,这样的教学课堂才能充满情趣,否则就是死寂一片。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要以现在的社会环境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地理时能感到更亲切,而不是厌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堂运用实例:利用旅游中自拍的照片与见闻播报天气情况,开心农场游戏体验(农业种植的产出与投入)等。

2.借助乡土地理,丰富地理内容

3.鼓励学以致用,实现地理目标

【关键词】诱思探究教学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地理教学中全面应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结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教学实施的几个基本环节,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小节、迁移延伸反馈达标,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1.灵活创设情境

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基本构成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块。对自然地理模块的内容,可以多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出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时,很多同学对于北半球向右偏,水槽里的水逆时针旋转,都较容易理解接受。但对于赤道上不偏转,南半球向左偏,就显得生疏。我选择了一个实验视频,是在非洲肯尼亚赤道分界线上做的实验,演示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学生印象较为深刻。

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运动,可以利用生活里最熟悉的烧开的沸水来类比引入新课堂。由于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学生很难理解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导致同一平面上的气压高低差异,我就拿手代替地面,用一个粉笔盒放在手上,当粉笔盒离开手掌,我的手受到的压力减小……通过形象的比喻,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上升气流导致近地面低压,下沉气流近地面高压这个知识点。理解这个热力环流为后面的三圈环流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如右图所示,在赤道上和极点上分别画出4个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和下沉箭头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内部的力量,岩浆活动,我截选了《BBC——地球的力量:火山爆发》中部分火山喷发的精彩镜头,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调动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地球表面的形态这部分内容,可以展示一些平常出去游玩积累的照片素材,比如,褶皱山,断层山,峡谷,溶洞,沙丘等等,使学生知道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把地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

区域地理模块,可以利用区域的经济活动、自然现象为背景材料,情境导入所举案例尽可能典型贴切,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容易感觉到的事件。如“伊拉克战争”导入学习“西亚和北非”;创设“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情境,导入东北地区的学习。

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来筛选:典型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地理性原则。

2.自主探究点的确立

以学生易理解、易记忆的知识点为探究点。这些知识点的层次较低,通过学生个体“观察——思维”就能实现。但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的“七个动——动眼、动耳、动脑、动情、动口、动手、动笔”,主动获得知识,变“传授”为“探索”,突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过程。

自然地理中以自然现象的表述为主: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以及各节的现象表述部分。人文地理中以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现象,各种地理事物的介绍为探究点,如农业的投入产出要素、工业的发展历史、乡村聚落的形成等等。区域地理中各种现象的介绍、对世界各地风土民情的介绍、对物产的介绍等等。在实施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设立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后,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点的确立:

以学生个体不易理解的问题独立完成的知识点为主。一节课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两个。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讨论、绘图、查阅手头资料等手段才能完成。自然地理中多以地理原理,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理规律的形成和地理过程的发生等知识内容为探究点。例如地理原理中的大气保温作用、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系统的形成、水循环原理和过程图等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除了主要发挥学生之间思维和技能的互补性之外,还应该注意教师必须给学生探究提供一点的指导或帮助,而不是完全放任给学生去操作。通过学生相互的讨论研究,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锻炼。

4.迁移延伸的应用

知识的延伸迁移是知识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它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巩固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问题,实现迁移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知识提出扩展的问题,诱导学生把问题朝向深层次发展。二是通过练习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层次。扩展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学生的社会阅历。

5.课堂小结

每节课的内容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整合归纳,以梳理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网络,让学生自己发言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避免教师走在学生前面,替代学生的活动而急忙把个人的结果直截了当的告诉学生。这样将会降低了课堂的效益而不是提高。要通过学生活动来锻炼学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力。

[小结]学习了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我尝试着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去。本着实用的原则,我列举大量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希望能和同行们探讨交流。特别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被认为是高中阶段较难的内容,学生高一初次接触这门学科,如何突破知识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就成了本学期的首要任务。

诱思探究教学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相互帮助,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习过程始终遵循“观察——思维——迁移”的心理过程,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也可以对以上环节交替运用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初中地理

现状与问题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已有多年实践,与传统教学相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决定在地理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效显著。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随意性使用信息技术:如果我们将教师形式化使用信息技术视为“没有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中存在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中“处处使用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另一种情况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点,准确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限于教师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及地理学科信息资源的匮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上。

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不用”还是“滥用”,其根本原因多是教师没有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创新地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创新地理教学条件。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仅想出好的教学方式是不足的,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持环境。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读图能力,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观察地理现象,从地理现象入手,掌握现象背后深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地球自转基本特征、规律及其地理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初步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并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教学策略

(1)利用学科工具提供自主探究环境。对于地球自转这样宏观的、无法直观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利用三维仿真交互软件,构成自主探究环境,使学生可以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同时利用交互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地球的运动,加深知识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具条件的限制。

(3)教师、学生之间分组交流、相互评价,掌握学习方法,加深知识理解,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合作探究环节提供的各种教具学具中,既包括传统的地球仪,也有计算机三维仿真工具,构成多样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工具进行比较,进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生不会选择学习方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日出”视频,太阳的东升西落,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太阳为什么是东升西落、是日在转还是地在转。接着教师播放太阳系运动动画(如图1),这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学生可以看到宇宙中的所有星球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地球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可以解决怎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并利用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动画,引导学生联想到地球的运动。

信息技术整合点:“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过渡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Flash软件模拟太阳系行星运动,使用PPT播放动画,真实再现各行星的运动轨迹、位置关系,宏观展现学生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不可见的现象,使抽象知识内容具体化。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如图2)。学生认真观察动画后,描述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教师总结:地球自己在旋转我们称为自转,围绕太阳的旋转称为公转。启发学生思考:自转对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有什么影响?会带来什么?引出这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设计意图: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特征形成感性认识,畅所欲言描述观察到的地球运动的特征,讲解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地球的自转。

信息技术整合点:学生对地球的运动很陌生,如果教师只是以文字概念或以图片形式讲解,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抽象,不容易掌握,利用Flas技术,可以形象展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及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通过简短的动画展示,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提出学生这节课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①地球自转的中心和方向。利用手边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②地球自转的周期。③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完成这次探究任务。四人一组,确定一学生为本次学习的组长。组长对本组人员进行分工。填写学案上的分工表。

设计意图:明确探究问题,并将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职务,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信息技术整合点: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组协作学习的新模式,观看素材和动画时学生共用一台电脑,不同成员分工明确,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教师指导每个小组打开电脑桌面上名为“地球自转”的文件夹,请微机操作员打开里面的各种素材,打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演示平台(如图3),学生可以观看预存好的场景,还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选择场景播放。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进行观察,也可利用教材、图册、地球仪等常见工具,在15分钟内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分组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认为适合的学具,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配合学案导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需要的学具和方法,在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

4.小组汇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完成表格,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自检。通过分组汇报交流,学生在对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锻炼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设置诤友式评价环节,让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评价其他小组的汇报,对正确及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和赞赏,对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信息技术整合点:一名学生在汇报问题时,其他学生利用教材、地球仪、动画、交互软件对汇报内容进行实时监测,给出评价和补充。不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同一个知识点的深度有差异,在听同学汇报时,结合软件工具操作的便利性,学生可以补充、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只有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讨论的情况,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真正的参与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默契,利用各种软件、工具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在设计这节课时,做了符合课程标准的调整,着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方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学习条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科学态度,积累地理经验的有效工具,实现对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点评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地球的基本状况是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因此“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这堂课中不但起到了“情境激趣、突破重难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结合本课内容及初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THE END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主要目标是: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耕地保护责任全面压实,耕地质量管理机制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密规范,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普遍提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SQT2140514R9L4.html
2.旱地是否属于基本农田?旱地是否属于基本农田? 一键咨询 144***3317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37***1880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78***4158用户2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42***5282用户4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津南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57***0353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开发区用户3分钟前提交了咨询 168***3508用户2分钟前提交https://mip.64365.com/ask/11371582.aspx
3.旱地是否属于基本农田?不能笼统的说旱地是不是属于基本农田,具体请参照以下标准确定.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条: 下列耕地应当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22195df89fb76297d25e9fe51fa2353c.html
4.旱地是否就是基本农田?律师普法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条下列耕地应当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https://www.110ask.com/tuwen/11121402187946964666.html
5.旱地属于基本农田还是一般农田基本农田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而一般农田是指包括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坡度大于25度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因此,对于旱地是否属于基本农田还是一般农田,需要结合具体的土地用途和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id=d6e4ef391f70f0001502
6.2023新政旱地建房是违建吗?旱地属于基本农田吗?旱地是指没有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下面农交网小编带来2023新政旱地建房是违建吗?旱地属于基本农田吗? 一、2023新政旱地建房是违建吗? 旱地建房是违建。未经审批,旱地是不可以用来建房的,建房者如果被发现存在违建情况,将会面临相应的处罚。在我国,土地https://m.nongjiao.com/news/read-36921.html
7.旱地属于基本农田吗?免费法律咨询关于旱地属于基本农田吗?的律师回答 北京徐勇律师 已帮助 60061人· 综评5.0 咨询我 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https://m.66law.cn/question/47681672.aspx
8.旱地属于基本农田吗,旱地种植什么农作物好回答旱地不属于基本农田,它属于农用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而基本农田是我国按照一定时期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然后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在旱地中育苗要抢墒播种,以达到保全苗、促壮苗的效果,春分至清明时节可播种中小型种子,秋末冬初期间可播种质硬、https://liumingwang.com/10430.html
9.水浇地作为农田类型,是否属于基本农田?【法律分析】:耕地包括的土地有:水田、水浇地、旱地。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https://www.findlaw.cn/wenda/q_46056779.html
10.水田是不是属于基本农田爱问知识人水田是否属于永久基本农田,这要看你们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是否属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如果你的https://iask.sina.com.cn/b/new2EnGbtUf0kn.html
11.哪些属于基本农田哪些耕地属于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我们在农村不少田边地角看到基本农田界碑,那就代表这块土地属于基本农田,另外,基本农田也会在土地确权证书上注明。 基本农田是指提供本地粮食基本消费的农田,为强制性不可征用、抛荒、放牧等破坏农业生产行为https://hr.gan-ren.com/hc/rrecxtcsnmxxnrxreem.htm
12.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一是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控,确保良田粮用。继续通过规划管控、用途管制、标准控制等政策措施,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快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管控一般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用途,强化用途管制。二是推进占补平衡改革落地,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Y0ODk0Mw==&mid=2247505815&idx=2&sn=e3151412de298d12f833ba513c5f395d&chksm=ea654ba4640a3edb40c0972211d3bec9b3f46f88db9523fd8b09567fc3cc1416bbb7389bfaa6&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