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安大叔(化名)是一名海鲜发烧友,平时不管是家常便饭、还是老友饭局,餐桌上必少不了一道海鲜,而这其中,他尤爱鲜美的河鲀。
但自从两年前那次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经历后,他就发誓以后再也不碰河鲀。
那天,他跟老友聚会,鲜嫩的河鲀肉、美味的河鲀肝刚下肚,外加几两白酒,好不快哉!但半小时后,安大叔就感觉不妙——
他嘴唇开始发麻、手脚也有麻麻的感觉,了解过河鲀毒素的他知道自己八成是“中招”了。
于是他立马飞车赶到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
当时医生马上安排洗胃,就在洗胃过程中,安大叔突然开始喘不过气来,还来不及反应,病情就急转直下——呼吸骤停,紧接着心跳也停了。
医生马上给安大叔做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上呼吸机。
当天,安大叔就被送进了ICU,所幸抢救及时,最后他还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前,安大叔感慨道——
“以后打死都不吃了。”
吃河鲀的,抱侥幸心态的是大多数,但死里逃生的毕竟是少数——
深圳男子吃河鲀
没能救回来
2016年5月22日晚,深圳宝安的冯先生,从集贸市场鱼档买了河鲀,到某食府加工处理,吃了后立即出现中毒症状,随后昏迷不醒,被送往宝安人民医院进行急救。
到达医院时,冯先生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尽管医院积极抢救,但最终还是因中毒过深离世。
毕竟,河鲀的毒性是真不容小觑——
2-5月毒性最强
0.5毫克毒素足以致死
其实河鲀本身并没有毒,但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机制,河鲀生性喜欢富集海里的藻类毒素。
而这种毒素对于人类来说,就是致命的: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0.5毫克就足以致人死亡。
这是一种神经毒素,会迅速麻痹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旦“中招”,你可能就会全身麻痹、瘫痪、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会呼吸衰竭而死。
中毒过程急速而剧烈,潜伏期只有10分钟至3小时,发病后4-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最快1.5小时就能把你给“收拾”了。
关键是,目前临床上根本没有特效解毒药!
每年2-5月份是河鲀的卵巢发育期,这时毒性往往最强。
所以春夏季河鲀最肥美时,也是河鲀“作妖”的高峰期。
南方沿海、沿江的人,中招尤其多,深圳也时有发生。随便一搜,就是这种新闻——
“绝命毒师”这致命一击
连“懂行老手”也防不胜防
嘴皮子都说干了,为何还是频频有人以身犯险?这其中,不乏大多数迷之自信的“老手”——
只能说,你还是太年轻,来看看“绝命毒师”给“懂行老手”的致命一击——
为何“老司机”也会失手?
因为河鲀家族实力庞大。中国沿海有40多种河鲀,品种不同,带毒的部位也不一样。
河鲀的皮肤、内脏、卵巢、肝脏都有毒素。有些河鲀,鱼肉里没毒素,但杀死后,内脏的毒素却可能渗入肌肉。
而且身上分布的毒素,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它的眼睛、腮、血液、肝脏、脾脏、肾脏、性腺,都有毒!
河鲀身上这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特别耐高温,即使在100℃的环境中加热4小时,也难以保证毒素会被完全破坏。
常规的烹调方式(盐腌、煎、炒、烹、炸、火烤等),都很难“消灭”毒素。
所以,别问怎么才能保命,问就是:别吃。
实在忍不住想尝鲜?
那就吃这2种养殖的
多年来,中国的政策一直是严禁食用河鲀的。
不过,由于太多人“偷着吃”,到了2016年,国家农业部和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给人工养殖的“红鳍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这两个品种解了禁。
此次解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禁,并不允许市场上售卖河鲀活鱼及整鱼,只能是经过加工的河鲀鱼。
养殖河鲀鱼可食用部分为皮、肉可带骨。精巢(鱼白)、鱼卵、眼、肝脏等部分仍不可售卖,加工部位的废弃物需妥善处理。
也就是说你买到的应该是这样的(只有皮、肉可带骨的冰鲜或冰冻包装)——
也不是任何人想养就养,想卖就卖,想加工就加工,该通知对河鲀养殖基地、加工企业、加工人员、安全加工技术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河鲀加工产品的包装上还要附带二维码,出了事可以立即溯源追踪。
除此之外,其他养殖的河鲀活鱼、野生河鲀,都禁止加工经营!
总之大家切记: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鲀,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鲀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