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观察动物迁徙,地理视角看鸟的迁徙

动物迁徙指的是动物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动物的迁徙分为有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

1、繁殖。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因而进行迁徙。例如北美和俄罗斯的大规模鲑鱼洄游。

2、觅食。为了解决生存需要,不得不迁徙。例如东非的角马大迁徙。

3、季节变化引起的迁徙,例如温度和植被变化,所以雁南飞去寻求良好的生存环境。

4、重大自然灾害或动物大量繁殖后引起的迁徙。(非周期性)

人类的迁移主要是寻找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一般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

动物的迁徙则主要是寻找更为理想的栖息地:有适宜的生存环境(主要指气候);有广阔的生存空间(陆域或水域);有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天敌少;有利于繁殖;受人类活动干扰小等。

二、著名的动物迁徙

(一)最曲折的迁徙——太平洋鲑鱼的洄游

鱼类的迁徙行为特称洄游。太平洋鲑鱼有很多种,多数具有洄游行为。以红大马哈鱼的溯河生殖洄游最为典型,它们在北美内陆淡水江河上游的寒冷溪水中交配、产卵,幼鱼在淡水中生活2~3年之后,它们会顺河而下,到海洋中去觅食、成长、肥育。直到4年后性成熟,它们会再次逆流而上、日夜兼程,每天游30~35千米。

不论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太平洋鲑鱼从不退却,越过层层地形障碍,冲破重重天敌围捕,最终长途跋涉重新回到原来的出生地繁衍后代,然后静静死去。

当太平洋鲑鱼的幼鱼从鱼卵中孵化,随即开始新的生命轮回,待它们长大,也将踏上曲折的迁徙之路。

太平洋鲑鱼对繁殖地的要求很高:环境要僻静、水质要清澈、水流要较急、水温要5~7℃,底质要是砂砾地。(产卵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在4000粒以上,产卵后7~14天即死亡)

太平洋鲑鱼分布图

1、主角:太平洋鲑鱼(也叫三文鱼)(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

2、出生地、繁殖地:北美西海岸(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至阿拉斯加地区)深入内陆上千条河流的上游(江中生、江中死)。

3、生长地:北太平洋深处(海中长)。

4、迁徙原因:繁殖。

5、迁徙路线:跨越太平洋(北冰洋)、逆(溯)河流而上。

6、迁徙数量:约5亿条。

7、迁徙距离:约5000千米。

9、迁徙途中的天敌:海豹、鲨鱼、鲸鱼(海洋中)、人类(近海区,最凶残)、鹰群、鸟类、灰熊、灰狼(河流中)等。

10、迁徙途中的障碍:激流、瀑布、浅滩等。

11、迁徙所需的“特异”功能:

(1)导航功能——鲑鱼的大脑中有一种铁质微粒,起到了罗盘的导航作用(据说鲑鱼能在800万升海水中辨别出一滴生养它的那条淡水河的河水味),在数千条河流中找到它们的出生河流。

(2)跳跃功能——经过600多万年的演化,鲑鱼能跳跃到2米多高(如同人类跳过四层楼的高度),保证他们能逆流而上,飞跃瀑布。

(3)体内储能——鲑鱼进入河流后途中不摄食,甚至不饮水,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

12、迁徙的代价:据统计,大约每孵化1000条鲑鱼,只有4条鲑鱼能够洄游到出生地。

13、迁徙的意义:

(1)繁衍后代,延续种族(鲑鱼死亡腐烂后仍为鱼卵提供养分);

(2)滋养了200多种物种(为昆虫、植物、鸟类、哺乳动物等提供食物);

(3)为温带雨林提供养分(从海洋中带来丰富的氮、碳、磷等营养物种);

(4)实现海洋与陆地的物质循环。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二)最壮观的迁徙——东非角马的迁徙

东非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是角马(也叫牛羚)的故乡,每年的12月至次年5月它们都生活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随着每年5月中下旬旱季的到来,茵茵绿草干枯,食物和饮水越来越少,而这时,北部邻国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草原却正是连绵的雨季,印度洋季风和暴雨使得那里水草丰茂。因此,为了种群的生存繁衍,200多万只角马开始陆续向北部迁徙,每天行进超过40千米。

迁徙途中角马群还要跨越“生命天堑”——水流湍急、遍布鳄鱼的马拉河,被称为“天国之渡”。

注:热带草原气候,雨季,水草丰茂;旱季,草木枯黄。

东非角马迁徙路线示意图

1、主角:先锋——斑马(吃草茎顶部);主力——角马(吃斑马啃过的草的顶部);压阵——瞪羚(吃角马离开后草地上刚长出的嫩草)。

2、迁徙原因:觅食(追逐水草)。

3、迁徙数量:斑马30万,角马200万,瞪羚50万。

4、迁徙路线:往返于塞伦盖蒂草原(12月~次年5月)与马赛马拉草原(7~9月)之间(两次跨越马拉河),跨越南、北两半球。6、7月北迁,10、11月南返。

6、迁徙距离:3000多千米。

7、迁徙途中的天敌:狮子、猎豹、豺狗、河马、鳄鱼、人类(偷猎)。

8、迁徙途中的障碍:马拉河。

9、迁徙的代价:只有30%的幸运者能回到出发地(塞伦盖蒂草原),但途中会诞生40万新生命。

(三)最漫长的迁徙——北极燕鸥的迁飞

北极燕鸥是一种分布于北极和周边地区的燕鸥属海鸟,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北部,环北冰洋沿岸和岛屿上。

燕鸥体型中等,体长33~39厘米,翼展76~85厘米,体重120~130克。羽毛主要呈灰色与白色,喙和两脚呈红色,头顶和颈背呈黑色。燕鸥的尾巴呈叉形,它的翅膀又窄又长。这对翅膀,在空中飞翔时具有比其它飞鸟大得多的浮力。

别看北极燕鸥体型轻巧,它们却是已知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纪录保持者。每年秋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大约100多万只燕鸥都会聚集在欧洲北部海岸,随后成群结队飞往远在1.8万千米外的南极浮冰区过冬。来年春天,它们又会成群结队返回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度夏。年复一年,燕鸥在地球南北两极之间长途跋涉。燕鸥迁徙时通常都会离开海岸很远。由于迁徙路线迂回弯曲,来回路程超过7万千米。在燕鸥30多岁的一生中,迁徙过的路程足以往返月球3趟。

北极燕鸥常成群活动。持久而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并不断掠过水面捕食。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北极燕鸥聪明而勇敢,总是聚成几万只的大群,进行集体防御。貂和狐狸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鸟,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得三思而后行之。就连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

北极燕鸥繁殖地与迁徙路线图

1、主角:北极燕鸥。

2、繁殖地:北极及附近地区。

3、越冬地:南极洲附近浮冰。

4、迁徙路线:两极之间跨越大西洋或太平洋。

7、迁徙距离:往返距离超过7万千米。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8、迁徙数量:约100万只。

10、迁徙的导航能力:利用太阳的轨迹、暮光中的偏振光及磁场等。

附1:南非沙丁鱼大迁徙

南非沙丁鱼迁徙路线图

南非海岸线长约2500公里,东西南三面由大西洋和印度洋所环抱,在西岸的大西洋有由南向北的本格拉寒流流过,在东岸的印度洋有由北向南的厄加勒斯暖流流过,在南岸有由西向东的西风漂流流过。

南半球的冬季,南极冰冷的洋流沿着南非海岸线由南向北侵袭,形成一条狭长的冷水带(介于陆地与暖流之间),与外海来自南赤道温暖的厄加勒斯暖流相交汇,搅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带来了浮游生物的繁盛。

沙丁鱼是冷水鱼,海水的温度是它们迁徙的主要原因,水温14~20摄氏度是它们最喜欢的温度范围。当较深、更冷、营养丰富的水流冲击浅海沿岸地区时,它们会涌向海岸。天时已到,南非沿岸寒冷丰饶的传统产卵场在召唤着生活在冰冷南大洋深处的沙丁鱼,它们开始汇聚成庞大的鱼群,蠢蠢欲动,准备开始一年一度的大迁徙。

每年5月到7月间,总数数十亿计的南非沙丁鱼就从厄加勒斯浅滩出发,沿着南非东岸向北迁徙,目的地是德班附近的北部海域,路线长度超过1000公里。

迁徙的沙丁鱼群通常有7公里长、1.5公里宽、30米深。在海底沙地上阴影的衬托下,鱼群从空中清晰可见,像一条条巨大的黑色带子一样伸展开来(号称是自然界最大的海洋生物迁徙活动)。

随之而来的是海豚(数千条)、鲨鱼、布氏鲸等围捕沙丁鱼群的壮观景象。海豚从30米深度把鱼群“饵球”赶上海面,利用水泡织成密网将沙丁鱼群紧紧地包围,鲨鱼、布氏鲸和天上飞翔的塘鹅、鲣鸟(数以十万计)联手上演了全球最为壮观的自然奇观。

巨大的沙丁鱼群像一群经过训练的士兵,常用整齐划一的行动迷惑捕食者,庞大的数量是它们最好的保护措施。这种行为是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因为孤独的个体比聚在一起的群体更容易被吃掉。

海豚在沙丁鱼围剿运动中起绝对主导作用,合力将沙丁鱼群分割包围成“饵球”。“饵球”直径可达10~20米,但寿命极短,很少能持续超过10分钟。一旦海豚将沙丁鱼“饵球”分割包围成功,其他海洋生物,像鲨鱼、南非鲣鸟以及布氏鲸都有机会趁机利用。

南非鲣鸟在离水面30米高的地方飞行,一旦发现猎物就收拢双翅,头朝下,像流星一样溅入湛蓝的大海,入水时产生的巨大声响,能把水面以下1.5米处左右游动的鱼震晕。在水下,它们用双翅和带有蹼的脚拨水,一咬住鱼,便在水下把鱼吞入腹中,然后浮出水面。

机会主义者鲨鱼夹杂在海豚群中张开血盆大口迅速分割着沙丁鱼群,也打算抢一杯羹。沙丁鱼群被杀散,为了逃生又聚拢;再杀散,再聚拢,数量急剧减少。

南非东海岸,同时也是众多鲸鱼的洄游路线,流经此处的洋流就像一条海上高速公路,鲸鱼们带着孩子往返于温暖的南太平洋和富饶的南极海域,座头鲸、布氏鲸等等,这些看似笨拙的鲸鱼,在水下行动却极其迅速。

这些庞然大物最擅长打扫战场,它们常常从鱼群底部的深海中突然一跃而起,将整个“饵球”一口吞没,而后摇头摆尾瞬间又消失在深海中。

鲸的出现为海空联合捕袭画上了一个句号,眼前沸腾的海水重新恢复了平静,浑浊不堪的海水中只剩下了零星的沙丁鱼残肢和闪着惨白色泛光的鳞片。

一个球的沙丁鱼就这样消失在捕食者的腹中,然而它们还有更大的群体,正在追逐着养料丰富的寒流迁徙。

这个顽强的物种,用数量和群体作战,繁荣了海洋,喂饱了各方豪杰,仍然保持着海洋中数量最大的鱼类家族之一,几乎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它们的存在。

沙丁鱼大量繁殖,随洋流迁徙,特别是南非的沙丁鱼大规模迁徙,对于非洲沿海贫苦社地带都是难得“盛会”。沙丁鱼的到访引来大量天敌,海豚、鲸鱼、海狮、旗鱼、鲣鸟,也吸引大量潜水爱好者在内的游客,此外大量沙丁鱼也成为当地居民的餐桌上富含蛋白质的佳肴。

附2、北美帝王蝶大迁徙

帝王蝶是整个生物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生物,它的学名叫黑脉金斑蝶,翅展约8.9~10.2厘米,重约6克,雌雄两性外观基本一样,前后双翅正面上有显眼的橙色及黑色斑纹。北美殖民地的早期移民发现了这种蝴蝶,橙色让他们想起了故乡英国的国王“橙色威廉”(威廉三世),所以给它起名为帝王蝶。是北美地区最常见的蝴蝶之一,也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

每年10月底至来年3月初,上亿只帝王蝶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飞越4500多公里来到温暖的墨西哥中部林区越冬和繁衍,然后再飞回美国和加拿大。帝王蝶在北美地区迁徙的大致路线主要有两条,主要的线路是东线,由过冬地的墨西哥中部山区的米乔坎州穿越美国到达美国加拿大的五大湖区及美国的东北部和加拿大的东部;另一条是西线,由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美国的加州南部穿越美国到达加拿大。

跟踪研究发现,每年3月初从墨西哥出发的第一代帝王蝶每天白天飞行100~130公里,抵达美国德克萨斯或奥克拉荷马后繁育后代;第二、三(甚至四)代继续向北,飞行并繁衍,整个北迁过程耗时约6至8个月,北迁帝王蝶每一代的寿命大约为两个月;而南迁的时候则大为不同,每年8月底从加拿大出发的帝王蝶是“超级帝王蝶”,这一代帝王蝶在两个多月的南迁过程中并不接力繁衍而是一鼓作气抵达墨西哥并存活到次年北迁之前,寿命长达8个月!每年南北迁徙距离近10000千米,由四到五代帝王蝶接力完成。

帝王蝶在迁徙过程中是如何导航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帝王蝶不仅依靠太阳导航,还依靠地磁场,而且导航中必须有生物时钟参与,而时钟讯号的生成则在帝王蝶的两根触须上,蝴蝶的触须中有感知太阳光的能量和光谱的感应器,并由此产生对应着昼夜的生物时钟讯号。(它们一路西南行,早上沿着太阳右边向前飞,下午靠着太阳左边飞。)

天气对于帝王蝶的迁徙十分关键,因为它们的身体结构不利于长途飞行,所以多数时候需要依靠空气自身的力量滑翔。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大地被烤热,然后空气也被加热,由于热胀冷缩,所以空气膨胀变轻,形成上升的温暖气流。依靠热气流上飞十分省力,这是帝王蝶可以飞跃美洲大陆的关键所在。然而一旦天气不好,那就是致命的了,天气太冷或者太热,帝王蝶都无力飞行,只能降落休息,而地上有很多蜘蛛和家猫,它们都是可怕的天敌。

帝王蝶的主要过冬地在墨西哥中部米乔坎州的山区森林,主要的聚居地有14处。(这一奇特而惊人的发现也受到了墨西哥政府的重视及保护并于2008年申请并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由此大约563平方公里面积的聚居地受到保护。)

现在可以确知,墨西哥中部山区就是帝王蝶的原生地。帝王蝶的幼虫完全依赖于一种称为乳汁草(又叫马利筯)的植物,吃了这种有毒植物并躲在气味难闻的草叶中的帝王蝶幼虫方可避免各种天敌的进攻。而当地高山上的杉树(冷杉)和气候又为帝王蝶半冬眠状态提供了最佳场所,所以这块土地就是帝王蝶生命的摇篮和故乡。

墨西哥冷杉对于帝王蝶挺过寒冷的冬天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树又高又大,在夏天充分接受阳光,体内存储了许多热量,等到冬天帝王蝶来栖息的时候,它会借由帝王蝶的身体来散热,这样帝王蝶就比较容易过冬。如果没有了冷杉树,帝王蝶就会被冻死,要是再来一场暴风雪,整个帝王蝶的种群都会遭受重大打击。

一切物种图生存求发展的根本是扩大种群的规模,大量繁殖才是硬道理!大量繁殖的基础是寻求大片的乳汁草,在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后,随着冰雪向北退缩,原产地为墨西哥的乳汁草不断地向北美挺进,帝王蝶的队伍也就跟着乳汁草向北迁徙。

帝王蝶一年四代一个轮回,代代都有不同的责任和追求,前三代不顾一切把种群做强做大,第四代绝地反击把种群领出险境。肩负越冬迁徙的第四代是最为英雄的一代,它们为了整个种群的最高利益向着南方、向着故乡,飞越万里不后悔。

鸟的迁徙

每年春、秋两季,某些特殊的鸟类就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有规律地大规模迁徙。它们成群结队,克服严峻的自然考验、长途的飞行距离等困难,谋求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日照量的变化是提醒鸟类迁徙的重要信号之一。在北半球,随着秋天到来,白天会逐渐变短。这暗示鸟类向南迁徙的脚步慢慢逼近。”这种现象被称为“迁移性焦躁”。

白昼长度的变化也被称为“光周期”,鸟类往往对此非常敏感。随着白昼长度变化,鸟类的生理机能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在许多进化史中,白昼长度与动物的身体变化和迁徙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即使鸟心里不清楚为什么要迁徙,它们身体的内分泌一被日照长短影响变化,就像受了刺激似的开始迁徙。

另一种迁徙的候鸟只会为了生存而长途飞行。这种候鸟的迁徙行为更容易受到环境中动态因素的影响。当这些鸟类感觉到天气条件开始变恶劣,或者天一冷食物变少,它们就迅速飞往南方。今年的情况糟糕就迁徙,明年的情况转好,能维持生存,就不迁徙,完全取决于个体对环境的判断。

多数迁徙的鸟类,它们的最终繁殖地是在“北方”,而不是气候条件更好地“南方”,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竞争上。鸟类的繁殖期大都比较接近,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鸟,属于暂时性居住,它们的到来,让原本富裕的食物变得相对紧缺,如果是自己吃还好,但是一旦要繁殖了,那么,这些迁徙的鸟需要的能量和食物必然会更多,这样就会发生与本土鸟类竞争的现象,这是不利于生存的,这是其一。

其二,如果迁徙的鸟选择在“南方”安家,那么“南方”鸟类密度会增大,在繁殖时,它们后代的存活率也会因为天敌的侵扰(比如偷吃鸟蛋、杀死幼鸟等行为),变得很低。

因此,为了提高后代的生存几率以及减少竞争,这些迁徙来的鸟不得不再次迁回自己的“老家”。

要迁徙多远是怎么定的?

“鸟类迁徙距离差距很大。”一些鸟类的迁徙体现在高度上,会沿着山坡向上或向下移动数百米。有些鸟类则会单向迁移数千公里,有些鸟类的迁徙的往返里程数甚至能达到一万至两万公里。

第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大气条件,它决定候鸟们能高效飞行多远。

除了大气因素,有些鸟会根据自己的进化史,回到它们物种起源的地方;有些鸟类会飞到有利于大量繁殖后代的地方;还有些属于优势物种的鸟类会迁徙到之前的地方“维护领地”;但也有些物种会放弃之前迁徙过的地方,因为那地方的条件不值得再长途跋涉一回。

北极燕鸥是一个能很好证明鸟类迁徙范围广的例子,这种鸟类的迁徙“从一个极点到另一个极点,从北极到南极”。这趟迁徙耗时三个多月,往返公里数可达40000公里,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迁徙距离。

另一种迁徙距离较长的鸟类是白颊林莺,这种鸟类会从北美飞越大西洋海岸迁徙到南美,在广阔的海洋上没有歇脚处,需要不间断地飞行近72小时。这些小小的鸟儿实际上只有12克重,差不多1/4个鸡蛋那么重,但体力神奇,年复一年如此迁徙,也没失败过。

飞那么远迷不了路?

有些鸟类会年复一年地迁徙到同一个地方。甚至有些鸟类会用同样的地方做“加油站”!这些鸟类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们自身携带一个内置地图和指南针。

许多不同的线索组成了它们的内置地图和指南针。例如,许多鸟类在夜班飞行时会利用星星和星座来认路,当太阳出来时,它们也会利用太阳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方位。

这两种方法同样是人类常用的定位方式。除此之外,鸟类还能探测到由地球的熔融内核产生的磁场。不知何故,这些鸟类就是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知道自己在哪里,以及需要去哪里。

总而言之,很明显,整个“飞往南方过冬”里蕴含的智慧远不是这六个字可以概括的。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THE END
1.明日方舟海嗣四大初生明日方舟美服手游攻略海嗣中存在名为“初生”的四个超强大个体,拥有巨兽权能。 “初生”被海嗣和深海教会当做海神,分别掌管存续、繁殖、迁徙和生长四个生物本能。 四个“初生”的意识格外强大,共同影响大群意志,在大群意志中持续进行全频道广播,也即“大群的呼唤”,使得大群意志之内的所有海嗣细胞都获得了生物“本能”。 https://www.ourplay.net/find/detail/161079
2.动物的迁徙和繁衍.pptx动物的迁徙和繁衍动物迁徙概述动物迁徙行为动物繁衍概述动物繁衍行为动物迁徙与繁衍的保护目录01动物迁徙概述动物在一定季节或周期内,为了寻找食物、繁殖或逃避不良环境,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迁徙定义具有方向性、周期性、长距离移动等特征,通常是由物种内在的生理机制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驱动。迁徙特点迁徙的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9206273.html
3.名词解释(鸟纲)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的鸟类,称留鸟,如麻雀、喜鹊等。 候鸟:在每年春秋两季,沿固定线路,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称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 夏候鸟:对某一地区而言,夏季飞来繁殖,秋季南去越冬的鸟类,称夏候鸟。如我国的家燕、黄鹂等;黑龙江扎龙的丹顶鹤。 https://life.scnu.edu.cn/biology/jingpin/dwx/mingci/mingci18.htm
4.明日方舟生长迁徙繁殖明日方舟生长迁徙繁殖,明日方舟是一款备受瞩目的游戏,它以其独特的设定和精美的画面吸引着无数玩家,而在最新的剧情活动生长迁徙繁殖 明日方舟水月与深蓝之树无知是福事件中,故事更是引人入胜。本文将对该剧情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奥秘与情节发展。无疑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水月与深蓝之树的相遇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https://www.qhhlv.com/news/14226112.html
5.越冬候鸟已拉开迁徙大幕繁衍后代生生不息在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记录到各种越冬鸟类40种,超过2万只。其中,近万只多达十几种雁鸭类水鸟,在今年3月初,就已经开始迁徙返回繁殖地。据了解,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候鸟们的重要的停歇地。其中,鸻鹬类水鸟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4697881830043923556
6.迁徙鸟类迁徙的途径是鸟类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经过的区域,决定鸟类迁徙途径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类型、天气、鸟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等。传统认为,迁徙途径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是环志研究显示,一些大型鸟类的迁徙途径是东西走向的。 按照鸟类迁徙途径覆盖的面积可以将鸟类的迁徙途径分为 宽面迁徙 和 窄面迁徙 两类http://mp2.allhistory.com/detail/592417af55b54278ac003e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