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螺(环棱螺、田螺)苗种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淡水螺肉味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螺蛳粉”、“田螺烤串”、“嗦螺预制菜”等市场销售火爆,带动淡水螺已成长为千亿体量的大产业。在市场消费需求的推动下,淡水螺人工养殖迎来发展良机。加之当前政府严禁捕捞野生淡水螺,以及淡水螺养殖具有显著的净水环保作用,推广淡水螺生态养殖技术,发展淡水螺产业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淡水螺主要养殖品种有环棱螺和田螺等。2022年,全国淡水螺养殖产量9.47万吨,江西养殖面积6.5万亩,产量2.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9%,养殖产量全国第一。目前,淡水螺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优质螺种螺苗仍难以保障,202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审定的淡水螺新品种;二是淡水螺养殖技术不成熟,淡水螺养成规格小、亩产低、周期长。
本技术依托自主研发选育的国审环棱螺“蠡湖1号”新品种和中华圆田螺新品系,良种良法配套集成了淡水螺(环棱螺、田螺)苗种繁育、池塘养殖和稻螺种养技术,已经在江西、江苏、湖北、广西等10多个省市的池塘、稻田和养殖尾水净化上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淡水螺养殖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有力推进了我国淡水螺养殖产业化进程。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20~2021年,采用本技术繁育环棱螺“蠡湖1号”苗种近4亿粒,在江西、江苏、湖北等地区进行了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环棱螺“蠡湖1号”的生长性状良好,同其野生种相比“蠡湖1号”具有生长快、存活率高等特点,适合池塘、稻田等多种养殖方式。同时,本技术在江西、江苏、湖北3个省份6个地区进行中试推广,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试验基地开展了池塘单养,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长虹阳澄湖大闸蟹有限公司河蟹尾水净化区开展了网袋吊养,在贵溪市罗河镇姚超家庭农场和湖北仙桃中莲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稻螺共作试验示范,累计示范推广面积合计2455亩,新增产值968.0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22~2023年,环棱螺“蠡湖1号”新品种在江西示范推广,支撑乐平市良种场水产场、贵溪市姚超家庭农场成功申报省级水产(淡水螺)良种场,解决了淡水螺优良种苗供应瓶颈。
(三)提质增效情况
1.经济效益
江西、江苏、湖北3省中试推广表明:引进环棱螺“蠡湖1号”池塘养殖,亩产提高30%以上,亩增收2900余元;池塘尾水净化区养殖亩产1000kg、亩增收8000元;稻螺综合种养亩产水稻、田螺分别达400kg、750kg以上,亩综合产值、净收入达12000元和3820元以上。同时,淡水螺养殖带动餐饮、加工、文旅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2022年,赣湘边首届田螺文化节在上栗县桐木镇盛大开幕,带动新增螺加工厂10余家,全县2023年加工螺类9000余吨,产值超1.6亿元;分宜县以“电厂螺蛳”命名的夜宵店100多家,且家家火爆,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新余文旅品牌—“电厂螺蛳小镇”;鹰潭现有90余家冷链厂,日加工“田螺烤串”5吨左右,发货全国。小小螺蛳已成长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2.生态效益
淡水螺采用滤食或刮食的方式摄取食物,可以通过摄食水体中的藻类、有机碎屑、高等水生植物等净化水体。另外,淡水螺不仅是分解者和消费者,而且还能作为次级生产者被鱼类、甲壳类、涉禽类等摄食,起到加速水中有机物分解、净化水质、促进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等作用。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2023年通过了由江西省水产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以桂建芳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淡水螺良种选育和应用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申报2023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现已通过形式审查。
二、技术要点
(一)苗种繁育
1.育苗池选择
(1)育苗池规格
因地制宜选择,水泥池(10m×4m×1.5m左右)或循环水养殖桶(0.6~0.8m3)。
(2)水体处理
育苗用水水温16~28℃为宜,要求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需经200目网袋过滤后使用。
2.种螺选择与繁殖
(1)种螺质量
种螺要求壳厚体圆、螺壳无破损、厣片完整。环棱螺种螺要求个体重≥4g,田螺种螺要求个体重≥20g。
(2)雌雄鉴别与配比
雌螺一对触角均为直角,雄螺右触角向右弯曲。雌雄种螺比例为4∶1。
(3)营养强化与人工繁殖
种螺投放后,可用豆浆进行营养强化培育。种螺经阴干刺激后,会在1周内达到产仔高峰。稚螺产出后,待完全出膜即开始自由觅食,因此,在稚螺产出后即可投喂豆浆,使种螺尽快恢复体力,同时保证新产出的稚螺迅速获取充足的食物,提高成活率。
3.中间培育
稚螺产出后两周即可出池,此时仍有部分种螺会继续产出稚螺,稚螺可另池进行中间培育。稚螺出池后,按照500~1000g/袋的密度进行网袋吊养。控制每个网袋中的吊养密度,并定期抽样观察厣凹陷程度判断生长情况。
(1)投饵
稚螺出池后,在1周左右会迅速摄食水中的饵料生物,池塘表现为水体透明度增加,因此需要2~3天补充1次豆浆。并根据水色和透明度,按照100~150kg/亩定期施用发酵好的有机肥,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0~30cm。根据厣凹陷情况增减有机肥使用量。
(2)增氧
整个培育期必须保证水体溶氧维持在4mg/L以上。做好强对流天气和连绵阴雨期间的溶氧管理,防止缺氧而引起稚螺批量死亡。
(3)补充钙盐
定期抽样进行生长观察时,如果发现螺壳包不住螺肉的现象,则需要补充钙盐。一般可每15天使用生石灰10~20kg/亩补充钙盐。
(4)捕捞出池
根据生产日程安排,进行分级轮捕。未达到规格者放回原池塘进行养殖,直到所有的稚螺都达到出售规格并全部捕尽。
(二)环棱螺池塘生态养殖
环棱螺池塘生态养殖包括种螺引进与隔离培育、人工繁殖、池塘主养、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
1.种螺引进与隔离培育
种螺引进宜选择环棱螺“蠡湖1号”良种,要求壳厚体圆、壳面完整无破损、厣片完整,个体为4g/只以上。
(1)运输
包装容器应紧固、洁净、无毒、无污染,并具有较好的通风和排水条件。容器堆积以不超过30cm为宜,运输过程中避免高温,应保湿、防晒、防挤压。
(2)隔离培育
繁殖池为长方形水泥池或地膜土池。池长5~20m、宽1.5m、高50cm,池对角处分别开设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排水口安装20目(直径0.85mm)筛绢网。繁殖池上搭建遮阳棚,水面种植水蕹菜等植物。种螺放养入池塘后1~2天,投喂发酵有机肥肥水或粗蛋白质水平12%~15%的饲料,每3天1次,日投喂量为螺体重的2%~3%。同时,做好水质调节、病害检测等日常管理工作。
(3)附着基投放
附着基应因地制宜,满足无毒无害要求,能增加单位水体环棱螺附着面积的材料均可采用,也可以采用商业生产的专门附着基。
人工繁殖
(1)繁殖季节
3~11月,水温15℃以上,环棱螺种螺可自然交配产卵。3~5月、9~10月为繁殖产卵高峰期。
(2)雌雄鉴别
雌螺头部左右触角大小相等且向前方伸展;雄螺头部右触角较左触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内弯曲。自然水域雌雄比一般为3:1。
(3)亲螺密度
放养种螺100~300只/m2为宜。
(4)日常管理
每3天投喂饲料1次,日投饲量为种螺体重的1%~3%。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不投喂。
(5)幼螺收集
每15~20天从附着基上收集幼螺1次,收集幼螺时彻底清理池底污物。
3.池塘养殖
(1)养殖池塘
养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底质为腐殖质土。池塘一般宽10~20m、长40~50m,在池塘四周做埂,埂高出水面20cm左右。池塘一端边角设进水口,另一端对角设出水口,四周设防护网,水深50~150cm。
(2)饲料种类及质量要求
粗蛋白质水平12%~15%的配合饲料、发酵饲料,以及脱脂大豆、菜籽饼、米糠、麸皮等各类加工副产品,饲料卫生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的规定。
(3)日常管理
①巡查。每天巡塘1次,观察是否存在池塘渗漏、水质恶化、防护栅及筛绢网兜破损、堵塞情况,同时查看环棱螺摄食与生长等情况。
②水质管理。螺苗放养入池塘后,养殖期间适时加注新水或保持微流水状态。根据天气、水温、养殖密度合理开增氧机,防止缺氧。
③防洪防逃。强对流天气之前应疏通排水渠道,堵上进水口、打开排水口。确保防逃栅、筛绢网兜水流顺畅。
④防天敌。环棱螺的天敌有老鼠、蛇、白鹭、蚂蟥等,要做好防护工作。
(三)田螺稻螺综合种养
1.养殖稻田
(1)稻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的地块,要求遇旱不干,遇涝不淹,土质肥沃腐殖质较多、无冷浆,背风向阳,保水和保肥能力好。砂质较重的砂质稻田不宜养殖田螺。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6.5~7为宜。
(2)田间工程
稻田田埂进行加高加固,改造后田基高50cm、宽30~50cm;在稻田最低处的底部开设1~3个直径为16~20cm的圆形排水口,在主排水口相对处设置进水口,距离田埂顶部10~15cm,进水口直径为16cm。进、排水口均设置有防逃网,进水口用50目(直径0.3mm)、长100cm、直径30cm尼龙筛绢网兜过滤,排水口用20目渡镀锌钢丝网栅栏防逃;水位可以在50cm内调控。在稻田四周开沟,帮助田螺安全度过水稻烤田和高温期。田间工程应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1135.1)的要求。
(3)种螺隔离培育稻田
选择水源独立、水质可控的稻田,隔离面积占养殖面积的10%~15%,并种植水稻、茭白、莲花、荷花等水生植物。
2.种螺引进与隔离培育
种螺要求选择稻田、池塘、湖泊等天然水域或田螺良种场生产出来的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健康个体。
(2)种螺标准
要求壳厚体圆、壳面完整无破损、厣片完整,个体为20g以上。
(3)隔离培育
引种前7天,排干种螺隔离培育稻田的水,每亩用100kg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进行清野消毒。稻田消毒后7天,注水入田至20~30cm,每亩施放秸秆堆肥或发酵秸秆150~200kg培育基础饵料生物。施肥后2~3天,放养种螺入田。种螺放养入田后1~2天,投喂发酵秸秆,1次/天,日投喂量为螺体重的2%~3%。同时,做好水质调节、病害检测等日常管理工作。
3.人工繁殖
每年3~11月,水温15℃以上,亲螺自然交配产卵。3~5月、9~11月为繁殖产卵高峰期。种螺放养密度以100~150只/m2为宜。每2~3天投喂饲料1次,日投饲量为种螺体重的1%~3%。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不投喂。维持水深0.15~0.3m,并保持微流水状态。每15~20天排水收集幼螺1次。
4.水稻种植
①施基肥
用犁耙平整稻田底部淤泥,过1~2天每亩施秸秆发酵饲料或秸秆堆沤肥作基肥300~400kg。
②品种选择
选用高产、优质、耐肥、抗病、抗倒伏、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
③水稻种植
种植单季中稻,中稻收割留茬15~20cm禾蔸蓄留再生稻。水稻种植生产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规程》(NY/T5117)的要求。
④农药使用
提倡采用水稻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一般不用化学农药,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品种的生物农药、低毒农药,严禁使用菊酯类农药。
5.螺种放养
(1)消毒清杂
稻田用生石灰200mg/L或漂白粉20mg/L等带水消毒,彻底清除杂草、福寿螺、蚂蟥等敌害生物。
(2)放养密度
消毒清杂后10~15天,每亩稻田放养个体规格1.25~2.50g幼螺3~6万只,或投放种螺150kg。同批一次性放足。
6饲料投喂
(1)饲料选择
除合理施肥培育天然活饵料供田螺摄食外,应补充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或发酵饲料,还可因地制宜,投喂糠饼、米糠、麸皮、豆粕、酒糟、牛粪、鱼虾杂碎等。
(2)投饲要求
水温18~28℃时,2~3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螺重的1~2%;宜早晨或黄昏投喂;环沟内多投,水稻种植区少投。投喂量根据定期检查厣甲凹凸情况增减,水稻生长需要降低水位时少投或不投喂饲料,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不投喂。
7养殖管理
(1)水质调节
稻田水体溶氧量要求≧3.5mg/L,养殖期水深≥10cm,水温过高或过低可通过增减水深调控。水质不良、缺氧或水温过高时应及时换注新水,炎热夏季水温最高要勤换或保持微流水,换水量每次为稻田田水深的1/4~1/2。早春和晚秋水温低,换水次数可减少。
(2)巡护管理
每天巡查1次,观察水位、水质、螺类摄食与生长等情况,检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是否破损、堵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台风、暴雨、大雨前疏通排水渠道,并检查疏通拦栅筛绢网。暴雨天要注意疏通排水口,防止田水过满甚至田埂倒塌。
(3)越冬管理
水温低于16℃保持稻田水深30cm以上,按照每亩稻田堆放稻草250kg,分5~7处平均堆放。
(4)敌害防控
防鼠、蛇及水禽侵害,可在养殖场四周设置防护网,网片材料为镀锌钢丝、尼龙网等。防福寿螺,可用小抄网捞出并集中处理。防野杂鱼,可放养5~10cm翘嘴红鲌,10~15尾/亩。防缺钙症,可每15~20天,施用生石灰1次,用量15kg/亩;或在发酵饲料拌喂有机钙连喂3天,添加量100mg/kg。防蚂蟥,可用浸过猪血的草把诱捕。防青苔,可放养10~15cm草鱼或鲮鱼,15~20尾/亩。
8.收获
捕大留小,规格15g以上就可捕捞上市。捕捞销售应错开田螺的繁殖季节,入秋后捕捞田螺收获为佳。
三、适宜区域
本技术适应在全国范围内池塘、稻田等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应用。考虑到淡水螺适宜生长水温为18℃~28℃,本技术适宜在长江以南省份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