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圆田螺特征特性及池塘人工养殖技术中华圆田螺特征特性及池塘人工养殖技术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ahayensis,俗名田螺、香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田螺科、圆田螺属。在我国分布很广,以长江流域为甚,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中华圆田螺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效益十分可观,养殖技术日臻完善,因此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势在必行1-4。近10年来,江苏地区养蟹产业的迅猛开展,田螺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只靠自然生长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养殖户也开始在零星养殖,市场价格越来越高,苏州地区最顶峰时达810元/kg,因此开展规模化池
4、小田螺,母螺产仔后,需翌年同期后才能再次繁殖。刚产出的小螺养6个月后可达35g以上,9个月可达9g左右。2.3池塘准备池塘一般要求水深0.81.0m为宜,pH值7.5左右,溶氧5mg/L。池塘底泥保持厚度为1015cm的淤泥,便于田螺爬行、取食、栖息等。种螺放养前23d,沿池塘堆肥粪3.04.5t/hm2。池塘面积无特殊要求,面积大的可种植一些水花生、水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供田螺隐蔽栖息。田螺投放前10d左右,全池施生石灰1125kg/hm2清塘,34d后在池塘四周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池塘养殖中可搭配花白鲢夏花鱼种15002250尾/hm2。2.
5、4科学投饵田螺人工池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及其底质有机物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人工饲料以畜禽动物内脏、杂鱼杂虾、青菜、米糠、麦麸、豆粉等粉碎后的混合物为好,辅以商品饲料投喂。在适宜生长水温2028,每天投喂2次,日投饲料量为螺体重的2%3%。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一般在水温1530,日投喂量为螺体重的1%左右,每7d投喂23次。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少投或不投,投喂时沿池塘四周投放。2.5水体调控人工养殖田螺,要求养殖户注意调控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水质过肥时那么要进行换水,假设水质偏瘦那么要增加肥料。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水,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偏
6、高。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定期泼洒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1m水深用量为150300kg/hm2,每隔7d泼洒1次,可以有效增加水体钙含量,调节pH值。寒冷天气,当水温降至10以下时,田螺钻入泥土冬眠,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塘仍需保持水深1015cm,一般每7d换水1次,以保持水体中适当的溶氧。有条件的池塘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cm左右。2.6日常管理坚持每日巡塘,在养殖过程中,如螺体已经缺钙,那么表现为螺厣四周有螺肉挤出,此时注意补充钙含量。饵料生物缺乏时,螺厣吸入螺壳内较深,应增加投喂。及时检查饵料生物丰欠情况、田螺的生长情况以及水质
7、肥瘦状况等。在田螺产仔阶段,为了防止仔螺钻入其中致死,应当经常翻动成堆状的粪肥。此外,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严格禁止鸭、鹅等禽类进入田螺养殖池,以保护田螺生长。及时去除水中杂草等杂物,防止蛇、鼠、鸟等敌害侵入。2.7病害防治田螺生存能力强,很少有病害发生。平时注意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便于杀菌、补充钙质及调节pH值。可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治疗螺壳外表附的藻类和固着类纤毛虫,具体方法:全池泼洒浓度为5mg/L的福尔马林,24h后进行大量换水;或在换水后全池泼洒浓度为0.5mg/L的高锰酸钾。2.8收获和捕捞饲养8个月根本可达上市规格。当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产出仔螺,个体体重可
8、达810g,到翌年34月可到达1020g,一般池塘养殖产量可达15.022.5t/hm2。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收获和捕捞田螺,留足50%60%种螺用于翌年繁殖,未到达上市规格的小螺继续留在池塘饲养,其他成螺陆续捕捞上市。每年清明前后捕捞的田螺肉味最为鲜美,采取带水抄网捕捞和设置地笼的方法;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黄昏在池塘四周放置浸湿的草把,翌日清晨在草把上捡拾;水温较低的冬秋季节,一般进行干塘捕捞。在捕捞操作时,要尽量防止损害小螺及种螺。为保证池塘田螺正常养殖,顶峰期间,田螺怀胎产仔阶段6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严禁捕捞。田螺不宜带水运输,只能干运,否那么会引起缺氧死亡,同时注意运输时气温不能过高或过低。3参考文献【1】林桂寿.人工养殖田螺技术J.科学养鱼,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