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绿意萌动。走过蜿蜒的盘山路,记者来到闽侯县鸿尾乡南园村。
海拔600多米的山顶上,现代化的福建省春龙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赫然挺立,10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厂房每年出栏40多万只兔子,自动化和规模化养殖让基地每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累计带动村里100多名村民就业。
一条产业延长链:
从活兔养殖到预制菜品牌
“除了四川之外,福建是国内兔肉消费第二大省。”看着养殖场里“欢脱”的兔子们,福建省春龙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春龙对记者说。
2015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肖春龙敏锐地“嗅”到了福建庞大的肉兔市场需求,将创业的目标锁定肉兔养殖。“闽北、永泰等地都将兔肉当作温补食品,我们出产的肉兔这些年市场销量一直很好。”然而,肖春龙并未将眼光局限在兔肉销售上,而是瞄准了预制菜的“蓝海”。
“这是五香兔肉,这是麻辣口味的熏兔,都是开袋加热即食。”看着养殖场里的肉兔经过加工变成了一袋袋方便简单的兔肉预制菜,记者感受到一条肉兔食品产业链条的延长。
在肖春龙看来,延长产业链对于肉兔养殖势在必行。“疫情期间肉兔运输受到影响,直接将肉兔加工成预制菜极大避免了肉兔运输带来的不便和损耗。”产业链延长带来的还有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是关键。未来,公司还会针对市场需求对兔肉特色产品进行持续研发,开发出更多品类的预制菜产品。”热衷于“延链”的肖春龙还有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肉兔行业竞争激烈,只有延伸产业链做深加工才能带动行业发展。“同行卖肉兔,我们做深加工还可以采购同行的肉兔,这样就形成了‘双赢’局面。”
一条生态循环链:
兔粪摇身一变成有机肥料
走进养殖场,黄兔、白兔等一只只价格不菲的兔子格外引人注目。肖春龙轻轻按下开关,自动化设备就将食物传输到小兔子的面前,兔子们只要张嘴就可以品尝美食。而兔子的粪便也经由自动化传送带被“输送”到了外面2000平方米的阳光房中,经过发酵后变成了有机肥成为农民们良田里的宝贝。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条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在阳光房里,经过30多天的发酵后,兔粪“摇身一变”成一袋袋的有机肥“整装待发”,到农田里继续发挥余热。“一天能产出3吨有机肥,一年能有1000多吨有机肥,我们免费赠送给村里面的农户后,每年还会将这些有机肥卖到福清、罗源等地。”肖春龙对记者说,这些兔粪经过发酵后变成有机肥,每年能带来50多万元的产值。在阳光房旁边,还有一个将污水“变废为宝”的沼气池。“污水进入池子里后会分解生成沼气,养殖基地会用这些沼气进行兔笼消毒、做饭,剩下的沼液还可以灌溉农作物。”
一条科技创新链:
科技助农走得更远
“传统农业一定要转型,走科技化的路。”在肖春龙看来,只有在农业中融入科技,才能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变得更可控。
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下,公司借助福建农林大学的力量不断自主研发,还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养殖场兔子吃的饲料都是我们自主研发后由代工厂生产的,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提前对兔子进行病害预防,增强它们的抵抗力,提高兔子的产量。”这些年的创业路上,科特派和母校福建农林大学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增大,很多当地村民也加入了养兔大军中。公司会收购村民们养殖的肉兔,并对当地村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村民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开始市场明显回暖,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肖春龙说。(记者谭湘竹通讯员林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