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油铃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那五色斑斓的野鸡,挺着胸,迈步走出草窝,像骄傲的将军。
4、萤火虫,轻轻悠悠像飘着一盏蓝色的小灯。
5、它的腿很短,奔跑时步子又快又小,尾巴一翘一翘的,很有趣。
6、小黑雀在细线般的柳条上,好像乐谱上的音符。
2.品读生动传神的语言。
3.认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请你读一读:
霓虹灯孵育喧嚣翘望悖论蹒跚龟裂蚂蚱倏然
2.不看书,填空。
一事几经周折,一开始是打算(),最后决定(),在改变打算之前作者经过了深刻思考,是()触发了作者的思考。
正是这位来自大自然的使者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对明天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天还要封阳台吗?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一)父子关爱鸽子
思考:
1.杜家起先为什么决定要封阳台?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
2.后来又为什么对封阳台的决定产生怀疑?
3.找出文中描写鸽子的语句读一读,思考:透过鸽子的眼睛,我们可洞察它当时会是怎样的心理?
4.面对这只受伤的鸽子,这个可爱的生灵,假如我们与它来一次心灵对话,此时此刻它会对你说什么?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1.鸽子看到鸽子很惊喜,让老师想到了观蚊如鹤的幼时沈复,想到了百草园中玩耍的少年鲁迅。同学们,你们从作者的儿子看到鸽子的惊喜中,可以想到孩子有着怎样的天性?(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和小动物们为伴,相互逗乐。)文中哪些内容展现了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请你找一找。指名回答。(第11节有关语句)
2.孩子有着亲近大自然的天性,那么作为成人的“我”向往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明确:第9小节,作者参加内蒙笔会的描写。“情不自禁”“趴”“喊”等词,“仿佛……大地母亲的心音”。男生朗读写内蒙古草原风光的语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表达的方式看,这几句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因而显得生动传神。(板书:描写)
3.在阅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孩子或是成人都有亲近大自然的天性,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用文中的语句描述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吗?
先指名回答,然后女生齐读。明确: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三)人类的错误行为
1.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的身边有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现象吗?请说一说。
2.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自然界又以怎样的方式发出了痛苦的倾诉?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明确:第12小节。这几句同样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为什么呢?明确:因为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且语言富有强烈的感彩。
(四)真情呼唤
2.你能模仿文中的句子,发出自己的深情呼唤吗?
我希望:,不再;我希望:,不再;我希望:,不再。
3.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地排放污水废气……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大家能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4.第10小节就表达方式而言属于哪一种?(板书:议论)
5.作者的这番议论,发人深省,对有些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那么,能否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呢?作者的儿子是怎样做的?
明确:第11小节,“儿子拿来……晚餐”(人对自然)友善
人和自然本为一个整体,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和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虽然现今有不少人正做着伤害自然伤害自身的事情,但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保护自然,人与自然还是能和谐相处的。
6.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作者最后拿定主意:明天先不封阳台。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板书: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拓展延伸
爱护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做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先动笔写一写,再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作家杜卫东从日常小事――是否封阳台中,让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是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板书)。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明天要封阳台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描写
小中见大
明天封阳台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议论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共20分)
1、看拼音写字。(8分)
sōngzhī(
)nùhǒu(
)tuīcè(
)chídùn(
)wēngǎo()tǎngruò()
wèijiè()biānfú()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造句。(8分)
五(
)(
)斓前(
)后(
)若狂
茹(
)饮(
)无(
)力毫不(
)
造句:
3、按要求写句子。(4分)
(1)太阳照射着树林。(把句子写具体)
(2)新奇的纳米技术怎能不让人惊叹呢(改为陈述句)
二、积累与运用(30分)
1、按原文意思填空。
(1)《乡下人家》通过描述____幅画展现了乡村的美丽与宁静,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无限喜爱之情。(2分)
(2)《琥珀》一文中作者说,通过琥珀可以推测出几千万年前的
事情,那为什么作者使用“推测”而不是“猜测”?说说你的理解。(3分)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填写诗句。
(1)《四时田园杂兴》的诗人是_____,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四种景
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清平乐村居》中,描写出兄弟三人在做不同的事情的词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风雨送春归,_______._____________,犹有花枝俏。(4分)
(4)_________,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4分)
(5)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儿童急走追黄碟,_____。(4分)
三、阅读理解(共25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飞向蓝天的恐龙(节选)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yānyǎn)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péngbéng)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xīqī)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另一种看法是,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
有些科学家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科学家们认为: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pìbì)了一个崭(zǎnzhǎn)新的生活天地。
1.在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5分)
2.短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方面介绍了恐龙的庞大家族。(3分)
3.这段话主要写了(
)。(2分)
A.科学家们的推想B.庞大的恐龙家族C.恐龙的演化过程
(二)课外阅读。(15分)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这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光的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而蓝色能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的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也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文中第1段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2段画“____”句子运用了______说明方法。(2分)
3.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给本文选一个恰当的题目:(
A.大自然色彩的奥秘B.天空为何呈现蓝色
C.太阳光的奥秘D.大自然
5、你眼中的天空是什么颜色?说说理由。(5分)
四、小练笔。(25分)
一、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大自然美景的熏陶与感染,产生写作的欲望
二、寻找身边的观察点
我们教师领学生去参观,不一定要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美景可作为写作素材。我们学校的自然景观一般,但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发现校园的美无处不在,学生笔下的校园如诗如画。提到观察,其实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观察,只是泛泛地看,观察之前,老师一定要做观察指导。
3.感情真挚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感情真挚,“感情真挚的标准就是既要文字感人肺腑,要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恰当的选择材料,运用各种抒情方法,让读者既清楚而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这种情感。
1.写好比喻句的方法。
(1)充分展开联想:联想是比喻的基础,几乎每个比喻句都是通过联想来实现的。比如当我们看到天上的白云时,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棉花或者白色的花朵,看到董仍的脸庞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花朵。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联想,我们可以多加训练,让自己的联想更广,这样造出的比喻句会更生动、传神。
(2)抓住事物的特点,在观察事物时,能够快速抓住事物的特点,从特点入手,寻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会产生很好的特点。
2.写好拟人句的方法。
(1)把人类的世界驾驭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之上就是让动植物、事物说人的话,做人的动作、具有人的心理状态、符合人的心理习惯。
(2)用你的大脑代替事物思考。当你看到一本躺在桌子上的书,你会想这事属会有什么想法呢,他汇报。
3.写好排比句的方法。排比句能够增强语句的气势,造成强烈的效果。
思想品德要求: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要求: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给予补充。
二、看图想像
1、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
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
4、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检查学习情况。(度字音,辨字形)
3、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共同学习词语。
4、逐段读课文,理清各段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一段,把句子换个说法。
2、学习第二段
a、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什么?
c、练习朗读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抓关键词进行体会:定会、一半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1、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一共有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老师适当点拨个别句子
3、总结出大泉的特点:有气势,很壮美。
4、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泉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5、老师课件出示大泉的样子,对照自己的想像是否有不同于图片的,可以发言。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让我们看看池边的小泉是怎样的
1、请自己读这段课文,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什么?
2、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上了“有的……”句式
3、启发大家想像,水泡还有些什么样子的?
4、学生动手把不同形态的水泡画下,展示给同学们看,进行说话训练。
5、朗读训练体会有趣
关键词:语言亮点真情实感妙用修辞人物描写巧加修饰细节描写
一、妙用修辞
A.雨似珍珠,颗颗镶嵌着情。雨似银针,针针串联着爱。
B.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C.雨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古诗词的音符。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美;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期盼;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闲适;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的豪壮……
二、人物描写
A.此人圆滚滚的身躯上安着一个圆滚滚的脑袋,中分的头发向两边梳着,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到一双小小的眼睛。像两根红肠似的嘴巴上边长着一只小“巧”的鼻子。一笑起来,只见原来就很小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嘴巴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浑身的肉也像注了水似地颤个不停。活脱脱一个安西老爹的翻版。
B.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低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这两组文字分别采用外貌、心理的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跃然纸上。
三、巧加修饰
A.①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②母亲的话象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B.楼道里传来咯噔咯噔的走路的声音!
寒风吹着那破旧的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
除夕的夜晚外面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呱哒,风把门吹开了。
四、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为了进一步刻画人物的心理,与人物的心理进行烘托,使所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描写更生动观察更细致,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
示例如下: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原文照录】
救救母亲!救救地球!
孙瑶
“真该死啊!”人群中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家沉痛地说道:“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孽呀!”望着汩汩的污水,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此段过渡,由叙述描写转到下文的议论和抒情。“我”不可能在当场,只能是看到报纸上的消息而引发感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可见她昔日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此段想到黄河辉煌的昔日,联想到黄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跟现在的情况形成对比。)
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养育了你们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然而有谁能想到,你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体,还因为图效率,图钱财,把那些未经清理的废水、废渣、废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还有,你们无休止地滥用水资源,不懂节约,致使我的内部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你们会遭到惩罚的!”(此段用设想的方式,用拟人的手法,探究黄河受到污染的原因,议论环境恶化的危害。可惜的是,内容简单,匆匆而过,谈原因没有分类,说危害没有深入。)
我不禁想得更多。人类不再畏惧自然破坏自然的时候,大海、苍穹,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为我所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真的恼火了,于是,洪涝、大气污染事件、泥石流、土地盐渍化不断发生,摆在人类面前。不知是人类认为自然的报复还算仁慈,还是人类自身认识的偏差,悲剧,似乎却愈演愈烈。秋风中弥漫着烟雾,昙花凋败,湖水浑浊,燕失树丛,蚌无清潭。万物,趋向于失生命。(此段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对自然的报复,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事例,没有针对性。)
大自然是公正严明的,惩罚终于降临到人类头顶,中国的缺水状况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人们再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一颗眼泪。突然,不知从哪里传来的声音:“世界各地现已被浓雾包围,各地沙漠化严重,已找不到绿洲了……”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彻底醒悟过来,尽最大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多奉献,每个人都伸出手来创建我们的绿色家园。(此段回到水问题上来,指出危害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但跟上文的联系不紧。)
多少年风雨地球默默承受,多少年苦难地球独自经受,多少年辛酸地球都尝过。地球的伤疤,应该让每一个地球人去抚摸,并夜夜牢记。如果现在是我们昨天行动的结果,那么未来将是我们现在行动的结果。没有地球,就没有我们,地球的未来,我们肩负。(此段上升到保护地球上来,内容跟前面重复了。)
【升格指导】
一、用标志句体现思维的过渡和转换
二、用相似材料体现内容的充实和深化
三、用抒情性画面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原文在揭示题旨的时候,更多的是空洞的议论,大而无当,不如用抒情含蓄地表达,用梦境写自己的期望。比如用幻觉写感想,这样在描写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更有艺术感染力量。
【改后文】
地球的未来,我们肩负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是无尽的徜徉,一片鸟语花香,阳光中氤氲着和谐,苜蓿花开,海浪拍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天然中竞自由。
然而,现实是无奈的。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悠久历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描绘的正是黄河,可见她昔日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
我似乎听到了黄河在哭泣――“我养育了你们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然而有谁能想到,你们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恩将仇报,把一袋袋甚至一箱箱垃圾倒入我的身体。你们为了图效率,图钱财,把那些未经清理的废水、废渣、废物全部注入我的血液……还有,你们无休止地滥用水资源,不懂节约,致使我的内部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你们会遭到惩罚的!”
我似乎又看到了英国伦敦的那场烟雾――1952年12月5~8日,烟雾弥漫全城,侵袭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当人们的眼睛感觉到它时,眼泪就会顺着面颊流下来。每吸一口气就吸入一肺腔的污染气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咳嗽声。烟雾期间的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我似乎又看到日本的那场镉灾难――日本的三井金属公司排出镉,造成在河流两岸如群马县等地出现一种怪病。患者一开始是腰、手、脚等各关节疼痛,延续几年之后,身体各部位神经痛和全身骨痛,使人不能行动,以至呼吸都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骨胳软化萎缩,自然骨折,一直到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有的甚至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
我又似乎听到一种强大的声音:“世界各地现已被浓雾包围,各地沙漠化严重,已找不到一块绿洲了……”
我有一个梦想,梦中是纯纯的蓝色和白色的天空,下面是淡淡人烟,鸡鸣、狗吠,一片桃林,一条小溪,粉红的花瓣顺流浮沉,似乎还泛着几丝清香,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悠远……
1、结合预习提示:假如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把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要害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索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详细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练习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2、结合练习重点:语文教材中,“练习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练习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练习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练习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爱好,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