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边坝县打造林麝人工养殖基地—高原“软黄金”致富“金名片”现代西藏

在昌都市边坝县尼木乡许巴村,全国首家高海拔林麝养殖基地——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静静地镶嵌在群山之中。

步入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圈舍映入眼帘。一只只林麝穿梭其间,它们或在林间觅食,或在草地上休憩,偶尔会用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世界。

“从最初引进的10只林麝到如今的200多只,每一只林麝,都是基地人心中的宝贝。”边坝县林麝人工养殖基地负责人拜金告诉记者。

养殖基地从无到有

林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麝有香囊,其分泌和贮存的麝香香气醇浓,经久不散,是配高级香水、香精的定香剂,又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用来配置多种苏醒和强心等急救药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素有“软黄金”之称。

由于我国麝香需求量极大,发展林麝养殖产业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也有助于野生林麝资源的保护。

2018年4月,在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边坝工作组努力下,边坝县人民政府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漳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经多方论证,结合西藏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最终选定在边坝县尼木乡建设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同年7月30日,林麝养殖项目取得自治区林业厅行政许可批复,成为自治区首家合法人工驯养林麝基地。

2018年10月,第一批从区外引进的10只林麝入住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为确保林麝健康成长,基地特别聘请了专业的饲养员与兽医悉心照料每一只林麝。不仅如此,为了让林麝尽快适应高原环境,基地还引入了林麝养殖专家与科研团队,共同研究一套包含饮食配方、饲养方式、疾病防控等符合高原条件的养殖模式。

在林麝的饮食上,基地工作人员更是费尽心思。除了前往附近的森林采摘刺梅叶、桦树叶、松树叶以外,得知林麝也喜欢吃小白菜、红萝卜、莴笋、西兰花等蔬菜,基地工作人员又搭建8个大棚种植蔬菜,让林麝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尽管基地的每个人都很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林麝的成活率,但第一批林麝还是所剩无几。”技术员索朗罗培说,面对失败,大家并没有放弃,正是在大家不断努力和坚持下,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不仅克服了在海拔3700米种群繁衍的技术难题,还总结出了独一无二的养殖技术。如今,养殖基地存栏201只,其中成年公麝83只、成年母麝85只、幼崽33只。

“软黄金”变真黄金

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只有产业兴才能实现群众富。

经过近6年的努力,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形成了高海拔独有的“养殖体系”,驯养成活率均超全国平均水平,基地的发展之路也逐渐清晰起来。

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发展、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的饲草、蔬菜等种植模式,探索建立本地人工、饲草、养殖一体化饲养模式,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推动由“输血”变“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今年60多岁的嘎秋卡是基地的饲养员,负责林麝的日常生活、饲料喂养。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而且基地还提供食宿,很珍惜在林麝养殖基地的工作。

不仅长期雇佣本地群众6人,基地每年还雇佣临时人员400余人次,年度助农增收21万元。

2023年,基地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基地出售麝香盈利25.4万元,31只新生的林麝幼崽市场估价124万元。这一年,基地的总产值达到了149.4万元。

今年5月,基地首次出售种源,以每对8万的价格出售10对林麝种源给西藏藏麝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获利80万元。

拜金告诉记者,基地计划在2025年实现公麝与母麝的比例为1:3,把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打造成国内高原林麝引种基地,通过销售种源尽快实现养殖基地经济效益最大化,基地预计每年产崽100余头,产麝香约1公斤,年收益约500万元。

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

在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的背后,是漳州市政府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更是在科研与实践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推动了基地的发展。

边坝县政府与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联合挂牌成立了“西藏高原麝类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圈养林麝对高原低氧的生理和免疫适应及耐低氧种群的组建”项目课题,模拟野外生存环境,开展人工与野生林麝驯化研究。通过不断实验,林麝驯养在体态、毛色、疾病预防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这些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改良人工圈养类种源品质,全面推广半散养模式,为人工驯养麝类种群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科学依据。

“林麝产业作为边坝县的特色,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初级加工阶段。”边坝县常务副县长,福建省援藏干部林福泉向记者介绍,为拓宽产业链,福建援助边坝县工作队正着力积极引进企业,专注于麝香与本地野生藏药材的深加工。此举不仅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乡村振兴。

如今,边坝县林麝养殖基地已成为一个可复制的成功模式,从最初的10只,到如今的200多只,每一步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这片高原上的“软黄金”,正以它独特的方式,为边坝县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THE END
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好生态让林麝养殖有“钱”景铜川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高级香料,因其市场前景好、价格高,素有“软黄金”之称。麝香具有开窍、通络、散瘀之功效,是一种昂贵的香料,在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更是拥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宜君县湫沟村陕西宇东特种养殖有限公司的人工繁育林麝养殖基地,只见一排排圈舍干净整齐,圈内皮https://www.tcrbs.com/2023/1124/240741.html
2.凤县“林麝”——靠山吃山,不同吃法结局迥异独家播报留凤关镇沙江寺村的汪玉芳租养了陈树民的两对林麝,开始了自己的林麝养殖。考虑到汪玉芳家经济条件不好,陈树民没有要她返还仔麝,只要求她不饲养时把母麝还回公司即可。 林麝养殖发展成产业,有人从中直接受益,也有人间接受益。 凤县依托全县12个林麝产业示范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除了自养、代养等带动养殖户参与,https://www.ishaanxi.com/c/2023/0719/2898519.shtml
3.陕西凤县:发展林麝养殖振兴乡村产业。二是促进产业聚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养殖户参与组织,整合公司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养殖户的种源优势,推进“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规范和优化市场秩序,对农户繁育的种麝和麝产品实行价格指导,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凤县林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按照“一心三区一带https://www.greenchina.tv/news/detail/id/12824.html
4.坐拥国家“一级宝贝”,上海崇明80后养麝人却很苦恼?张周旋说:“其他地区上规模的养殖基地基本都需要靠政府补贴来维持,有资质养殖的个人更不愿意干亏本买卖。”于是,养殖基地内的数十头林麝,就成了“烫手山芋”,“养也不是,不养也不是”。 所幸,张周旋还有个对麝有深厚感情的丈夫。刘学武一年10万元左右收入几乎全部贴补到养殖基地中,他还亲自下地,种上了红薯、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5269
5.渭南市:林麝养殖“香飘”致富路原标题:林麝养殖“香飘”致富路 3月17日,记者来到临渭区孝义镇孝联村林麝养殖基地,只见砖瓦麝舍整齐排列,舍内林麝正悠闲地晒着太阳,两颗“黑宝石”眼睛大而有神、颇有灵气。 “咱们是临渭区首家林麝养殖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多出没于海拔2400米至3800米高寒山区的林麝终于在咱平原地带安了家。”孝义镇孝联村https://i.ifeng.com/c/8EYie39i4RH
6.林麝养殖养出致富好“钱”景近日,走进秋扒乡雁坎村林麝养殖基地,一排排圈舍整洁干净,一只只皮毛顺滑的林麝安静又警觉,黑黑的眼珠大而有神,颇有灵气。 “林麝生性胆小,喜欢独居,为此,基地为每一只林麝都设置了独立的房间,以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每个舍间还安装有摄像头,方便我们随时查看它们的生长状况。”雁坎村党支部书记郑金生说道。目前基地https://www.hntv.tv/rhh-3179280399/article/1/1848650836416618498
7.羊城晚报清晨时,雪停了。藏族汉子罗加长一大早就来到了他的林麝养殖场。又到采掏麝香的季节,今年的第一次采掏,他在饲养员的协助下,从一只公麝腹部香囊中采得麝香32克。如果按每克可卖得450元计算,这头林麝将为他带来14000余元的收入。 他纠结的眉宇舒展开来。 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1-11/14/content_8_445641.htm
8.广州日报段建华介绍,黑水县木苏镇日十多村林麝养殖基地是广州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工程组委会共同捐资创建的高科技扶贫项目。项目创立7年多先后捐出资金近100万元,以养殖基地为基础成立了“黑水县木苏林麝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项目负责人罗加长在7年间组织带领合作社社员、当地村民建设林麝圈舍、饮水架线,引进种麝,饲养https://gzdaily.dayoo.com/h5/html5/2024-07/07/content_870_862803.htm
9.林麝养殖养出致富好“钱景”据悉,万润源麝业林麝养殖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10135平方米,是留坝县招商引资,引入的林麝养殖龙头企业之一。今年4月投用,配套养殖饲料仓储、数字监控室、科技研发区等。 “数字化”是该基地一大特点。“在林麝培育过程中,我们引入食料分析、病历分析、遗体采样分析等多种生命科学技术,建立林麝谱系数据库,可以https://www.ceweekly.cn/area/sx/2024/0809/451892.html
10.甘肃华亭:林麝养殖“香千里”致富路上“钱景好”张治海介绍,现在林麝养殖龙头企业慧源麝业林麝养殖有限公司全面推行“1+1+1+N”(即:龙头引领、企业合作社支撑、能人带动、贫困村和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有效形成了“大带小”“新带老”“强带弱”“企带农”的互联帮带机制,并已成功注册成为甘肃省唯一一家集林麝驯养繁育、天然麝香生产为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https://news.cnr.cn/local/dftj/20240403/t20240403_526652122.shtml
11.凤县:发展林麝养殖振兴乡村产业“财政+金融+村集体经济+林麝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全力推广“自养、代养、寄养、合养、饲草、务工、麝区共养”等七种养殖模式,建立了农户与林麝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突破土地、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提升普通群众参与林麝养殖的积极性,全县30%的群众在林麝产业链上直接或间接受益,林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有效带动https://www.hubpd.com/hubpd/rss/cmmobile/index.html?contentId=864691128455404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