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1月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公布。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一号文件主题将聚焦“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全文主体框架分五个部分,共三十二条。提出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改革是动力,法治是支撑。文件已经下发地方。
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有望成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更强调“落地”
相较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未变,只是用“进一步”替代“全面”。
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只是讨论稿,后来在正式成文时进行了修改。不过,主题仍然是围绕“农业现代化”展开的。从主题的内容和要求来看,2013年至今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和连续性”。只是侧重点不同。法治是承接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会议精神。
除此以外,农业自身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资源约束矛盾,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受损,资源利用开发的强度过大,农业生产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到,虽然中国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但是农业面临四大难题:一,遭遇“天花板”,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全面超过国际价格;二,“地板”上升。农产品成本仍在不断上升;三,补贴“黄线”,加入WTO的承诺使得“黄箱政策”的补贴不能再继续增加;四,生态环境对农业亮起了红灯。
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质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应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此外这次文件更强调做法和途径,而非理念、思路。知情人士表示,这主要在于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要落地,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办法来解决。
工商企业要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从2009-2013年的广东饲料产量来看,从1752万吨增长到2250.6万吨,增长速度依然较快。2013年受天气、畜禽价格低迷、重大疫病等多重不利影响,饲料产量出现了首次下滑,
2014年广东省饲料产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预计达到2423.17万吨,同比增加7.68%。
按企业数量算,2013年全省饲料企业数量883个。2014年是换证年,受政策和自身发展影响,2014年广东地区饲料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近年来,大型饲料企业挟资本、品牌、技术之利,加大营销费用投放力度,深化养殖技术服务,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也积极采用扩建新厂、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行业集中度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按单厂产量计算,全省年产30万吨以上的饲料厂共计11家,总产量约481.7万吨,占总量的21.4%。
按单厂产量计算,全省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厂76家,总产量约1080余万吨,约占总量的66%。
3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集团企业16家,分别是温氏、双胞胎、大北农、金新农、正大康地、金钱、澳华、加大、恒兴、海大、南宝、得宝、通威、星星天天、粤海、汇海(排名不分先后)。
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料集团企业共4家,分别是温氏、南宝、海大、双胞胎。
预计2014年珠三角地区饲料总产量1500.12万吨,同比增长3.33%,占全省饲料总产量的61.97%;粤东地区饲料总产量为142.19万吨,同比增长12.68%;粤西地区饲料总产量616.72万吨,同比增长13.07%;粤北地区饲料总产量164.13万吨,同比增长29.40%。
2009-2013年,广东省配合饲料的比重保持在95%-97%。2013年广东省配合饲料2158.0万吨,占95.89%,同比下降3.8%。
预计2014年配合饲料产量为2311.17万吨,同比增长7.69%。
2009-2013年,广东省浓缩饲料的比重保持在1.5%-2.0%。2013年广东省浓缩饲料35.50万吨,占1.65%,同比下降1.93%。
预计2014年浓缩饲料产量为46.40万吨,同比增长1.85%。
2009-2013年,我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比重保持在2.0%-3.0%。2013年我省添加剂预混合饲料57.1万吨,占2.54%,同比上升9.81%。
预计2014年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量为65.60万吨,同比增长11.98%。
猪料成为畜禽料中增长最快的品种。从市场份额而言,广东猪料从第二位上升至第一位,比重由2009年的31.63%上升至46.36%。2013年猪料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的,达到1043.32万吨。
预计2014年猪饲料产量1175.40万吨,同比增长12.66%。
从市场份额而言,广东肉禽料从第一位下跌至第二位,比重由2009年的42.65%下跌至29.77%。2013年肉禽料产量首次跌破700万吨,仅670.06万吨。与猪料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2009-2013年,肉禽料复合增长率为-2.16%。
预计2014年肉禽饲料产量683.35万吨,同比增长1.98%
受H7N9影响,蛋禽养殖场的补栏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这也是2013年蛋禽料出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2009-2013年,广东蛋禽料平均增长率为-1.35%。
预计2014年蛋禽饲料产量126.97万吨,同比增长2.25%。
水产饲料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占比在17%-18%之间,波动较小。2009-2013年,广东水产料平均增长率为5.08%,是增长较快的另一个品种。
预计2014年水产饲料产量415.85万吨,同比增长6.30%。
——载自:广东饲料网
对于中小猪场,大都数缺少必要的技术,管理不到位,硬件差,理所当然地希望有一种饲料把他们全部的问题都解决了,只管把饲料投入料槽就等着收银子。对饲料寄以了太多的期望,把那些原本是饲养管理或者兽医的职责和功能都假设到饲料上来是不切实际的。
误区1:高蛋白质
首先需要科普的是猪需要的不是蛋白质而是氨基酸。蛋白质经消化道消化后分解成小肽和氨基酸,再经小肠吸收,到体内再根据猪的需要来合成猪体蛋白质。一些厂家宣传高蛋白并以此作为卖点来吸引客户。一方面,过高的蛋白质加大了猪消化系统的负担,不但降低饲料营养的消化率和吸收比率,浪费饲料资源,排放的氮源还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饲料厂跟风做所谓的高蛋白饲料,在市场竞争和成本双重压力下不得不采用劣质蛋白原料,一些不法商人甚至非法添加来达到高蛋白(如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就是为了提高粗蛋白含量的恶性欺骗手段)。
饲料的蛋白质要易于消化吸收,氨基酸平衡,蛋白与能量的比例匹配,这样的饲料才是合理而有效的。消化吸收率低的蛋白质(如羽毛粉)再高对动物也不会有好的效果,相反可能还会有负面作用。
误区2:药物添加
我们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一般开药都是2~4天的用量,为什么?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加药饲料确要陪伴猪儿一生,如果大剂量添加药物,无疑是在人为损伤猪的药物代谢系统,给猪的生长发育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我们不要说外行的媒体天天在找我们的麻烦,其实我们自己也应该反省了。中国作为全球对大的抗生素使用国,有必要探讨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药物使用模式了。本行业内的人个个都责无旁贷!
误区3:技术服务
饲料厂比猪场更容易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在技术上比猪场有优势,做一些服务来保证饲料的使用效果和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无论做什么,我觉得都应该把握好边界在哪里。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饲料厂把服务做成了给猪打针,有的业务员甚至要变成去帮手喂猪这样的劳动力了。这样的服务失去了技术的真正价值,可以说是一种不到位的服务。
我觉得真正的服务应该是以建议和信息为主,操作的事情由养殖户来完成到位的:
1、根据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消毒程序;
2、制定饲养管理规范并教会猪场实施;
3、提供市场信息;
4、其它提醒。
误区4:味道
一些小猪场在选择饲料的时候主要看的是气味和颜色,如果是新鲜谷物的香味(原味)我觉得是很好的,问题是目前在一些饲料厂的误导下大量添加香味剂来掩盖其饲料中的不良气味。
我一直反对给猪料加所谓的香精,为什么?
2、香精的气味人闻起来都不舒服(刺鼻),我猜想比人敏感很多倍的猪的嗅觉应该更会感觉受刺激的;
3、一些人说的“奶香味”,我问过几个做香料的博士,你尝过猪奶的味道吗?他们都说没有。既然没有尝过,何来所谓的奶香味,可以说全凭猜测。我们集团曾经找人尝过新鲜猪奶的味道,说是没有香味,有一点咸味而已。
误区5:颜色
我所接触过的猪场老板,大都数都对饲料颜色很敏感。照理说你做的饲料猪爱吃,长得快,成本低就好了,饲料又不是什么观赏物,为什么还有花那么多心思去考虑颜色呢?
因为颜色问题,营养师在做配方的时候把很多性价比很高的原材料剔除了。比如在豆粕高价的时候,用5%的双底菜籽粕每吨可以节省100元成本而不会影响猪的生长和采食量。
一些饲料厂甚至添加着色剂来让饲料看起来更漂亮,浪费了成本。
对颜色的崇拜还让饲料厂在生产和配方修订时小心翼翼,失去了很多降低成本的机会。而这些成本,最后都被转嫁到猪场了。
误区6:自配料
自配料真的省钱吗?
我拜访过是自配料农场,其实他们是配方成本都是很高的。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一些预混料厂家为了“突出效果”,盲目将饲料档次提高;另一方面饲料原料的采购成本比饲料厂高很多;再加上他们计算的时候没有将损耗和加工费算进去,在玉米水分高的时候,损耗可以达到1%以上。
自配料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原材料质量无法控制,仅凭感官判断质量。像今年的小麦与麦麸的呕吐毒素污染,感官是无法判断的,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自配料对于用量不多而保质期有短的原材料(比如麦麸)无法保证新鲜,每次买一点点的话,采购和运输成本又高,买多的话又容易霉变或酸败(特别是广东海南这样的气候),最后往往是将就着用,猪场很多时候没有意识到霉菌对母猪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还有一些农场,资金不足而靠原材料经销商赊账,对其质量选择失去了主动权,所买的原材料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目前人工难请是养殖业遇到的一大挑战,自配料的劳动力需求也让不少猪场头痛不已,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工人要回家,老板就必须变成劳工,一个节下来灰头鼠脸,满身疲惫。你说这养猪到底是为什么呢?
误区7:膨化
由于膨化的标准缺失,很多饲料厂就以此作为卖点来忽悠农民。对于幼龄仔猪,原材料膨化后可以提升其消化率,但对于中大猪来说,膨化就过于浪费了。再说,因为没有标准,很多没有膨化的饲料也敢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原材料是膨化过的,最后把农民搞晕了。
曾经看到一公司吹:原料经过200度以上的温度膨化,杀灭了能耐受200度的霉菌,感觉凉飕飕的!任何东西吹过了就会爆的呀。
膨化能够达到200度吗?特别是豆粕玉米的膨化经过这样的高温后还有用吗?
误区8:泡水
一些猪场习惯泡水饲喂,那么泡水的快慢和泡水后的感官就成为他们判断饲料好坏的依据。
风速,但数值与其他两处差值较大。远离进风口且与进风口同高,也能间接表示进风口的风速。其他任意地方不与进风口同高就会有影响,压力差就会有变化,但实际测量中与同高远离进风口处的压强差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