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又叫鳝鱼、田鳗、长鱼,我国除西北高原地区外,各地水域均有分布。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黄鳝体形细长,光滑无鳞,体表黏液丰富,分布有许多不规则黑色斑点;体色一般为黄褐色或青褐色;鳃退化,具有咽腔和皮肤辅助呼吸的特点。黄鳝营穴居生活,喜欢打洞或在水草中栖息,有昼伏夜出,趋阴避光,冬季休眠等特性。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当水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
黄鳝有性逆转特性,一般初次性成熟为雌性个体,产卵后转为雄性个体。体长30cm以下的个体(体重50g以下)大多为雌性;体长40cm以上的个体绝大多数为雄性。
二、苗种培育
(一)水泥池培育
1.水泥池的要求
周围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源充足且便利、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培育池宜选用小型水泥池,单个面积一般不超过10m2,深度30~40cm,水深10-20cm,池底铺有5cm左右厚度的土层。进排水口分别设在水泥池两端相对位置,并用密眼网片封扎好。水泥池要有防逃的倒檐。
除鳝苗池外,还要准备较大面积的分养池,因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育,会出现个体差异,而分级培育可解决大小个体争食问题,也可避免大小个体的残食现象。
2.培育池准备
(1)消毒。鳝苗入池前10~15天,选择晴天将培育池进行药物消毒。先将池内过多的水排出,只留5~10厘米深,每平方米池用生石灰0.15~0.2kg化浆消毒,趁热将浆泼洒全池,不要留有死角。
(2)施肥。在药物消毒后2~3天注入少量新水,均匀施入发酵粪肥0.5~1.0kg/m2。用量过多会使水质过肥,不利于鳝苗的生长。基肥应在鳝苗入池前一周施好。
(3)移植水草。水面移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池底投放供鳝苗栖息、藏身的杨树须等隐蔽物。
3.鳝苗放养
鳝苗出膜5~7天即可转入水泥池进行人工培育。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0~400尾,微流水池另可增加100~200尾。鳝苗入池前,应将运输容器内水温调整至与培育池水温相近(温差不超过2℃),同一培育池要求放养鳝苗规格相近。
4.饲料投喂
鳝苗开食饵料主要为池中浮游动物,当浮游动物不足时,需人工补充轮虫、水蚤、熟鸡蛋黄,或蛋黄与豆浆调成的糊状混合物,全池投喂。7~10天后,投喂剁碎的蚯蚓、河蚌肉、小杂鱼、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日投喂约占鳝苗体重的2%~3%,每天傍晚投喂1次。饲养20天后,鳝苗体长达4~5cm,随着个体逐步增大,摄食能力增强,可投喂水蚯蚓以及切碎的蚯蚓、黄粉虫、蝇蛆、河蚌肉、鱼肉等,日投喂量占到鳝苗体重的5%~7%。养殖后期,饲料种类逐步多样化,如适当搭喂豆饼糊、幼鳝配合饲料等,避免黄鳝养成偏食习惯,造成往后难以驯化饲养。
5.日常管理
培育用水要清新无污染,注意经常清除池内残饵,及时换水,特别是养殖后期及高温季节要增加换水次数,每次换水量不超过1/3,且换水温差不超过3℃。高温季节增加阳光遮挡物,如在池面种植一半面积的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温。
(二)网箱培育技术
池塘中架设网箱,培育黄鳝苗种。
1.培育池塘的选择与清整
培育鳝鱼苗种池塘选择在鳝鱼繁育场地附近,面积1~3亩为宜,池深1.2~1.5m,池底淤泥15~20cm。在稚鳝苗投放前15天,每亩用75~100kg生石灰彻底清池。
2.网箱制作和设置
采用40~60目乙纶网片制作网箱,网箱规格为1m×1m×1m或2m×1m×1m。池塘内网箱成排排列布置,每排箱与箱之间的间距在1~1.5m,排与排之间的间距在3m左右。网箱为固定式设置,网箱顶部高出水面50cm左右。
投苗前,网箱需要在池塘中浸泡7~10天,让箱体附着藻类,使网箱质地变软。网箱内移植经消毒后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覆盖面积达60%以上。
2.苗种放养
稚鳝通过网箱人工繁育方式取得。当发现亲鳝在网箱内筑巢产卵后,水温在25~28℃时,在亲鳝筑巢产卵后第10~12天,稚鳝已孵化出且卵黄囊尚未完全消失,或已完全消失但稚鳝还在水葫芦根须内聚集而未扩散时,用盆将根须聚集有稚鳝的水葫芦捞出,并迅速将水葫芦放入培育网箱中,注意此过程不要抖动水葫芦,避免稚鳝落入盆底,导致稚鳝受伤或死亡。稚鳝投放密度控制在400~500尾/m2。每个网箱内应投放规格一致的稚鳝。
3.饲料投喂
稚鳝投放到培育网箱后,若稚鳝卵黄囊没有消失,待其消失后开始投喂饲料,若卵黄囊已消失,则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所投饲料为活的水蚯蚓。在培育阶段的前10天,每万尾稚鳝每天投喂水蚯蚓500g,培育阶段的第10~20天,每万尾稚鳝每天投喂水蚯蚓1000g,培育阶段的第20~30天,每万尾稚鳝每天投喂水蚯蚓2000g,每天投喂3次,即早、中、晚分别投喂1次。投喂水蚯蚓时,先将其放在盆内,用水稀释并用手搅拌均匀后,泼洒到水葫芦叶面上,然后用水泼洒叶面,使其落入到水葫芦根须上。培育30天以后,每天投喂1次,即在每天下午5时后投喂,投喂量按照种苗体重的8%~10%投喂,投喂方法同前。待11月中旬水温低于12℃时停止投喂。当幼鳝规格达到4~5g(2个月后),及时分箱。
4.培育管理
做好日常观察和检查,坚持早晚巡塘。要经常仔细检查箱体,是否被水老鼠咬破,如有漏洞应及时修补。要定期捞取网箱内过多的水葫芦,防止水葫芦生长过旺。注意池塘水位变化,特别是夏季下暴雨或高温干旱时,应及时调整网箱位置。随着黄鳝个体长大,应及时筛选分养,调整密度,防止黄鳝以大吃小,每隔30天分养1次。并且为保证鳝苗安全越冬,在每年8月底要将网箱内的水葫芦逐步替换为水花生,至11月中旬黄鳝开始越冬时,网箱内全部为水花生覆盖。
三、成鳍网箱养殖
在池塘里设置网箱,进行黄鳝养殖。
1.池塘条件
设置网箱的水体要求无污染,进排水方便,避风向阳,便于管理。放网箱的池塘面积不宜过小或过大,合适面积在2~10亩,水深1~1.5米为好。底泥厚度低于15厘米。
网箱养殖黄鳝的池塘可以放入一些耐低氧和调节水质的鱼类,一方面可以活跃水体,促进水体流动,另一方面可以清理黄鳝养殖形成的残剩饵料和有机质。可选用的品种以鲫鱼、鲤鱼、鲢鱼、鳙鱼较好,放养数量25~50千克/亩左右,具体数量可根据放养规格来决定。
2.网箱的制作与安装
选用网质好、网眼密、网条紧的聚乙烯无结节网片制作网箱。网目大小视养殖黄鳝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黄鳝且利于箱内水体交换为原则。生产上一般选用网目为10~36目,网箱上、下纲绳直径为6~8毫米。网箱规格为3m×2m×1m或4m×2m×1.2m,在网箱口上方一周伸出6厘米的宽檐。
网箱布置时,箱体入水50~70cm,箱底部高于水底50cm以上。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水面的1/2。网箱整齐排列,两行之间工作通道宽1.5m以上,箱间距40cm~50cm。采用木桩或竹竿固定,上纲绷紧,下纲松弛,使网箱完全张开。网箱在鳝种入箱前5~7天下水,以利于箱的网片上着生藻类组成的生物膜,可避免鳝种摩擦受伤。
3.放养前准备
鳝种放养前,对养殖水域、网箱、水草等均要进行彻底消毒。在网箱内投放水花生,其覆盖面占网箱面积的80%左右。这样既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又能为黄鳝提供隐蔽歇息场所,有利于黄鳝的生长。外源水草应先在池塘中暂养3~5天后再移植入网箱,入池前有用2%~3%的食盐水浸泡水草3~5分钟,浸泡废水不得倒入养殖池内。以防止蚂蟥等有害生物随草带入箱中。
水草生长季节易发生虫害,主要是斜纹夜蛾,发现后用4.5%高效氯氰菊酯溶液喷杀,使用剂量按说明书要求。水花生不能高出网箱口,防止黄鳝顺草外逃。
4.鳝种投放
(2)鳝种采购与运输
鳝种采购和放养时天气:采购鳝种前3天及鳝种采购当天要求鳝种产地是晴天,放入网箱后3天要求养殖池所在地是晴天。天气变化大或昼夜温差过大不宜投放鳝种。
(3)鳝种挑选:鳝种运到目的地后,将容器中的水倒出一部分并逐渐加入养殖池水,经过20分钟左右,当容器中水温与池塘水温一致后,进行鳝种挑选。挑选无病、无伤、粘液丰富、活力强、敏感健康的黄鳝。初选时,淘汰浮于水面频繁换气、有明显外伤和外部病灶的个体。复选分级,淘汰行动迟缓、活动无力的个体,然后按规格分级进箱。
(4)鳝种消毒:鳝种放养前,进行消毒,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也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消毒方法有:①用20mg/L的聚维酮碘浸泡鳝种5~10分钟;②用3%~4%的食盐水浸洗鳝种4~5分钟;③用10~20mg/L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
(5)鳝种规格:一般为20g/尾~50g/尾。
(7)放养密度:规格在20g/尾~50g/尾,放养密度控制在1.5kg/m2~1.7kg/m2;规格在50g/尾以上的,放养密度控制在1.7kg/m2~2kg/m2。
5.驯食
鳝种入箱后,需要适应环境才能正常摄食,为了使其尽快开口摄食,要进行人工驯食。
(1)开口驯食
首先通过驯食,使黄鳝开口摄食人工投喂的饲料,开口驯食饲料以鲜鱼或蚯蚓等为主。将鲜鱼或蚯蚓搅成糜状投喂。鳝种入箱后,每天在网箱内泼洒复合多维1次,持续2~3天,2天内不投喂任何饲料,第3天下午5点~6点开始喂食,每天喂食1次,每6m2网箱设2个投喂点,饲料放于水面水草上。第一次投喂量为鳝种体重的1%。第二次投食开始,根据吃食情况,按鳝种体重的0.5%~1%增加投喂量。当鳝种摄食量达到其体重的6%时,开口摄食驯化工作即告完成。驯食过程一般4~7天。
(2)配合饲料驯食
黄鳝正常摄食鱼糜后,开始驯食使其摄食配合饲料。将黄鳝配合饲料掺入鱼糜进行驯食,两种饲料的比例依驯食进程而调整。驯食初始以鱼糜为主,约占90%左右,以后逐日递减10%,与此同时配合饲料用量则逐日递增。7天后,投喂的饲料为鲜活饲料40%~50%,配合饲料占60%~50%。
鳝种摄食正常一周后,每100kg鳝用5.0g~10.0g吡喹酮拌饲驱虫一次,每3~4天使用一次,连续3次。
6.饲料投喂
黄鳝喜食鲜活的动物性饵料,如小鱼、小虾、水生昆虫、螺、蚌、蚬、蝌蚪、蚯蚓等。人工饲料中除了投喂黄鳝喜食的饵料以外,经过驯食还可以投喂人黄鳝工配合饲料(同鳗鱼配合饲料)等。
饲料质量:用于驯食的鲜鱼以及蚯蚓、螺蚌肉等要新鲜、干净。配合饲料粗蛋白达到38%~40%。黄鳝驯食成功后,饲料的种类及比例不宜大幅度调整。拒食腐烂变质的食物。
投喂量:日投饵率主要依鱼体规格、水温、水质及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日投饵率占黄鳝体重6%~10%(指鲜饲料与配合饲料混合重),水温在24℃~30℃、天气晴朗、水质优良时,可适当多投,阴雨天少投,闷热无风或阵雨前停止投喂,雾天、气压低时,要在雾散去以后再投;水温超过33℃,适当减少投饲量。饲料投喂量,以30分钟内吃完为宜。
投喂方法:将新鲜动物饲料使用搅肉机搅成糜状与配合饲料拌匀静置20~30分钟,于每天下午5~6点投喂于固定的投食点。可直接投放到箱内水草上,一般每4~6m2设一个投料点。若箱内水草过于茂密,可用刀或其他工具将投料点水草的水面上部分割掉或压下,使投入的饲料尽量到达或接近水面。
7.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箱一次,巡箱的主要检查摄食情况,看有无残饵;黄鳝活动情况,看有无异常;水温和水质情况;网箱有无破损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造成损失。做好黄鳝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及销售等记录。
(1)水质管理和调节
水质管理主要是稳定水位和防止水质变质,一般20~30天换水1次,夏季高温5~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不超过1/3;用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每月泼洒1次;定期对水体的pH值、溶氧、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进行检测。
黄鳝虽然耐低氧,但在严重缺氧时也会造成浮头,影响生长和发育,甚至引起死亡。当出现天气闷热,气压低,阴雨或有雷阵雨时;黄鳝食量降低;黄鳝群集在水池上层,散乱游动,并可见阵阵水花;池水色浓黑,混浊,水面出现气泡和泡沫等情况时,要注意防止黄鳝缺氧浮头。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减少投喂量、注入新水等措施。
(2)水温管理
即采取措施把水温控制在黄鳝适宜的生长、摄食范围内。如夏季高温
时,加注低温水,调整网箱入水深度;水面种水草;在网箱上面覆盖黑色遮阳网布或在池上方搭荫棚等。
(3)水草管理
及时调控箱内水草面积,夏季保持箱内水草覆盖率90%以上,立秋后降低至80%~85%;水草面积分布过小的网箱对生长不好,要及时补充水草;对箱内枯死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捞出。
(4)分级饲养管理
(5)越冬管理
黄鳝越冬停食前要强化培育,增强体质。在越冬期间,一是防鼠害。箱内四周必须保持30cm的空水面(即无水草带)。二是加厚水草层,为黄鳝提供栖息场所。三是防结冰。在网箱上加盖塑料薄膜,水面结冰时,还应及时破冰,防止水体缺氧。
(6)防逃管理
网箱下水前仔细检查,养殖中经常查看有无破损,防止网箱中水草枝叶漫出箱外;池塘加水或遇暴雨时及时提高网箱高度,排水的最大限度不能“吊箱”;防止人为破坏和老鼠咬破网箱等。
8.商品鳝捕捞
由两人分别位于网箱两侧水中,先将网箱内的水生植物捞净,然后用一根细竹竿伸入网箱一端底部,依次托起箱底,向另一端移动集中,洗净箱底污物,清除杂质,再将黄鳝打捞入筐,然后送到岸边过秤销售。如需长途运输尽量提前一天起捕。起捕黄鳝时要做到一口箱一口箱地起捕完,以减少黄鳝的应激反应。
四、病害防治
1.病害预防
池塘消毒:鳝种放养前,池塘水体严格消毒,消灭水体中病原体和其他敌害。
食场及工具消毒:每月用二氧化氯溶液消毒食场1次~2次;已发病鳝池用过的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药物预防:定期消毒,每隔15天对养殖池的水体用1.0mg/L漂白粉全池泼洒一次;或用0.5mg/L~0.75mg/L的10%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一次。
2.常见病害治疗方法
(1)出血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
症状:体表布满大小不一出血斑,有时呈弥散性出血;口中流血水,肛门明显红肿,外翻出血;病鳝多浮出水面深呼吸,且不停在水中转圈翻动,直至死亡。
流行情况:流行地区广,流行季节为5~11月份,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病水温为25~35℃。
防治方法:生石灰彻底清塘,定期更换池水;避免机械损伤;改善养殖条件,采用适宜的放养密度,选择科学的饲养配方,监控水质;严格检疫,防止病原菌的带入。发病时用0.3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配合内服药物,恩诺沙星粉10mg-20mg/kg鱼体重,1天1次,连用5-7天;或氟苯尼考粉10mg-15mg/kg鱼体重,1天1次,连用3-5天。最好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药物。
(2)肠炎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病鳝离群独游,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全身发黑尤以头部最为明显,腹部出现红斑,肛门红肿,肠内无食物,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一般发生在4~10月。
防治方法:生石灰清池消毒;不投变质饲料,及时消除残饵,防止水质恶化;发病季节每15~20天用漂白粉遍洒;同时,每50公斤鳝用50克大蒜拌饵投喂,连续6天,或每100kg黄鳝用0.5g硫酸新霉素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4~6天。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药物。
(3)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亦称腐皮病或梅花斑病。患病部位先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坏死和糜烂,露出白色真皮,皮肤充血发炎的红斑形成显明的轮廓。病鳝游动缓慢,头常伸出。
流行情况:发病率高达80%以上,以5~9月最为常见。
防治方法:鳝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体。防止机械损伤;保持水质清新,定期用15-2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或用1.0mg/L~1.5mg/L漂白粉全池泼洒;或每1m3水体用40mg戊二醛全池泼洒,每2天~3天一次,连用2次~3次;同时每100kg黄鳝用1.0g~2.0g恩诺沙星粉拌饲投喂,每日1次,连喂5天~7天。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药物。
(4)赤皮病
病原:假单胞菌。
症状:病鳝体表发炎充血,尤其是鳝体两侧和腹部极为明显,呈块状,有时黄鳝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菌感染。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春末和夏初较常见。
防治方法:用1.0~1.2mg/L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1mg/L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2.5%食盐水浸洗病鳝15~20分钟;或每1m3水体用40mg戊二醛全池泼洒,每2~3天1次,连用2次~3次;同时每100kg黄鳝用氟苯尼考1.0g~1.5g拌饲投喂,一天1次,连喂3~5天。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药物。
(五)烂尾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产碱假单胞菌。
症状:病鳝头部常伸出水面,活力较弱。尾部发炎充血,肌肉坏死糜烂,以致尾柄及尾部肌肉烂掉,尾椎骨外露。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有发生,6-9月常见。
防治方法:用20mg/L~50mg/L聚维酮碘溶液(以有效碘计)浸浴病鳝10~15分钟;同时每100kg黄鳝用2.0g盐酸多西环素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5天。
(6)棘头虫病
病原:新棘衣棘头虫。
症状:棘头虫头部钻入黄鳝肠壁粘膜中,破坏肠组织,致病菌趁机感染损伤的组织,导致肠道发炎。病鳝食欲减退,鱼体瘦弱,腹部膨大,有时腹部有充血现象。黄鳝是其最终宿主,主要是吞食棘头虫中间宿主桡足类的剑水蚤后感染。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池;网箱里面泼洒杀虫药物;用吡喹酮预混剂50~100毫克每千克黄鳝体重拌匀投喂,每3-4天一次,连续投喂3次。推荐使用中药驱虫药物。
(7)毛细线虫病
病原:毛细线虫
症状:病鳝不停将头部伸出水面,腹部向上,食欲减退或不进食,体色变青发黑,肛门红肿。解剖可见后肠乳白色1cm左右虫体。毛细线虫头部钻入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引起发炎、溃烂,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黄鳝死亡。流行季节6~9月。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用阿苯达唑200毫克每千克黄鳝体重,拌匀投喂,一天一次,连续投喂5~7天。或每100千克黄鳝每天用贯众、荆芥、苏梗、苦楝树根皮合剂600克(比例为16∶5∶5∶5)加入相当于总量3倍的水煎至原水量的1/2,倒出药汁,再煎第2次,将两次药汁拌入饲料投喂,连喂6天。
(8)水蛭病
病原:水蛭
症状:主要寄生于鳝头部及体侧皮肤上,吸取血液,鳝表皮组织受伤,易引起细菌感染。病鳝活动迟钝,食欲减退,身体消瘦,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放苗前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用1%~3%食盐水浸洗病鳝。
(9)锥体虫病
病原:锥体虫
症状: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而成。轻者症状不明显,寄生虫较多时,病鳝表现为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份。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水蛭;用4%食盐水浸洗病鳝3~5分钟,再用0.7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洗10分钟,每隔3天1次。
(10)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症状: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几天后患处附着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菌丝,且肉体溃烂,离穴独游,食欲不振,最终消瘦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晚冬早春最为流行,常造成黄鳝和鳝卵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操作过程中避免碰伤,防止感染。放养时大小分养,防止咬伤。②、发病期间可用5%碘酒擦抹患处,也可用3%食盐水浸洗5分钟。③、用0.04%的食盐水和0.04%的小苏打水混合后全池泼洒。④、发病初期,可将五倍子研碎,用开水冲溶,滤渣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浓度为4克/立方米。
(11)发热病
防治方法:严格控制装运密度;套运泥鳅;运输箱中添加生姜片,每箱100g,有一定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