鳊鱼又名鳊,亦称长身鳊、鳊花、油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在中国,鳊鱼也为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的统称。体长40厘米左右,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鳊鱼的养殖技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苗种培育
鳊鱼鱼苗细小娇嫩,操作时要细致小心。鱼苗下塘时,水质不宜太肥,出塘计数时不宜过于密集拥挤。鱼苗养成春片鱼种,常采用分级饲养法。
鱼苗孵出2—3天后,才逐渐脱离鱼巢自由活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因此当鱼苗下池后,要每天适量施肥。脱粘孵化的鱼苗,亩放12—15万尾为宜。当鱼苗开口摄食时,最好先喂1—2次熟蛋黄,再喂几天黄豆浆,以后依水质肥瘦和鱼苗生长情况而决定施肥量。
池水的透明度一般保持在30厘米左右。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00—7000尾,再搭配养10—20%的鲢、鳙和青鱼夏花。也可以在主养鲢、鳙鱼种池内搭配放养10—20%的团头鲂。下塘初期,喂瓢莎、小浮萍和豆饼浆等,以后喂紫背浮萍、轮叶黑藻或切碎的新鲜旱草等。入冬时,一般可长到12—15厘米,成活率可达90%以上。
成鱼饲养
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或混养,有在水草较丰茂的湖库水面粗养,有利用网箱进行集约式养殖。主养鳊鱼,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亩可放冬片鱼种600—800尾,配养鲢、鳙鱼种200—300尾,饲养一年鳊鱼个体可达500克左右。生长速度在三龄以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
鳊鱼的食性和草鱼相似,所以能经济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同时也能摄食人工饲料,促进成鱼的生长。武汉市试验池塘主养鳊鱼,效果很好,其方法为:亩放尾重40克的鳊鱼越冬鱼种1220尾,配养尾重50克的白鲢鱼种200尾,尾重60克花鲢鱼种30尾,还适当放些高背鲫鱼种,使用“正大”083号饲料,饵料素数为1.8,投喂时用手撒均匀。
平时注意水质管理,防止水质变坏和泛塘,昼夜池水中溶氧不低于2毫克/升。
网箱养殖
水域选择
1、选择在靠近村庄、房屋的深水库湾设置渔排。一可方便管理,二可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
2、选择向阳背风,库底原为农田或平坦开阔山地的水域。这样的水域水质肥,天然饵料相对丰富。
3、选择远离航道、码头,水流在0.1米/秒以内的水域。这样的水域相对安静,可减少鱼群的应激反应。
4、上游及周边有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选择。
网箱制作
1、网箱材料:采用3×3聚乙烯结节网。
2、网箱规格:为带箱盖的六面体封闭式网箱。箱长4米,宽3米,深3米;网目3厘米。
3、渔排结构:由泡沫大浮球和松木板构建成桥伐式渔排。一般一个渔排安装20—50个网箱。
网箱安装
1、网箱的固定:将网箱上纲4个角的角绳结扎于松木板框架的4个内角上,另用4×6聚乙烯线将网箱上纲周边绕扎固定于框架边上;在网箱4个底角上吊挂2—3公斤重的鹅卵石或沙袋,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成形。
2、饲料台制作:用40目筛绢和直径6毫米元钢筋,制成2米×2米,边高0.2米的方形饲料台。饲料台吊挂于网箱内一角,以贴箱底为准。
鱼种放养
1、放养的规格与密度:为了提高鱼种成活率和养殖效益,生产上一般提倡放养个体尾重50克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尾重5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100—120尾,尾重100克的每平方米放养80—100尾。
2、鱼种的锻炼与吊养:鱼种从出塘前10天开始,在投喂饲料时,每公斤饲料添加Vc1克,可提高鱼种的免疫功能和抗应激能力。鱼种出塘前应经2—3次的拉网锻炼;在鱼种起运前一天,用鱼种网箱吊养24小时,这样可减少鱼种在运输环节中的损耗,提高入箱后的成活率。
日常管理
1、洗刷网箱:一般每隔7—10天洗刷网箱一次,以防止网目堵塞,影响网箱内外水体的流通交换。
2、清洗饲料台:每天早上都要检查、清洗饲料台,以防剩饵腐烂败坏水质。同时根据头天剩饵情况决定当天的投饵量。
3、防止逃鱼:每天都要认真观察、检查网箱有否破损、滑节,如有应随时修补。
饲料投喂
1、饲料选择: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选用专用颗粒料。颗粒料以鱼粉、菜籽饼、麸皮等为主要原料,经小型硬颗粒饲料机制成不同粒径的鱼种料(粒径1—1.5毫米)和成鱼料(粒径2.5—3.5毫米)。颗粒料中的动物蛋白含量达26%左右即可。
2、投喂方法:养殖初期,投喂鱼种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7%,养殖中、后期,投喂成鱼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日投饵次数为3次。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根据天气、水温、摄食状况灵活调整,一般每次投饵量掌握在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一、池塘选择
养殖鳊鱼的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池塘。活水塘是理想的选择,能进水能排水,保证水源的干净充足。池塘大小最好在二亩以上,水深度控制在1.5米至3米之间,以便为鳊鱼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塘底在冬季时应暴晒干裂,减少淤泥的积累,防止水质恶化。在放水进塘前十天,应用生石灰泼洒池塘进行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斤,暴晒十天后再排水进塘,以确保池塘环境的健康。
二、鱼苗放养
选择健康、生长良好、体质健壮的鱼苗是养殖成功的关键。鱼苗规格应控制在8-225px左右,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以杀灭可能携带的病菌。在养殖鳊鱼时,可采用混养模式,如放养少量的鳙鱼、鲫鱼等,以改善水质和增加养殖效益。一般一亩池塘的饲养密度在1200尾左右,再放入100尾左右的鳙鱼,300尾左右的鲫鱼。
三、水质管理
四、饲喂管理
科学合理的饲喂管理对鳊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养殖初期,应选用易消化、高营养的饲料,如熟蛋黄、黄豆浆等,以促进鱼苗的生长。中后期应逐渐转变饲料种类和比例,投喂成鱼饲料。饲料粒径应根据鱼体大小选择合适的粒径,确保鱼能够充分摄食。投喂时应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同时,应定期使用EM菌拌饲料投喂,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和降低池塘污染。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天气、鱼的摄食强度灵活调整。
五、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对于保持鳊鱼养殖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鱼的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定期检查水温、透明度、溶氧、酸碱度和氨氮含量等水质指标,如发现水质变差,应及时采取改良调优措施。此外,还应注意检查增氧机、投饵机、抽水机等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平时应做好塘口记录,记录天气、水温、水质、鱼种放养、投饲、施药、捕捞和销售等情况,以便总结养殖经验,提高养殖水平。
总之,鳊鱼的养殖技术涉及池塘选择、鱼苗放养、水质管理、饲喂管理以及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鳊鱼的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