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苗种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牡蛎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自育、自用的牡蛎苗种除外)。未办理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不得出售、转让自育牡蛎苗种。针对传统太平洋牡蛎春夏之交“喷浆”后口感差、夏季种苗成活率不高等问题,组织产学研合力攻关,加强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新型牡蛎良种。重点培育和引进5个牡蛎新品良种,打造牡蛎育苗育种基地,解决牡蛎种质老化的问题。
1.引进牡蛎新品种。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引进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海蛎1号”、三倍体牡蛎等新品种。其中“海大1号”牡蛎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比原有牡蛎品种平均增产18%以上;“海大2号”牡蛎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平均壳高、体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39.7%、37.9%和25.0%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亮丽的金黄色,也称“金牡蛎”;“海大3号”牡蛎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32.9%,软体部重平均提高64.5%,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黑色,黑色性状比例达100%;“海蛎1号”长牡蛎具有高糖原的品质特征,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龄成贝糖原含量平均提高25.37%,且口感鲜甜适合高端生食市场;三倍体牡蛎具有个头大、品质高、逆季节上市等特点,适宜高端人群消费。
3.建设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以乳山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海洋经济示范区为支撑,建设深远海育苗育种基地。育苗车间面积约6000平方米,配备专业实验室、监控室、展示厅等基础设施及先进的循环水系统、尾水处理、智能控制等先进设备,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和互联网设施,构建水产品质量追溯、渔业技术远程服务等信息平台。
(二)养殖环节
1.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一是大力推广牡蛎新品良种,重点推广“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海蛎1号”、三倍体牡蛎等,对现有太平洋牡蛎品种更新换代。优化牡蛎筏式育肥技术,推广三倍体牡蛎全过程养殖新技术。二是充分考虑海区养殖生产可承载力,推广“生态疏养”模式,减量增收、提质增效。发挥华信食品、丰贝佳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牡蛎养殖户的专业培训。三是大力推广山东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的方式,对养殖区实行“统一布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地理标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同时制定《单体三倍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规范》,规范牡蛎养殖技术,打造牡蛎养殖全省新样板。
2.打造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平台。与山东鲁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亚特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规划建设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平台。规划总投资1.5亿元,分二期实施。首期投资5000万,计划两年内完成,重点打造陆上牡蛎安置区和海上牡蛎养殖示范区,加大海工装备和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商引资和战略合作力度,启动净化中心和苗种繁育中心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和可追溯体系。二期投资1亿元,计划三年内完成,建设陆上生产、研发基地、海上牡蛎养殖示范区扩建工程,申请国家级海洋牧场和国家级贝类研发中心,启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规划建设牡蛎安置区。根据牡蛎养殖分布情况,规划4处规模不一的牡蛎安置区,最大的位于滨海新区,占地面积14.5公顷,建成后可安置牡蛎养殖户62家,可进行牡蛎暂养、冲洗、加工、出售一体化运营,极大地节约了土地成本,实现牡蛎产销一站式服务。第二处较大的安置区位于徐家南黄交界处,由龙汇海产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86亩,总投资2100万元,安置区内规划建设59个独立生产单元,每个独立生产单元可安置1户牡蛎养殖业主,安置区配套长120米的内湾码头和5000平方米的牡蛎清洗净化加工车间,可对牡蛎进行集中清洗净化加工处理。另外两处较小的安置区位于海阳所镇,主要集中安置海阳所沿岸养殖户。牡蛎安置区的建设能有效解决养殖户自行清洗牡蛎造成的环境脏乱、卫生和环保严重不达标的难题,提高牡蛎生产机械化操作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促进乳山牡蛎产业可持续发展。
5.打造牡蛎特色小镇。依托海阳所镇,与中金国泰控股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打造牡蛎特色小镇。小镇规划结构为“一核、三心、一轴、五区”,一核为牡蛎产业研发服务核,三心为牡蛎文化展示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和牡蛎康养休闲中心,一轴为牡蛎产业发展轴,五区为牡蛎文化展示区、生活服务配套区、牡蛎产业研发区、牡蛎康养体验区和明代屯田体验区。力争到2025年,牡蛎小镇主要功能区初具规模,打造集牡蛎养殖、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电子商务、美食旅游、现代服务、总部培训于一体,集一二三产联动、牡蛎全产业链完整的中国牡蛎第一镇。
6.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牡蛎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注重环境监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在牡蛎养殖海区设立监测点,定期对养殖海区进行致病菌、贝毒、浊度、氨氮、亚硝酸氮、磷等指标的测定。二是注重源头预防。坚持陆海兼顾、海陆统筹,加强整治牡蛎养殖区域陆源污染,重点监督企业排污治理、控制农业污染、防控河道污染,实施湾长制制度,实施好防治海洋垃圾等工程项目,强化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三是注重岸线整治。实施和尚洞至浪暖口岸段、海阳所镇南部岸线、白沙口至和尚洞段等岸线综合整治工程,恢复岸线生态景观,提高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工环节
进行牡蛎加工的单位和个人,若环保部门有要求,须取得环保部门出具的环评报告或证明,未取得环评报告或证明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牡蛎加工生产。
1.牡蛎初加工。依托丰贝佳、丰泽源等企业或合作社,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标准,开展规模化牡蛎净化。将海上打捞的牡蛎经清洗、暂养、分级、臭氧杀菌、紫外线消毒等工艺流程,将其分为特级、1—6级等7个等级,分级后方可流向市场,保障牡蛎产品质量安全。
2.牡蛎深加工。大力研发以牡蛎肉为重点的系列新产品,形成牡蛎从鲜品直销、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加工体系,实现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单一加工向多业融合转变。重点研制五种精深加工牡蛎产品:一是焙烤类、罐头类的小包装“海洋休闲食品”;二是高脱水率、高还原度的“冻干牡蛎产品”。三是牡蛎螺旋胶囊、健脑营养素牡蛎肽等以牡蛎肉为原料的保健品、药品;四是牡蛎美容、美肤、美发等化妆品;五是牡蛎提取物、萃取物等高端产品添加剂。
(四)销售环节
1.发展冷链物流配送。配套建设冷链存储设施,探索应用海水流化冰等新技术,构建水产品冷链仓储体系,推进生鲜牡蛎产地直供。
3.发展电商销售。顺应互联网时代大众购物消费新趋势,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实体和网络相结合,重点打造金谷之园电商产业园、智创科技孵化产业园、德泰银海商贸城等电商平台,发挥平台简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推进乳山牡蛎触网销售。同时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牡蛎生产企业将直播与牡蛎销售相结合,使销售市场拓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周边养殖户增收,实现牡蛎产业集聚发展。
(五)文化旅游环节
2.打造乳山牡蛎文化馆。依托威海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园区打造乳山牡蛎文化馆,将中高端乳山牡蛎推向全国的高端市场,进一步扩大乳山牡蛎在全国的影响力。依托乳山市德泰银海商贸城有限公司,增设AI智能讲解系统、灯光、广播系统、牡蛎传说动态展示系统、牡蛎文化墙影像设备、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等设施设备,升级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同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讨乳山牡蛎的传说、轶闻、名人佚事等,挖掘牡蛎文化价值,提升牡蛎文化内涵。
3.举办牡蛎系列推介活动。结合每年一届的乳山牡蛎文化节,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海洋部门负责人、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等参会,探讨国际牡蛎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牧场建设、牡蛎品牌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鼓励牡蛎生产单位参加国内外知名渔博会、展览会、展销会,推动我市牡蛎产业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发展。
4.建设牡蛎风情一条街。结合乳山牡蛎文化节,依托国际大酒店、华玺、海天集团下属饭店及周边饭店,推出“特色牡蛎宴”,文化节期间每家每天推出一道特色牡蛎菜品、牡蛎养生套餐,顾客在当天消费此菜品和套餐可享特惠价格,吸引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同时推进旅游食品、纪念品、工艺品研发,提升旅游综合效益,逐步打造牡蛎风情一条街。
(六)废弃物再利用环节
充分利用牡蛎壳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大力发展链条“末端”产业。重点培育温喜生物等企业,以牡蛎壳为主要原料,生产牡蛎活性蛋白肽、牡蛎饲料添加剂、牡蛎壳粉生态土壤调理剂等产品。引进国内强企大企,研发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牡蛎壳填料、新型环保鱼礁等新材料产品。鼓励华信食品等深加工企业利用牡蛎壳粉生产牡蛎钙片、活性化钙粉、解酒保肝、补肾养元等医药保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