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电动汽车与能源转型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三:工业革命篇)

显然增加膜片层数、重数就可使高速管道运输系统的速度极限大幅度提高,实际上并无速度极限,随着膜片层数增加甚至可轻易突破音障、黑障等平时很难突破的速度极限,理论上说速度达到每秒一公里乃至高超音速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例如建设这样的气浮管道列车系统,内管就是列车,内外管间设一百层膜片,每层膜片速度差为十米每秒,列车及膜片均依靠气浮力抵抗重力而漂浮,速度轻易突破三马赫,既不需要为减少空气阻力而将管道抽成真空(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也可保持常温常压,且造价低廉,对应真空管道高铁孰优孰劣,各位可自行判断。

超高速列车的真正瓶颈是转弯半径问题,尤其在陆地上几乎不可能解决,现有中国大陆地区的高铁时速不到四百公里,但几乎就是用高架桥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增加的造价就已经蔚为可观,若速度比其超出十倍乃至百倍时对转弯半径的要求就更不用说了,在陆地上尤其自由国家和地区不只是拆迁不可能解决,造价遽增也使项目可行性成为问题。

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轻松摆脱这一限制,那就是广阔而渺无人烟的大海之中,哪怕转弯半径几千公里也能轻松做到,下文将描述这一构想。虽说时速数千公里的高速气浮管道列车因造价昂贵及运行维护费用高难以在陆地上发展,但在很多地形条件合适的地方较低限制速度的高速气浮管道列车还是有发展前景的,例如时速八百公里以下,相当于民航飞机的速度,也足以冲击特定区域的民航业。

第九章高速太阳能(生物质能)电动飞艇与高速舰船

飞艇体积大,速度低,在空气中运动随着速度增加而阻力大幅度增加,必须符合流线型线才能减少阻力,而流线型线加工困难,飞艇材料抗击性差;因此引起一系列问题,包括抗风能力差,受天气影响大灯;飞艇依靠比空气轻的气体提供静浮力,若填充氦气,则产量稀少,且不易获取,更导致飞艇价格昂贵;若填充氢气,则氢气安全性差,易于爆炸,几十年前的兴登堡号事件就使如日中天的飞艇产业一蹶不振,随着飞机速度不断提高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飞艇的这些缺陷均可有相应技术针对性予以解决,我们主张:

9、1、采用高效流体减阻技术对飞艇进行总体设计,大幅度提高飞行速度:

高效流体减阻技术用简单而巧妙的机械设计大幅度减少各类流体阻力,其减阻效果预测非常惊人,使流体阻力成倍、成十倍减少,从而使速度成倍、成十倍提高;由于是机械装置,目前机械运行速度上限在每秒五十米到一百米之间,即时速300公里左右或以下,用于飞机等高速航空器目前似乎还不是很实用,但用于舰船、飞艇等低速运动装备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实用。

它的减阻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飞艇头部设置迎流减阻头罩,必要时尾部设置相对应的减阻尾罩装置,使艏部气流阻力成倍减少并摆脱流线型线影响,这样飞艇艇体变得非常规则,另一个是再在艇体表面上布置多层按一定速度梯度分层有序运动的减阻膜片群,从而使侧面的气流阻力(主要是摩擦阻力)减少到极致。

减阻头罩结构如下图示意:

在飞艇艏部依次设置多个尖细的薄壁结构组成直线或曲线的气流通道5,使迎流面上所有空气流分别进入对应的气流通道;

气流通道5与来流方向成较小的夹角,将气流引向两侧排出;气流不再冲击艇身;

在气流通道5表面布置减阻膜片群2及转筒3等组成的多重减阻膜片群系统,并在另一侧设转动方向相反的从属减阻膜片群,大幅减少通道表面的气流摩擦阻力;逐次布置气流通道直至艇体本体。这样就像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技术一样,对所有来流施加一个侧向速度从而消除气流冲击,大幅度减少气流阻力。随着侧向速度增加,侧向速度角动量改变也会越来越大,为减少侧向速度角度,气流通道可改为曲线,当然结构相应复杂一些,造价也有所增加。

当飞艇最高速度由现在的时速60到80公里增加到时速200乃至300公里时,即可克服飞艇速度低、抗风能力弱等致命缺陷。

9、2、巨大表面铺设太阳能发电薄膜,采用成套生物质或煤炭气化发电技术及防爆气囊技术填充氢气:

飞艇与飞机有很大不同,在采用新能源方面动力设备及燃料受限制要少得多,除了采用巨大表面满铺太阳能发电薄膜提供电能并电解水提供氢气外,还可采用生物质气化发电成套技术。

如图所示,防爆气囊的囊壁由耐热材料如耐热硅胶制作,有保温要求的则内覆轻质隔热材料如气凝胶隔热绝热材料;防爆气囊包括若干个独立的储气气囊和囊体支撑架,囊体支撑架为由轻质管道制成,并与各类产生气体压力(正压或负压)的气压调节泵(至少一个备用)、储气囊体等连接形成完整的气体输送循环回路,并组成互相联通的立体管道网络,即使有较多处断开也仍能保证气体循环输送到每个指定位置,从而兼做气囊内气压调节机构。

储气囊体包括若干个用于储存易燃气体的易燃气囊体和若干个用于储存不燃气体(尾气、废气等)的不燃气囊体,易燃气囊体被一层或多层不燃气囊体包围,并且每层储气囊体分隔为至少一个独立封闭的气室。从而与空气、纯氧等助燃气体或盛装助燃气体的囊体分隔开来,防止渗漏等造成危害。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个独立囊体及气室设有备用囊袋,在该囊体或气室出现破损后控制阀将气体注入备用囊袋,取代损坏的囊体或气室;支撑骨架管道还可设计为兼做检修管道,检修机器人沿检修管道运送新的备用囊袋到各指定位置,执行预设的自动修复程序。

这样飞艇上与所述工艺对应的燃气裂解室、高温脱硫室、空气预热器、烟气脱硝室、尾气热交换室、尾气处理室等均可参照防爆囊体结构进行相应设计,包括氢气囊也按防爆气囊设计,木柴、煤炭气化或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不但不增加设备重量,反而提供辅助浮力,使其能完美地应用于高速太阳能飞艇等产品。

9、3、进一步采用复合艇体、升力翼技术等减少飞艇体积:

为进一步减少飞艇体积,可采用成熟的复合艇体等技术,升力翼提供辅助浮力;及分布式发电机布局,多套独立的升力风扇提供悬停、起降时的升力,而飞

行时升力风扇转向为提供推进力状态,这样就大幅度减少飞艇体积。

我们以同等有效载重的飞艇与其他运输工具参数做了对比,如下图所示意:

显然,通航领域,高速飞艇具备造价低、燃料费用低、起降方便尤其可悬停、抗风能力大幅提高,因此将与直线飞机争夺通勤航空市场;

9、4、新型高速舰船结构与应用

如果说飞机、飞艇改造因速度高导致机械装置速度极限低的缺陷暴露的话,相对速度较小的船舶工程改造显然方便多了,新型船舶结构设计与飞艇类似,艏部为减阻头罩,船体变得非常规则,表面满布减阻膜片群,因船舶种类不同而有不同设计,例如为减少水线面附近巨大冲击力而采用小水线面设计,而水下浮体采用高效流体减阻技术的相应设计,这些都比较简单,不再赘述。

旧船改造可直接在船头加挂艏部减阻装置,艏部装置构造简单可标准化生产成批量预制。大幅度减少占总阻力70%以上的兴波阻力、形状阻力,使能耗节省一半以上,或使航行速度大幅增加。也可进一步在船身加装减少水流摩擦阻力的装置,从而使总阻力减少90%乃至99%以上而使速度成倍乃至成十倍提高。

大型、中小型船只均可以适用于改装(除滑行艇一类船舶外),且费用低廉,改装后半年节省的油费就足以收回改装成本;现在全球万吨以上远洋大型商船就有数万艘,可预见其改装的市场容量。至于跨海高速管道运输系统完成以前,各类船舶改装市场短期内不会消失。

军事舰艇同样可实行改装,也可直接建造新型舰艇,例如新型有水下体的小水线面船舶,值得注意的是鉴于现有水下武器(主要如潜艇等)虽说在幽深海水掩护下难以探测到,但其速度很低,而一旦被发现就难逃被击沉的命运,这是致命弱点,而使用本技术后就可摆脱速度低的致命弱点,造出大量廉价的速度成十倍提高的高速或超高速潜艇、鱼雷等兵器;现有技术由于水面上的目标发现手段多种多样,从雷达、红外线、紫外线等各种设备日益完善,打击武器多种多样,而水下兵器因海水的巨大吸收作用,到达一定深度除了声纳以外就没有什么探测手段了,水下战攻击武器只有低速鱼雷及深水炸弹,虽近年技术发展有超空泡鱼雷,但数量少、造价高昂。在出现大量廉价而难以发现的的超高速潜艇、鱼雷等水下兵器后,水面战舰的速度优势荡然无存,航母、战列舰等将成为活靶子,随时面对幽深海底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难以探测的危险,水面战舰时代行将结束而开始水下战时代,各国海军重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9、5军民两用应用前景及空中城市生态建立

由于与高铁速度相仿,而造价及燃料费用更低,也不限于点到点运输,因此将严重冲击高铁运输市场;尤其海岛、山区运输,修建铁路、公路都将耗费巨额资金,而使用高速飞艇则可迎刃而解;包括地广人稀的草原、沙漠地形,诸如俄罗斯、加拿大、沙特等国修建公路、铁路远不如发展飞艇航空;

至于传统通航领域诸如航拍、抢险救灾、森林巡逻、农林植保飞机等尤其需要垂直起降悬停的业务显然高速飞艇占优势。

军事领域,因兼容各种燃料,野外作战、陆地丛林作战燃料随处砍伐可得,后勤补给简单。

大量廉价预警飞艇取代昂贵预警机、通讯中继艇。

作为作战平台,艇载无人机超视距作战扫除一切威胁;艇载炮瞄雷达、无后座力炮集群相当于飞行的防空阵地,来袭导弹、飞机无所遁形,必被扫清;由于电力充足并可装载电磁炮等;艇载制导炸弹、穿甲弹等可对地攻击;陆军机动性达到极致,一万艘廉价飞艇即可一夜之间将百万大军连同重型装备送至数千公里外的前线。防爆气囊抗击性强,并设自动修复机构,战场生存能力大增。

更重要的是:飞艇在空战中虽因速度比不上现有战斗机等高速飞行器而处于劣势,但一旦飞艇集群与高速护航战机联合作战并作为进攻的主力(就像坦克装甲集群在二战时作为陆军进攻的主力),飞艇集群坚持下来并摧毁机场、补给基地,甚至夺取核武发射基地/摧毁公路桥梁,则战机导弹将落败,包括现有军队人数等都不影响战争胜负;飞艇集群将取得制空权并取得战斗胜利,而整场战争胜负将由此决定。如果说二战时期改变战争规则的是坦克集群、喷气式飞机和航母集群的话,二十一世纪战争胜负将取决于核武器、高速飞艇集群和机器人;目前机器人独立作战其运动距离、续航能力是瓶颈,而装载于高速飞艇则可迅速避开这一短板,例如在到达战场目的地附近释放飞行战斗机器人并作为持续的后勤补给保障基地,使机器人部队可大规模用于实战,人海战术彻底退出战场,以往战争中常见的冲锋陷阵的大量普通士兵将退出军队,现有军队陆军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带来彻底的战争规则改变。

高速潜艇、高速航母、高速舰船、高速鱼雷等使普通船舶外形摆脱流线型影响并把速度提高到与摩托车、火车相仿,使潜艇、鱼雷、航母及各类舰船等水中兵器摆脱速度低的致命弱点从而结束水面战舰(航母)时代,海军兵器更新换代并使常规军事力量面临技术革命,各国将重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至于高速太阳能飞艇(采用防爆氢气囊专利技术,取代昂贵的氦气而填充廉价易得的氢气)应用于能源草大规模种植时的飞播、喷洒药水、飞行洒水浇灌,具体用于解决山区、沙漠、草原、海岛等处交通的方案,包括解决各类农林业产物收集、运输难问题等在此不再赘述,也暂不讨论高速飞艇的其他军事用途等,能源草产业快速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防空安全可控制前提下适当开放领空是值得各国政府考虑的事情。

与高铁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现有高铁每公里造价约两个亿,高铁列车每列约一个亿,以川藏高铁全长1800公里计算约3000亿铁路建设费用,且不论经济核算后一般只能载客不能运货,每列车载运能力不超过一百吨,年运力不超过三千万吨,只能在沿线各站停靠;若用高速飞艇,则百吨左右的飞艇造价约五千万到一个亿,至少可拥有三千艘,日运能60万吨,或年运能近两亿吨,速度不低于高铁却不受地表地形限制,也不受铁路线限制,一旦有战事并可快速转为军用。

由于目前太阳能薄膜发电设施价格较贵且重量较大,用于高速飞艇若太阳能发电功率安排过大的话由于重量大幅度增加而对速度等指标有巨大影响,但用于低速甚至静止的漂浮飞艇则没有这些限制,这使高空风电开发的瓶颈:高空风电发电机的载体得以解决,大家都知道,普通风电开发造价较贵,且靠天吃饭,不稳定,调蓄、外输困难,而高空风电投资省、风能稳定,但高空载体难以解决是瓶颈所在。而且这类飞艇长度都在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足以首尾相连形成特殊的网架定位结构,避免高空漂浮发电机互相碰撞、纠缠。此外也可用于建造漂浮在高空的建筑、城堡乃至空中农场,使其漂浮在阳光充足的赤道上空,避开气候变化剧烈的高度进入平流层,甚至可形成大量的天空城市、模仿海市蜃楼的“天庭仙境”。

第十章冰川生态与太空移民技术的必要性

10、1大气层生态的脆弱与世界末日及外星移民

火星等外星球环境之严酷,是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也不能相比的,相对于火星的严酷环境,金星殖民将简单得多:由于金星有浓密大气层,其上空两万米空中温度、气压、重力加速度等都与地球类似,最重要的是阳光充足——是地球太阳能最强的赤道地区的四倍,那么使用我们的高速太阳能飞艇技术建造空中漂浮城堡就是很成熟的殖民技术了:巨型飞艇城堡控制其中动植物数量平衡的话,所有元素都可自行循环而不受外界干扰,即可实现生态循环,自成生态体系,只需在地球上建好成套设备包括适量压缩空气、水等将其发射到金星自行组装即可,所需的只是金星上没有水资源补充,因此需设立相应成套化工设备从金星大气中提取浓硫酸并获取其中的氢、氧元素合成纯水;并以此为悬浮空中基地殖民金星开发其他产业,随着这类空中城堡结构大量建造,被金星大气层吸收的太阳能越来越少,也就是减弱其温室效应,金星温度将不断降低,直至改造为类似地球的行星。

此外将火星、金星地球化的难度,恐怕远不如挖掘、开发地球上其他环境,例如南极冰原也比其他星球环境好得多,改造或开发费用也比末日地堡之类的建筑便宜得多。

10、2南极风电开发新思路

不过如果换一个思路呢?耐极低温的风力发电设备确实昂贵,因为普通钢铁在这个温度下早已强度降到几乎为零的脆裂,风力塔架所用特种钢甚至制作发电设备本身的特种钢材费用就叫人承受不了,这也是南极诸多科考站仍未能解决基本的能源需求的原因。但我们要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南极大部分地区,哪怕是夏天,气温从没达到零度,也就是说这个地区不用担心冰的融化,这与我们接触的寒冷地区稍有不同,我们清楚,冰是越冷越硬,不但冰的抗压强度接近砖石材料,而且其抗拉强度甚至远超过砖石材料;木材也有类似特性,那么为什么不考虑用随处可见的冰来做风机塔架材料呢?及寒带生长的木材来代替风电设备的结构材料,使用适应恶劣环境的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除了极少数必须用到金属的永磁体、电极等部分外,其余部分均可用廉价的耐严寒材料制作(木材、特制冰块等),开发这样的专用风电设备其风力发电站费用就急剧下降,甚至有望降到每千瓦两千元以下。实际上立一块八、九米高的冰柱或冰桁架,在南极地区这个高度上的风能就十分可观,这个高度也足以避开南极暴风来临时冰雪流中翻滚的冰渣、巨大的冰块,保护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不被冲坏。

实际上有了廉价的高速飞艇,就很容易解决高空风电的发电机载体问题,南极数百米的空中就有极为可观而稳定的风能,很有可能每平方公里达到十万千瓦量级。

有了能源,不应用惯常的思路考虑怎样输送到南美洲工业发达的工业区,而应考虑怎样就地消纳和发展;有没有可能建立冰下城市系统呢?

10、3冰川温室生态的设想

每平方公里投资:风电设备按2000元/千瓦约两个亿,储能系统或火力发电系统按二十万度(每千瓦配两度电能储备,因高空风能很稳定,储能需求小,火力发电获取二氧化碳废气兼作气肥)约一个亿,;专用机械超大规模冰洞开凿、立柱安装按五千万考虑(以风电供应机械动力);保温材料、采暖灯光电气按每平方150元计约3亿(不需要承受重力的骨架结构材料,因此费用很低),总共约十亿元,得四千亩温室折算为每亩十几万到二十万元左右,与发展设施农业的高档日光温室建造费用基本相同;如果将风电储能系统投资视为电站投资另行计算的话,这样的温室建造费用比温带、寒带地区的温室建造费用低一半以上,仅相当于中国的连栋薄膜大棚,更不用说可作为廉价的房屋使用、地下各层作为超大型优质天然冷库储存各类物资的功能。而这一套生态系统控制其中动植物数量平衡的话,所有元素都可自行循环而不受外界干扰,即可实现生态循环,在冰下自成生态体系,尤其水资源指标不受限制,且挥发到空气中的水分遇冷结成冰而设置回收机构迅速回用,耗水量几乎为零,这是陆地农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可能刚开始开发时总体造价较贵,而且由于风能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需要储备较大数量其它燃料(煤炭、生物质颗粒等)发电用于调蓄,但需要考虑到它能抵抗各种灾难,尤其在外界核污染条件下仍能维持正常生产,这在人类仍然受到核战争威胁的前提下,是对抗核讹诈的利器;虽然建成后不一定用得上来躲避核战争,但不建则必然受到核战争威胁与讹诈!

如果真的有兴趣付诸实施的话,建议将用于外星移民实验的资金改为在条件好很多的北极附近格陵兰冰川先进行实验性开发。

实际上,据此思路,即使短暂夏季温度较高而其余季节寒冷的北加拿大、俄罗斯鲜卑利亚北部、中国西藏羌塘高原(无人区)、美国阿拉斯加、北欧等广阔的寒冷苔原地带,也可一面建造高空风电站或发展风电提供能源,同时在气温初降到零度以下时,以特制的廉价移动(滑动)模具注入水(不论淡水咸水)冷凝结冰,并采用透明冰技术,建造价格极其低廉的“透明冰屋”结构,内部铺设廉价保温隔热材料构成温室,在寒冷季节尤其冬季反而有利于大规模发展这种“冰屋温室”、“水晶宫温室”农业;鉴于寒冷地区风能充足,甚至在短暂夏季气温较高时还可在“透明冰屋”内设置隔热制冷设备阻止冰的融化保证冰屋结构平稳度夏而不必每年重新建造;这样大批原来被认为不宜人类居住的寒冷地区如北欧的北极圈以内、加拿大北部、鲜卑利亚北部、阿拉斯加北部等,由于其夏季温度太低,低到没法产出农产品,只能处于渔猎状态,采用这一技术也可改造为宜居地带乃至粮食丰产区,再加上向沙漠等旱地要耕地,使陆地大农业承载人口极限由约一百亿增长到五百亿以上。

10、4南极冰山问题对策:

在重力作用下南极每年有约一万四千亿立方冰块形成冰山滑入南大洋,巨大的冰山常年漂浮在海上,给南冰洋及南极冰川大陆开发增添又一个令人头疼的障碍;我们觉得不若环绕南极大陆距海岸线一定距离上,用上述挖掘冰川的机械将这一部分冰川分解,并通过高速管道运输系统运往世界各地,这都是优质的饮用水或生活用水;同时使最头痛的南极巨大冰山在形成之前消失。而且这些冰川高度都在上千米,其势能使其分解后进入调运系统的初速度高达上百米而不需另行耗费能量,到达目的地后还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相当于十个三峡电站。

10、5太空移民暂无必要

当然这只是在末日避难所问题上探讨新的思路,及打破常规开发目前被认为没有利用可能的新能源并就地消纳的新设想、新思路;而且也只有在南极大量开凿冰下洞窟群,才能发挥其天然冷库利于储存物资的优势,大规模储存、封存海藻、碳物质或其他物资。同样,对于现在被认为无法开发的海洋波浪能开发、海底飘浮城市等设想,也可受其启发和借鉴。

第十一章跨海调水系统及海洋牧场和水下城市

11、1海中的高速管道运输网络设想:

可利用的各大江河入海水量非常惊人,例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巨大水量足以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同时水中溶解的磷也可回到陆地重新进入循环,但现有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使用高效流体减阻技术建造高速管道运输系统,才可实现水资源的跨洋调运。单纯为调水而建造巨大的系统投资回收期很长,需要具体分析其经济可行性,因此须结合海洋开发统筹考虑,综合开发包括海洋波浪能、海底矿产(锰结核等)、海洋牧场、海洋运输等等在内的所有产业,不过高速管道运输系统解决了各类物资的大规模运输问题,使海洋中的水下悬浮城市的建立成为可能。

现有海运都是船运,虽说运量大、能耗较低,但因速度慢、航行受气候影响大等多有诟病,海运一直处于衰落,但又无其他方法取代。与一般人预料的相反,若形成海洋运输网络,在海中建造本高速管道运输系统并不比陆上系统更昂贵,因海中系统为无压力系统,不像在陆地上为适应地形高低起伏而需要抵抗因高差产生的流体高压,管材可用廉价的材料例如经防腐蚀处理的竹材、木材等制作;近岸一般敷设在海底,而在深海则以张力腿技术悬浮于海平面下一、两百米左右(此处风平浪静避开恶劣海况);且海中系统的管道比较平直,其运行速度更容易突破,例如达到一百米每秒,接近直升飞机的速度,理论上不断增加减阻膜片数量甚至可达到高超音速而没有最高速度限制,而其运力更远远超过现有船舶运输系统。

11、2海中的位置固定结构:

当然有一个可能的疑问需要解释清楚,因为像石油钻井平台一类构筑物的海中系泊系统造价很高,【系泊技术所仿照的阿基米德桥、张力腿技术,是指系泊平台或其他物体比水轻得多,浮力远大于重力,为阻止其上浮设一重物块(沉块)沉于海底,用拉索一头拉住沉块,一头拉住管道,就像平日用重物固定氢气球一样】,当海水较浅时可以使用钢索系泊,随着海水深度增加钢索越来越重,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超过一、两千米以上再使用钢索就不合算了,现有技术是使用超高分子模量的高分子材料,其比重与海水接近而强度远超钢材,但价格极其昂贵。

同样这一系统兼具货运功能,年运货能力轻易突破达百亿吨以上,克服了船运速度慢、受气候影响大的缺陷,可逐步取代世界远洋轮船货运;生产、生活资料可以很方便地配送到遥远海域,现有大尺寸压力容器价格不断降低,可用于设计建造水下悬浮建筑,这样海面下的悬浮居住系统(城市)可大量建成,如海水较浅(例如三、四百米以内的大陆架海域)可采用张力腿定位,如下图所示意:

上述张力腿体系对于需要大规模推广的海洋设施来说造价仍然昂贵,用于重要的超高速管道系统及悬浮海底城市或者可不计成本,但用于普通的大量建造的海洋牧场设施则不应采用这类昂贵的系泊结构,否则成本居高不下使海洋牧场发展受阻;所以我们主张张力腿系统仅少量用于辅助定位,一般大量采用的是如下图所示意的定位系统:

由于海平面表层及附近(0-5米水深)水况复杂,洋流速度往往达到每秒两米以上,水能丰富,因此布置海流或海浪发电系统,但发电系统可以很容易设置随时转为推进器状态,在接到指令后可向指定方向运动;水面下布置自带推进系统的海洋牧场网箱或悬浮房屋、城市,在风浪小的地区可布置在水下两米到五米左右以便使养殖网箱接受阳光,大浪区则布置到波浪影响小的深度如五十米以下;在水下五十米到一百米以下海水基本上可视为静止状态,此处布置带有可启闭封板的巨型水箱结构用于定位,水箱尺寸巨大,例如200米×100米×5米,围合水体达十万吨,这样一个巨大静止质量通过拉索与海浪发电系统及网箱系统连接,足以提供定位所需拉力。

包括海洋中的高速管道运输系统两侧均可布置大量此类巨型水箱结构抵消大部分海流冲击荷载,特别重要的管道系统也可自设动力定位装置进行微调抵御所有不均衡荷载,保证严格的位移限定;尤其超高速管道运输系统,例如前面所述速度达到三马赫的高速气浮管道列车,定位要求严格,也只有海洋中才没有转弯半径的限定,转弯半径数千公里不管南大洋还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均可满足这一要求,海洋沿岸特设“港口”货物均可超高速到达,速度远超空运而费用却远低于船运,海运业将重新定位。

当然,这是用于较重要结构的定位设施,也适用位于大陆架等浅海区或深层水流速度极小的海域,在深海区尤其墨西哥湾流、西风漂流等强大潮流区这些措施都很昂贵,未来大规模开发后海量存在的海洋牧场大部分实际上并不需要固定于一处,大都可随着洋流漂流,从而节省昂贵的定位设施造价,这将另行讨论。

11、3:海洋中的水下飘浮城市的建立

占地球面积三分之二的海洋目前却无人居住,因为海面不时有风暴等各种恶劣海况,只有造价昂贵的巨型船只才能在风暴中勉强生存下来,而且缺乏淡水、能源等生存物资,靠船舶运输速度极慢,不能满足维持一个城市所需,因此大家宁可设想移居外星球也无法想象大规模移往海中居住,正因为这一瓶颈,所以在科学家们描述下的海洋开发前景诱人,却一直未有大的进展。

然而在海洋中的高速管道运输网络的建立却将突破这些瓶颈的限制,在海平面三十米以下就已经基本上避开了海面暴风雨等恶劣海况的影响,我们设想可潜入水下的房屋群在风暴来到前几个小时下潜并临时定位于水下五十到一百米处,要抵抗深水压力的房屋最好是圆筒结构,充分利用材料的抗压性能,实际上陆地上的大型城市下水管也是按这样的压力设计的,四米直径每米造价大约两千元到四千元,也就是说压力容器或管道式的海中悬浮居住系统的造价甚至远低于陆地房屋的造价,因为水中悬浮房屋不需要抗震,因此更廉价、更易于成批建造。

水下房屋群设计为容重略低于水,例如浮力与重力的比例为10:9,靠拉索与张力腿平台相连固定于水下,在风暴较少的区域,平时房屋可升出海面,工作生活与水上人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在暴风来临时再通过张力腿平台拉索收紧张拉潜入水下五十米以下以躲避风浪袭击,通过通风系统从海面收集空气或使用生产的氧气。至于交通,可使用高效流体减阻技术设计出来的高速太阳能飞艇、高速潜艇等,也可部分使用船舶。请注意作为交通骨干网络的可以是时速数千公里的高速气浮管道列车系统,其交通便利超过飞机航线。

请注意这一海洋生态系统在海平面以下数十乃至上百米深处,对表层海水来说是相对封闭的,也就是相对独立的,不受大气层中各类灾害的影响,与南极冰川城市、天空漂浮城市一样有“末日避难所”的功能。

11、4:海洋波浪能开发及远距离能量输送、设施养殖业:

按世界能源组织统计现有技术可利用的波浪能约二十五亿千瓦,但这是指靠近岸边的海区,因为现有波浪发电技术仍按陆地思路来设想,要抵抗海面暴风等恶劣海况,通过大量复杂机构收集密度较低而分散的能流,再通过复杂机构将其转为电能,并调整电压通过昂贵的海底电缆送往陆地,每一个环节都造成巨大成本增加,而且远海机械维护等都很不方便,这就造成波浪能发电成本居高不下而难以推广,而且现有技术也未考虑到深海区建立水下操作基地。

11、4:海洋波浪能及热能的远距离输送

西风带波浪能潜力巨大,尤其南极附近的南冰洋,每平方公里二十万千瓦以上,这些电能不能输往陆地,还是与开发南极风电一样的新思路:就地消纳发展新的产业。

而且在南极冰山被分割运往陆地消费后,南大洋不再有低温冰山降低海水温度,海水温度将增高,而南大洋哪怕水温增加一度,其中包含抗冻基因的生物量将成倍增加,利于大规模设施养殖业发展。而经过南大洋的各类高速管道运输系统也往往带来热带、温带的热量,例如海洋中的高速气浮管道列车系统其管道外侧部分可设为两公里宽,十米厚,当平均速度为每秒40米时流量达80万方每秒,是亚马孙河流量的四倍,调运亚马孙河的管道也不需这么大,其余部分可抽调热带高温海水运往南大洋,并设类似于涡轮增压设备回收能量交换南大洋的冰冷海水,这样的人造“墨西哥湾暖流”将使南大洋水温及周边陆地气温大幅度上升,当然这些人造暖流必须严格控制在低纬度地区,尤其注意避免造成南极冰原的融化。而在日本北部及库页岛包括朝鲜、中国东北这一类地区,温暖的热带海水将大幅度提高其夏秋季尤其冬季气温。

11、5:建立海洋牧场发展种养殖业的设想

现有深海养殖工船与船舶相似,而船舶为了抵抗海面恶劣气候而建造费用巨大,因此发展阻力巨大,至今没有多少艘外海养殖工船;实际上不难判断如果有条件把养殖笼(浮筏)固定于水下,就可大幅降低造价,也就具备经济可行性;实践中还会发现用于固定位置的设计会大幅增加费用,改为随海流漂浮则迅速把费用降下来,当然漂流路线的设置和控制及其他相应设计需另行考虑。

11、5、1:固定位置的海洋牧场

海水养殖大家习惯在固定位置布置养殖网箱,目前都局限于近海靠陆地一端,尤其潮间带位置,要大规模扩大养殖规模就必须走向深海;在广大的浅海大陆架等深度在数百米不等的海域,其设施养殖网箱只设一层直接利用天然阳光的巨大海洋牧场,其上设置一层透明薄膜,既可利用海面阳光,又可阻止表层高温不洁净海水进入,夏季气温较高时可选择从深海抽取营养丰富的深层冰冷海水混合冷却表层海水温度,使其达到最佳养殖温度。网箱下部数十米设置巨型水箱结构用于固定位置,上部设置前述廉价的新型波浪能发电及消波设备,养殖网箱也都用廉价的竹木桁架连成整体增强抗风浪能力,平时布置在离海面五米到十米左右避开波浪影响,并可在大风大浪来临时下沉到海面下五十到一百米躲避巨浪。也可在可利用阳光的表层养殖海藻,下部则养殖鲍鱼、海参等海鲜鱼类,或利用其他能源为补充(例如波浪能丰富地区输送过来的电力),多层养殖网箱分别饲养海藻类、海鱼类经济动植物。

其经济测算(单层网箱)就是每亩约六~十万元(含电气设施及其上的海浪发电及消波系统、深海水抽取系统、定位用的张力腿结构或巨型水箱结构等),海藻养殖层之下更可结合鲍鱼、海参等海鲜养殖;简单测算后可发现回收期很短,以每亩年产干海带三吨计算,八到十年内收回投资。

当然,每一个海洋农牧场附近都必须有高速管道输送系统及沿此系统布设的水下悬浮城市,如同陆地开发必须修建公路一样,这些基础设施连同海产品的收集运输设备都另行计入公共开发费用。

但这类浅海区只占海洋面积的8%,温度等养殖条件合适的区域更少,其他海区大量面积开发不适用此方法。

11、5、2:随水漂流的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设施关键在于造价能否大幅度降低,而且大规模开发比较合适,固定位置的海洋牧场每亩六到十万元设备投资仍然很高,投资回收期太长;主要在于定位用张力腿及水箱结构增加较多造价,实际上我们可取消定位水箱,由于前文所述的新型廉价波浪能发电设备也可兼作推进动力,就使整套设备成为自带低速动力可以上下潜浮类似低速潜艇的结构并随水漂流,从而大幅度降低网箱设施造价至每亩两万元左右,三、四年就可收回投资,而海洋牧场随着预先设定的路线漂流几个月就可操控进入指定地点进行收获作业。

这样的开发一般都是超大规模的开发,例如整个日本海、南海、珊瑚海区域制定整体开发计划,预先结合洋流等水文情况设定长达数千公里的漂浮路线并在相应部位布置配套的水下基地或城市及高速管道运输系统,(现有海运路线也稍作调整避免互相干扰);而伴随在漂流海洋牧场中用于监管、维护的各类生活工作设施也随水漂流,对内交通可依赖生活工作设施间的高速管道运输系统解决,对外交通则可依赖新型高速飞艇、高速舰船包括高速潜艇等解决。

整套网箱系统构成非常简单明了,不论是结构简单的养殖网箱还是不露出水面的发电设备、驱动设备,或向水中增氧(或二氧化碳)鼓气的装置,并无技术瓶颈,价格也较低廉;由于在深海远海,结构自带动力装置及抽取深层海水设备,及向水中增氧鼓气都需要动力,因此能量补充尤为重要,随海域位置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发电设备,能流密度较低的海洋能源输送往陆地不具备经济可行性,供漂流设施就地利用和消纳是最佳利用方式。

在南北纬20度以内的巨大热带海区显然温差发电是最合适的:受太阳能加热的表层海水(25℃~28℃)作高温热源,而以200米~500米深处的海水(4℃~7℃)作低温热源,用氨为工质的热机组成的热力循环系统进行发电或直接提供动力源,而低温热源抽取的海水同时送往养殖网箱,既提供深层海水营养,又降低网箱水温。当然也可同时布设少量波浪能发电设备辅助供电。

其中的关键是海面下两百米以下营养丰富的冰冷深层海水的抽取,不但免却施肥作业,且冰冷海水也可减低表层海水温度,在热带海面还结合了温差发电所需深层海水抽取;采用阻力很小的高速管道输送系统就可使抽取量成倍增加,并采用涡轮增压类设计回收高速水流能量,由于大量冰冷深层海水降温,这样甚至在热带洋面哪怕纬度20度以内海区也能养殖冷水性海带及鱼类。而且由于大量营养丰富的深层海水上浮,使得浮游生物量大幅度增加,相应地使以此为食物的鱼类等海洋生物大量增加,这与世界各大渔场形成是一样的道理,同时它也是巨大的漂浮鱼礁,并提供部分藻类底栖物,将彻底改善漂流流经区域海洋生态,使鱼类资源极大丰富。

大陆架等浅海区只占8%左右,其余都是深海区,而近两亿平方公里海域即使按单层网箱每亩三吨干物质其海藻生产潜力高达近万亿吨,或按料肉比1:30也相当于三百亿吨鲍鱼肉类,这还没包括浮游生物增加导致的渔业资源的增量,远超当今粮食产量(25亿吨)及肉食产量(2亿吨)的数十、上百倍,也足以满足未来数百年内人类粮食生产需要。实际上只要1%的海面设置漂流海洋牧场,就足以满足当前人类粮食及肉类食品需求。

11、5、3:巨浪区能源输送和水下多层网箱设施养殖

我们知道西风带等处有巨大的波浪能,若能将这些转化为电能输送到热带、温带海洋,用于给该地的多层设施养殖网箱系统供电,既能利用波浪能又可避开南大洋恶劣养殖环境;我们应注意到高速管道运输系统中对在其中高速运行的内管系统的阻力及能量损耗极小,若增加减阻膜片数目则哪怕运行上千公里用于维持内管速度的能耗不到总能量的千分之五(计算过程略),不但低于石油管道输送能耗(1%左右),甚至远低于高压电输送的电能损耗,因此它可兼作能量转输系统,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引流发电管道,例如在西风带巨浪区利用能量收集设备把波浪能转化为液压能(不发电),并压入管道系统内,使内管及所包容的液体(海水或淡水等)速度加快转化为动能,整个系统成为类似于飞轮的动能储能结构,到达目的地后释放内管中的高速水流并导入相应的低水头发电设备中发电。

若有这些能源可供利用而在浅海区固定海洋牧场采用多层网箱养殖,则下部网箱采用植物生长灯提供光源照明,按海藻最佳生长光照1000流明亮度设计每平方分配LED灯光功率15瓦;布设管道抽取营养丰富的深层海水,深层海水温度为1到4度,是海带等冷水性海藻较好的生长温度;1000米以下的海水营养盐丰富,可免去施肥作业;还可使用通过高速管道运来的纯二氧化碳(钢瓶装干冰、液体二氧化碳或其他诸如碳酸氢钠等化合物形式),这些二氧化碳就是通过我们现在正在热议的碳收集技术收集而来,不同的是现在的专家主张将其埋入海底或地下实现碳封存,而我们主张作为气肥用于海洋养殖转化为粮食、燃料等碳水化合物储存,当海带、海藻养殖业发展起来后,二氧化碳需求将极为旺盛,随着二氧化碳市场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可以预见碳收集产业自然会迅速发展。

假定每平方公里获取十万千瓦电力计,可提供666.7万平方米(即一万亩)养殖面积的光源用电,或者可保证相当于近七平方公里的养殖面积,由于采用人工照明,因此可以采取多层养殖的方法,这与陆地农作物有点区别。当然,为巡视、自动化操作方便,没必要整个海域满铺六、七层养殖筏、养殖网箱,可以方便原则例如沿着高速管道两侧各铺一百米左右,共铺设三十多层,每隔一米一层,或者说是宽两百米、高三十多米共三十五层网格的立体养殖网箱,并进行自动化设计。

关键在于西风带等地能输出多少电能,远景预测有一万亿千瓦,即可供一千万平方公里用电,则海藻年生产能力远景可达到三千亿吨,或海鲜类肉食生产能力每年一百亿吨。

由于投资非常巨大,因此应综合开发,单纯发展海洋牧场或海底管道货运、调水等投资回收期很长,但一旦收回投资,其后每年都会带来巨额收益。这与一百多年前各国政府面对当时的新鲜事物且同样投资巨大的铁路、公路等是一样的问题,而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是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发展所需铁路、公路、港口、桥梁等的建设带来了延续至今的经济繁荣。

或者会有人认为巨浪区应该就地利用波浪能,进行多层网箱设施养殖等,到底哪种开发方案更实际,有待于实践中探讨和验证。

11、4、4:碳物质封存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解决南极运输不能只靠可在暴风中起降的高速飞艇或破冰船舶,可设高速悬浮管道运输系统从阿根廷南端入海,在彻底解决南极冰山问题前为避开该区域夏季经常出现的大型漂流冰山可设于德雷克里海峡一千米深处,千米深度再遭遇大型冰山的几率就足够小了,穿越海峡后在南极半岛西侧登陆,极地东风作用下漂流冰山都被挡在南极半岛东侧;利用高速管道运输系统的巨大运能运输进出南极内陆的物资。当运往南极的海藻之类碳水化合物或二氧化碳封存量达到六千亿吨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恢复到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如果海带、海藻产业迅速发展,作为能源、粮食储存的产量远大于现有现有能源消耗量的话,甚至可以照常使用化石燃料而不用担心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过我们主张立即封存化石燃料,这些化石能源应用在将来出现不可预测的灾难时全人类救急度过难关时所需。

作者:紫薇圣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

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电动汽车研发者,高效流体减阻技术发明者,超级抗震技术发明者。

海马汽车的坠落似乎比想象中来得更为惨烈

生物质能电动汽车与能源转型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之第一篇:汽车篇(修改)

THE END
1.养殖防虫网罩A养殖场专用防虫网罩养殖防虫网罩A养殖场专用防虫网罩龚祥尼龙防鸟网 河北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女子抢走别人老公如今患癌,想将孩子托付给原配,原配:欺人太甚 青山体育说 865跟贴 打开APP 林子祥实力有多恐怖,一人横扫香港乐坛,至今无人能超越 硕任谈娱乐v 4539跟贴 打开APP 美国海域惊现俄罗斯潜艇,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复仇https://m.163.com/v/video/VZJPSQ436.html
2.邯郸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邯郸物业邯郸物业服务网《邯郸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14年7月7日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邯郸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3日 邯郸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打造洁净、有序、靓丽、文明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生产、生活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强邯http://www.hdwyfw.com/zhengcefagui/handanshiwuyexiangguanzhengce/2016/0203/55.html
3.甲壳类贝类养殖学一、甲壳类增养殖学的定义 研究虾蟹类增养殖理论与应用技术 以增加水产资源与产量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的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 主要经济虾蟹类(对虾、河蟹)及其养殖特性,生产工艺及技术关键。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28718686_1118287097.html
4.山鸡专业养殖地(山鸡养殖基地)会东网你好,直线速度可达70公里每小时,赛场速度因为要转弯减速相对低点一般在64–68公里每小时 一般430米赛道,22秒就可以,每秒达到19.5米左右 山东皇家猎犬保种基地建于2000年是集科研、养殖,训练,繁殖、推广为一体的大型犬舍基地 山东皇家猎犬保种基地常年出售:格力犬、灵缇犬、惠比特犬、细狗、牧羊犬、藏獒等各种名优猎犬https://www.huidongwang.cn/36730.html
5.可移动餐车设计(精选八篇)模型试验显示, 网箱沉降平稳, 竖立翻转自如, 达到了预想的设计目标。同时, 该网箱起捕、分级、转运方便, 尤其是具有6个自由度运动功能, 是本设计的创新点。后期将在网箱上加设导流罩, 减小因较大流速引起鱼类贴网擦伤等问题。 摘要:针对现有深水养殖网箱无法满足养殖过程中对网箱各种作业功能需要, 本文在具有抗风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2y4tejm.html
6.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HJBAT罩 沼液 渣 池的建设须布设防渗材料 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 渣 经沉淀后单独收集 沼渣 沼 液储存后回用于周边农田 不具备回田能力的应建设后续污水处理系统 4 2 4 技术经济适用性 该技术适用于中型及以上且周边具有土地利用条件的畜禽养殖场或畜禽养殖密集区粪污的厌氧处 理 采用干清粪生产工艺的中型养殖场亦可https://www.renrendoc.com/p-62077986.html
7.龙里县冠山街道高坪村大型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pdf龙里县冠山街道高坪村大型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pdf,1 概述 1.1项目由来 中共十九大以后,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农村发展问题更加受到各 级政府的关注。畜牧业,尤其是生猪养殖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经过多年的 发展积累,也从家庭副业中逐步成长为农业的支柱产业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227/7142164134006044.shtm
8.数字渔网揭秘银龙鱼的理想水温与精选饲料之谜为了维持清洁的水质,应该使用经过处理的地面自来水,并且每次更换少量水,以保证酸碱度和温度的一致性。此外,采用1.5米长的大型鱼缸,不必铺设砂地或植入草本,因为这些热带鱼通常会游至上层,因此表层水域是它们主要活动区域。在箱口加上网罩以防止它们跳出,同时保持过滤器常开,以保持优质的生态系统。https://www.rdnbq3552.cn/yang-zhi-ji-shu/575956.html
9.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12篇(全文)41.大型养殖场、屠宰场是否可以处理非本场产生的病死畜禽? 答:鼓励大型养殖场、屠宰场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并可以接受委托,有偿对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及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42.养殖者是否可以自行处理零星病死的畜禽?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vdj53gk.html
10.农村金钱摇篮银龙鱼的理想水温与优选饲料秘诀首先,银龙鱼需要一个稳定的水温环境。这意味着你需要确保你的鱼缸中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2℃以上,最理想的是24-28℃之间。同时,水质也非常重要,它们喜欢中性水质,并且需要通过过滤器来维持清洁。为了防止跳出,你应该使用1.5米长的大型箱子,并加上网罩以防止它们逃脱。 https://www.uszlrttkj.com/sheng-zhu-pin-zhong/371131.html
11.我就养个猪,工业要摸底?云雾远山小说全本小说下载【飞卢小说网独家签约小说:我就养个猪,工业要摸底?】 “林萧,你告诉我,为什么你的雷达可以躲避军用雷达扫描?” 林萧:“长官,我就是超载运猪的时候,避个测速雷达,少罚点钱!” “那你同时扫描五千个目标,精度0.1米的光子雷达怎么回事?” 林萧:“长官,我是为了监控我养的3000只野猪!” “那你可以同时发射,并且https://b.faloo.com/1401906.html
12.四川三农新闻网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广,正大蛋业这样的先进养殖方式并不少见。不少大型生猪、蛋鸡、肉鸡养殖企业在饲料输送、饲喂、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全覆盖。规模奶牛场100%实现了机械化挤奶,95%的规模牧场配备了全价混合日粮(TMR)搅拌车,80%的大中型牧场采用了机械自动化清粪系统。 “http://sc3n.com/index/news/topics/id/2.html?page=29
13.中国孵化箱网中国孵化箱网(fuhuaxiang.3.biz)是孵化箱B2B电子商务平台,致力于打造细分市场品牌服务。为企业提供搭建企业展厅、发布产品、线上交易市场、云端建站、推广等服务。http://www.fuhuaxiang.3.biz/
14.鱼苗培育水产养殖养殖技术生产技术放养鱼苗前用密眼网拉1~3遍,如发现池中有大量蛙卵、蝌蚪、水生昆虫或残留野杂鱼等敌害生物、须重新清塘消毒。 (7)如池水过肥则应加些新水。如池中大型浮游动物过多,可用百万分之1~1.5的2.5%敌百虫杀灭,也可每1/15公顷放13厘米左右的鳙鱼20~30尾吃掉大型浮游动物。尔后将鳙鱼全部捕出后再放鱼苗。 (8)https://www.foodmate.net/tech/zhongyang/3/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