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20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通知国务院部门文件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20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2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各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等重要精神,深入落实2020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的“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重要部署,以及《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工作要求,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我部决定从2020年起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以下称“五大行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行动工作目标

二、加强统筹协调,细化行动职责分工

三、完善保障措施,督促行动落实落地

联系方式: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010-59192976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010-59195081

附件:1.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2.2020年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3.2020年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方案

4.2020年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方案

5.2020年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0年3月30日

附件1

2020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20年通过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建立“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200个以上,推广技术模式9个以上,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样板,辐射带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适应各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并汇编成册。

二、重点任务

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示范,从我部筛选的9项技术模式或其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中选择,积极稳妥进行推广。沿海地区每省(区、市)应选择3个以上技术模式,建立海水类推广基地5个以上、建立淡水养殖类推广基地5个以上(天津、上海市可自行确定数量);内陆水产养殖重点地区每省(区、市)应选择3个以上技术模式,建立推广基地6个以上;其他地区每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行选择技术模式数量,建立推广基地2个以上。

(一)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根据鱼、虾、蟹池塘养殖特点,在池塘内通过功能区构建、多营养级营造、智能机械配置等进行水质调控、底质调控和精准管控,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在养殖区利用排水渠、闲置塘、水田等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和渔农综合种养系统等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

(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在室内建设养殖设施,通过对养殖水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一系列处理后,使全部或部分养殖水得以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由于养殖过程全程受控,因而具有节水、节地、节约控温能耗、养殖生物生长速度快等显著优势。

(三)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利用稻田为基础条件,通过渔艺、农艺的融合,对其进行适度整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水产养殖,做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提升稻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目前,已有稻虾、稻蟹、稻鱼、稻鳅、稻鳖等多种技术模式。

(四)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模式。将网箱养殖系统安放在离岸相对较深的水域,开展集约化养殖。目前市场推广的新型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浪、抗海流的能力。

(五)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根据湖泊水库等淡水水体生态容纳量,以“人放天养”为主要方式开展的水产增养殖。目前有水质保护型、资源养护型、生态修复型等增殖以及生态环保型网箱养殖等多种技术模式。

(六)盐碱水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在盐碱地集中区域挖池塘蓄水,在池塘养殖水生动植物。同时,筑台田改盐碱,辅助修建排、灌、引工程,在台田种植耐盐碱经济农作物,通过抬田降水,有效解决次生盐碱化问题。

(七)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在同一养殖区域内合理搭配不同营养层级、养殖生态位互补的动植物,实现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生态防病及质量安全控制,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废物排放。包括以主养杂食性鱼类、混养肉食性及滤食性鱼类的淡水池塘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以及由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海水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八)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在养殖池塘水面进行蔬菜无土栽培,利用鱼类与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等生态共生原理,使鱼类与蔬菜共生互补,实现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资源可循环利用的目标。

(九)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利用陆基集装箱与池塘相结合的养殖方式。集装箱为养殖载体,池塘为水质净化区,实现养殖尾水生态循环利用。

三、工作措施

(一)科学合理遴选主体。依托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或其他有条件的养殖单位,以“设施装备良好、模式技术先进、生态环境优良、规范标准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示范辐射突出”等标准,按不同类型技术模式,遴选确定一批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

(三)组织开展示范推广。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形成合力,建立示范推广机制和专家团队,以推广基地为样板,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辐射带动,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示范推广。

四、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3--4月)。各地制定本辖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细化落实举措,明确责任部门和分工,启动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二)推广基地遴选和技术模式示范推广(4-10月)。各省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牵头,开展推广基地遴选、集成熟化技术模式,对推广基地技术模式进行改进完善。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技术模式示范推广。

(三)总结阶段(11-12月)。各地进行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总体情况、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建议等。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养殖处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评价与示范处

电子邮件:sfc@agri.gov.cn

附件2

2020年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方案

2020年通过开展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建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推广基地”100个以上,集成示范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各推广基地率先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辐射带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取得新进展,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研究制定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并汇编成册。

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推广,从我部筛选的5项典型技术模式或其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中选择,积极稳妥推广。沿海地区每省(区、市)建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推广基地5个以上(天津、上海市可自行确定数量);内陆养殖重点地区,每省(区、市)建立推广基地3个以上;其他地区每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推广基地2个以上。

(一)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技术模式。通过对传统养殖池塘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残饵粪污收集及尾水达标排放。在养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设施,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含残饵、粪便等有机颗粒废弃物的尾水排出池塘,经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二)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对养殖尾水进行多级处理后再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尾水设施总面积占养殖总面积较大的应建立“四池三坝”,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生态沟渠—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物净化池—过滤坝—洁水池”;养殖投入较少的品种,可采用“四池两坝”的治理模式。

(三)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技术模式。通过在人工湿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利用内基质、植物、微生物等协同作用,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处理,达到去除或消减尾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湿地以及沟渠型人工湿地,可单独或组合应用,构建人工湿地—水产养殖复合系统。多级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四)“流水槽+”尾水处理模式。该模式是在池塘、稻田(非基本农田)田埂或环沟中集中或分散建设标准化养鱼流水槽,与池塘或稻田形成一个闭合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实现“一水两用、生态循环”。

(五)工厂化循环水处理技术模式。通过对养殖尾水进行物理过滤、生物净化、杀菌消毒、脱气增氧等一系列处理后,把养殖尾水中的有害固体物、悬浮物、可溶性物质和气体从水体中排出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并补充溶氧,使全部或部分养殖尾水得以循环利用的处理技术。

(一)科学选择推广基地。依托“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或其他有条件的养殖单位,科学选择推广基地,以代表性强、技术力量雄厚、工作基础好、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环境优美为标准,具备可展示、可观摩、可培训等功能,遴选一批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推广基地。

(二)改进模式制定规范。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打造一批符合本地产业实际,有特色、效果好、可复制推广的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总结梳理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成果,对成熟的技术模式进行总结,研究制定一批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三)积极开展示范推广。由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牵头,以推广基地为样板,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示范推广先进的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充分发挥推广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技术模式的普及率,促进养殖尾水技术模式广泛应用。

(一)动员部署(3-4月)。各地制定本辖区工作实施方案,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细化落实举措,明确责任部门和分工,启动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二)推广基地遴选和技术模式示范推广(4-10月)。有关省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牵头,开展推广基地遴选、集成熟化技术模式,对推广基地技术模式进行改进完善。各地通过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技术模式示范推广。

附件3

2020年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方案

通过实施2020年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建立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模式推广点300个以上。其中,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10省,每省建立15个以上;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9省(区、市),每省(区、市)建立10个以上;除西藏外其余省(区、市)以及大连、青岛、宁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建立5个以上。2020年通过各地实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推广点兽药使用量同比平均减少5%以上,抗生素类兽药使用量同比平均减少10%以上,形成一批标准化技术成果和用药减量化技术模式,养殖者规范用药水平明显提高,水产养殖动物兽药残留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根据水产养殖病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五方面技术措施减少用药。

(三)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用药。强化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加强对一、二类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的应急处置,依法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强制性措施,防止疫病扩散和盲目用药。加强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掌握疾病分布和流行趋势,科学研判防控形势,及时发布预警,不断提高基层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推广应用疫苗防病,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减少用药风险。淡水鱼类重点防控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水霉病等;大黄鱼、鲆鲽类等海水鱼类重点防控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等;虹鳟等冷水鱼重点防控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等;虾类重点防控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肝肠胞虫病等。

(一)择优确定推广主体。依托“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及符合条件的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聚焦重点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遴选确定生产管理规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单位作为推广点。指导推广点严格按标准规范生产,健全完善水产养殖生产以及水产用兽药、饲料等投入品记录制度。

(二)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技术推广部门履行关键农业技术试验示范等公益性职责的能力,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协同协作,构建“推广机构+科研院所+推广点+养殖户”的减量用药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组建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专家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把各项关键技术措施落实落地。

(一)部署准备阶段(3-4月)。各地制定本辖区工作实施方案,选择确定推广点,启动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二)实施阶段(4-10月)。各有关省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织对推广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推广点建立水产养殖减量用药技术模式;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养殖生产和投入品使用记录;对主要养殖品种的易发疾病开展病原监测和耐药性监测,指导规范用药、精准用药。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质量安全处

电子邮件:yyc@agri.gov.cn

附件4

2020年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方案

在辽宁、江苏等12个省(区)开展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试验,推广点数量可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各地要聚焦重点品种,因种施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一)海水鱼类。大黄鱼:浙江、福建、广东,每省建立2个试验推广点以上;石斑鱼:福建、广东、海南,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花鲈:浙江、福建、广东,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鲆鲽类:辽宁、山东,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

(二)淡水鱼类。大口黑鲈:江苏、浙江,每省建立2个试验推广点以上;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乌鳢: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

(三)蟹类。梭子蟹: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青蟹:浙江,2个试验推广点;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每省(区)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中华绒螯蟹:江苏、湖北,每省建立2个试验推广点以上;辽宁、安徽、山东,每省建立1个试验推广点以上。

(三)做好工作总结评估。各地要及时进行试验情况分析,总结不同配合饲料厂家品牌、不同营养参数的替代应用效果。评估配合饲料替代成本,评价配合饲料替代养殖品种的营养品质等。根据试验效果,完成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技术模式的性能评估和综合效益分析,探索建立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技术评估指标体系,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转型升级技术解决方案。

(一)部署准备阶段(3-4月)。各地制定本辖区工作实施方案,选择确定试验推广点,启动宣传动员和工作部署。

(三)总结阶段(11-12月)。各有关省进行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开展情况、取得成效、典型案例、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建议等。

附件5

2020年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

2020年通过水产种业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生产性能测试试点和南美白对虾等重要养殖品种联合育种,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100个以上,研究制定一批水产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规范和品种测试操作规程并汇编成册。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多抗、安全的水产新品种20种以上,进行水产新品种示范推广效果调查评估,辐射带动有条件的养殖企业广泛参与,提升水产养殖良种化水平。

依托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以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为主要对象,因地制宜、稳妥开展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建立试验推广基地100个以上,组织开展水产新品种推广应用情况评估。选择基础条件好、技术力量强的试验推广基地,围绕重点品种开展生产性能测试试点。持续推进水产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先进育种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联合育种工作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等重要品种联合育种,加快提升品种创新能力。

(一)东北、华北地区。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24个以上,其中辽宁、河北、大连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4个以上,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2个以上。

(二)华东地区。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26个以上,其中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4个以上,上海、青岛、宁波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2个以上。

(三)华中地区。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12个以上,河南、湖北、湖南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4个以上。

(四)华南地区。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16个以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4个以上。

(五)西南、西北地区。建立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基地24个以上,其中四川、云南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4个以上,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建立试验推广基地2个以上。

(一)规范做好试验推广。各省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对水产新品种养殖单位的指导,准确把握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当前养殖生产中品种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初选、引种和试验推广。引种时要严把苗种质量关,选择经产地检疫合格的水产苗种;试验推广时要制定方案,设计好试验过程和试验区域,明确有代表性的对照品种,养殖管理和收获测产等环节都要科学、精准和严谨;试验结束时要全面总结试验工作,明确参试品种和对照品种的差异,编写试验报告。

(二)大力培育推广基地。依托“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等,充分发挥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等兼具公益性职能的单位在水产新品种试验推广、生产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试验区域要独立成区、统一标识,试验方法要科学严谨,按照“平等自愿、科学试验、展示示范、开放共享”原则,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体制机制活、展示效果优、带动能力强的试验推广基地。

(二)落实推进各项工作(4-10月)。水产新品种养殖示范推广,开展水产新品种推广应用情况调查分析;开展水产新品种生产性能测试试点;继续推进南美白对虾等联合育种,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集美大学、科研单位等开展虾夷扇贝、大型海藻(海带、坛紫菜)联合育种。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苗种处

电子邮件:aquseed@163.com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THE END
1.第3集耕海牧渔人工育苗与养殖关键技术让大黄鱼重回大众的餐桌人工育苗与养殖关键技术让大黄鱼重回大众的餐桌。https://tv.cctv.cn/2024/12/27/VIDEavFrvY2z1NXGmXmLmhEi241227.shtml
2.大黄鱼养殖视频大黄鱼养殖高清原创视频下载新片场社区汇聚全球优秀创作人和海量作品精选出37条大黄鱼养殖等4K原创短视频,覆盖大黄鱼养殖相关的广告,宣传片,剧情短片,创意混剪,婚礼,纪录片,特殊摄影,旅拍,Vlog,影视干货教程,音乐MV等大黄鱼养殖无水印高清视频案例学习下载https://www.xinpianchang.com/search/1242325
3.海钓野生大黄鱼,一条接一条的拉,太刺激了水生动物钓鱼收获户外钓2023-03-13 16:00:00小文哥吃吃吃福建 0:00/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小文哥吃吃吃 20.1万粉丝爱吃会做的猎奇美食UP主 04:592600买一只深海皮皮虾,两口吃完,差点吃破产 05:02千万粉丝博主公开强迫粉丝,吃到汗流浃背,直呼顶不住 https://www.163.com/v/video/VDUL85CSF.html
4.湛江突破大黄鱼育种与养殖关键技术,又一大鱼将游向世界大黄鱼危在旦夕,“抢救”工作一触即发。 1985年起,“中国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尝试用人工繁殖来恢复官井族大黄鱼种资源。1990年前后,其团队实现了官井族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不断突破,曾经濒临枯竭的大黄鱼,重新回到了餐桌上。 大黄鱼养殖的兴起,渐渐带动一方渔民增收致富。在福建宁德,2020年大黄鱼的养殖网箱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11/c7668675.html
5.《农广天地》视频:养殖技术[农广天地]新吉细毛羊养殖技术(20121211) [农广天地]鱼塘套养珍珠蚌(20121205) [农广天地]鱼草轮作生态种养技术、鱼塘套养珍珠蚌(20121205) [农广天地]泥蚶育苗技术(20121204) [农广天地]九龙牦牛养殖技术(20121127) [农广天地]大黄鱼“闽优一号”养殖技术(20121125) http://sannong.cntv.cn/program/nongguangtd/yangzhi/index.shtml
6.福建势学技术厅科技特派员工作优秀案例?“国鱼”的降守护大黄鱼自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从种质资源、养殖技术、饲料营养、病害防控和加工销售等产业链都得到了完善和进步;但由于养殖布局规划不够合理、养殖规模的盲目扩大,大黄鱼的病害问题开始日趋凸显。大黄鱼疾病如刺激隐核虫等寄生虫病、变形假单胞菌等细菌病和虹彩病毒等病毒病呈现逐年加https://www.faas.cn/cms/html/kjfwc/2023-06-02/2142972352.html
7.关于大黄鱼的养殖技术之一对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由于大黄鱼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海水网箱设置过于密集,养殖区域水质恶化严重,以及大黄鱼经多代人工繁殖造成性状退化,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故随着高温期的到来,大黄鱼细菌性疾病不断发生,出现以体表出血、鳃丝变白、体表长白点(或白斑)、眼睛红肿为主要特征的四大病害类型。 http://www.admin.gspst.com/kphn/nyjs/yzjs/content_23992
8.激动!禁渔期东海小黄鱼鲜活开卖,浙江率先突破小黄鱼全人工养殖技术会上,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科带头人楼宝研究员发布了一个能让万千吃货为之颤抖的好消息: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全国率先攻克了小黄鱼人工养殖技术难题,我们在休渔期能吃到鲜活小黄鱼的愿望实现了。 1】野生小黄鱼不断变小,原因让人担心 小黄鱼是我国最重要海产经济种类之一,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https://www.thehour.cn/news/386020.html
9.T/CI3572024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T/CI 357-2024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人工养殖的技术要求,包括养殖环境及设施、亲鱼培育、繁殖、人工育苗、中间培育、商品鱼养殖、病害防治、捕捞收获。 本文件适用于大黄鱼的人工养殖。 食品产业链内部商城,满足食品行业需求。 标准翻译(汉语与英语、日语、韩语互译): 详询0535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sort/12/153772.html
10.依靠创新让大黄鱼鱼跃闽东1985年春,“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项目在多方支持下终于立项,大黄鱼人工增养殖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当时,水产科技界普遍认为,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难度很大,也没有相关资料可借鉴,但我却顶着失败的风险,一头扎进科研之中。 1987年5月,我带着团队用20尾野生大黄鱼培育的亲鱼开展分组催产试验,首创人工批量育苗的核心技术https://m.jnnews.tv/p/854157.html
11.GR+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立钻哥哥+==)利用现代技术,成为某领域++++[VR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视觉生理学、视觉心理学、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软件工程、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人机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集成之结晶; https://blog.csdn.net/VRunSoftYanlz/article/details/99828217
12.南海所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实现苗种规模化培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广东省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种业振兴行动项目——“南海海区特色大黄鱼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培育”,在惠州市惠东县进行现场测试验收,经过2年多技术攻关,成功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有望成为广东海水养殖和海洋牧场http://scsfri.ac.cn/info/1003/24830.htm
13.大黄鱼仿生态养殖方法与技术要点草鱼养殖技术方法淡水养殖根据畜牧渔业生态养殖原理,在人工饵料中适当添加胡萝卜素,提高池塘养殖大黄鱼的品质。饲喂应做到定点、定时、定量。 四、大黄鱼的日常管理 在做好四定(定时、定点、定量、测量(检测水温、水质))基础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每天调节水位、换水。早春和晚秋水位较低,有利于池水温度升高。夏季和冬季应尽量提高水位。https://www.wycfw.com/yangzhi/58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