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初预测:专家的“先抑后扬”算盘
2024年的猪价走势,年初就备受瞩目。那时,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依据历史规律大胆预测:2023年产能调减5.6%,这一变化或将成为2024年猪价上涨的“助推器”,推动猪价大幅上涨50%。不仅如此,他还对2024年猪价走势进行了阶段性剖析,认为上半年猪价可能会再次探底,甚至可能跌破2023年的最低点,市场预估价格或许会跌至12元/公斤的低谷。若以此为基础推算,一旦上涨50%,猪价将有望达到18元/公斤。不过,专家也看好下半年,认为猪价趋势向上,具备冲击18元/公斤的潜力。这些预测在当时,就像给养猪人和从业者们吃下了“定心丸”,大家怀揣着希望,期待着猪价的回暖。
1.2现实逆袭:价格攀高又回落
现实中的2024年猪价走势,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呈现出先涨后跌的剧烈波动。依据农业农村部门权威发布的数据,生猪价格从3月初就吹响了“上涨号角”,开启了持续上扬之旅。在6月的第三周,上半年生猪价格强势触及峰值,全国平均每公斤价格达到了18.44元,相较于年初的14.63元/公斤,涨幅高达26.04%,这一涨势让养殖户们看到了盈利的曙光。这股上涨的“热浪”并未就此停歇,一直延续至8月的第三周,此时更是迎来了年内生猪价格的“高光时刻”——全国平均每公斤价格飙升至20.92元,相较于年内最低点的14.35元/公斤,涨幅更是惊人地达到了45.78%。
然而,“巅峰”之后,形势急转直下。生猪价格自此开始从高位滑落,此后虽在10月的第三周有过短暂的“挣扎”,略有反弹,但终究难挽颓势,紧接着又陷入了连续九周的价格下跌“泥潭”。截至12月的第二周,全国生猪的平均价格已降至16.65元/公斤,与年内最高点相比,下跌了20.41%,让养殖户们的心又悬了起来。
细细剖析这一年的走势,背后是供需关系的“博弈”。传统淡季(5至9月),猪价却逆势上扬,这主要得益于2023年前因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以及长期猪价低迷,导致生猪产能大幅缩减,市场供应偏紧。而到了传统旺季(9月至12月),本应是需求旺盛、价格走高之时,现实却“打脸”,猪价一路下行。尽管此期间通常伴随着降温、节日等因素,需求理应增长,但今年消费市场疲软,猪肉消费与屠宰量同比降约30%,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
1.3盈亏逆转:养猪人迎来曙光
虽说2024年猪价走势犹如“过山车”般惊险刺激、变幻莫测,但对于整个养猪行业和无数从业者而言,这一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华丽转身,宛如熬过寒冬,迎来了暖春。
二、解密2024猪价“密码”
2.1供应“瘦身”:前期涨价主因
前期猪价的持续上扬,供应端的“瘦身”是关键因素。非洲猪瘟这场“风暴”,自2018年席卷而来,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大量生猪染病死亡,养殖场户为了防控疫情,纷纷缩减养殖规模,能繁母猪存栏量急剧下降。据统计,疫情期间,不少地区的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高达30%-50%,生猪产能遭遇“腰斩”。即便后续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养殖户出于对风险的忌惮以及资金压力,补栏积极性依旧不高,产能恢复缓慢。
2.2消费“变脸”:旺季不旺怪象
到了传统旺季,猪价却并未如往常一样“水涨船高”,反而走起了下坡路,消费端的“变脸”是背后的主因。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观念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对肉类的选择更加丰富,牛肉、羊肉、鸡肉等替代品不断抢占猪肉的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牛肉、羊肉的消费占比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鸡肉消费占比更是增长迅速,这使得猪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下滑。
另一方面,今年整体经济形势下,居民消费能力受到一定抑制,对猪肉这种相对价格较高的肉类消费更加谨慎。加之疫情虽有所缓解,但部分消费者仍心有余悸,外出就餐频率降低,餐饮行业对猪肉的需求也随之减少。同时,猪肉价格的波动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旺季期间猪价居高不下,进一步削弱了消费热情。据调查,在一些商超,旺季时猪肉的销量同比下降了20%-30%,呈现出明显的“旺季不旺”态势。
三、2025猪价:压力下的阴霾
3.1产能回升: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新生仔猪数量方面,同样呈现出令人揪心的增长势头。规模化养殖场的数据尤为醒目,10月和11月,新生小猪数量如同雨后春笋般,连续两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10月份同比增幅达到0.5%,看似微小,却如涟漪般在市场中逐渐扩散;11月份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增长率飙升至3%,让市场从业者们忧心忡忡。按照生猪养殖周期推算,这般增长趋势意味着到2025年的3月和4月,生猪出栏量将如同洪水猛兽般,同比迎来大幅度的攀升,市场供应压力可想而知。
3.2需求短板:难以支撑的市场
春节过后,市场更是迅速陷入需求淡季的“寒冬”。随着气温回暖,居民对肉类的消费需求逐渐趋于平淡,餐饮行业也进入传统淡季,对猪肉的采购量大幅下滑。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春节后的数月内,部分地区猪肉消费环比降幅可达30%-40%,如此巨大的落差,让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愈发尖锐,猪价反弹的希望愈发渺茫。
3.3市场预警:亏损阴云笼罩
农业农村部官方指定平台发出的预警,更是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生猪养殖从业者们心头一紧。预计明年春节过后,绝大部分生猪养殖场(户)将无可避免地陷入亏损的“泥沼”,且这一不利状况如“噩梦”般可能持续至明年第三季度,期间市场行情仿佛被冻住一般,难有显著回暖迹象。
这一预警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对供需关系、市场趋势的精准研判。生猪供给在产能回升的推动下持续高位运行,而需求端却因各种因素难以提振,供大于求的局面如同泰山压顶,压得猪价持续走低。养殖户们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资金周转压力、养殖成本上升等问题接踵而至,行业洗牌或将加速,唯有适应变化、优化管理、降低成本的从业者,方能在这场“寒冬”中寻得一丝生机,等待市场回暖的曙光。
四、养殖户何去何从?
4.1成本管控:抠出利润空间
面对猪价的起伏不定,养殖户们首先要在成本管控上“下苦功”。饲料成本占据养殖总成本的“半壁江山”,通常能达到60%-70%。养殖户可以借鉴大型龙头猪企的经验,与饲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凭借规模化采购优势争取更优惠的价格。在饲料原料选择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像一些粮食主产区,可用玉米、豆粕等本地盛产的原料,自行调配饲料,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降低运输等中间成本。
养殖流程优化也是关键一环。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猪只过于拥挤导致疾病频发,减少兽药使用成本。据研究,养殖密度降低20%,疾病发生率能降低30%左右。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如自动喂料、饮水系统,精准投放饲料和水,减少浪费,提高养殖效率。以某现代化养殖场为例,采用智能设备后,饲料浪费率从10%降至3%以内,人力成本降低了40%,一年下来节省开支数十万元。
4.2市场洞察:把握出栏时机
在消费旺季来临前,如春节、国庆等节日,提前规划出栏计划。一般来说,节日前1-2个月是生猪需求的高峰期,此时猪价往往较高,养殖户可适当提前出栏,避免集中抛售导致价格踩踏。而在市场供过于求、猪价低迷时,也不要盲目跟风抛售,对于体重未达标的猪只,可适当延长养殖周期,等待价格回暖,但要注意控制养殖成本,防范价格持续下跌风险。
4.3多元拓展:分散养殖风险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养猪行业同样适用。养殖户可探索多元养殖模式,分散单一养猪带来的高风险。特色养殖是一条可行之路,像养殖黑猪、香猪等地方特色品种,这些猪种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虽然生长周期稍长,但市场售价往往是普通白猪的2-3倍,能有效提升养殖效益。
猪肉深加工也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养殖户可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将生猪加工成腊肉、香肠、火腿等制品,不仅延长了猪肉的销售周期,避开鲜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还能通过加工增值,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数据显示,经过深加工后的猪肉产品,利润空间可比直接销售生猪提高50%-100%。
此外,生态养殖旅游模式正逐渐兴起。一些靠近城市或景区的养殖场,利用自身场地资源,开展亲子游、农家乐等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养猪、喂猪乐趣,品尝新鲜猪肉美食,拓展收入渠道的同时,还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为养殖场发展注入新活力。
五、行业变局:挑战与机遇共舞
5.1企业策略分化:巨头的“攻守道”
在这波猪价的起伏浪潮中,大型猪企的战略布局呈现出鲜明的分化态势。头部企业如牧原、温氏,在经历了过往猪周期的跌宕后,变得愈发谨慎。牧原股份,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之一,曾在扩张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但如今却踩下了“刹车”。2024年,其多个生猪养殖建设项目按下“终止键”,像右江18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洪洞15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等纷纷叫停,将剩余募集资金回流,补充流动资金“弹药库”,背后是对市场供需精细研判后的战略收缩,力求优化资本开支,稳固企业根基。
温氏股份同样如此,在保持现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放缓了扩产步伐,将重心转移至内部管理的优化与成本的深度挖掘,提出“降成本、保盈利”的核心任务,力求在微利时代稳住阵脚。据其内部规划,在饲料原料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全力冲击2024年全年平均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15.0元/公斤至15.6元/公斤的目标,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效益。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中腰部企业却逆势而动,试图在行业格局重塑之际“弯道超车”。它们积极寻求融资渠道,借力资本为扩张赋能。这些企业看到了当下市场洗牌带来的机遇,趁着头部企业谨慎之际,抢占市场份额,新建猪场、扩充产能,期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新势力。然而,这种激进策略也伴随着高风险,一旦市场需求不如预期,资金链压力将如紧箍咒般袭来,企业或将陷入困境。
5.2产业新赛道:科技与海外市场“曙光”
尽管行业整体面临压力,但新的机遇之光也悄然闪现。生猪期货市场逐渐成为企业避险的“港湾”。不少猪企开始熟练运用生猪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在市场波动的“惊涛骇浪”中为自身收益“保驾护航”。当预期猪价下跌时,企业提前在期货市场卖出生猪合约,锁定销售价格,若现货市场价格果真走低,期货市场的盈利便能弥补现货亏损;反之,若预期价格上涨,则买入合约,确保成本可控。这一金融工具的有效运用,让企业在价格风云变幻中有了更多“底气”,稳定经营预期。
养殖科技的蓬勃发展则为行业注入了“强心针”。智能化养殖设备全面赋能,从智能饲喂系统依据猪只生长阶段精准投放饲料,减少浪费、提升生长效率,到智能监控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与AI算法,实时监测猪只健康、环境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通知养殖户,实现精细化管理。据测算,采用智能养殖设备的猪场,饲料利用率能提高10%-15%,疫病防控成功率提升20%-30%,大大降低养殖成本与风险,开启智慧养殖新篇章。
海外市场拓展更是为猪企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面对国内激烈竞争与产能压力,不少猪企将目光投向海外,开启“出海”征程。牧原股份与越南BAF农业股份公司携手,在猪场建设、智能养殖等领域深度合作,输出中国先进养殖技术与经验;饲料企业海大集团早在2012年就布局全球,在越南、马来西亚等30余个国家落地生根,凭借优质产品与本地化策略,抢占国际饲料市场份额。这些猪企“出海”,不仅为自身寻得新增长点,也让中国养猪业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提升全球影响力,为行业长远发展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