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地方性海水鱼类,素有“国鱼”之称。福建省是大黄鱼养殖产量最大的省份,产业规模效益大、产业链条长,已形成由人工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和出口等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在全国海水养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我省大黄鱼养殖主产区生产特点和自然条件,为推进大黄鱼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引导广大养殖户科学规范养殖,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介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
01
一、苗种繁育
(一)繁殖设施
1.育苗室:应具保温、通风、调光性能,朝向宜坐北朝南。设置亲鱼培育池、产卵池、孵化池、育苗池等,池子可统筹兼用。池子长方形、圆角,长宽比(2~3)∶1,面积30~100㎡,水深1.5~2.5m;池壁光滑,池底向排水口倾斜。
2.饵料培养设施:包括用于单胞藻与轮虫的培养,卤虫卵孵化及其无节幼体的营养强化,以及桡足类的暂养等水泥池或活动水槽。总水体占育苗室水体的60%。其中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的培养池水体比例为1∶2,且相互隔离。
(二)亲鱼选择
大黄鱼的亲鱼,应选择2龄雌鱼在800g以上、雄鱼在400g以上,3龄雌鱼在1000g以上、雄鱼在600g以上的体形匀称、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无明显应激反应的个体。亲鱼雌雄比以2∶1为宜。
(三)亲鱼培育
春季,亲鱼运输到育苗室培育,入池后按2~3℃/天的幅度升至适宜水温;适宜水温21~22℃,盐度23~30,光照度500~1000Lux;放养密度为3~5kg/m3;饲料种类为沙蚕、牡蛎等鲜活饵料或大黄鱼亲鱼专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每日早晚各投饵1次,鲜活饵料日投饵率5%左右或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率1.5%左右;每天傍晚投饵2小时后吸污,换水50%左右,并冲水刺激。秋季可参照室内密度、饲料等直接在海上网箱培育亲鱼。
(四)人工催产
经强化培育后,雌鱼上下腹部均较膨大,卵巢轮廓明显,腹部朝上时,中线凹陷,用手触摸有柔软与弹性感,吸出的卵粒易分离、大小均匀;雄鱼轻压腹部有乳白色浓稠的精液流出,精液在水中呈线状且能很快散开,即可进行催产。催产剂可用LRH-A3(鱼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3号)激素,雌鱼按体重0.5~5.0μg/kg,雄鱼为雌鱼的1/2,胸鳍基部注射,根据性腺成熟程度单次或两次注射,两次注射第一次为总剂量的1/3,24小时内注射完全量。催产后亲鱼放入产卵池,经吸污、换水后待产。在临近产卵时,可采取适量冲水,促进其自然产卵。
(五)受精卵收集与孵化
产卵结束5小时内,停气5~10分钟后用捞网收集受精卵。将收集的卵置于底部呈漏斗状、0.5~3.0m3的水槽中,停气静置5~10分钟后,用80目捞网捞取表层卵,用20目滤网滤除杂物,经冲洗后移至孵化池,密度控制在6万粒/m3以下,进行微充气孵化。
(六)鱼苗培育
1.环境条件。适宜水温23~28℃,盐度20~32,溶氧>5mg/L,pH7.8~8.4,光照强度1000~2000Lux,充气量随仔稚鱼的生长逐渐由0.2L/分钟增大至10L/分钟。
2.培育密度。初孵仔鱼3.0×104~5.0×104尾/m3。
3.饵料投喂。饵料系列为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微颗粒配合饲料。各种饵料的投喂方法见下表。
4.日常管理。从5日龄开始,每天换水前吸污;10日龄前,每天按5~10万个/mL的浓度添加小球藻,日换水1次,日换水率30~50%;10日龄后,日换水1~2次,其中稚鱼前期的日换水率50~80%,稚鱼后期的日换水率100%以上。
5.鱼苗出池。鱼苗全长在25mm以上可出池进行苗种培育(鱼苗中间培育)。
(七)苗种培育
1.养殖条件。选择可避大风浪,水深10m以上,潮流畅通,流速小于2m/s,流向平直、稳定的海区。海水盐度13~32,溶解氧在5mg/L以上,水温稳定在13℃以上。网箱规格为长(4~8m)×宽4m×深(4~6m),网目根据鱼苗大小而定。
2.鱼苗放养。放养鱼苗选择天气晴好的小潮平潮流缓时段。放养密度以1500~2000尾/m3为宜。
3.饲料投喂。以大黄鱼苗种专用微颗粒配合饲料为主,用水喷洒软化后投喂。晚上可开灯诱集桡足类、糠虾等海区天然饵料。水温13~15℃时,全长25~35mm的鱼苗,微颗粒配合饲料日投喂6~4次,投饵率20~15%;全长50mm的鱼苗,日投喂减少为早晚各1次,投饵率10~8%。投饵率随鱼苗生长逐步降低。
4.日常管理。根据网箱网衣的堵塞情况,适时更换网衣。在潮流较急、鱼苗活力不好时或饱食后,不宜换网操作。每天监测水温、比重、透明度与水流,观察摄食、活动及病害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02
二、养成
(一)塑胶渔排网箱养殖
1.养殖环境。应选择在中小风浪区,低潮时水深在8m以上,潮流畅通,流速小于1.5m/秒,流向平直稳定的海区;经挡流等措施后,网箱内流速控制在0.3m/s;水温在8~31℃之间,盐度在13~35之间。
2.设施设备。网箱由塑胶框架和下挂网衣组成。塑胶框架是以高密度聚乙烯等非再生塑胶制作塑胶板、塑胶管、踏板、浮筒等原件,通过支架、螺栓、连接器等连接形成。网衣采用聚乙烯或尼龙等材料编织而成,由网片和纲绳组成。单个网箱面积60㎡以上,有方形和圆形,网深6~10m,低潮时网箱底部距海底2m以上。网目15~50mm,大小可根据投放鱼体大小选择。
3.苗种放养。选择规格整齐、体形匀称,鳞片完整,无伤、无病、无畸形,活力好,经检疫合格的50g/尾以上规格鱼种投放。鱼种放养应选择在小潮汛期间及当天的平潮流缓时段。低温季节宜选择在晴好天气且无风的午后;高温季节宜选择天气阴凉的早晨与傍晚进行。规格50g/尾的鱼种放养密度100尾/m3为宜,随着鱼种规格增大降低放养密度,至规格500g/尾时放养密度20尾/m3为宜。
4.养成管理。使用大黄鱼颗粒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应符合GB/T36206的规定。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配合饲料日投饵率3~1%,根据天气、水温、水质、鱼体规格调节投饵率。根据水温和网目堵塞情况,及时更换网箱,根据鱼体生长差异程度,适时进行分级分箱;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流速等理化因子,以及鱼的集群、摄食、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生产记录。
5.收获。100g/尾以上规格的大黄鱼都可作为商品鱼起捕上市,一般在入夜后至黎明前起捕,且提前停饵1~2天。商品鱼收获前执行休药期制度,经药残检测合格后上市。
(二)深远海重力式+桁架式网箱接力养殖技术
1.养殖环境。重力式网箱养殖环境见塑胶渔排网箱养殖。桁架式网箱养殖选择低潮位水深20m以内、离岸3km以上的开放或半开放海域,潮流畅通,流速≤2m/s,流向平直稳定,以往复流的海区较为适宜。海区及上游应无工业“三废”或医疗、农业、城镇排污口等污染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17)有关要求。海区年表层水温变化为8~30℃,盐度13~32,透明度1~3m。
2.设施设备。重力式网箱材质和结构同塑胶渔排网箱设施设备。桁架式网箱由结构浮体、养殖框架、旋转机构三部分组成,包括牵引绞车、发电机、风力发电机、蓄电池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主要设备,配备可监测溶解氧、水温和盐度等常规水质在线监测设备。设备抗台风能力要求至少可抵御12级台风。
4.养成管理。重力式网箱养成管理同塑胶渔排网箱管理。投放至桁架式网箱的大黄鱼,放苗后2天内不投饵。2天后,可投喂少量浮性颗粒配合饲料,并循序渐进增加饲料投喂量。初夏与秋季水温在20~25℃之间,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每天傍晚投喂1次;水温在10~15℃及25~30℃时,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1%,隔天投喂1次。在网箱周边布设数盏灯,夜晚开灯吸引一些小鱼进入网箱内,作为大黄鱼的天然饵料。
5.收获。规格达750g/尾以上即可起捕上市。商品鱼收获前执行休药期制度,经药残检测合格后上市。
03
三、病害防治
(一)大黄鱼虹彩病毒病
主要病原:大黄鱼虹彩病毒。
流行特点:流行季节为6~9月,7~8月为流行高峰。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变黑,体表和鳍出血;鳃贫血、色变淡,呈灰色或点状出血;肝末端充血、发红,呈“花肝”状;腹腔积水,脾、肾肿大。病鱼拒食、胃肠无内容物;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游动无力,不久衰竭死亡。
危害情况:主要危害体长100mm、体重20g左右的鱼种。传染性强,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
防控方法: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以预防为主。一是加强苗种管理。做好苗种产地检疫,选择健壮苗种进行放养,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二是加强饲养管理。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切忌过量投喂;一旦发病,立即停饵数餐,后减控饵料,施以渔用多种维生素、保肝利胆和抗病毒的中药制剂予以控制。
(二)内脏白点病
主要病原:变形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
流行特点:流行季节为12月至翌年5月,高发期在2~4月。
主要症状:早期无明显症状,严重时不摄食。剖检,脾、肾上布满0.5~3mm的白色结节。
危害情况:主要危害50g以上的鱼种和成鱼。
防治方法:发病早期,可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也可两种药物交替使用,应注意休药期。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时,应结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科学合理使用药物,避免造成病原菌耐药,增加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难度。
(三)刺激隐核虫病
病原: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
流行特点:多发于每年1~4月的室内亲鱼和鱼苗培育期间,以及每年5~7月和9~11月的网箱养殖期间。流行水温在20~29℃,发病高峰期水温在25~28℃。
主要症状:病鱼体表和鳃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点,严重时病鱼停止摄食、游动缓慢,体表点状充血,鳃和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色混浊状薄膜。
危害情况:鱼苗到亲鱼均可发病。
预防措施:合理布局网箱排列,勤换洗网箱网衣,保持水流畅通;控制适宜的养殖密度,科学投喂优质配合饲料;病害流行季节,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多维和免疫多糖等,以提高鱼体抗病力;发病初期,有条件的可将网箱迁移,改善水环境条件,但发病后期不能搬迁;濒死鱼要及时捞出,做好无害化处理。
(四)白鳃症
主要病原:尚未明确病原。
流行特点:发病高峰期在7~9月下旬,流行水温在25~29℃。
主要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色偏黄,鳃丝苍白,血液颜色变浅,量少,肝脏呈黄色或土黄色,脾脏发黑肿大,肾脏肿大甚至糜烂。
危害情况:大黄鱼的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主要危害200g以上的中大规格鱼。
防控方法: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发病高峰期控制在七分饱,发病期间停喂3~5天,后适量投喂添加解毒、保肝利胆的中药制剂的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