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了解我县渔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岗位工作实际,笔者就近年来全县渔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分析当前渔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为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制定渔业发展措施、推进全县渔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开阳渔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渔业发展主要指标
20xx年,全县水产品总量完成313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272吨,淡水捕捞产量41吨,实现渔业产值376万元(现价)。稻鱼养殖面积316公顷(其中:稻田生态渔业176公顷),稻鱼总产106吨;全县淡水养殖总面积250.47公顷(其中:池塘养鱼14.47公顷、山塘养鱼57.33公顷、水库养鱼178.67公顷),成鱼产量分别56吨、32吨和78吨。
(二)发展特点
1、宜渔水域快速增加,渔业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1)是全县现有小型以上水库32座(其中:小一型10座、小二型22座),总面积4589.2亩,水库库容量3175万立方米;
(2)是正在启动实施白安河、毛竹林等3座小一型水库和詹家湾等4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又可以增加水库面积1629亩、新增水库库容量1240万立方米;
(3)是构皮滩、大花、格里桥、南江、紫江等5个电站将相继建成,5年内开阳将形成总面积32.12平方公里的淹没区,新增水面48795亩(其中:构皮滩水库—开阳库区40935亩、大花电站—开阳库区2365亩、格里桥电站—开阳库区1757亩、南江电站库区1318亩、紫江电站—开阳库区2420亩),可新增加库容量19.48亿立方米。5.5万亩大水面为开阳渔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发展潜力显著增强。
2、池塘、山塘、水库养殖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比较效益变化,开阳渔业养殖结构逐步调整,从20xx年以前以稻田养殖为主逐步调整为以池塘、山塘、水库养殖为主的结构模式,20xx年,池塘、山塘、水库养殖面积增加到250.47公顷,水产品产量达166吨、占养殖产量的61%,总产量的53%。
3、特种养殖起步,设施渔业从无到有
20xx年,我县申请国开资金实施《开阳花梨田坝大鲵养殖小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大鲵养殖房280平方米、专用养殖池100口、配套饵料鱼养殖池塘1560平方米,饲养大鲵170尾。该小区建设标志着我县特种养殖已起步实施,设施渔业从无到有。此外,通过考察选址,冯三双山、双流三合等地有流水资源,为下一步特种水产养殖开发创造了资源条件。
4、执法力度加强,渔政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
(1)是自20xx年起,连续实施“乌江流域—开阳段”春季禁渔管理、开展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渔业违法行为,实施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及环境保护;
(2)是通过市场检查和质量抽检等形式,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保障水产品消费安全;
(3)是通过养殖宣传、兽医经营户培训以及开展水产养殖用药专项检查等形式,实施渔业生产投入品监督管理以保障水产品生产安全,我县渔政管理工作有新的突破。
调查统计:5年来,渔政部门共立案查处渔业违法案件26起,行政处罚37人,没收电鱼机等作案工具多台,罚款5000元;实施市场水产品质量抽检17批次,抽检水产品52样次,样品检测全部为阴性;开展渔业投入品宣传17次,专项检查46次。
5、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启动天然水域渔业资源保护
自20xx年起,我县连续实施了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在清龙河“十里画廊”水域累计放流鱼种达220万尾,并实施河段承包管理、春季禁渔管理、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等措施,开展天然水域渔业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工作,天然水域渔业资源枯竭得到遏制,并出现恢复势态。
6、县级渔业服务机构逐步完善
在建立健全渔业公益性服务机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于20xx年成立了赋予管理职能的县渔政执法大队,于20xx年成立了赋予渔业生产安全职能的县渔业船舶检验站,县级渔业服务机构逐步完善,为下一步渔政管理、渔业安全监督和渔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渔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宜渔水域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开阳县渔业以池塘养鱼、山塘、水库养殖为主。但养殖品种单一、养殖管理原始粗放,效益低下,水域开发利用仅为27%,资源利用率低,而且渔业生产总量小、渔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0027%,全县渔业发展落后。
(1)是全县无鱼种繁殖场,县内使用的鱼种全部依靠外进,鱼种繁育体系缺失,成为我县渔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是在网箱养殖等产能较高,价格优势明显的集约化养殖产品的冲击下,造成大部分养鱼户因亏损而放弃养鱼,水产部门多年引导和培植的稻鱼工程以及池塘等水面闲置较多,宜渔水域资源利用率低。
(3)是渔业生产总量小,与市场消费需求量相差甚远,全县各集贸市场大量冲斥着从县外调进的商品鱼,全县渔业发展严重制后。
(二)生产手段落后,渔业产量效益极差
由于水产养殖技能普遍欠缺,绝大部分水产养殖户管理原始粗放,渔业养殖单产极低,效益极差。
(1)是养殖品种单一,具有价格优势的名优品种养殖微乎其微。有近70%的养殖水体仅养了一两个品种,大多数为鲤鱼、草鱼,且放养量不足、投放的鱼种规格偏小,水体利用率低,单位产量小;
(2)是投放的饲料原始,并且严重不足。通过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养鱼户养殖过程中不投放饲料,成为典型的“白水”养鱼,而投饲的养鱼户也大都选择畜禽粪便、饲草等营养成分低的饲料,选用专用颗粒饲料的极少,全县鱼用颗粒饲料年销售量不到5吨,目前我县尚无一家鱼饲料经营店;
(3)是养殖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因水质管理不当造成的死鱼事件时有发生。
(三)设施渔业近乎空白,名优养殖开发不力,渔业结构调整停滞不前一是除20xx年建成1个大鲵养殖小区外,再无其它设施渔业项目建设,县内设施渔业近乎空白,集约化水产养殖更是无从谈起;二是虽然水产技术部门曾经开展过云斑鮰、斑点叉尾鮰、克氏鳌虾等名优品种的试验示范养殖,但未能得到推广应用,县内水产养殖仍然停留在常规品种上,名优水产品开发不力,渔业养殖结构调整停滞不前。
(四)执法装备缺乏,渔政管理工作滞后,资源环境保护和渔业安全生产无法保障
我县渔政管理工作滞后,除了有渔政执法队伍不完善、渔政执法人员缺乏原因外,还有渔政执法装备缺乏,执法条件落后等因素。天然水域春季禁渔管理、非法捕捞专项整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渔业生产投入品监管、渔业船舶检验等都无法到位,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渔业安全生产无法保障。
调查统计:自20xx年县渔政执法大队成立以来,县财政没有安排过渔政执法经费,也没有添置过任何渔政执法装备、水产品整理检测设备和渔业船舶检验设备。
(五)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先进适用水产技术推广不力,渔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1)是渔业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县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是水产站、渔政执法、渔船检验的三合一综合站,加挂牌子,却不增加编制,而乡级则无水产机构,出现水产技术服务体系断层;
(2)是水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现全县农业系统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仅有4人,乡镇无法配备专职水产技术人员;
(3)是水产技术宣传普及不力,大部分养鱼户无水产养殖技术,生产盲目,水产乡土人才稀缺。全县渔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撑。
调查发现:全县仅有的4名水产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还有两人工作不在岗。
(六)投入机制不完善、且投入严重不足,渔业发展缺乏动力
多年来,由于县、乡政府对渔业发展的投入近乎空白,长期投入缺失导致产业基础薄弱、渔业经济总量小、人才稀缺、渔业科技无法提高、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渔业发展缺乏动力。
调查显示:自19xx年成立水产站以来,县乡对渔业发展的投入为零,使我县的渔业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周边区县。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一)充分利用构皮滩等5个电站相继建成在开阳形成近5万亩大水面资源契机,科学制订《开阳县渔业发展规划》,实施大水面健康养殖和集约化网箱养殖,把开阳库区定为为“贵阳市名优水产品网箱养殖基地”,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渔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做大作强开阳水产业
(1)是科学界定各水域养殖功能、合理布局各水域养殖类型、科学确定各水域养殖容量;
(2)是积极推广渔业新品种、新技术,优化渔业养殖结构,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4)是在开阳港设立渔业专用码头、修建水产品交易市场1个在花梨乡翁昭村新建面积200亩的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和50亩的天然鱼类驯养繁育基地,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渔业发展创造条件。
调查测算:到20xx年,最终实现年生产水产品5000吨(其中:养殖产量4600吨、天然水域捕捞产量400吨),年创渔业产值7200万元(静态值),使渔民通过渔业养殖增收致富的目标。
(二)加大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养殖健康,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1)是严格按照水面1‰的自净环保比例设置以名优水产品为主养品种的投饵型网箱养殖。按照水面1%的比例设置投饵型网箱养殖,以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3)是开展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工作,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确保渔业健康养殖。四是加强渔业生产投入品监督管理,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提高我县水产品质量,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评测:全县大水面投饵型网箱养殖设置总量在40亩以内,不投饵型网箱养殖设置总量在400亩以内。
(三)完善渔政管理执法装备、提升渔政管理能力,确保渔业生产安全
(1)是结合我县天然水域广、库区水域面面积大(5万亩),库岸线长,渔政执法和水上安全救护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实际情况。尽快落实构皮滩水域中型多功能(含水上救护功能)的渔政执法船1艘、渔政执法快艇1艘、执法车1辆以及相应的渔政通讯、渔政宣传和渔政执法工具。大花水库—开阳库区配备渔政执法快艇1艘,及相应的渔政通讯、渔政宣传和渔政执法工具配备,完善渔政管理执法装备,以迅速提升我县的渔政管理能力,保障大水面渔政管理的需要,
(2)是依法实施全县天然水域捕捞许可管理,指定水域、按捕捞限额规定作业捕捞。全县《捕捞许可证》核发数量严格控制在40个以内,年许可捕捞总量控制在400吨以下,以保护天然水域鱼类资源;
(3)是“三证”管理渔业生产用船和渔业捕捞船舶,确保渔业船舶生产安全。
调查测算:按每1000亩天然水域水面为1个作业单位核发捕捞渔船登记,全县《捕捞许可证》核发数量在30个以内。
(四)培育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渔业产业化建设
(1)是培育和扶持渔业经营合作组织,引导、鼓励、支持渔业生产者组建渔业养殖协会、渔业经纪人营销协会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县渔业互助合作组织,加快渔业经营组织化建设,逐步实现全县渔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2)宣传、动员、引导渔民参加“全国船东互保”保险,增强渔民应对市场风险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我县渔业稳定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东营整体低碳水产养殖现状,8月19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LowCarbon调研团走进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开展调研活动。
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主要负责全市海洋与水产领域重大课题研究和组织技术攻关;负责全市水产病害的研究;负责水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示范、试验和推广应用;负责全市海洋与水产资源的调查、开发和利用研究;承担全市海洋与水产科技人员的培训等工作。
交流会伊始,LowCarbon调研团队长贺丹对本次调研题目"黄河三角洲地区低碳水产养殖现状调查与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水产养殖可实现水产养殖的生态化,主要是大量采用低碳与移碳技术,通过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而实现生态、经济效能,低碳水产养殖不仅能促进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有效解决近海海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更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培育生态产业链的优越条件。
据刘所长介绍,垦利县作为东营地区生态渔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现今多层次低碳养殖模式推广面积达到3万多亩,充分利用了资源环境,实现了水产养殖的生态化,保护了水域生态环境,为黄河三角洲水产养殖业的生态高效发展,引领了方向。
嫩江是松花江最大的支流,嫩江全长1371千米,流域面积28.3万平方千米。嫩江古名称难水,明代称脑温江,清初名诺尼江,蒙语的意思为“碧绿的江”。嫩江源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流在嫩江县以上接纳大兴安岭东坡和小兴安岭西坡流出的许多支流,出山后,流入松嫩平原,在扶馀县三岔河附近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后,东流入松花江。支流主要有甘河、讷谟尔河、诺敏河、绰尔河、洮儿河等,30多条大小河流形成了典型的羽状水系,同时,还包括420平方公里的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为了全面了解和反映嫩江流域渔业资源及渔业管理情况,我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掌握了总体资源情况和工作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嫩江流域的水文、渔业资源概况
嫩江流域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370-500毫米,上游多于下游,年均流量723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嫩江洪水期江面宽1-2千米,水深8-13米。每年11月中旬河流结冰,11月下旬封冻,翌年4月初解冻,4月中旬终冰,结冰期160天左右,冰厚1米左右。经过1998年那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齐齐哈尔市加大了水利工程投入力度,已建成大型水库5座,中型蓄水工程28座、小型蓄水工程174座,近年又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建设了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尼尔基水库,防洪效益将十分显著,我市现在的城市堤防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的洪峰流量为每秒钟1立方米,城市的防洪标准达到了xx年一遇。为了进一步改善嫩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70年代初开始,投资建设了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引嫩工程,统称“三引”,“三引”控制区域已使退化的草原、减少的芦苇、消失的泡沼又恢复了生机,鸟类来此栖息,渔业得到大发展,粮食产量得到提高。目前,嫩江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鱼类15科,58属,88种,以鲤科鱼类为最多,共有55种,占鱼类总数的62.5%,“三花”、“五罗”就是我们嫩江独有的特产。
二、我市渔业船舶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共有农业部确定的渔船检验机构4个,其中,地市级1个,县级3个,机构人员总数48人,验船师12人,验船员6人。xx年是全国“渔业水上安全年”,市渔业船舶检验处从xx年初以来始终注重渔业水上安全监管,定期深入实地,以现场登船检验、强化船舶信息管理、进入农户对渔民进行安全教育为重点,对辖区内的所有渔业船舶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尤其是对船证不符的情况进行了重点查处。目前的基本情况是,我市共有渔业船舶2111艘,其中,机动渔船1784艘,非机动船327艘。12m≤l≤24m的5艘,l≤12m的2106艘。钢质渔船2107艘,木质4艘,渔船登记总吨位2587吨,渔业船舶登记总功率13325.90千瓦。这些渔船已经全部检验完毕,全市共收取渔业船舶检验费10.49万元。其中齐市本级一万元,经过这次大规模检查,全处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全处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船检人员无不作为、乱作为行为,无行政败诉败议案件。
三、我市渔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有关对策和建议
嫩江,既是我们齐齐哈尔生态状况的一个晴雨表,也是衡量沿途各地政府官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一把标尺,更是提醒其他地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一声警钟。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我市需要提前采取环保措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对“各管一段、分期进行”的传统治理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尽快建立监测制度。这项制度是渔业水域防治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已有的渔业环境监测单位要进行一次重新梳理,上报自身存在的问题,拿出初步的改进方案,而对一些新建立的渔业环境监测单位要对其技术力量上的不足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改进监测落后的手段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使渔业环境监测系统真正成为嫩江水域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工作队伍自身建设。“正人先正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鱼业监管队伍是我们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不仅我们农委系统是这样,所属的每个工作相对部门也是这样,这是所有治理工作中最基础的源头性工作。带出这样一支队伍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随时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关于具体的治理方式,在我们内部,可以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把那些真正热爱渔业水上安全事业、保护母亲河意识强、能够在业务上独当一面的同志选调进来,先行成立渔业水上安全支队,各县下设大队,由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实行支队负责制,分重点江段进行宣传指导,这样,就使安全工作有组织上的保证。
(六)为工作顺畅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保资金充足到位,这是直接决定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宣传工作的本身需要投入,治理污染的河段更需要投入,这就需要我们自身一方面注重开源节流,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xx年,防治嫩江污染治理项目国务院也已经正式批复,齐市富拉尔基区及讷河市的污水处理工程,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城区管网改造工程,黑化集团等7个企业污水治理工程已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国务院已批复齐齐哈尔市防治嫩江污染治理项目,项目投资9.85亿。这也是我市一次性在国家获得的最大财政资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过几代人艰辛的付出,经过多次的前车之鉴,江水受污染的状况有所好转;鱼类的品种和数量都在慢慢恢复,现在的嫩江水质已经达到国家2级标准;渔政执法工作在农委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也在有序进行,渐入佳境,实现了科学发展。今后的渔政船舶检验工作需要领导的支持和我们广大同仁共同努力,全力配合,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三位一体”的大力宣传,更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把涉及我们这条母亲河的每个环节都做实做细,用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以一江清澈而欢腾的嫩水向广大鹤城人民交上一份干净的答卷、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