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理论论文范文

导语:在生态学理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鼓励参与性原则

案例教学的展开要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关系到实际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针对非点源性水污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生态工程措施来尝试解决,并进一步分析在实施过程中,运用到的生态工程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2案例选取典型性和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很关键,①必须遵循案例的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态工程学的教材内容,所选案例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知识点,案例具有典型性,并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②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由生态工程学科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等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在生态工程原理教学中,针对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具体案例,讲解效益协调统一原理的运用,典型的是我国甘肃省陇南县的“九子登科”模式,通过“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修台子,地埂锁边子,荒山荒沟栽苗子,山脚种果子,沟底穿靴子,见缝插针钉扣子,秋田盖罩子”一系列措施,在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又兼顾到经济效益,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各种措施的结果是建立一个稳定、持久、高效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会到生态工程原理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1.3案例的启发性

2生态工程学案例设置的主要内容

生态工程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生态工程原理、生态工程设计、农业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等六部分,其中相对比较适合设置为教学案例的专题内容如下:

2.1生态工程原理

生态工程原理是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工程原理着重讲述了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工程学原理三大部分。针对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案例的题材较多,例如:生态位原理中的稻田养鱼、家鱼共生混养;限制因子原理和耐性定律中的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食物链原理中的食物链加环、生物调控;效益协调统一原理中的“九子登科”模式等。这些原理方面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生态工程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是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的关键和核心。

2.2生态工程设计

生态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离不开设计。生态工程设计主要介绍了生态工程设计的原则、基本程序、技术路线、具体的设计案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污染水体修复工程设计来进行讲解和讨论,例如:白洋淀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工程设计、温州横河水体治理示范工程设计等。

2.3农业生态工程

农业生态工程着重讲述了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类型及模式、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装配农业生态工程等内容。该方面的内容可以设置为案例的题材较多,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生态果园工程模式、桑基鱼塘模式、稻田养鱼等。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的应用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4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生态工程主要介绍了目前环境问题、污染生态工程、湿地生态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结合目前的主要污染问题和应对措施实例来进行案例分析,如: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受损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生态工程、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等,让学生理解生态工程在解决具体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3生态工程教学案例的应用

4结语

生态文明下绿色消费模式的倡导

如何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绿色消费观教育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含理论经济学、技巧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含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抵触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

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供给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幼儿具有感情丰富的特点,他们容易被一些具有感情的事物感染,幼儿教师可以把多媒体的技术引进到日常活动中,将多媒体的效果与幼儿的多情善感结合起来,用多媒体技术向幼儿宣传环保理念。比如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幼儿对那些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特别有兴趣,可是《动物世界》上说,那些动物可以居住的森林越来越少,动物因为没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濒临死亡,有一些动物甚至已经绝种,人们再也看不到。幼儿的感情被多媒体技术激发,他们喜欢那些小动物,同情小动物的遭遇,他们流着热泪说那些小动物实在太可怜,教师此时可以向幼儿说明环保的道理。幼儿为了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内心开始树立环保的理念。

二、让幼儿过关于环保的节日

随着环保理念被人重视,国外已经确立环保节日,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过环保节让幼儿树立环保的概念。比如国际上9月16日为保护臭氧层国际日,教师可以在这个日子给幼儿讲保护臭氧层的原因。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太阳如果直接照射在人体上会对人体有害,臭氧层是给地球穿的一层“保护衣”,然而因为人类不注意环保,我们的臭氧层已经越来越薄。比如现在气温年年升高,就是因为臭氧层已经越来越薄,如果再不注意环保,未来我们就挡不住毒辣太阳的照射啦。幼儿通过过环保节日不仅能学到环保方面的知识,还可以树立环保的理念。

三、教授幼儿初步的环保知识

幼儿虽然年龄小,比较复杂的环保原理他们不懂,然而教师可以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让幼儿内心树立环保理念。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告诉幼儿塑料袋一般在土地中埋很久也不会腐烂,而且塑料袋中的化学产品会给土地带来污染。我们如果没有可以种田的土地未来就会饿肚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办,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用布袋。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环保饭盒与泡沫饭盒的区别,让幼儿具有白色污染的常识。幼儿教师可以告诉幼儿废旧电池会带来污染,让幼儿了解到将垃圾分类的科学原理。

四、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

幼儿如果仅仅只是听教师说、看多媒体中的故事,可能会对环保现状感觉不够真切,他们未必能真正树立环保的理念,然而如果幼儿了解到环保的危机就在自己身边,它将影响自己的生活时,幼儿内心就会真正树立环保的理念。幼儿教师要让幼儿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让幼儿了解到环保现状。比如幼儿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去看从学校到家里这条路上,到底能看到多少绿色植物,幼儿会发现与高楼大厦相比,他们一路上看到的绿色植物少得可怜,幼儿内心就会理解目前环保的危机。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每天有多少汽车排出尾气?那些黑烟造成什么后果,幼儿了解到环保就是自己切切实实需要重视的事情,他们就会萌生环保的理念。

五、带领幼儿加强环保实践

实践是给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通过各种实践不仅能学到大量的知识,而且劳动能力会得到培养。同时,实践会给幼儿内心强烈的满足感,幼儿教师在给予幼儿环保理念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比如植树节那天,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幼儿园附近植树,让幼儿理解虽然目前只是种下一棵树,如果每人种下一棵,那么未来我们就能种出一片茂密的树林。幼儿在进行植树的过程中,能理解到种下一棵树多么不容易、要让一棵树成活更加不容易,然而一棵树死掉却非常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就会更加重视用一点一滴的实践保护环保成果。实践活动能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完成一件环保的事情,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劳动能真正带来环保的结果,心中就会种下环保的意识。

六、结语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4.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

[关键词]价值观稳态精神稳态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价值观的上海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09022)

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和社会竞争激烈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大学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理应洞察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实事求是地制定和实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一、稳态与健康

“稳态”(homeostasis)又称为“内环境稳定”“自稳态”“内稳态”,起初是生理学和医学中的一个概念。伯尔纳在研究有机体的体液的生理特性和病理改变的过程中发现,由体内循环的体液组成的内环境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机制。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内环境的稳定是自由和独立生活的首要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尽管多种多样,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内环境中生活条件的稳定”。坎农于1926年正式提出用“稳态”一词来表达内环境及其稳定的维持,并于1932年再次以辩证判断的形式揭示了稳态概念的含义:“稳态概念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状态。”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与罗森勃鲁思等通过合作研究发现,负反馈机制是稳态得以保持的基本要素,“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做需要负反馈的行为”,从而深化了人们对稳态的认识。他们指出,一个系统之所以有受到干扰后迅速排除偏差并恢复恒定的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一种装置来测量受干扰的变量和维持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恒值(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别;二是目标差的信息本身和这种信息的准确传递;三是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效应器做出反应,使整体达到调节的目的。因此,生理学意义上的稳态是指生命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一种状态。

健康的核心问题在于稳态的保持状态。生理上的内稳态的维持是身体健康的标志,即当个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状态时,身体才是健康的。中医把人体健康看成是人体阴阳最优协调的综合表现,这种协调就是非平衡稳态。这里的“非平衡”是“动态”的意思。稳态并不是一种停滞和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易变的但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在运动中求得稳态。例如,无论饥饿或大量摄取糖时,人体通过各种激素分泌水平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剧烈变化的血糖发挥拨乱反正的作用,成为稳态,血糖浓度调整在每百毫升血液80~120毫克。如果血糖变化过于剧烈,超出适量调整的能力范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人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本质上是稳态的恢复或重建过程。

人的精神、心理是一种能通过自动调整机制维持自身大部分稳定状态的动态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干扰时,人的精神稳态系统会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对自身的认知和情绪等进行调节,以使精神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心理调节通过自身的负反馈机制来实现,由于精神稳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因而个体的心理调节过程可以在他人的干预和引导下进行。

二、价值观在精神稳态系统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信念体系和个体深层次的心理建构,价值观是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心理学家认为,价值观在个体的心理倾向体系中居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它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并由此指导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包含价值认知、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三种心理成分。在以上三种价值观的心理成分中,价值认知居于核心地位,它构成价值观的基本轮廓和实质内容,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和性质,是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的基础。另一方面,价值情感和价值意志反作用于价值认知,对价值认知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

价值认知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具有并决定性的影响。在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中,当价值观的变化处在一定的范围内时,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当价值观的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精神稳态就会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心理问题就会产生。价值观对精神稳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值认知产生的。

其次,价值观的认知内容出现偏差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个体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自我、他人和外界事物,解释和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但如果其价值观本身在内容上是错误的,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导致适应不良,带来心理困扰。第一,由于在成败与苦乐等问题上持有错误的价值观念,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二,在该与不该等价值判断上过于刻板、绝对化,缺乏必要的弹性,不仅对其行为形成了桎梏,而且当事情发展的结果与其愿望相悖时,个体就会对自己感到失望、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严重受挫。如果个体用这些信念来要求他人,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的不满,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给个人增加心理负担。第三,在危险与安全的维度上,对环境的危险性和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做出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如果过高,就会产生焦虑,并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限制;如果过低,则容易发生意外。对自己应付危险环境的能力的估计,过高或过低,其后果皆对个体的情绪和实际安危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后果与对环境危险性的估计偏差正好相反。

三、价值观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

四、用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

为促进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的重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人是环境的产物。个体的精神稳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环境的变化可以影响人的精神稳态系统。就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环境来讲,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为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既要尊重各种价值观应有的社会地位,包容其对社会无害的局限性和缺陷,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及其对其他价值观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在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干预,不是一时一事一处的行动,而应当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和可持续的。

首先,要努力开展观念与制度创新,为价值观干预创造文化氛围。我国大学管理者应当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灵魂当做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厚德载物、百年树人的价值取向植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DNA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治理制度、教学计划、绩效考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方面,强化和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统帅和引领作用。通过观念和制度创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心灵导航器的大学生精神稳态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创新工作模式,提高价值观干预的效率和有效性。努力探索新颖、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在生动化、实践化、多样化、易被接受等方面下工夫。例如,采用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增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采用情景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体验与典范的激励中感同身受,提高被教育者对正确价值观的接受程度等。

最后,要开展控制创新,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与反馈机制,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科学的效果评估,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科学的价值观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重建精神稳态系统、促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程,理应得到大学教育者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实施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1).

[2]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吕可.社会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5]阮芳赋.“稳态”概念的发展[J].生理科学进展,1980(3).

文明生态史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这本巨著中提出来的,他通过人类历史上各大文明形态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它对于我们开拓历史研究和教学视野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文明: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

人类跨进了21世纪,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文明形态依然顽强地支撑着文化内核和价值判断。

(一)文明的认知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意味深长,直击人心。从文明形态学视角来看,这首歌更是传达文明传承和文明认知的文化基因符号。当今社会,信息传递迅捷,交通便利发达,打破了过去文明族群的聚居状态。区域变换,移民潮涌,但历史文明的纽带和印记深深铭刻在文明族群集体无意识的深处。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始终感受到文明基因深层次的呼唤和警醒。

(二)文明的融合

余秋雨先生在《第四座桥梁》演讲中认为,文明之间交往融合往往通过四座桥梁,一是经典学理之桥,二是民俗器物之桥,三是民俗风情之桥,四是传达群体人格的文化信息之桥。文明间交往融合最深层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交往,通过文化精神层面的交往传达民族精致的灵魂,获得世界性的感动。在参观敦煌莫高窟时,余秋雨先生惊奇地发现,佛学东渐过程中,莫高窟雕像雕刻技法又深深打上希腊文化的烙印。一尊尊无言肃穆的佛像无意中成为几大文明相互融合的结晶和见证。

二、教育:创新与超越的起点

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靠的是教育。作为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面对新世纪、面临科技信息浪潮的冲击和洗礼,对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必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构建宏观思维

在进行历史教学中,要打破传统国别史的思维限制,在陈述史实、分析史论方面,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历史事件,而必须在文明“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范围内”去把握,去理解。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指出:“一个同样的总的过程,对不同的部分发生不同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局部又以不同的方式反应和促进这个总的过程发生运动的动力。”在分析《世界史(欧洲部分)》上关于封建制的建立、工业体系的建立、责任制议会政府的建立、海外扩张、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时,笔者把它们都放在基督教文明范围内去分析、说明。因为这一系列问题是基督教文明所包含下的西欧国家都曾经历的共性历史事件,不同的是各国面对同一问题所采取的对应方式不同,导致国与国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同一文明圈内的同一问题。在讲解“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一系列改革问题时,笔者并不一味作简单比较,而是让学生把它们当作是儒教文化圈国家面临挑战时做出(采取)的不同应战方式、获得了不同的结果来考虑。

(二)增强忧患意识

当代信息化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安乐并不表示人类没有了挑战和竞争。生态环境恶化,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个体生存的软弱无助,无不成为当代青年学生面临的重要难关。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注重结合史实,条分缕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高他们对挫折、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从容不迫地迎接社会的挑战和时代的冲击。逆境的美德正如先秦哲学大师孟子所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生态伦理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生物学教师的任务,正确认识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现状,认识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对培养新一代生物学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生态伦理观的变化

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全面而明确地提出了“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则缺乏必要的教学内容支撑,而且在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部分安排了以下一些采集、观察或解剖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叶芽的结构;解剖并观察花的结构;观察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组织学生采集植物,制作腊叶标本;观察蚯蚓的形态、运动和对刺激的反应;采集昆虫,制作昆虫标本;观察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的主要结构;观察蛙类的外部形态;观察家鸽或其他鸟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主要结构;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观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动物内部的主要结构;观察血涂片;用显微镜观察蛙蹼(或蛙肠系膜、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观察剖开的哺乳动物的肾脏。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在课程目标部分都共同提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目标”删除了上述教学大纲中较多的解剖动物、采集植物标本的内容,代之以观察、栽培、饲养、保护植物的内容,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明确而具体地传递这一信息。例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案例中,明确提出“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这是我国生物学教学史上首次对实验动物提出保护要求,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生物课程标准》制定的“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通常,生物学实验都要使用生物作实验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而且要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地采集,这既是爱护生物资源,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整个《生物课程标准》就没有要求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以及解剖动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上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体现的不仅是教学内容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观念变化,更体现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原则。

二、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地位

三、师范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生态伦理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动物学、人体和动物生理学等实验教学中,大量解剖植物和动物,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生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生物实验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不仅面临生物资源保护、实验材料短缺的问题,更与全世界生态伦理观念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观点,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植物学实验

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部分。植物形态解剖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材料有各种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倡导节约实验材料的原则,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尽可能采集周围环境中一些易于生长、数量较大,对资源和环境影响较小的植物器官。如在滇中地区,苦樱桃(PrunusmajesticaKoehne.)的花在12月就开放,可用苦樱的花代替桃花。同时,可以在生物园地或实验室提前栽培一些需要的实验材料,以备需要时采用,这样既美化了园地或实验室,又提供了实验材料。植物分类的实验教学,涉及到不同类群植物的采集解剖、鉴定等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减少实验材料的采集,提高实验材料的使用效率。特别是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或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教师要反复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资源的教育,不采集国家保护植物,减少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的数量,提高制作标本的合格率,避免一些毫无意义的采集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和破坏。植物标本的采集以不影响该植物的生长为原则,小型植物不能大量采挖。

2.动物学实验

动物学实验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无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实验,面临的是很多实验动物(材料)不足的问题,如蚯蚓、河蚌、蝗虫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除节约实验材料外,也可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替代措施,如用人工养殖的动物代替野外自然生长的动物。脊椎动物形态解剖和分类实验,涉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动物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两栖类、爬行类实验动物越来越少。改革动物学实验内容,减少实验动物使用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般不再提倡采集动物,制作动物标本。

3.动物(人体)生理学实验

动物(人体)生理学实验,使用到的实验动物较多,如:鱼、蟾蜍、蛙、鸡、鸽、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猫和狗等,而且使用的数量较大。传统的动物实验方法,正受到来自动物权利运动的挑战,如何吸收动物权利运动中的理性成分,改进和规范这类实验,使不必要的实验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在动物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使用动物做实验时,所设计的实验程序必须是有利于获取新知识,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③看到动物剧痛不能缓解时,应迅速采取人道主义的、可接受的方法使它安乐死(easydeath)。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的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方法,另一类是化学方法。如对脊椎动物实施安乐死时,鱼类常用麻醉或切断靠近头部脊髓的方法;两栖类中的蛙,常用探针刺入枕骨大孔,然后将进入头颅的探针通过横向和纵向搅动,快速破坏蛙脑,以达到处死目的;爬行类动物安乐死常用砸碎颅骨、断头、颈椎脱臼法。哺乳动物安乐死往往用颈椎脱臼法、麻醉法。实验完成后,实验中的死亡动物、动物组织、排泄物、垫料、吃剩的饲料要用防漏塑料袋盛装,并密封深埋或在专用焚化炉内火化。

④动物实验期间为动物提供数量充足又能满足其营养平衡的饲料和新鲜饮水,禁食和禁水的实验只能短期进行,不应损害动物的健康。

⑤低等生物如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昆虫等,都能提供许多基础的生物学信息,应在尽可能少用高等动物使用的前提下,多采用低等生物。

⑥动物实验中应尽量避免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微生物、电离辐射、毒性化学制品、成瘾性、各种醇类、致痛剂等。实验中不使用电休克及导致衰竭的操作或其它引起痛苦的刺激。

⑦不使用国家保护动物作为实验动物。

社会文明的进步要求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生物学教学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高等师范院校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强调学生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注重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温计萍.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02):111.

[7]余谋昌.生态伦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高崇明,张爱琴.生物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生态教育理论;新闻学科;范式;学科建设

新闻学研究在国外已拥有独立的学术地位,在我国方兴未艾,但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新闻学研究还在初始阶段,所以学术界对新闻学及其学科褒贬不一,新闻学的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由于观念的问题,使新闻学理论发展陷入不利状态,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基本现况

1980年是新闻学值得纪念的日子,上海的复旦大学,率先开设了传播学课程。至1983年,全国共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机构14家。经过12年的努力,1992年全国新闻学类院校达52所,其中新闻学类专业共开设77个。据国家教委数据表明,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新闻类本科专业院校55所,专业点增至88个。自1995年起至1999年,在88个专业点的基础上又增加58个。此后,以国家高校扩招政策为契机,新闻学专业逐渐走向昌盛。据1999年统计表明,全国新闻学类专业院校达60多所,专业点增至140多个。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批准设立传播学本科专业。此后5年,专业点增至335个。2005年至2006年,新增专业点202个。

如今,全国现有的传播学硕士点已达60所之多。共有新闻学硕士点60个、传播学硕士点63个;拥有新闻学博士点10个、传播学博士点9个。笔者专注于中国传媒大学,1998年,始建1个硕士点,2004年,硕士点为8个,博士点为7个,而2007年,硕士点增至14个,博士点为9个。从招生人数分析。数据表明,全国从事新闻传播类专业学习的大学生,1992年,人数近1.7万,2005年,飞跃为12万多人,当前,已超过16万人之多。分析发现,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研究生1,346人,是十年前的18倍,而新闻传播学类研究生,是十年前11倍。

2当前我国新闻学科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与社会都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这给新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2.1宽松的媒体环境为新闻学科发展创作条件

所谓新闻,是政治的附属物,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新闻传播是民主的一种表现。新闻传播离不开民主政治,二者缺一不可。新闻传播,是民主精神的体现,新闻自由,是一个政党民主的延伸和拓展;新闻传播是领导者的代言,是其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敢于为民主自由发言的媒体。新闻传播体现民主是其职能所在,也是其应有的品质,新闻传播本质是传播民主,弘扬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是新闻传播的价值所在。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党和政府的共同心愿,国家的政治民主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需求,和谐的民主政治氛围,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随着党和政府对民主政策的进一步深化,新闻工作环境越来越宽松,行政干预越来越少,媒体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新闻传播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舆论监督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宽松的政治环境是新闻传播的沃土。“信息公开”、“社会民主”、“舆论监督”是国家民主的进一步体现。信息公开,赋予了群众的知情权和交流权;社会民主,是一个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保障;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权利,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促进作用。

2.2报刊新闻活动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

2.3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新闻学科建设搭建理论架构

众所周知,宽松、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是研究成果的发祥地,也是其发展的平台。新闻学的发展,需要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政治环境。目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环境呈现新的风姿,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新闻学也步上了大舞台,博采众家之长,吸纳国外的先进理念,在完善中求发展,成效显著。

3我国新闻学科建设导入生态教育理论的必要性

3.1“新闻无学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肃清

3.2飞速发展的传播学给新闻学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3.3传统新闻学在理论创新方面难有突破

4生态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国新闻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的途径

4.1重视新闻实践,丰富新闻学科建设的内容

新闻学的根本是联系实际。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以及新闻方法论等课题的基础,都建构在实际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要有敏锐的视角,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所以新闻学科的建设,要与新闻实践紧密联系。从新闻发展史分析,新闻学术界、新闻实务界,以及新闻教育界,处在一个平面,是一种补充、互为合作的关系,因此诞生了很多新闻学家,同时还是新闻教育家,多项学术成果的交融,促使新闻实践经验,与新闻学理论融为一体。理论、实践、服务三点一线,付诸于新闻工作中,这也是新闻工作的大趋势,和时代要求。

4.2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为新闻学科建设营造学术氛围

分析新闻学科受到批评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范畴,以及核心体系学科体系的缺失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新闻学研究起步晚,发展慢,理论和概念不够清晰,有学者称其有“拿来主义”倾向,这个缺陷始于近代中国的新闻学术研究中,这与当时的社会有直接关系,政治功用也是当时新闻界的一个特征,新闻学研究多侧重于实践领域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少之又少,这也是新闻学理论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解决学科的制度化问题是当务之急,每一个学科都有共同点和差异,在社会现实研究中,内容相近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所以说,要以学科理论为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学科也日新月异,新闻工作者可以迅捷的得到第一手消息,无论概念建构,或者站在方法强化角度,都可以与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或交流。

4.3创新新闻写作文体,紧密联系群众实际

5结论

生态新闻是新闻百花园里的奇葩,在祖国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总之,新闻学科是个需要与时俱进的学科,既要顺应新时代需求,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是民族发展的新举措。构建新闻学理论体系,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贡献,是每一名新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立新.新闻编辑学应用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冯.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现状及其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赵振宇.试论新闻学博士生的专业动手能力[J].国际新闻界,2006(4).

[4]陈华明,赵欣.论新闻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5]黄芝晓.回归本源与时俱进――关于共建新闻学院的理论思考[J].新闻大学,2002(1).

THE END
1.生态学基本原理.docx生物学生态学基本原理.docx 12页内容提供方:180***7385 大小:26.09 KB 字数:约9.83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14发布于江苏 浏览人气:12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生态学基本原理.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210/5102134323010031.shtm
2.5生态学有哪些基本原理?D.生物互相作用原理 E.生态经济协调原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综合生态工程通常以生态学为原理,利用生态工艺及设计思路,实现物质再生循环与分层多级利用,保障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基本原理归纳起来就是食物链、___、价值链的集中体现 点击查看答案 https://www.shangxueba.cn/wangke/FWRI5H8U.html
3.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有哪些(一)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inciple):在景观尺度上,每一独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元素)可看作是一宽广的斑块,狭窄的廊道或基质.生态学对象在景观生态元素间是异质分布的.景观生态元素的大小,形状,数目,类型和结构是反覆变化的,其空间分布由景观结构所决定.(二)生物多样性原理(biodi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b087b94d4787dda1352c04748452009.html
4.?生态学有哪些基本原理?声明: 本网站大部分资源来源于用户创建编辑,上传,机构合作,自有兼职答题团队,如有侵犯了你的权益,请发送邮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网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移除相关内容,刷刷题对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担法律上的任何义务或责任 https://www.shuashuati.com/ti/1607864300a0487a884d212959ba1a21.html?fm=bd325e99354cc41904f472f199db1b14a2
5.需要把理论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发扬光大!深深感受到张大勇老师的深邃见解,真没想到在国内也有这样做理论生态学的大师。只可惜,就我所知,即使在张老师的组,做纯粹理论生态学的人也不是很多。现在似乎提到生物学、生态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做实验。我不是贬低做实验,而是感觉到我们更缺乏一种理论化的思维方式。做实验的人往往不关注理论,做理论的人对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968797/
6.生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 二、单选题 1.1865年,( A )将两个希腊名词合并构成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https://m.360docs.net/doc/ec24db6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f.html
7.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8篇(全文)12.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 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5)最小因子原理 6)环境承载力原理 13.环境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污染承载力。 14.城市生态系统定义: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nnedg7of.html
8.环境生态学考研复习思考题推荐考试5、生态学(P15) 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P18)答:(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P29) http://www.eedu.org.cn/exam/papers/es/200804/24372.html
9.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生态学原理及应用》是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2版)》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1章,重点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景观的动态模拟、景观生态规划https://baike.sogou.com/v69611789.htm
10.中科院841生态学历年完整真题(19972021年)8、生态演替 二、简述题(任选三题;3×14′) 1、简述种群增长基本类型,并说明环境容量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2、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3、简述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简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功能。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2×17′) http://m.kaoyanniao.com/h-nd-1223.html
11.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作为对20世纪最伟大的景观设计师和生态规划的倡导者麦克哈格(McHarg)的纪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史程,分为(a)前麦克哈格时代的景观系统规划,即自然系统思想为指导的没有生态学的生态规划,(b)麦克哈格时代的生态规划,即以生物生态学的适应性原理为基础的人类生态规划(c)后麦克哈格时代的景观生http://www.landscape.cn/article/61204.html
12.生态学基础及动物地理分布格局9787040521443动物演化基本原理当当晖文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正版 动物学 第二版第2版 李海云 时磊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物生态学基础及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9787040521443动物演化基本原理书籍》。最新《正版 动物学 第二版第2版 李海云 时磊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动物生态学基础及动物地理分布格局 97870405214http://product.dangdang.com/1620417132.html?point=comment_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