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知道科研人员是否是从当年的热播剧《琅琊榜》获取了灵感,亦或是历史上的琅琊郡位于此次最初分离到病毒的山东省,但我想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名字,一定又会回想起这部电视剧。但是,对于我来说,听到琅琊病毒时没有太多感觉(因为没有追过那部热播剧),但听到亨尼帕病毒却不由皱了皱眉头,因为这一类病毒属的病毒有点不简单。
亨尼帕病毒属是隶属于副黏病毒科的一个病毒家族,其中包括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两个比较有名的病毒,说它们有名是因为已经反复出现过人类感染的疫情,甚至是局部的暴发流行,造成了较多人员的死亡。而亨尼帕(Henipavirus)这个属的名字也就是由亨德拉(Hendravirus)和尼帕(Nipahvirus)这两个病毒名称组成的。
01
亨德拉病毒于1994年9月被发现,当时它导致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郊区亨德拉镇威廉姆斯大道10号训练场的13匹马和一名驯马师死亡。
截至2014年6月,澳大利亚共发生50起亨德拉病毒疫情,均涉及马匹感染。由于这些事件,83匹马已经死亡或被安乐死。由于与受感染的马直接接触,其中四次爆发已经传播给人类。
综合分析这50起疫情,人类的病死率高达60%,而马为75%。这些疫情都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东海岸,最北端在昆士兰的凯恩斯,最南端在新南威尔士州的肯普西。
通过研究,科学家已经确认狐蝠为亨德拉病毒的宿主。在狐蝠中发现了47%的血清阳性率,这表明整个澳大利亚的蝙蝠种群都存在地方性感染。马在接触受感染的狐蝠的体液后感染了亨德拉病毒。而七个人类病例都是在与病马接触后才被感染的。因此,当地的兽医特别容易感染这种疾病。
人类感染亨德拉病毒的症状可能是呼吸道症状,包括肺部出血和水肿,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是病毒性脑膜炎。在马身上,感染通常会导致肺水肿、充血和神经系统体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02
相比于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的出现要晚几年,来势却更为凶猛。
1998年发现了第一例尼帕病毒感染病例,当时马来西亚的一个养猪场爆发神经和呼吸道疾病,“尼帕”这个名字指的是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波德申的双溪尼帕,这是首次分离出尼帕病毒的人类病例的地方。
到1999年年中,病毒被分离鉴定时,已经导致265人感染病例,108人死亡。这次爆发导致100万头猪被扑杀。在新加坡,屠宰场工人接触了从受影响的马来西亚农场进口的生猪,发生了11例人感染病例,其中包括1例死亡。
2001年,孟加拉国和印度分别报告了尼帕病毒,随后几年两个国家又多次爆发疫情。2021年9月,尼帕病毒在印度喀拉拉邦重新出现,夺去了一名12岁男孩的生命。
最初,在马来西亚爆发的疫情,人类感染的症状主要是脑炎,而猪感染后主要是呼吸道症状。但是,后来的爆发导致人类出现呼吸道疾病,增加了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并表明存在更危险的病毒株。
根据血清阳性率数据和病毒分离,尼帕病毒的主要宿主被确定为几种蝙蝠。
尼帕病毒从狐蝠传播到猪被认为是由于马来西亚半岛蝙蝠栖息地和养猪场之间越来越多的重叠。
03
如果说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都没有在中国现身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的话,那么琅琊病毒也并不是第一个在中国现身的亨尼帕病毒,因为已经有过——墨江病毒。
2012年春天,在我国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一个废弃铜矿中工作的三名矿工患上致命的肺炎。患者样本经过鉴定,发现检测到的竟然是之前从未在中国现身过的一种全新的亨尼帕病毒,而当时将其命名为墨江病毒。
虽然没有记录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易感墨江病毒的哺乳动物宿主的尚不清楚。墨江病毒是琅琊病毒前唯一被认为主要存在于啮齿动物中的亨尼帕病毒。幸运的是,墨江病毒此后未再现身人间。
04
进一步调查发现,在中国山东和河南两地发现35例急性琅琊病毒感染者,其中26例仅检测到琅琊病毒而未检测到其他病原体,从而进一步确定了这种病毒的致病能力。这2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发热(100%)、乏力(54%)、咳嗽(50%)、厌食(50%)、肌痛(46%)、恶心(38%)、头痛(35%)、呕吐(35%),并伴有血小板减少(35%)、白细胞减少(54%)以及肝功能受损(35%)和肾功能受损(8%)等。幸运的是截至目前尚无死亡病例的报告。
而在研究的25种野生小哺乳动物中,科学家们主要在鼩鼱体内检测到琅琊病毒的RNA,这一发现提示鼩鼱可能是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也就是说,这是继墨江病毒之后有一种可能主要存在于啮齿动物中的亨尼帕病毒。
目前来看,亨尼帕病毒属的这些病毒虽然在人际间的传播能力有限,但多数对于人类的致病性还是很强的,病死率也比较高。
诚然,琅琊病毒属于最近才新发现的一种病毒,还有太多太多的疑问等待科学家们来回答,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传播能力以及致病性都还不太清楚。这种病毒是否象类似亨德拉病毒需要通过蝙蝠-马-人,尼帕病毒需要通过蝙蝠-猪-人类似,需要一种和人类很亲密的动物作为病毒的放大器才能感染人也都还不得而知。
05
目前发现上述提到的亨尼帕病毒属的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蝙蝠和啮齿类动物,也就是说这类病毒寄生在这些宿主体内时,并不会让这些宿主生病,但是在某些意外情况下,病毒会感染到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哺乳动物,发生跨物种传播后,通常会造成较高的致病性和病死率。
人兽共患病的英文原文是Zoonosis,翻译为“人兽共患病”,个人认为其实并不是很贴切,因为这个词的本意是通过动物传递给人的疾病,或许翻译为“动物源性传染病”更为合适。因为人兽共患,想当然会理解为动物也会患病,但其实并非如此,有很多动物源性的传染病,动物是自然宿主,是不发病的,就像我们的亨尼帕病毒属的病毒,自然宿主蝙蝠不会发病。
人兽共患病虽然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词汇,但却包括了很多相对常见的传染病,比方说狂犬病、黄热病、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病毒性传染病,莱姆病、恙虫病、布鲁菌病、Q热等细菌性传染病,还包括非洲锥虫病等寄生虫传染病。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甚至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了大量的新发传染病,而这些传染病绝大部分都是人兽共患病,也就是说病毒在进化的过程中跨越了物种屏障,从动物宿主溢出到了人类。而这些病毒一旦适应了人类,便可能在人际间发生传播,甚至象新冠病毒一样在全球造成大流行,而猴痘就是最新鲜的一个例子。
06
因此,对于病毒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来说,每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都值得重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也应该认识到新发传染病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新冠病毒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传染病。
人兽共患病不单单是兽医需要研究的一小类疾病,而是牵涉到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甚至是气象学,环境学等方方面面的一大类疾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类传染病的研究,不应只是局限于传统人类传染病的视角,而需要从更大的范畴,甚至说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类疾病,进行研究。近来联合国下属多个国际组织提出的“全健康”(OneHealth)就是一种要求“在地方、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开展工作的多个学科共同努力,为人类、动物和我们的环境实现最佳健康”的建议和方法。
也就是说,解决人类的传染病的方法,我们或许需要到传播媒介、动物宿主、动物宿主的生物链,甚至是影响生物链的整个气候环境中去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
[1]SELVEYLA,WELLSRM,MCCORMACKJG,etal.Infectionofhumansandhorsesbyanewlydescribedmorbillivirus[J/OL].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1995,162(12):642-645.DOI:10.5694/j.1326-5377.1995.tb126050.x.
[2]ADITI,SHARIFFM.Nipahvirusinfection:Areview[J/OL].EpidemiologyandInfection,2019,147:e95.DOI:10.1017/S0950268819000086.
[4]ZHANGXA,LIH,JIANGFC,etal.AZoonoticHenipavirusinFebrilePatientsinChina[J/OL].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2022,387(5):470-472.DOI:10.1056/NEJMc22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