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是名撰珍肴:并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滋阴降火、健肝胃、补虚损等多种功效。由于野生石蛙资源量日渐匾乏,人工养殖石蛙成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愿望之一。目前石蛙养殖户普遍采用的是“方形蛙池养殖法”。“方形蛙池”面积4.0m2_10.0m平方、池高。.8m,砖砌、水泥抹面,池内有水面、陆地,设石穴、食台,安装进水管与排水孔,池上方设网盖.由于这种“囚禁式”养殖模式与石蛙原来的生态环境相距甚远,不利其生长与繁育,易患病害:且费工费水、操作不便,工作效率低,成活率只有10%左右。
正因为上述原因,石蛙养殖企业效益普遍不佳,难以形成规模,石蛙人工养殖事业进程缓慢.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的缺点,提供一种仿生态的沟渠式蛙池。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这种沟渠式蛙池,封闭的围墙内主要包括产卵区、孵化区,变态区、幼蛙区和成蛙区,变态区、幼蛙区和成蛙区均设有一组沟渠,沟渠之间通过平台过渡连接;孵化区由一组方形孵化池和一条通道组成;产卵区为一条长方形水渠,产卵区和成蛙区通过渠壁相连,水渠的一端与总进水管相连通,水渠的出水口通过一组第一进出水管与成蛙区的一组沟渠相连通:成蛙区的出水口通过第二进出水管与变态区、幼蛙区的沟渠相连通;变态区、幼蛙区的出水口通过第三进出水管排出。
所述的产卵区和成蛙区作为一个区域,孵化区作为一个区域,变态区作为一个区域、幼蛙区作为一个区域,四个区域之间通过围墙分隔。所述的变态区和幼蛙区的沟渠数量之和与成蛙区的沟渠的数量相同。所述的变态区、幼蛙区和成蛙区的沟渠的出水处均设有拦污栅。所述的变态区、幼蛙区和成蛙区的顶部架设了遮阳网和黑光灯。所述的沟渠上设有石穴盖板。
所述的第一进出水管、第二进出水管和第三进赓箫髻为L型铁管,埋于沟渠水深一侧。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为石蛙提供了接近原生态的生长环境,十分有利于石蛙的栖息、繁殖和生长。与“方形蛙池养殖法”比较,具有“节地、节水、节饵、节劳”等特点,按照同样的养殖规模,可节省一半场地、减少用水量50%、节省饲料20%,员工操作管理简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最令人宽慰是成活率大幅度提高,达到了98%以上。“石蛙沟渠型池生态养殖技术”的实用新型,是我国石蛙养殖业的重大突破,为促进石蛙规模化养殖、加快石蛙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产卵区1,孵化区2,变态区3,幼蛙区4,成蛙区5,拦污栅6,第一进出水管7,第二进出水管8,第三进出水管9,围墙10,遮阳网11,黑光灯12,石穴盖板13,平台14.沟渠15。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种沟渠式蛙池,封闭的围墙10内主要包括产卵区1,孵化区2,变态区3、幼蛙区4和成蛙区5,所述的产卵区1和成蛙区5作为一个区域,孵化区2作为一个区域,变态区3作为一个区域、幼蛙区4作为一个区域,四个区域之间通过围墙10分隔,变态区3、幼蛙区4和成蛙区5均设有一组沟渠15,沟渠15之间通过平台14过渡连接。产卵区1,面积11m'22.OmX0.5m,为沟渠状池一只,沟深0.4m、水深0.2m;水从一侧总进水管进入、由8个出水孔流入成蛙区。由于产卵区1和成蛙区5是相通的,产卵区1和成蛙区5通过渠壁相连.成蛙会自己从成蛙区5进入产卵区1产卵,完成产卵后又自己从产卵区1返回成蛙区5.产孵区的进水系养殖场的总进水,出水则经过第一进出水管7进入成蛙区5.孵化区2,面积96m'32.OmX3.Om,由14只方形孵化池和一条通道组成。孵化蛙池2.OmX2.Om,水深0.1-0.2m。石蛙卵巢由人工从产卵区I移送至孵化区2,在这里完成石蛙卵巢孵化成蜡蚌的生长过程.变态区3,面积176m'11.OmX16.Om,由4只沟渠型池和“五横一纵”6条通道组成。
池15.OmX1.5m,池底坡度1:50,水深0.08m-0.4m,每只沟渠型池设有拦污栅6、第三进出水管9,水从成蛙区出水管流入、经出水网由出水管流出。第三进出水管9为L型铁管,埋于沟渠水深一侧,L型的高度控制了整个区的水位。蛾蚂由人工从孵化区2移送至变态区3,在这里完成峪蚂变婴蛙的生长过程.区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沟渠型池内垒石、置草。幼蛙区4,面积176m211.OmX16.Om,由4只沟渠型池和“五横一纵”6条通道组成。池15.OmX1.5m,池底坡度1:50。水深0.08m-0.4m,每只沟渠型池设有拦污栅6、第三进出水管9,水从成蛙区出水管流入、经出水网由出水管流出。第三进出水管9为L型铁管,埋于沟渠水深一侧,L型的高度控制了整个区的水位。婴蛙由人工从变态区3移送至幼蛙区4,在这里完成从婴蛙到幼蛙100克左右的生长过程。区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沟渠型池内垒石、置草。
成蛙区5,面积352m222.OmX16.Om,由8只沟渠型池和“九横一纵”10条通道组成。池15.OmX1.5m,池底坡度1:50。水深0.08m-0.4m,每只沟渠型池设有拦污栅6、第二进出水管8,水从产卵区出水管流入、经出水网由出水管流至变态区和幼蛙区。第二进出水管8为L型铁管,埋于沟渠水深一侧,L型的高度控制了整个区的水位.幼蛙由人工从幼蛙区4移送至成蛙区5,在这里完成从幼蛙100克左右到成蛙250克以上的生长过程。区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沟渠型池内垒石、置草。变态区3、幼蛙区4、成蛙区5以及养殖场的四周都设置了2米高的围墙10,顶部架设了遮阳网11和黑光灯12,以防止蛙类逃逸和敌害侵袭,遮阳网11还能在夏季为石蛙遮阴。沟渠15上设有用于遮阴的石穴盖板13.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