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漫谈不追究刑事责任和免于刑事处罚郭军律师律师文集

擅长:合同纠纷,债权债务,刑事案件,征地拆迁,综合

刑事律师漫谈不追究刑事责任和免于刑事处罚

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对犯罪应当施以何种处罚,同时也规定了什么样的犯罪行为可以免于或减轻刑事处罚,对什么样的犯罪行为应当不追究或不再追诉。并且,刑法也规定了什么样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什么样的行为在特定情形下不属于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一、犯罪与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对于犯罪的定义,犯罪属于危害社会的行为,凡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都是犯罪。也就是说,只要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都是犯罪;但却不能反过来说,凡是犯罪都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刑法规定,一些犯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不追究,那也就是不应当给予刑罚处罚,如告诉才处理的未经告诉或撤回告诉的、超过追诉期限的。刑法规定了一些行为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犯罪,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负刑事责任,因而在法律上不属于犯罪,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一些行为虽然对一般人而言应当给予刑事处罚,但对于法定的“特殊人”而言就不负刑事责任,不是刑法意义上犯罪,如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不满14周岁的人)和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触犯8类罪行);一些行为虽然依据法律应受刑事处罚,属于犯罪行为,但具有法定的特殊情形时,如犯罪情节轻微、防卫过当、避险过当、一部分减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如又聋又哑或盲人、精神或身体缺陷)、犯罪前后及犯罪时具有法定情节(如犯罪中止、胁从犯、自首及重大立功)等,可以(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刑事处罚。

刑法第13条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要注意这是区分是否犯罪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却不可忽视这一规定的意义。刑法第16条规定,人的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由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因为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这种行为也不是犯罪。对上述两种行为的处理,因为不是犯罪,就不存在免于刑事处罚的问题;如果被立案甚至起诉,法院应该判决无罪。

二、不负刑事责任、不追究刑事责任(不处理、不再追诉)及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

(一)不负刑事责任

1.法律没有规定刑事责任的过失行为

刑法第15条: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无刑事责任能力(未达年龄)

根据刑法第17条:十四周岁以下的人犯罪,不应当负刑事责任。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属于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不触犯8类犯罪的,不应当负刑事责任。(8类犯罪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

3.无刑事责任能力(不能辩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4.正当防卫

刑法第20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5.紧急避险

刑法第21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二)告诉才处理

刑法第98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

也就是说,有些犯罪行为,只有被害人控告或者起诉,司法机关才会启动追究刑事责任的程序。

刑法规定,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在没有严重后果的情形下,告诉的才处理,侵占罪无论什么情形下均须告诉才处理。

(三)不再追诉

刑法第87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对于第(四)种情况,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而前三种情况不能启动核准追诉。

(四)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1.犯罪中止无损害

刑法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2.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正当防卫

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超过必要限度的紧急避险

刑法第21条: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从犯、胁从犯

刑法第27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28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五)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1.情节轻微的

刑法第37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2.自首、重大立功

刑法第67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刑法第68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第19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预备犯罪

刑法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5.刑法分则中根据具体情节做出的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规定

如刑法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贪污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的条款中,都有在特定情形下可以免除刑事处罚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1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其中第(一)项,即是刑法关于犯罪定义中所明示的不认为是犯罪的,当然不追究刑事责任。

其中第(二)项、第(四)项,刑法中有专门条款规定,属于告诉才处理和超过追诉期限不再追诉的情形。

其中第(三)项、第(五)项,刑法中并没有规定,属于刑事诉讼法的补充规定。

也就是说,在刑事诉讼的启动阶段,公安、检察、法院发现上述情况时不应立案;如果立案后发现,应当撤销案件、不起诉、宣告无罪、终止审理。

(一)立案环节不予立案

刑诉法第110条:法院、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

110条规定的立案范围很宽泛,只要有犯罪事实、只要没有刑诉法第15条的第(一)种情形,就可立案。

公安、检察、法院在各自的工作环节遵循更为具体的立案规定,并依据刑诉法第15条,对110条规定的立案条件增加了审查要素:

1.《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公安机关对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不予立案,已经追究的撤销案件。

对于自诉案件,如果法院因证据不足驳回起诉,法院移送公安机关或者被害人直接向公安机关控告的,公安机关应当受理。

公安机关在刑事立案时的审查标准是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并分为两个方面考量:因情节显著轻微而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此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第15条在实质内容上完全一致,缩小了刑诉法第110条规定的立案范围,更好地落实了刑诉法第15条的规定,有利于避免轻率立案。但公安机关在立案时并不考虑是否有犯罪事实,留待侦查判断,这一点体现了公安机关侦查业务的特点。

2.《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检察院侦查部门对举报线索初查后,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提请批准不予立案:(一)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二)认为没有犯罪事实的;(三)事实或者证据尚不符合立案条件的。

检察院的立案条件相对公安机关更加严格:不仅考察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刑诉法第15条),还增加考察有无犯罪事实、有无证据,更加有利于避免轻率立案。

3.最高人民法院《刑诉法解释》

法院对检察院提起的公诉案件审查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并告知被害人有权提起自诉;(六)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第二项至第六项规定情形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或者退回人民检察院。

可见,法院对公诉案件的初步审查,也是依据刑诉法第15条,不是依据刑诉法第110条。但是,对于刑诉法第15条第(一)项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法院是接受检察院起诉的,对此情形并不退回检察院,也不终止审理。如果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无罪。

刑诉法解释规定: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必须以“被害人告诉”为条件;可以提起自诉的案件范围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8项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人身、财产权利而公安机关或检察院作出不予追究书面决定的案件。其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起诉;自诉人不撤回起诉的,裁定不予受理:(一)不属于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案件的;(二)缺乏罪证的;(三)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四)被告人死亡的;(五)被告人下落不明的;(六)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以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七)经人民法院调解结案后,自诉人反悔,就同一事实再行告诉的。

可见法院对自诉案件的受理审查依据,首先是被害人起诉且属于自诉案件范围,其次是刑诉法第15条的部分规定,同时为了避免没有证据、被告无法到案的情况,增加了二种情形:缺乏证据、被告人下落不明。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刑诉法第15条第(一)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的自诉案件,并未明确不予受理。

(二)侦查环节或审查起诉环节撤销案件或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161条: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第173条: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可见,在侦查和审查起诉环节,司法机关对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如果没有撤销案件,检察院应当在审查起诉时作出不起诉决定。

虽然不起诉就不审判,也就从法律意义上确定嫌疑人当下无罪,但因为不起诉决定基于不同的事实和理由,将导致不同的后果。如果是绝对不起诉或者相对不起诉,表明案件已经趋向终结;如果是存疑不起诉,并不必然导致案件趋向结束,在发现新的证据符合起诉条件时,可以提起公诉。因此有的犯罪嫌疑人可能会对检察机关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提出申诉。

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有关司法机关的规定如下:

第183条:经过侦查,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一)没有犯罪事实的;(二)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三)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四)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五)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六)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对于经过侦查,发现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不是被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或者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不够刑事处罚的,应当对有关犯罪嫌疑人终止侦查,并对该案件继续侦查。

(1)检察院侦查环节

第286条:人民检察院经过侦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写出侦查终结报告,并且制作起诉意见书。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应当写出侦查终结报告,并且制作不起诉意见书。

第290条: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或者侦查终结后,发现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侦查部门应当制作拟撤销案件意见书,报请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一)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二)没有犯罪事实的,或者依照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或者不是犯罪的;(三)虽有犯罪事实,但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

对于共同犯罪的案件,如有符合本条规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应当撤销对该犯罪嫌疑人的立案。

可见,检察机关在侦查阶段,如果发现没有犯罪事实、不属于犯罪行为或者不是嫌疑人所为的,或者符合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或者符合刑法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的,应当撤销案件或撤销对嫌疑人的立案。即便不符合撤销案件的条件,但具有刑法第37条及其他条款规定的情节轻微可以(应当)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时,也应当写出侦查终结报告,制作不起诉意见书。

(2)检察院审查起诉环节

第401条: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406条: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第548条:在审查起诉中,犯罪嫌疑人经鉴定系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因此,在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环节,如果发现没有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系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或者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发现具有刑法第37条及其他条款规定的情节轻微可以(应当)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时,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三)法院审判环节无罪判决、不负刑事责任判决或者终止审理裁定、按撤诉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195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最高法院刑诉法解释第241条:对第一审公诉案件,人民法院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判决、裁定:(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四)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以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六)被告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七)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八)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且不是必须追诉,或者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九)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能够确认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刑诉法解释第274条:自诉人经两次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准许中途退庭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按撤诉处理。

四、刑诉法的补充与疏漏

对于不属于犯罪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负刑事责任、犯罪后应当或可以免除刑事处罚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刑法总则部分和刑法分则几个条款中,而在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机关的规定中,主要通过审查是否有犯罪事实、是否认为是犯罪行为、是否符合刑诉法第15条情形,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各环节进行控制,以避免不应受刑事处罚的人受到刑罚处罚。在刑法规定的各种情形之外,刑事诉讼法结合诉讼程序法的特点,增加规定了一些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没有犯罪事实、缺乏充分证据、嫌疑人死亡、特赦令赦免。

刑法明确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中,包括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但刑事诉讼法全文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最高法院刑诉法解释中,均没有一处明确规定来防止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追究刑事责任,这表明在刑事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定权利,面临极大的风险。

需要提及的是,刑法中关于可以免除处罚、应当免除处罚的规定,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刑事审判中的量刑考虑情节,如情节轻微、防卫过当、自首、重大立功等。免除处罚,意味着判决有罪,但不予刑事处罚。当然,这些量刑情节在审查起诉的时候,与其他因素相结合,也会促成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如果因为情节轻微并结合其他量刑因素作出了不起诉决定,那就意味着嫌疑人无罪一身轻啦!

THE END
1.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什么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负刑事责任。1.法律明确规定某些过失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如过失致人死亡罪等。2.过失犯罪的成立通常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3.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相对故意犯罪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3320881.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政策法规第十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一条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http://www.zhouning.gov.cn/ztzl/ffdxzp/zcfg/202312/t20231215_1894846.htm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刑事类(十二)对于当事人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礼道歉以及真诚悔罪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下;犯罪较轻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5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 (十三)对于被告人在羁押期间表现好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 https://www.xueyuan.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3&id=460
4.以下情况行为人须负刑事责任的有以下情况行为人须负刑事责任的有 A、15周岁的人实施的数额较大的盗窃行为 B、酗酒的人犯罪的(成年且精神正常) C、又聋又哑的人犯罪的(成年且精神正常) D、间歇性精神病人实施的严重伤害他人的行为(行为时正值发病期间)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71bb12e9abbe467dbddb40487c85da2f
5.2020年法考客观题试题(卷一回忆版单选部分)根据相对应的主体范围,可以将权利义务分为绝对权利义务和相对权利义务。绝对权利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以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人身权、物权、知识产权等属于绝对权。绝对权利有两个特征:一是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的行为,自己可以直接实现其权利;二是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因此又称对世权利。 http://www.dujiaoshou.com/fakao/zhenti/202111088296.html
6.司法考试模拟试题:百题精练刑法篇B、致乙死亡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 C、构成盗窃尸体罪; D、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E、甲以为自己的行为犯法而为之,构成故意杀人罪; F、构成侮辱尸体罪; G、构成妨碍司法罪; H、假如乙未死,甲以为乙已经死亡,抛尸河中,致乙实际被溺死,甲可以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U、假如甲发现乙没有https://www.51test.net/show/454263.html
7.犯罪与文明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D、部分形式责任精神病人2、【判断题】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犯罪,都不应当负刑事责任。()2.6醉酒人犯罪怎么处理1、【判断题】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因其意识不清,故不应当负刑事责任。()2、【判断题】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指的是有责任能力的人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的状态,实施了犯罪行为。()2.7不知http://zunyi.ehqc.cn/ask/77_89.html
8.刑法总论期末答案2023秋25.导致行为人无责任能力的因素有( )A:行为人系醉酒人 B:行为人患精神病 C:行为人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D:行为人又聋又哑 内容已经隐藏,点击付费后查看 26.触犯刑法的行为.( )A:如果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就不构成犯罪 B:既然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应当不认定为犯罪 C:即使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https://www.wkebb.com/c/c623d3f6c27f251dabc8628a6f58f4dc.html
9.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2003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实行正当防卫制度,可以鼓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勇敢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实施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如果不实行这项制度,就会放纵和便利犯罪分子任意进行破坏活动,这同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相违背的。 (二)它有助于共产主义教育的进行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59
10.小明(15周岁)的以下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小明(15 周岁)的以下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A.吸食毒品B.携带毒品C.D.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80576562bbd841b0aa289607b1ed33c2.html?fm=bd1037366808d07459d4405a0fd4caca94
11.什么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胡文学律师法律短视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具体包括以下两类人:1、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2、行为时因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是不能控制自己的人。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https://www.110ask.com/video/13117467628421401161.html
12.论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及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在对正当防卫作了规定的同时,也同时规定了对防卫过当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刑法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及“重大损害”作出界定,造成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防卫过当行为的偏差,也引起了罪与非罪的争议。本文从防卫手段及其打击强度与防卫限度之合法性的关系作出分析;同时指出了“明显超过必要限度”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01/id/17997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