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山里人赚钱难,距离界坑乡政府还有十分钟车程的盛山村从表面上看起来,与记者走过的其他边远山区农村没什么分别:同样的青壮年外出挣钱,留下老幼默默守候。而不一样的是,盛山村早年便因为盛产田鱼而声名在外,近年来,该村利用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污染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优势,打高山生态牌,大力发展生产稻田养鱼、茅香贡米、姜黄、茭白等种植基地,闯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姜黄种植前景看好
初冬时节,走进群山怀抱的盛山,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远处起伏的山峦,路边层次分明的梯田,穿过村庄,沿着山路一路行走,在盛山村的半山腰,近50亩绵延不绝的姜黄映入眼帘。植株一人多高,其叶子呈椭圆形,花冠淡黄色,在一片青翠中点缀出一抹鹅黄,展示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情景。
盛山村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应月亮称,姜黄其根茎可入药,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之效,是不可多得的中草药。而姜黄的种植比较简单,施点猪粪之类的有机肥即可,适合体力较弱的留守老人。村里水泥路四通八达,农户到田头施肥、姜黄收获时的运输等都可借助板车、拖拉机等完成。今年,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种植优质姜黄100亩,农户负责种植,到了收割期,公司会进行定价收购并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调节,适当提高价格,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同时,该公司将姜黄种苗赊账给种植户,待回收时扣除种苗费,解决部分农户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等问题。
应月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姜黄3月种植,霜降后就可收获,经过精心管护,目前姜黄长势很好,预计亩产达3000斤,亩产值万元上下。同时,由于姜黄产前投入少,周期短,病害少,产量高,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本来还在观望的村民看到姜黄种植前景,纷纷找到应月亮,把各家以前的番薯种洞腾出来,用来储存姜黄种,打算来年加入到姜黄种植队伍当中。
稻鱼共作一举两得
我县稻田养鱼有着悠久的历史。盛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应炳锋介绍,由于海拔高,四面环山、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盛山村养殖的田鱼特别鲜,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全村有近300亩水田养殖田鱼,农户有八九十户,全年产出田鱼3万多斤,价值100多万元,远销上塘、瓯北、温州市区、青田等地,也有各地的酒店来挑选提货。稻田养鱼好处颇多,田鱼能吃掉害虫,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一般说,养鱼的比不养鱼的稻田可以增收稻谷一成左右。稻盛稻花多,田鱼得到丰盛的饲料,长得特别肥壮。所以楠溪人常说:“稻田养鱼鱼养稻,稻谷增产鱼丰收。”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物美价廉”的“假”田鱼,对盛山村的田鱼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应炳锋称,要区分田鱼的“真假”,要先看个头再看肤色。“真”田鱼经过长期在稻田里养殖,较普通田鱼性呆驯,不爱跳跃,田里的水比较浅,因此田鱼不会太大,大的田鱼体重一般在6至8两,很少有超过一斤的。也因为水浅,鱼受光照程度高,因此肤色比较浅,鳞片也较水塘里的田鱼更加光滑细软,用手抚摸可以感受出来。目前由于养殖户育种水平参差不齐,田鱼更难保障其正宗性,目前我们只认碧莲炉山鱼苗繁殖户提供的鱼苗。
香茅贡米赞不绝口
靠山吃山,既然没有其他资源优势,盛山村就把自己地处偏远,海拔高,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自然优势利用起来。经过多年的耕耘,农民种植出来的辣椒、萝卜、茭白、西红柿等高山蔬菜无病虫、无污染、无公害,被誉为“环保蔬菜”,赢得了温州等周边客商的青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农业产业。村民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中,在高山上种水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然而,香茅贡米的试种成功,又为提高永嘉县山区稻田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添了一把火。
2014年,浙江大学科技特派员叶明儿教授自贵州引进的大粒香茅贡米,选择在盛山建设20亩良种引进与示范基地,通过3年试验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应我县山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亩产800多斤,完全可以打造推广一种新的大米品牌――“盛山牌”高山生态香米,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现已上市销售,10元每斤。按照稻鱼共生技术,全过程采用纯天然无污染种植,人工除草、生物防虫等技术,种植期间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合成农药,只施用有机肥和专用生物农药。据应炳锋介绍,盛山村的香茅贡米在我县还属独一份,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由于不了解它的稻秆较平常水稻要细要软,经大风一吹,一大片一大片都倒在了田里,试种的农户积极性大受打击。
“减少肥料,降低水位”,就这么简单。经过专家的指导,如今亩产能达到800多斤,米粒颗粒大,色泽光亮,天然清香,入口松软有弹性,凡食用者均赞不绝口,难怪能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而美名远扬。曾经的贡米,如今飞入百姓家,不仅能带来口福,也将推动稻米生产多样化、精品化,增加农户的收入。
看着村里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一些年轻人都回来务农了。如今,漫步于盛山村里,感受村容整洁、绿树成荫的美景,三五村民或下棋或闲聊家常,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幸福。今天的盛山村,有产业,有新房,有朝气,一派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