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岁的“年轻”贫困户黄信华是八面山瑶族乡大雁山村返乡创业青年,中专毕业后凭着一身过硬的技能,原本有机会在繁华的都市里寻求发展,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照顾年老有病的亲人.虽然他家是政府扶持的贫困户,但他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想出路、谋事业,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创业致富之路上走出了成效。
7月26日,在资兴八面山瑶族乡大雁山村一处鸡场前看到:300多只土鸡满地撒欢地在山上跑,几名工人正在吆喝着给土鸡喂玉米碎,一旁,黄信华正拿着摄像机对着到处飞腾的鸡摄像。“去年,我通过网络直播,养殖的水产品和鸡鸭供不应求,今年,我扩大了养殖规模,田螺、鱼、泥鳅等水产养殖面积大概30亩,第一批养鸡500只,马上会进第二批鸡苗500只,还准备养300只鸭和鹅……很多鸡还没长大就已经有很多人预订了”,黄信华说道,脸上地笑容渐渐蔓延开来。原来,黄信华通过网络平台直播鸡、鸭、鹅现场生态养殖情况,纯自然放养的模式加上网络销售,在网络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
艰苦奋斗,不畏挫折扬风帆
后来,他先后到郴州开过网吧、到东莞打过工,但经济收入都不尽人意,随着他结婚、生子,全家的生活都依靠他微薄的工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于是他家成了村里挂名的贫困户。
“一开始被列为贫困户,心里很不是滋味。”黄信华说,“好歹咱也是年轻人,不做点事,光等、靠、要,我和孩子注定还是会贫穷!国家虽然有好政策,但自己也要努力!”他说干就干,壮着胆继续操起了养殖“老本行”,但由于前几年的失败经历,心里还是直犯嘀咕。得知黄信华的情况,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为他打气:如果他搞养殖项目,可以帮助他联系销路、提供技术支持,并且鸡、鸭、鱼等养殖项目还分别有扶贫奖励。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发展养殖业的信心。
有了前车之鉴,这次他在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上更加谨慎。2015年,他分别购进鸡、鸭、鹅200只,开辟了鱼塘10亩,开始“小试牛刀”。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保证鸡、鸭成活率,他一边在网上搜集、购买书籍来学习养殖技术知识,一边跑到兴宁养鸡厂去“偷学”养殖技术,有时一看就是半天。
“养殖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讲究,养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养鸡和养鹅不仅需要养殖技术,还需要细致耐心。”黄信华告诉我们,“因为我一直坚持生态养殖,鸡、鸭、鹅都是在山间放养,除了喂一些五谷杂粮,基本都是以山间昆虫、草叶、雨露为主,但是放养其实更容易生病,需要防治的疾病更多,从场地、育雏放养的大小到接种预防、常备喂药等等,都有需要严格注意。”为了养好他的这几百只鸡鸭鹅,他几乎住到了养殖场里。在黄信华的坚持和努力下,他养殖的土鸡鸭鹅和鱼塘都顺利成活,投放市场销售受到顾客的青睐,当年便实现收益近2万。
独辟蹊径,网络直播助增收
尝到创收的甜头后,2016年他将养殖规模扩大了一倍,购进了鸡、鸭、鹅种400只,并开辟了20亩鱼塘养殖田螺、泥鳅、青蛙、鱼等综合水产品。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销路又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他只得一边精心养殖,一边到本地各个市场和酒店联系销路。
机会总是青睐有头脑、有准备的人。一天,黄信华在网上查阅养殖知识,突然看到一条农户通过网络直播养殖香猪增收致富的新闻,他的脑子翻腾开了,心想,我养鸡鸭鹅能不能也弄个网络直播?不仅可以打开销售瓶颈,而且可以让网上的客户对鸡鸭鹅的纯生态养殖方式有更直观的体验。之后,他便注册一家网络直播平台,开始对自己养殖的鸡鸭鹅以及水产品进行网络直播,全程视频跟踪养殖过程,并对鸡、鸭、鹅等每类产品生长周期和方式进行直播讲解。养殖的各类产品销售价格也比市场定价偏低,仅保证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薄利,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用农家柴火熏制成腊制品,方便保存。销售的产品都会进行细致的包装,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死亡、破损。
看到市场前景良好,黄信华开始着手继续扩大规模,并建设综合性地标准化养殖场地,在连片鱼塘上建设鸡棚,既可以节约用地,又有利于综合管理。要发展扩大规模,资金往往是“拦路虎”。刚选好地方开始建设场棚,就发现手上有限的资金用完了,买不来鸡苗、鱼苗,眼看着付出的心血就要付诸东流。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八面山瑶族乡政府和乡农商行为他申请解决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和2000元帮扶资金,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黄信华这小伙能吃苦、有想法,网络直播发展产业项目很有新意,我们就是要给贫困户解决困难,不能眼看着这么好的项目实施不下去。”乡政府分管扶贫的副乡长张亚辉说。“我们还帮他申报了省里面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以及市里面组织的电商培训班,希望能帮助他掌握更好的养殖技术和销售技能,下一步,养殖产业能做得更好。”
心怀感恩,立志脱贫扶乡亲
2017年,黄信华再次扩大养殖规模,第一批养殖鸡、鸭、鹅分别600只,养殖综合水产品30亩,即将投入市场销售,下半年还计划第二批养殖同等规模,预计实现收益8万元。
谈到未来的打算,黄信华满怀信心地说:“我今年还计划通过对养殖的鸡、鸭、鹅进行二维码认证,客户购买的鸡蛋和活禽都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查到产品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介绍等,这样可以增加客户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在自己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同时,黄信华脱贫愿望越来越强烈,“以前顶着这个贫困户的帽子,一直让我倍感压力,今年,我必须要实现脱贫目标。”不仅如此,他还想带动同村的其他贫困户同步脱贫,为此,他发动养殖场周边几户贫困户种植南瓜,由他全部以市场价收购用于鸡、鸭、鹅喂养,还能使贫困户享受帮扶奖励政策。随着养殖规模扩大,他还安排贫困户就业,聘请了2名劳动能力较差,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养殖场进行看护、喂养,每月发800元工资。“党的好政策让我的事业得到了发展,那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乡亲们再继续受穷。”下一步,他还打算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制定“基地+农户”的养殖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其他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并和养殖农户签订协议,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帮助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我相信,未来我们越来越多的乡亲能通过网络直播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