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俗称“蚂蚱”,是农作物的天敌,一直被贴上“害虫”的标签。近年来,这一“害虫”的营养价值被逐渐发掘,或油炸食用,或打碎成为高档鱼禽类饲料,或冷冻之后出口海外,养殖蚂蚱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济南章丘多个村庄,不少农户把养蚂蚱当成一门“致富经”,一年忙碌五六个月,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然而,今年2月全国“禁野令”出台后,蚂蚱养殖户们集体“慌了神”,今后还能不能售卖和食用蚂蚱,目前仍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如今,大棚内新一茬的蚂蚱即将出棚,数千万只蚂蚱正面临“卖不了、放不得”的窘境。
小蚂蚱曾蹦跶出“致富路”
50岁的村民陈善亮饲养了350多万只“东亚飞蝗”。本文图片新时报
5月4日,在章丘区黄河镇贾姑庵村北头田间,数十个白色薄膜温棚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外观看上去跟蔬菜大棚差不多,棚里的却是农作物的天敌——350多万只蚂蚱。50岁的村民陈善亮背着一大袋子草料钻进一处棚内,即惊起成千上万只深褐色蚂蚱扑翅飞蹿,壮观场景如同电影《极度惊蝗》上演。
5月4日,陈善亮背着一大袋子草料钻入棚内投喂蚂蚱,草料都是自己种植的小麦。
数千万只蚂蚱如今“愁销路”
在章丘普集街道焦家村,养蚂蚱则有十几年历史了。早在2008年,村里就有农户开始养蚂蚱,其他村民看到这是一条致富路子,也纷纷跟进养殖,焦家村形成了一股蚂蚱热。“现在村里有十几户在养,大大小小棚加起来一两百个,不少人靠这个发了家,也带动了邻近的龙华村、水坡村效仿养殖。”焦家村党支部书记焦时同告诉新时报记者。
焦儒彬是村里最早养殖蚂蚱的一批人,他一共养了40多个大棚。焦儒彬说,北方养的蚂蚱主要是“东亚飞蝗”,这个品种体态肥壮,个头比野生的要大一些,肉质好,营养价值高,这些年根本不愁卖,一茬蚂蚱养成了,不仅附近饭店抢着要,淄博、潍坊、河北等地批发商都会过来订购,批发后制成蚂蚱酱、蚂蚱酒,卖到冷库速冻后销往日韩、欧美等地。如今,养蚂蚱已经成为焦家村的重要产业,2014年村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并注册“焦家蚂蚱”品牌,对外联系收购商,专门为蚂蚱养殖服务。
陈善亮一共建了35个大棚,占地13亩,总投资约30多万元。再有几天,蚂蚱就要出棚了。
眼下,新一茬的蚂蚱即将出棚,收购形势却急转直下,愁坏了章丘众多养殖户。“一万四千多斤蚂蚱还有五六天就要出棚,往年批发商早就订完了,今年几乎都没订出去。”陈善亮说,春季后因为野生动物禁食令,大家都不知道蚂蚱到底还能不能吃,很多饭店都不敢卖了,加工厂也都没复工,导致今年市场行情很不好,即使敢收购的批发商也把价格压到每斤六七元,连养殖成本都不够。“蚂蚱成虫产卵后,一般四五天就自然死亡了,要再卖不出去就全砸手里了。”
养殖户盼禁食细则尽快公布
蚂蚱究竟还能不能食用,不只是养殖户的一块“心病”,也牵动了众多食客的心。我国食用蚂蚱历史悠久,唐代就有食用蝗虫记录,古代蝗区人民结合治蝗将捕到的蝗虫作为食品,经腌制、晒干或油炸后在集市上出卖,名为“蝗米”“旱虾”。山东是养殖和食用蚂蚱的大省,潍坊、枣庄、济南等地都有大规模养殖,很多已经形成深加工产业,当地人也有把蚂蚱作为小吃食用的传统。“蚂蚱是高蛋白昆虫,油炸着吃,外焦里嫩,香酥味美,要真禁了这一口,还真有点舍不得。”不少喜爱吃蚂蚱的济南市民表示。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要求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按照该决定,凡是未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禁止食用。“禁野令”给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业亮起“红灯”,不仅竹鼠、蛇、野猪、梅花鹿、鸵鸟等被禁食,金蝉、蚂蚱、蝎子等昆虫也被列为禁食对象。决定生效后,有关部门也在制定详细的目录,明确哪些不能养,哪些可以养。
4月8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公众征求意见,至5月8日截止。记者发现,在这份目录中,一共列入了31种动物,除了猪、牛、羊等传统畜禽,梅花鹿、鸵鸟、鹧鸪等9种特种畜禽得以开“绿灯”,但大多数在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仍未被列入。蚂蚱属于陆生野生动物,为此记者咨询了山东省自然资源厅。该厅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昆虫类具体怎么认定,还需要等待国家层面的多部门联合出台具体操作细则,“省里的禁食野生动物名单还未完全确定下来,没有细则之前,现在没法具体答复。”
前不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明确,合法养殖、依规停业的作为补偿对象,对违规取得行政许可证件或违法从事养殖的不予补偿。受访的蚂蚱养殖户普遍盼望有关昆虫的禁食细则尽快公布,并制定细致完善的补偿机制。
金蝉村村民也在等“靴子落地”
对于不少济南人来说,不仅把蚂蚱当成是一道餐桌上的美食,还有喜食金蝉的传统。章丘区白云湖街道辛丰村,是全国闻名的“金蝉村”,村里336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金蝉,养殖面积1300多亩,一年能有500多万元的收入。当下,正值金蝉播卵孵化期,受“禁野令”的影响,村民不敢贸然复工播卵,村民们都在焦急地等待一个明确的说法。
“往年4到5月就得准备金蝉虫卵的孵化,6月下地,7月收获,眼看就要错过播卵期了。”5月5日,苹果金蝉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光森告诉记者,除了车间的投资之外,光买金蝉苗就花了100多万元,如果不能顺利孵化将损失不小,“农时不等人,希望国家早一点出个名单,充分考虑养殖户的利益和损失。”
(原题为《“禁野令”下济南蚂蚱养殖户“慌了神”,能不能吃盼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