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产业关键在特色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从各地实践看,乡村振兴要打好产业发展的“持久战”,关键要在乡村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打好特色牌。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同的发展场景和路径模式。例如,内蒙古依托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发展农牧业,牛奶、羊肉、牛肉以及羊绒、饲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和“绒都”,农牧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黑龙江依托冰雪资源优势发展冰雪旅游,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也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禀赋的前提下,找准自身定位,瞄准特色优势产业精准发力、久久为功,从而不断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

夯实农业根基。对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个大前提。关键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比如,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培育更多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农业生产高端化、管理精细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链深化、产品品牌化。推动“互联网+”,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乡村“土特产”卖得出、卖得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打好特色牌,就要从差异化中找路子、拓展发展空间。乡村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少地方打造“一村一品”,就是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但也面临规模小而散、产业链条短、品牌建设滞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小而精”“小而美”转变,关键要在乡村地区完善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服务等功能,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链,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链”中,共享发展成果。

THE END
1.发展循环农业有哪些好的模式该模式可实现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以蚕桑业、种植业、养殖业为核心的丘陵山地立体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该模式可有效缓解该地区水、土资源短缺问题。 三、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https://www.cnoubao.cn/zsbk/202412-24146.html
2.聚焦·特色产业丨因地制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同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适宜发展的产业也不尽相同。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各地政协和政协委员立足本地实际,聚焦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履职建言。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推行“农业﹢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名优茶产业,利用茶园http://www.cppcc.gov.cn/zxww/2024/12/26/ARTI1735177966827352.shtml
3.四川三农新闻网这些设施的完善,可以为返乡入乡青年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为乡村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返乡入乡青年提供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培训活动等方式,促进返乡青入乡年之间的合作与成长,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http://sc3n.com/index/news/topics/id/6.html?page=10
4.民族生态环境范文12篇(全文)到20世纪50年代末, 鄂伦春聚居村基本都有了养鹿场, 养鹿成为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 鄂伦春旗大力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 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 重点培育牛羊养殖业, 畜牧业已经成为农、猎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 小结 整体来看, 东北世居人口较少民族中, 达斡尔族的经济文化及生态类型始终处于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0uu5vvj.html
5.乡镇扶贫帮扶工作计划范文范文(通用)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劳动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形成城乡互促、区域联动的扶贫开发机制。当前我县欠发达地区异地脱贫工作要在工作形势上把握好四大机遇,在软环境上要出台三级政策保障,在硬件建设上要抓好三种形式开展,在配套工作上要坚持三个方面工作并举,推进全县下山脱贫https://www.jsycf8.com/zhishizongjie/319262.html
6.每日热点0224省级加大统筹力度,确保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均衡健康发展。中央财政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予以支持,并对提升困难地区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按规定给予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县域医疗服务体系龙头医疗机构的投入,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建设。地方政府https://sccdc.cn/Article/View?id=27046